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翻譯規(guī)范視角下的自我重譯研究

      2021-07-30 22:42:46周榮娟趙秋榮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年3期
      關(guān)鍵詞:呼蘭河傳

      周榮娟 趙秋榮

      〔收稿時間〕 2020-12-07

      〔基金項目〕 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翻譯與創(chuàng)作的歷時與共時研究:基于語言接觸與語言演變研究”(編號: 16YJC740098)、

      北京科技大學課程思政特色示范課程《計算機輔助翻譯》(編號: KC2019SZ22)和本科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大數(shù)據(jù)視

      角下的本科生學生譯者語言特征研究”(編號: JG2020M45)。

      〔作者簡介〕 周榮娟(1972—),女,湖南衡陽人,北京科技大學講師。

      趙秋榮(1978—),女,山東濰坊人,北京科技大學副教授。

      ① 收錄在《生死場》和《呼蘭河傳》英譯本的合集中。

      ② 這是第一部英文全譯本,增加了1979版譯文中刪除的第6章和第7章。

      〔摘要〕 縮合是英語口語體典型的語言特征之一,這一現(xiàn)象在翻譯文本是如何體現(xiàn)的?研究以葛浩文《呼蘭河傳》初譯本和自我重譯本為語料,對比兩譯本中的縮合現(xiàn)象,探究譯者自我重譯的特征。研究發(fā)現(xiàn):重譯本中縮合現(xiàn)象出現(xiàn)頻率更高,形式更豐富,更貼近原創(chuàng)英語的特征和使用規(guī)范。重譯中縮合形式使用頻率升高與目標語規(guī)范和期待規(guī)范有一定關(guān)系,是目標語規(guī)范化與譯者主體性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譯者自我重譯呈現(xiàn)出明顯的翻譯規(guī)范化特征,體現(xiàn)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既“忠實”又“為讀者考慮”的翻譯思想。

      〔關(guān)鍵詞〕 《呼蘭河傳》; 自我重譯; 縮合; 翻譯規(guī)范

      〔中圖分類號〕H0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689(2021)03-0339-08

      《呼蘭河傳》描繪了20世紀早期我國東北農(nóng)村的社會現(xiàn)實與人物命運,是中國當代女作家蕭紅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這部“獨一無二”的自傳體小說是她“個人回憶文體的巔峰之作”[1]。目前該小說共有三個英譯本,均由葛浩文翻譯。依次為:《呼蘭河傳》英語首譯本(1979)[2]①,由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出版;英譯單行本(1988)[3],由香港聯(lián)合出版社出版②;再版的《生死場和呼蘭河傳》英譯本合集(2002)[4],由美國波士頓Cheng & Tsui公司出版。此版中葛浩文大幅修改了初譯本。根據(jù)《中國譯學大辭典》[5]113中的定義,譯者對舊譯進行大幅度修改潤色本質(zhì)上是重譯,譯者本人修改、潤色自己的舊譯則是一種獨特意義上的重譯,稱之為自我重譯?!逗籼m河傳》初譯本開啟了葛浩文中國文學譯介之路,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走進西方讀者做出了“具有跨時代意義的貢獻”[6]。目前研究多基于此譯本,其他譯本的研究相對有限[7]。

      葛浩文研究、譯介中國文學源于對蕭紅及其作品的熱愛,尤以《呼蘭河傳》這部半自傳體小說為代表。1979年葛浩文首次英譯《呼蘭河傳》,之后兩次重譯,這在葛浩文本人的翻譯生涯中屈指可數(shù),在中國文學外譯史中也不多見?!逗籼m河傳》初譯與重譯前后跨度20余年。期間,葛浩文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翻譯實踐和翻譯模式也都經(jīng)歷了比較明顯的變化[8]。兩譯本在遣詞用句等方面呈現(xiàn)大量差異。從這些差異可以看出:初譯到重譯這一過程中譯者翻譯規(guī)范發(fā)生了變化,語義和結(jié)構(gòu)由繁入簡、段落安排由合到分、文化因素由歸化到異化。其中語言特征的顯著差異之一體現(xiàn)在縮合形式的使用上。

      現(xiàn)代英語逐步向口語化發(fā)展,17世紀到20世紀英語書面文體整體呈現(xiàn)口語化發(fā)展態(tài)勢[9],典型表現(xiàn)之一是縮合現(xiàn)象出現(xiàn)頻率增加??s合指不需要重讀的單詞與其前面的主語“附著”在一起[10],主要包括動詞縮合和否定縮合兩大類。動詞縮合指系動詞、助動詞和情態(tài)動詞與前面的主語縮合,如shes vs. she is has, weve vs. we have, Ill vs. I will等[11];否定縮合指not與前面的動詞縮寫為nt,如isnt, hadnt, wouldnt等。縮合現(xiàn)象主要出現(xiàn)在口語體中,或者偏口語化的書面語體中,如小說中的對話[12]??s合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頻率和表現(xiàn)形式與動詞類型、動詞前代詞主語、文本類型及正式程度等因素密切相關(guān)[10-11]。

      翻譯文本中的縮合現(xiàn)象同樣受到研究者關(guān)注。Olohan[12]提出縮合形式是識別譯者風格的有效因子之一。翻譯文本中縮合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頻率、表達方式的種類不僅低于英語原創(chuàng)文本,還存在不同程度的偏離??s合現(xiàn)象與翻譯方向也有一定關(guān)系。譯出過程中縮合現(xiàn)象更接近翻譯語言,譯入過程則更接近原創(chuàng)語言[13-14]。上述研究對我們有很大啟發(fā),但多基于不同譯者的多譯本對比,對源語、譯者個體差異或目標語言發(fā)展等因素考慮相對不足。縮合形式不僅是口語體或口語體發(fā)展趨勢下音韻和句法結(jié)構(gòu)變化在詞匯層面的體現(xiàn)[10],也具有特殊的語用價值或語篇意義。正如新聞標題和導語中縮合形式高頻出現(xiàn)一樣,縮合形式是作者或譯者有意為之,目的是為了遵循某種特定規(guī)范,或?qū)崿F(xiàn)某種特殊表達效果[15]。

      《呼蘭河傳》初譯本(1979)與重譯本(2002)分別代表了葛浩文早期和轉(zhuǎn)型后的翻譯思想和翻譯實踐,重譯中改譯的語言現(xiàn)象以及由此反映的自我重譯規(guī)律和動機都值得進一步探究。因此,本文以葛浩文譯《呼蘭河傳》初譯本和重譯本為語料,以縮合現(xiàn)象為個案分析,旨在回答以下問題:(1)縮合現(xiàn)象在重譯與初譯中是否有差異?如果有,具體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2)譯者的修改動因是什么?與譯本傳播和接受、目標語規(guī)范等是否有一定聯(lián)系?(3)譯者自我重譯是否遵守翻譯規(guī)范化傾向?

      一、 翻譯規(guī)范與翻譯規(guī)范化假設

      20世紀70年代Levy把“規(guī)范”(norm)正式引入翻譯研究,認為翻譯是特定歷史和社會背景下譯者遵循或背離社會規(guī)范的產(chǎn)物。Toury[16]56-61把譯本納入譯入語文化的框架,認為翻譯受目標語歷史、社會、文化等規(guī)范制約,包括預備規(guī)范、初始規(guī)范和操作規(guī)范。預備規(guī)范指影響譯本選擇的各種譯前因素,如譯者選擇作者、文本、出版社等;初始規(guī)范指在翻譯起始階段,譯者確定翻譯總體傾向性,即靠近源語語言文化,追求“合適性”,或靠近譯語語言文化,尋求“可接受性”;操作規(guī)范指實際翻譯過程中譯者的具體決策,既包括章節(jié)、段落等宏觀層面的結(jié)構(gòu)、規(guī)范,又包括選詞、構(gòu)句、標點等微觀層面的規(guī)范。這些規(guī)范以譯者為中心,涵蓋翻譯過程中的宏觀翻譯考量和微觀翻譯操作。

      與Toury關(guān)注譯者的角度不同,Chesterman[17]64-70強調(diào)翻譯的“社會行為”,認為規(guī)范屬于某一特定歷史階段,由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文化模因(meme)決定。翻譯規(guī)范分為社會規(guī)范、倫理規(guī)范和技術(shù)規(guī)范。其中技術(shù)規(guī)范直接適用于翻譯行為,包括期待規(guī)范和專業(yè)規(guī)范。期待規(guī)范指目標語讀者對譯作的期待,如語言、風格等;專業(yè)規(guī)范包括義務規(guī)范、傳意規(guī)范和關(guān)系規(guī)范,分別涉及譯者對原作者、潛在讀者等的忠誠態(tài)度,譯者為實現(xiàn)最優(yōu)化傳意效果采取的方式和策略,以及譯者根據(jù)具體場景建立源文本和譯入文本之間的關(guān)系。期待規(guī)范著眼于目標語讀者,專業(yè)規(guī)范側(cè)重譯者的主體性,也可以看作是譯者期待。

      Toury和Chesterman提出的翻譯規(guī)范相互關(guān)聯(lián)、互為補充,為具體翻譯行為過程中的規(guī)范研究提供了框架和方法,為基于語料庫的翻譯普遍性研究打下了基礎(chǔ)[18]。20世紀90年代隨著語料庫翻譯研究的興起,人們開始研究翻譯普遍規(guī)律或翻譯共性,其中最突出的是顯化(explicitation)、簡化(simplification)和規(guī)范化假設(standardization,normalization或conventionalization)[19]。翻譯規(guī)范化指翻譯過程中譯者傾向遵循目標語的典型特征或方式,使譯文遵從或者夸大目標語特征的文本規(guī)范[20]。Vanderauwera[21]研究英譯荷蘭小說時發(fā)現(xiàn),語言各個層面普遍存在遵循英語文本規(guī)范的傾向。Shlesinger[22]研究希伯來語譯成英語的口譯語料時發(fā)現(xiàn),譯者會補充或調(diào)整原文中不完整或不合語法的句子。Kenny[23]對比德語文學作品及其英譯時發(fā)現(xiàn),譯者修改了原文中特殊的詞匯和搭配,使譯文更加符合英語規(guī)范。此外,英漢翻譯文本中,詞語和句法操作層面也存在規(guī)范化現(xiàn)象,如翻譯散文文本遵循了漢語多用動詞的習慣,漢語譯本多使用漢語特殊的“把”字句等[24-28],這些研究一定程度上證實了翻譯規(guī)范化假設。

      但翻譯中的規(guī)范是多元的,翻譯過程中譯者內(nèi)化的規(guī)范一定程度上發(fā)揮了作用。為了平衡各種規(guī)范之間的關(guān)系,譯者通常選擇最優(yōu)化表達。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與目標語規(guī)范完全吻合、部分吻合甚至偏離的現(xiàn)象[29]。規(guī)范化是翻譯普遍性假說之一,但并不是所有語言現(xiàn)象都支持這一假說,如翻譯漢語中句子容量更大、被動結(jié)構(gòu)使用更頻繁[30-33]。偏離主流翻譯規(guī)范的選擇可能使翻譯在譯入語文化中容易遭遇失敗[34]。翻譯規(guī)范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受語言、社會文化語境、譯者風格、受眾群體等因素的影響,翻譯規(guī)范可能經(jīng)歷各種嬗變[35],也在不斷發(fā)展演變。譯者需要根據(jù)新的規(guī)范做出相應的調(diào)整和選擇,這時重譯便應運而生。

      翻譯規(guī)范化的研究大多采用語料庫的方法:首先對比某一特定語言現(xiàn)象或結(jié)構(gòu)在原創(chuàng)文本和翻譯文本中的使用頻率,然后通過文本細讀判斷該現(xiàn)象是否存在規(guī)范化趨勢。然而,目前翻譯規(guī)范研究的成果大多集中于歐洲語言對之間,基于英漢語言對的研究相對較少。此外,現(xiàn)有的翻譯規(guī)范化研究主要基于不同譯者的翻譯行為或從不同語言現(xiàn)象入手進行證實或證偽,對同一譯者不同階段修改或重譯翻譯行為的(自我重譯)研究還十分缺乏。

      二、 研究步驟

      (一) 語料庫建設

      本研究使用的語料包括:1979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最早的版本是1941年上海雜志圖書公司出版的《呼蘭河傳》,之后多次再版。的《呼蘭河傳》[36]原文,共96 410字;葛浩文1979年初譯本,55 890個詞;1988年首次全譯本中的第6章和第7章,16 172個詞;2002年重譯全譯本,69 748個詞1988版譯文增加了1979版省略的第6章和第7章,對話部分改用了拼音系統(tǒng)(譯者語),其余章節(jié)改譯非常少。本研究使用的初譯本語料包括1979年譯本(第1至5章)和1988年譯本(第6至7章),重譯本語料為2002年全譯本。。建成英漢平行語料庫,庫容為238 220個字詞,所有語料均達到句級對齊。

      (二) 數(shù)據(jù)提取與分析

      首先檢索《呼蘭河傳》兩譯本各章節(jié)中縮合形式標記(),人工剔除所有格s的形式后,統(tǒng)計兩譯本中縮合形式的總頻率。其次,參考Olohan[12]提出的分類標準,提取兩譯本中所有的縮合形式,分析其語言特征,結(jié)合統(tǒng)計學工具考察該現(xiàn)象在重譯本與初譯本中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再次,進一步統(tǒng)計使用頻率增長最明顯的縮合形態(tài),描述和分析譯者修訂過程的特征和規(guī)律。最后,分析譯者的修改動因。

      三、 研究發(fā)現(xiàn)

      (一) 使用頻率

      《呼蘭河傳》兩譯本中的縮合現(xiàn)象共有七種形態(tài),分別是s,re,ll,ve,nt,d和m,每種形態(tài)同時含有多種縮略形式,如s就有its,thats,hes,theres,whos,whats,lets,noun+s等re縮合包括weyoutheyre等形式; ‘ll縮合包括Iyousheheitwetheywhatll等形式; ‘ve 縮合包括Iyouwetheyve形式; nt縮合包括dontdoesntdidnt, arentisnt wasntwerent, hasnthaventhadnt, wontwouldnt, cantcouldnt, shouldnt等形式;d縮合包括hewetheytherewhod等形式;m縮合指Im。 。這些縮合形態(tài)存在于初譯本和重譯本的各個章節(jié),說明縮合現(xiàn)象在葛譯本中較普遍。

      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重譯本中縮合頻率總體高于初譯本中的使用頻率(見圖1)。對數(shù)似然比值為120.81,p<0.0001,說明兩譯本在縮合現(xiàn)象上存在顯著性差異。此外,我們統(tǒng)計了每一章節(jié)的縮合頻率,以探索譯本縮合現(xiàn)象的差異是偶然行為還是規(guī)范化操作。研究發(fā)現(xiàn):重譯本每個章節(jié)多種縮合形式的使用頻率都高于初譯本,說明重譯過程中對縮合形式的修改不是譯者一時興起或偶然行為,而是一種常規(guī)化操作,是譯者有意識的修改行為。

      統(tǒng)計縮合形式在各章的頻率后進一步發(fā)現(xiàn):兩譯本中nt縮合形式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縮合形式修改頻率最突出的是d和s縮合形式。此外,各章節(jié)之間縮合形式的增長幅度也存在較大差異。具體如圖2所示。

      總體來說,兩譯本縮合使用頻率最高的章節(jié)集中在第3、5、6、7章,分別描寫了與“我”童年生活中交往密切的人物:祖父祖母(第3章)、團圓媳婦(第5章)、有二伯(第6章)和馮歪嘴子(第7章)。這四章中人物對話部分和直接引語比例也最高,分別占整部小說對話部分的26%、23%、18%和14%。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對話是使用縮合形式的主要語境之一[9,12]。

      (二) 高頻縮合形式

      從圖3可以看出,初譯本中縮合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形式為nt和s,重譯本中依次為nt、d和s。與初譯本相比,重譯本中nt使用頻率保持平衡,增幅較小,而d和s尤其是d的改動則比較顯著。

      否定縮合是初譯本和重譯本中使用頻率最高的縮合形式,分別占58%和21%,一定程度上證實了Kjellmer[11]的發(fā)現(xiàn):nt縮合形式在小說類文本中使用最普遍。也說明了兩譯本否定縮合現(xiàn)象較貼近英語原創(chuàng)小說的使用規(guī)范和特征。

      此外,從圖3三種高頻縮合形式可以看出,重譯本中d縮合分布分散,各章之間頻率差距較大,s縮合分布最集中,但不對稱,而nt縮合的分布最對稱。結(jié)合圖2可以看出,d縮合現(xiàn)象集中在人物描述章節(jié),也是重譯本中縮合增長幅度最突出的部分。重譯本第6、7章中d縮合形式的使用頻率是初譯本的8倍,第3章和第5章的使用頻率是初譯本的90倍和30倍左右。s縮合使用頻率的增長則主要集中在第1、2章,為初譯本的4到5倍。

      (三) 增長顯著的縮合形式

      ‘d和s縮合形式在重譯本中增長最明顯,每個章節(jié)分布有一定差異,具體出現(xiàn)的語境和類型也呈現(xiàn)出一定特點。

      ‘d是助動詞had和would的縮合形式,完整的對應形式主要包括had done,would do have done以及had better全書第7章出現(xiàn)兩次d better,兩譯本之間沒有改動,故此處未納入討論范圍。。s縮合完整的對應形式是is和has。統(tǒng)計d和s完整形式和縮合形式的使用頻率后發(fā)現(xiàn):初譯本中d的縮合使用頻率非常低,平均為0.03%;重譯本中則高達40%。而s的縮合使用頻率在兩譯本中相差不大,重譯本僅比初譯本多7%。

      進一步分析d縮合的使用發(fā)現(xiàn):各章節(jié)分布差異較大,可能與內(nèi)容相關(guān)。第2章主要描述當?shù)靥笊瘛⒎藕訜襞_子戲、逛廟會等習俗,對話數(shù)量最少,直接引語僅占全書的4%。該章縮合形式基本未改動。

      除了使用頻率差異外,重譯本中d的縮合形式也更豐富。初譯本中出現(xiàn)7種,重譯本增加到16種,如增加復數(shù)主語使用縮合的形式,即theywed,以及therewhod。

      與Biber等[9]的研究一致,動詞縮合更頻繁地出現(xiàn)在人稱代詞后面。重譯本中使用人稱代詞+d的現(xiàn)象非常頻繁,占所有d縮合形式的97%。常見人稱代詞又以I、he、she、they之后動詞縮合更常見,重譯本中第三人稱單數(shù)he、she和第一人稱I的縮合頻率分別是初譯本的23倍、15倍和20倍。這三類人稱代詞縮合在重譯本中的頻率遠高于初譯本,與小說敘述視角密切相關(guān)。整部小說從主人公“我”或書中其他人物的視角講述,如第3章中Id使用頻率高(講述“我”和祖父母之間的故事),第5章shed使用次數(shù)最多(描寫團圓媳婦),第6章中hed形式最為頻繁(以有二伯為主角)。此外,重譯本新增加了9次thered的縮合,其中there would do占8次,there had been 占1次;whod增加了3次。

      初譯本與重譯本中s縮合形式的使用頻率僅次于nt和d形式,縮合類型豐富,共有10種。進一步統(tǒng)計后發(fā)現(xiàn):兩譯本中it is,that is,there is,(s)he is縮合形式使用頻率最高。部分證實了Olohan[12]的觀點:its,thats,hes,theres和shes是原創(chuàng)英語和翻譯英語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s縮合。s的完整形式是is和has,其中is使用縮合的頻率高于has,一定程度上驗證了原創(chuàng)英語中系動詞縮合頻率高于助動詞縮合的這一規(guī)律[11]。

      總體看來,相比初譯本,重譯本中縮合使用頻率顯著增加,更符合原創(chuàng)英語小說中的使用比例;重譯本中的縮合形式更豐富,縮合形式的使用語境和特征更加貼近原創(chuàng)英語的特征和使用規(guī)范。因此,我們得出結(jié)論:就縮合形式而言,葛浩文的自我重譯呈現(xiàn)出翻譯規(guī)范化趨勢。

      四、 動因分析

      重譯尤其是自我重譯的主要目的是修正和完善初譯中的不足,提高翻譯質(zhì)量。修改動因與語言能力、社會背景、目標語讀者、譯者自身、翻譯行為本身等各方面都有關(guān)系。葛浩文自我重譯《呼蘭河傳》增加了縮合形式的使用頻率與類別,呈現(xiàn)出規(guī)范化特征。此外,目標語規(guī)范和期待規(guī)范可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一) 目標語規(guī)范

      翻譯中的規(guī)范化指譯文盡量向目標語的某些典型樣態(tài)靠攏[37]63??s合現(xiàn)象主要出現(xiàn)在口語體中,與英語口語化(colloquialization)趨勢密切相關(guān)[38]?,F(xiàn)代英語中,書面文體整體呈現(xiàn)口語化趨勢,縮合形式使用頻率增長明顯。通過研究LOB和FLOB語料庫中20世紀6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語料,發(fā)現(xiàn)這一階段動詞和否定縮合形式增長了25%[38]??疾霣NC和TEC中的小說、傳記類文本的語料后發(fā)現(xiàn):英語原創(chuàng)文本和翻譯文本普遍存在縮合現(xiàn)象,BNC中常見的縮合形式有12種,TEC有11種,但BNC中縮合形式出現(xiàn)頻率更高,多達翻譯英語中的兩倍[15]??梢哉f,縮合現(xiàn)象是原創(chuàng)英語的典型樣態(tài),使用頻率大大超出了翻譯英語。

      與1979年初譯本相比,2002年重譯本中縮合形式使用頻率、類別均有了明顯增長。從時間跨度看,重譯本中縮合現(xiàn)象的變化很大程度上與英語源語的口語化發(fā)展趨勢有一定關(guān)系。重譯本中該現(xiàn)象的特征與規(guī)律更貼近英語原創(chuàng)文本??梢哉f,重譯本中縮合現(xiàn)象頻率更高,形式更豐富多樣,是遵循目標語規(guī)范而做出的翻譯選擇。

      例1:

      A: When Granddad discovered that the plot of ground I had been hoeing譯例中下劃線為本文作者所加(下同)。 was covered only with foxtails, he asked me:“What is all? that?”(1979)

      B: When Granddad discovered that the plot of ground Id been hoeing was covered only with foxtails, he asked me:

      “Whats all that?”(2002)

      此例選自小說中的第3章,作者以第一人稱“我”的口吻描述童年時和祖父母生活過的園子。和祖父的對話中,初譯本使用完整的拼寫形式“What is all that?”,重譯本改為“Whats all that?”,改譯后的縮合形式與英語對話體的典型特點相吻合。非直接引語“I had been hoeing.”也改為縮合形式,符合書面文體口語化的特征。此外,常見的一些口語體表達,如d like,直接引語后人稱代詞+d answerask等結(jié)構(gòu),初譯本中采用了完整形式。初譯本譯文偏離了英語口語體的規(guī)范,顯得更正式。重譯本改用縮合形式后更符合小說語體口語化的特征和目標語規(guī)范,也將原小說口語化的風格詮釋得更加淋漓盡致。

      重譯本將初譯本中直接引語和敘述部分的完整形式修改為縮略形式,說明譯者遵循了英語原創(chuàng)語言的規(guī)范,有意使譯本的縮合現(xiàn)象更接近原創(chuàng)英語小說的語言特征。因靠近目標語規(guī)范而形成的翻譯規(guī)范既有一定的客觀約束性,也是譯者主觀選擇的結(jié)果。葛浩文翻譯思想的核心之一是為讀者翻譯。他認為譯者首要的職責在于讀者,翻譯要對得起讀者,譯文的語言必須使用地道和當代的表達法[39-40]。重譯本中譯者大量采用縮合形式,使之更貼近原創(chuàng)英語的特點,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翻譯思想。

      (二) 期待規(guī)范

      翻譯過程中譯者就翻譯文本、翻譯策略、目標讀者等做出選擇,這些選擇不同程度地受譯者自身喜好、認知水平、讀者期待等各方面的影響。翻譯行為體現(xiàn)譯者的主體性,同時也是動態(tài)變化的。社會文化的發(fā)展變遷,目標讀者和譯者的接受能力、認知水平、期待變化等都是譯者自我重譯時需要考慮的因素。正如葛浩文所說“格外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每隔20年左右就需要有新的譯文”[41],自我重譯是期待規(guī)范下葛浩文的自覺選擇。

      《呼蘭河傳》1979版英譯本是葛浩文中國文學翻譯的開篇之作,但他本人對初譯本并不滿意[1]。之后葛浩文還翻譯了楊絳、張潔、莫言在內(nèi)的多部中國知名文學家的作品,他的譯作在西方社會得到了廣泛傳播,激發(fā)了讀者對中國文學的興趣和關(guān)注。目標語讀者對中國文學有了進一步了解后,隨之對翻譯作品的期待也越來越高。讀者的閱讀期待、需求等推動譯者不斷完善譯文。為了提升目標語讀者對譯文的接受度,讓讀者盡可能地接近原文和原作者,譯者以最優(yōu)化的方式構(gòu)建譯文。此外,隨著葛浩文更深入理解蕭紅及其作品,以及更成熟的漢英小說翻譯實踐,初譯本完成20年后葛浩文再次重譯該部小說,以更符合目標語規(guī)范的地道表達為英語世界讀者介紹蕭紅以及她筆下的世界。

      葛浩文在《呼蘭河傳》重譯中增加了縮合形式的使用頻率,豐富了縮合的形式,使譯文中的縮合現(xiàn)象更加貼近目的語源語中縮合的規(guī)范,努力構(gòu)建譯本與目標語讀者之間的契合,從而進一步提高該譯本在英語讀者中的接受度,滿足目的語讀者的閱讀期待。這種基于目標語規(guī)范及讀者期待規(guī)范的翻譯實踐,是譯者為達到特殊交際效果進行的有意選擇。

      例2:

      A: And granted that she had often been remiss in going to the temple to worship and light incense, still she had never once stayed home from the temple festival on the eighteenth day of the fourth lunar month... (1979)

      B: And granted that shed often been remiss in going to the temple to worship and light incense, but still shed never once stayed home from the temple festival on the eighteenth day of the fourth lunar month... (2002)

      此句描寫的是童養(yǎng)媳團圓媳婦被她婆婆折磨得奄奄一息,而她婆婆卻覺得自己一生善良,每逢初一、十五吃齋念佛,怎么會這么命苦,攤上一位短命的兒媳婦。原文通過“我”的敘述視角,活靈活現(xiàn)地刻畫了一位善良卻愚昧的農(nóng)村婦女形象。兒童的視角和口語化表達消除了讀者與人物之間的距離感,使讀者對其充滿同情也感到悲哀。雖然所選譯例是陳述口吻,she had在重譯中都改譯成了shed縮合形式。重譯本中葛浩文不僅在對話部分,在第一人稱“我”和第三人稱的敘述部分也大量采用縮合形式,使譯文貼近原自傳體小說口語體以及原小說敘述視角形成的語言風格,而且在目標語語境中構(gòu)建了源語、譯語與讀者之間的良性關(guān)系,使目標語讀者與作者和文本中人物產(chǎn)生共情、移情,最終理解作者傳達的意圖。自我重譯的縮合形式充分發(fā)揮了其語用意義。正如Fowler[42]61所言:使用縮合形式可以給讀者帶來親切感和熟悉感,幫助作者與讀者建立起相互理解和合作的關(guān)系。可見,使用縮合形式充分體現(xiàn)了譯者和讀者的期待規(guī)范,是譯者主觀能動的選擇。

      五、 結(jié) 語

      本文以《呼蘭河傳》葛浩文初譯本和自我重譯本為語料,對比分析了初譯本和重譯本中縮合形式的使用頻率、特征和規(guī)律。研究發(fā)現(xiàn):葛浩文自我重譯本與初譯本中使用的縮合現(xiàn)象存在很大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1)重譯本中縮合形式不僅總體使用頻率高,而且體現(xiàn)在各個章節(jié),說明重譯中增加縮合頻率并非個別現(xiàn)象,而是譯者有意為之。(2)重譯本中縮合形式更為豐富,增加了hed,wed,theyd,whod,thered,wheres等多種縮合形式。使用縮合的語境也從單純的人物對話擴展到了敘述部分。(3)重譯本中最高頻的縮合形態(tài)為nt縮合,其中d和s縮合增長最顯著,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代詞后的動詞縮合形式使用頻率明顯增長。葛浩文重譯本中的縮合無論從使用頻率、表現(xiàn)形式還是規(guī)律上都更接近原創(chuàng)英語的特征,更吻合小說的口語體特征,也更貼近原文口語化風格和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

      葛浩文的自我重譯展現(xiàn)了譯者的主觀能動性。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努力尋求忠實和讀者接受兩者之間的平衡;體現(xiàn)了自我重譯這一特殊翻譯行為的規(guī)律性特征,即自我重譯具有翻譯規(guī)范化趨勢。本文從歷時、動態(tài)的視角探究譯者自我重譯行為,有助于更全面宏觀地分析、探討譯者自我重譯行為體現(xiàn)的規(guī)律以及重譯背后語言、文化、社會等因素發(fā)揮的作用。本文僅以縮合現(xiàn)象進行個案分析,其他語言現(xiàn)象的改動也值得進一步挖掘。

      〔參考文獻〕

      [1] 葛浩文, 張莉. “持久力”和“親切感”——兩代研究者關(guān)于蕭紅的對談[J]. 文藝爭鳴, 2011(5): 26-32.

      [2]XIAO H. The Field of Life and Death & Tales of Hulan River [M]. GOLDBLATT H. (tr.).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9.

      [3] XIAO H. Tales of Hulan River [M]. GOLDBLATT H. (tr.). China HK: Joint Publishing (H.K.) Co., Ltd., 1988.

      [4] XIAO H. The Field of Life and Death & Tales of Hulan River [M]. GOLDBLATT H. (tr.). Boston: Cheng & Tsui Company, 2002.

      [5] 方夢之. 中國譯學大辭典[Z].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1.

      [6]張孝紅. 葛浩文與蕭紅翻譯審美關(guān)系解讀[J]. 現(xiàn)代語文, 2019(2): 126-130.

      [7] 王嬌. 葛浩文《呼蘭河傳》不同英譯版本的比較分析[D]. 揚州: 揚州大學, 2017.

      [8] 張丹丹. 葛浩文中國文學英譯脈絡及表征掃描[J]. 中國翻譯,? 2018, 39(4): 48-55.

      [9]BIBER D, JOHANSSON S, LEECH G, et al.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M]. London: Longman, 1999.

      [10] ANDERSON S R. English reduced auxiliaries really are simple clitics [J]. Lingue e Linguaggio,? 2008, 7(2): 169-186.

      [11] KJELLMER G. On contraction in modern English [J]. Studia Neophilologica, 1997, 69(2): 155-186.

      [12] OLOHAN M. How frequent are the contractions? A study of contracted forms in the translational English corpus [J]. Target, 2003, 15(1): 59-89.

      [13] 潘峰. 基于語料庫的漢英會議口譯中范化現(xiàn)象研究[J]. 外國語文, 2014, 30(6): 144-150.

      [14] 詹菊紅, 蔣躍. 漢英文學翻譯中的縮合現(xiàn)象研究——以魯迅小說為例[J]. 外語研究, 2017, 34(5): 75-82.

      [15]AXELSSON M. W. Contracted forms in newspaper language: inter-and intra-textual variation [J]. ICAME Journal, 1996(20): 5-21.

      [16]TOURY G.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M].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17] CHESTERMAN A. Memes of Translation: 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 Revised Edition [M].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16.

      [18]BAKER M & SALDANHA G.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3rd ed.)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20.

      [19] BAKER M. 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C]? BAKER M, FRANCIS G & TOGNINI-BONELLI E. Text and Technology: In Honour of John Sinclair.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3: 233-250.

      [20]BAKER M.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challenges that lie ahead [C]? SOMERS H. Terminology, LSP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n Language Engineering: In Honour of Juan C. Sager.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175-186.

      [21] VANDERAUWERA R. Dutch Novel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The Transformation of a Minority Literature [M]. Amsterdam: Rodopi, 1985.

      [22] SHLESINGER M. Interpreter latitude vs. due process: simultaneous and 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 in multilingual trials [C]? TIRKKONEN-CONDIT S. Empirical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 Tübingen: G. Narr, 1991: 147-157.

      [23] KENNY D. Lexis and Creativity in Translation: A Corpus-based Study [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2001.

      [24] 柯飛. 漢語“把”字句特點、 分布及英譯[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3(12): 1-5.

      [25] 胡顯耀. 翻譯小說“被”字句的頻率、 結(jié)構(gòu)及語義韻研究[J]. 外國語,? 2010, 33(3): 73-79.

      [26] 夏云. 基于語料庫的英漢翻譯小說常規(guī)化研究: 歷時的視角[D]. 濟南: 山東大學,? 2010.

      [27] 張繼光, 張政. 基于語料庫的當代英語散文漢譯規(guī)范研究[J].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2014(4): 83-91, 95.

      [28] 汪曉莉, 李曉倩. 基于語料庫的莎士比亞戲劇漢譯本范化特征研究[J]. 外國語, 2016, 39(3): 103-112.

      [29] 余靜. 規(guī)范沖突中的翻譯行為模式研究[J]. 外國語, 2020, 43(4): 92-99.

      [30] 秦洪武, 王克非. 基于對應語料庫的英譯漢語言特征分析[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9, 41(2): 131-136, 161.

      [31] 肖忠華, 戴光榮. 尋求“第三語碼”——基于漢語譯文語料庫的翻譯共性研究[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10, 42(1): 52-58, 81.

      [32] 秦洪武, 孔蕾.? 翻譯語言影響原創(chuàng)語言的途徑和方式——基于漢語結(jié)構(gòu)復雜度的分析[J]. 外國語, 2018, 41(5): 15-26.

      [33] 秦洪武, 周霞.? 現(xiàn)代漢語的對比性特征——基于詞性和句法關(guān)系清單的分析[J]. 當代語言學, 2019, 21(3): 418-437.

      [34] 王軍平, 薄振杰. 規(guī)范“違抗”背后的譯者抉擇——以《域外小說集》譯介過程為例[J]. 外語研究, 2017, 34(1): 80-84, 106.

      [35] 趙祥云.? 國家領(lǐng)導人著作英譯規(guī)范的嬗變及其動因研究——從領(lǐng)導人著作的標題英譯談起[J]. 上海翻譯, 2018(3): 52-57, 95.

      [36] 蕭紅. 呼蘭河傳[M].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79.

      [37] 秦洪武, 夏云. 基于歷時語料的翻譯與現(xiàn)代漢語互動研究[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7.

      [38]LEECH G. Recent grammatical change in English: data, description, theory [C]? AIJMER K & ALTENBERG B. Advances in Corpus Linguistics: Papers from the 2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lish Language Research on Computerized Corpora (ICAME 23). Amsterdam: Rodopi, 2004: 61-81.

      [39] 覃江華, 劉軍平. 一心翻譯夢, 萬古芳風流——葛浩文的翻譯人生與翻譯思想[J]. 東方翻譯, 2012(6): 42-49.

      [40] 劉云虹, 許均. 文學翻譯模式與中國文學對外譯介——關(guān)于葛浩文的翻譯[J]. 外國語, 2014, 37(3): 6-17.

      [41] 葛浩文. 我行我素: 葛浩文與浩文葛[J]. 史國強, 譯. 中國比較文學, 2014(1): 37-49, 10.

      [42]FOWLER R. Language in the News: 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1.

      Normalization in Self-retranslation: A Case Study of Contraction

      in English Versions of Tales of Hulan River by Howard Goldblatt

      ZHOU Rong-juan, ZHAO Qiu-ro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Contraction is a typical feature of spoken English, but how is it presented in translated texts? Based on corpus of the first translation and the self-retranslation of Tales of Hulan River by Howard Goldblatt, the study analyzes contraction in different translated versions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lators self-retranslation. It finds that contraction is more frequent and the variety of contracted forms is larger in the self-retranslation, and closer to the pattern and norm in non-translated English. The wide use of contractions is related to the norm of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the expectancy norm, illustrating the impact of normalization and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Goldblatts self-retranslation shows an obvious tendency of normalization and reflects the translators faithfulness and reader-centered approach.

      Key words: Tales of Hulan River; self-retranslation; contraction; normalization

      猜你喜歡
      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閱讀指導的問題與改進
      譯者主體性之動態(tài)研究
      東方教育(2016年6期)2017-01-16 22:59:27
      淺析葛浩文《呼蘭河傳》的英譯
      考試周刊(2016年95期)2016-12-21 00:44:43
      從蕭紅小說的童年視角看其小說的自我呈現(xiàn)
      以輕載重
      從《呼蘭河傳》看蕭紅筆下舊中國人民的生存圖景
      青年文學家(2015年2期)2016-05-09 14:04:16
      住所決定姿態(tài)
      青年文學家(2016年2期)2016-01-31 02:21:10
      詩性自我下的童眼與童情
      溫暖明麗與冷漠殘酷交織的童年
      青春歲月(2015年18期)2015-10-12 12:19:19
      比較分析《芒果街上的小屋》與《呼蘭河傳》
      上饶市| 海淀区| 云霄县| 淳安县| 清徐县| 阿克| 巴林左旗| 栖霞市| 壶关县| 杭州市| 宁夏| 顺昌县| 奎屯市| 德阳市| 莱芜市| 昂仁县| 衡山县| 府谷县| 浦北县| 南召县| 顺平县| 马龙县| 东乌珠穆沁旗| 镇平县| 丹凤县| 开江县| 革吉县| 措勤县| 淮安市| 商都县| 镇康县| 桐城市| 文水县| 循化| 五莲县| 石家庄市| 长海县| 广宁县| 砚山县| 滕州市| 中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