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行 付信彬
摘 要:高校思政課是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陣地,是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工作內容。但目前高校思政課還存在思想性不深、理論性不足、親和力不夠和針對性不強等現(xiàn)象,是高校教學改革無法回避的問題。知識轉移理論通過研究分析知識轉移過程與影響知識轉移效果的因素,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評價提供了新的思路與理論支持。研究認為,影響高校思政課知識轉移的因素主要是思政課課堂教學、思政教師影響力、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和國家社會的整體認可度。給予的教學改革建議是教學形式的改變應從學生可接受的角度出發(fā),進一步加強思政教師隊伍的建設和完善思政教師考核制度等措施。
關鍵詞:知識轉移; 思政課;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34?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7-072-002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思政課在高校教育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不可替代,上好高校思政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是當下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學中還一定程度地存在課程思想性不深、理論性不足、親和力不夠和針對性不強等問題。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性不足,學生學習體驗不能強有力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問題依然嚴峻。因此,如何通過做好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提升高校思政課影響力,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未來高校工作的重點內容。
知識轉移是知識傳遞的重要理論[1]。該理論是通過研究分析知識轉移過程與影響知識轉移效果的因素,建立知識轉移效果的評價體系,影響或改變知識傳授者與接受者的行為,提升整體知識轉移績效水平。將知識轉移理論應用于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中,有利于分析大學生對思政課知識接受程度的影響因素,進一步通過教學改革手段提高知識傳遞效率,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在新的角度提供理論依據。
一、高校思政課知識轉移存在的問題
高校思政課堂是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陣地,其講授與轉移的知識內容分為顯性與隱性兩大類別。顯性知識是課堂上思政教師講授的,浮于思政元素表面的課程內容知識。而隱性知識是寓于思政元素之中,旨在引導大學生價值觀、傳導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鍛煉研判錯誤觀點與思潮的邏輯思維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這對我們以知識轉移原理為基礎,通過思政課教學改革提升知識轉移績,提供了理論支持。然而在實際思政課教學中還存在以下四個問題。
(一)思想性不夠深刻
思想性是思政課影響力的主心骨。依據文化理論研究[2],沒有深刻的思想性的講授,就不能引發(fā)學生對于課程內容的文化體驗,學生也就不能很好的根據教師講授的知識內容進行思考與訓練。因此,思政課深刻的思想性,是將課堂講授知識真正觸及學生內心的“魂”,促進知識入心入腦的關鍵所在。在教學改革當中,一些教師存在僅注意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卻對講授內容的思想深刻性并不重視,這樣的結果是學生可能在課堂上與教師互動有來有回。但思政課的價值引導、傳導主流價值觀等目的難以達成,學生關注點是教師教學形式的創(chuàng)新,而不是知識本身。
(二)理論性不夠充足
理論性是思政課影響力的血肉。課堂上沒有透徹的學理分析,沒有徹底的思想理論,就難以真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難以將思政課知識真正傳遞予學生。任何事物,沒有理論的支持,就難以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更難以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因此,理論性是鑄造學生內心“魂”的材料,將知識轉化為自己所用的關鍵所在。在教學改革當中,一些教師存在將課程案例、知識點等課堂內容進行簡單的堆砌,難以用理論形成自身課堂內容的邏輯自洽,學生的關注點在于課堂零星的案例與知識點,而不能對碎片式的內容進行串聯(lián),缺乏對課堂整體性關注。
(三)親和力有待提升
親和力是思政課影響力的經絡。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統(tǒng)一,是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要內容,而兩者的自然銜接的關鍵就在于親和力的提升。教師堅持以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接受的特點為出發(fā)點來設計教學目標、課程設置等關鍵教學環(huán)節(jié),對暢通知識轉移通道,提升思想性與理論性的整體性合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親和力是啟動學生燃“魂”的開關。在教學改革當中,一些思政課存在親和力不足的現(xiàn)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思想教師隊伍年輕化程度不足;院校對教師隊伍建設不夠重視;制度建設不夠健全等問題還需更高層面的頂層設計予以支持。
(四)針對性不夠強
針對性是思政課影響力的方向。針對學生思想上存在的“痛點”,注重啟發(fā)性教育,對學生關注的大政方針與時事熱點,作徹底的剖析與講解,直面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繞不過的問題,旗幟鮮明的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是完善學生內心“魂”的重要補充,對知識轉移績效的提升也起到了幫助的作用。在教學改革當中,當觸及學生關注的敏感問題,教師避之不及,課程內容遮遮掩掩,是無法真正上好思想政治課,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而這些內容需要更多的理論研究與教師本人的知識內涵提升。
二、影響高校思政課知識轉移的因素
影響高校思政課知識轉移的因素,是研究知識轉移理論在高校思政課中的作用的重要內容,這為建立模型、設計調查問卷與整理歸納反饋等一系列后續(xù)研究的開展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依據調查研究反饋結果來看,影響因素主要存在于:
(一)思政課課堂教學
教學影響知識轉移績效是學界公認的最重要的影響因素。然而教學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包含了太多內容,邊界如果無限擴大最終反而無法研究教學對知識轉移的影響。目前來看,研究宜將教學因素拆分成以下幾個子因素進行研究,一是教學形式的因素,即思政課教師所采取的各種類型的教學方法。例如MOOC、翻轉課堂等教學形式。無論如何去組合課堂教學形式,知識轉移績效的水平依然是評價形式組合的重要指標;二是教學內容。思政課的教學內容,不純粹是教學目標所指定的知識內容,更是跨學科相關內容對本學科教學內容的補充。例如培植愛國主義的教學目標,需要很多不僅是體現(xiàn)愛國主義的例子來支撐教學,可能還要在對狹義愛國主義的概念進行拓展,收集更多的愛國主義案例。
(二)思政教師影響力
思政教師是思政課的主導者,其對學生的影響力,直接影響知識轉移的成效[3]。總的來說,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影響:一是學習方面,教師在課堂授課學生的認可程度。好的授課反饋對思政課教師的影響力是正相關的,課后對學生的耐心指導,在師德師風好的反饋也提升了教師的影響力;二是思想方面,課堂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的引導得到學生好的反饋,教師的影響力也隨之提升。這更是一種內在的影響,這種影響而提升的影響力也更是穩(wěn)定的、高效的;三是生活方面,還有許多思政教師參與至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作人生導師也作知心朋友,這也是影響力提升的重要方面??傮w來說,思政教師對學生各方面的影響力,在學生層面有助于提升知識轉移的效率,這是知識轉移需要研究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
學生課前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了思政教師在課堂授課的成效,直接影響知識轉移的水平。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因素,而從目前教學來看,高校思政課學生對其的態(tài)度,基本不存在預習該門課的環(huán)節(jié)。很多需要思政課教師去捕捉國家的時事與熱點、青年話語與青年成長關注的話題,這在教師方面可以作的努力,卻放棄了學生課前對知識梳理學習的要求。因此應該通過教學形式或其他方式,讓學生能進行真正的課前預習工作,這辦法雖然土但很奏效,也助于教師在實現(xiàn)引導三觀塑造的教學任務上能做的更好。知識轉移,從來都是雙向的。
(四)國家與社會整體認可度
思政課知識轉移水平還直接受到國家與社會整體認可度的影響[4]。在整體的大環(huán)境下,對思政課引導培植的內容的認可,更有助于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接受程度。例如學生在接受知識前,要對思政課講授的知識事先有一定的認可度,這個認可度來源于國家與社會,換句話說來自于青年成長的環(huán)境。若環(huán)境事先對課堂的一些內容沒有正激勵,知識轉移的成效也會隨之下降。再是學生學習知識以后,如果國家與社會對學生接受的思政課的知識進行了正激勵,也將進一步提高知識轉移的效果。
三、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路徑建議
(一)教學形式的改變應從學生可接受的角度出發(fā)
簡單的不同教學形式的堆砌與排序,在表面看來是豐富了教學手段,然而知識轉移的水平還待學生的反饋進行逐步的完善。不同的知識內容,不同的知識載體,可能適合不同的教育手段。例如古詩文適合的學習方法即是背誦,而自然科學的公式理論側重于理解。因此思政教師在針對不同的知識內容時,應該以學生接受度為指標,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進一步擴寬知識轉移渠道,提高知識轉移水平。
(二)進一步加強思政教師隊伍的建設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項要長期去抓的重要任務,對于思政教師的培養(yǎng)也應是一種可持續(xù)性的政策支持[5]。很多學校依然存在輕思政,重業(yè)務的想法,對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支持依然停留在口頭上,用文件落實文件;會議落實會議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思政教師僅是上課,教師發(fā)展的規(guī)律不受尊重;物質與制度保障不能很好的落實。思政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迸發(fā)出的教學能量自然就受影響,隊伍建設就難以做好。
(三)完善思政教師考核制度
考核的目標在于引導思政教師能長期推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這應該是在原有考核基礎上的一種改良,而不是推翻以前所有考核指標。原有考核指標對于推動學校學科發(fā)展也是有幫助的,其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應該吸取其有益的成分。設立新的科學合理的考核要求,推翻所有意味著對先前工作的否定,這會讓教師對前期開展工作的意義產生懷疑。
(四)提升學生課前與課后的學習參與度
僅靠教師課堂教學,知識轉移效率并不能很好的提升。課前與課后的學習,是進一步鞏固課堂學習內容的重要保障。思政教師應采用多種app平臺或其他方式,以重溫知識點,激發(fā)學生思考,提高學生課前與課后的學習參與度,進一步強化課堂知識內容向學生的轉移。
(五)多學科凝聚思政教育合力
創(chuàng)造平臺與條件,為多學科“課程思政”進一步凝聚教育合力提供可能。思政課堂知識轉移除了思政課程為主陣地以外,跨學科的課堂教學融入思政元素,也是促進思政知識入心入腦的關鍵所在。目前很多高校已經在這方面作了比較多的工作,但實際開展工作當中,思政元素和學科知識融合的程度,學生接受的程度如何,還缺乏比較好的評價機制。因此知識轉移也為“課程思政”評價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六)進一步完善思政教育頂層設計
科層制的體制需要自上而下做好思政教育的頂層設計。從隊伍建設、考核機制、學生評價機制等多方面梳理好如何進一步推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并實施連續(xù)性的支持性政策,為思政教師、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等影響知識轉移績效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提供堅強的制度保障。高校作為教育一線的基層工作單位,在教育實踐環(huán)節(jié),也要向上做實事求是的政策性建議,為上級部門決策提供事實依據。
課題:2020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構建勞動教育體系視角下茶文化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編號JAS20083;2020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廉潔教育融入課程思政育人體系策略研究”編號JAS20081
參考文獻:
[1]陳佑成,張孫博文,馬永強.知識轉移視角下涉農高校教學改革探索——以市場營銷課程為例[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0(12):4-7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外文出版社,2020
[3]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4]盧艷秋,孫丹丹.基于MOA模型的代際知識轉移績效影響因素研究[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21(02):241-245
[5]何建新.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背景下的高校圖書館知識轉移過程中的策略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21,49(05):238-24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