梁桂蓮
【摘要】在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歷經(jīng)數(shù)次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而隨著改革的進行,習作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也日趨顯著,習作教學質(zhì)量的好與壞,直接影響著語文教學的質(zhì)量。
【關(guān)鍵詞】小學;習作指導;收集素材
作文是表達交流的重要手段。古人云“言為心聲”,有了思考和想法就要表達出來,而想要流暢、完整地表達,除了說話,寫作是最重要的手段。習作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大部分的學生寫作文仍然很困難,每當寫作文時便絞盡腦汁,寫出來的文章枯燥乏味、語言單調(diào),鮮有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究其原因,主要還是語文基礎(chǔ)知識積累太少,積累少了,自然沒有東西可寫,也寫不出好作文。針對小學生語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結(jié)合筆者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總結(jié)了以下幾點教法:
一、收集寫作素材,豐富“文庫”
寫作素材來源于生活且服務(wù)于生活。學生寫作難,其根本原因不在不知道怎么寫,而在無東西可寫。怎樣做到言之有物,下筆如有神呢?筆者認為,關(guān)鍵在于多收集素材,而想要積累素材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語文課程標準》關(guān)于習作教學的目標是這樣表述的,“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這實際上直接闡明了“閱讀積累”與“習作運用”之間的關(guān)系。因此,小學生習作教學應(yīng)重視閱讀的積累,以此提高習作能力。大量的課內(nèi)外讀物可以讓學生走進另外一個亮麗的生活天地,在書中找到了生活的意義和樂趣;與此同時,學生對有優(yōu)美的詞句進行品讀,對有韻味的詩文進行賞析,沉淀語感,可以形成深厚的語文素養(yǎng),習作時自然能做到游刃有余。
此外,在閱讀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摘錄的習慣。在這一方面,筆者要求學生有一本單獨的筆記本,把他們在教材、課外讀物中看到的好的詞語、句子摘錄下來,反復熟記,作為寫作的素材使用。不管是從教材或課外讀物的摘錄,開始時教師都要及時檢查,直到他們形成習慣為止。這樣一學期下來,厚厚的摘錄筆記本,就是現(xiàn)成的寫作素材,當學生寫作時,還愁無內(nèi)容可寫嗎?
(二)在活動中積累素材。寫作素材的積累,除了閱讀,通過形式不一的活動,也能實現(xiàn),比如,多主題演講比賽、最美詩歌朗誦比賽,組建語文興趣小組等。每個學期,教師還可以將本學期學過的詞語或成語為基礎(chǔ),舉行各種好玩的成語接龍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同時,還可以充分利用書中成語的釋義,以及其中穿插的富于歷史知識和教育意義的成語故事,增加學生的學習趣味,從而積累寫作素材。
(三)教會學生從生活中汲取原始素材,培養(yǎng)他們觀察事物的能力,盡可能創(chuàng)造條件,帶領(lǐng)學生走出教室,多觀察社會生活,多接觸大自然,組織參觀各類博物館等,將書本知識與自然生活結(jié)合起來。長此以往,學生不僅會學習、能分析,而且見多識廣,具有一定的文學素養(yǎng),寫作自然不在話下。
二、“讀一讀”“停一?!薄捌芬黄贰薄拔蛞晃颉?/p>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重視朗讀,要求“充分地讀,在讀中品味、揣摩、感悟、積累,逐步學會欣賞?!币虼?,學生在讀書時應(yīng)該學會“停一?!保⒅馗惺芎腕w驗,把精讀、默讀、略讀、瀏覽等多種讀書方式結(jié)合起來,防止把理解與欣賞變成支離破碎的作品分析和文學知識傳授,在該停留的地方引導學生“停一?!薄白x一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思考感悟,讓文本中值得記憶的內(nèi)容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在語言表達精彩的地方要“品一品”。學生讀書猶如旅游,有旅途,有景點,旅途匆匆而過,景點則停下欣賞、拍照。我們在課堂進行統(tǒng)一教學文本時,要注意一些文質(zhì)養(yǎng)兼美的文章,如,巴金的《海上日出》、葉圣陶的《稻草人》、潘岳的《西風胡楊》等,在這些文章中,精妙的語言不斷閃現(xiàn),猶如璀璨的珠寶,需要不斷欣賞,才能真正感受它的內(nèi)涵與價值。
在含義深刻、意蘊深遠的地方“想一想”。文本中,總有一段或幾段文字披露文章的中心,揭示人生的哲理,點化生活的意義,這樣的文字必須用心感悟,方能領(lǐng)悟其真諦。
在最能打動情感、最能引起共鳴的地方“悟一悟”。閱讀是一個陶冶情感的過程,作者的喜怒哀樂通過語言文字傳達給讀者,一旦產(chǎn)生共鳴,語言的魅力會讓人流連忘返,這樣語言材料在閱讀中潛移默化地得到了積累。
三、用思維導圖,鍛煉思維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狈棚w學生想象力,保持學生的好奇心,發(fā)展學生捕捉細節(jié)的本領(lǐng),養(yǎng)成迅速記錄靈感的習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筆者常在課堂指導學生用思維導圖梳理已經(jīng)收集的寫作材料,因為思維導圖能幫助我們在頭腦中建立清晰、完整、形象的知識結(jié)構(gòu)體系,特別是在梳理知識的過程中,往往會讓我們有一些新的體會,有助于加深對已學過的、收集過的寫作材料進行全面的理解,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四、成果展示,體驗成功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shù)不在教授本領(lǐng),而在于激勵、喚醒、與鼓舞?!泵绹睦韺W家加涅也認為:“學習的每一個動作,如果要完成,就需要反饋?!睂W生學習情感的獲得,一方面是來自學習內(nèi)容的本身,從未知到已知的成功感,另一方面還來自他人的評價,特別是教師、同學、家長的肯定。因此,在學生收集寫作材料的過程中,教師要多贊美和鼓勵學生,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氛圍,讓學生能自由、自主地收集材料、運用材料,使他們獲得成功的快樂,樹立自信心。
終極評價對學生積累寫作材料也十分重要。在一定的時間內(nèi),將學生完成的寫作積累進行展示評價,使學生的成果能得到教師與其他學生的肯定,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以此激發(fā)他們對積累寫作素材的積極性。
五、結(jié)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習作教學上要根據(jù)實際情況,有效地引導學生收集語文材料,再把所學到的知識應(yīng)用到現(xiàn)實中,厚積薄發(fā)。要提高學生語言材料的收集能力,就要找到突破口,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潛能。作為一種新的理念,其方法千姿百態(tài),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標選擇不同的方法,這有待我們繼續(xù)去探索和實踐。
責任編輯? 羅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