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摘要:自讀課文是部編語文教材中不可忽視的學習內容,具有很高的學習價值。這些文章能讓學生積累新鮮典雅的詞匯,學習新穎獨特、有創(chuàng)造性用法的語句,感悟文章豐厚的意蘊,把握構思巧妙、手法多樣的寫作技巧。教師要運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自學,讓學生一課一得,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自讀課文 價值 引導 語文素養(yǎng)
在部編教材中,閱讀文章分為兩類:一是教讀課文,這類課文教學內容豐富,可教的點多,難度大,大多還是傳統(tǒng)名篇;二是自讀課文,有的教師認為這類文章內容比較簡單,容易理解,通過學生的自讀就可以掌握。以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為例,本單元四篇課文,兩篇教讀課文,兩篇自讀課文。前兩篇教讀課文,魯迅的《社戲》和賀敬之的《回延安》是名家名篇;后兩篇自讀課文是劉成章的《安塞腰鼓》和吳伯簫的《燈籠》。劉成章與吳伯簫的文學地位無論如何也無法與魯迅、賀敬之相比,這毋庸諱言。但這是不是說這兩篇自讀課文的學習價值較低,可以輕忽對待呢?我看不是。
那么,自讀課文的學習價值體現(xiàn)在哪里呢?接下來以《安塞腰鼓》《燈籠》為例,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一、能讓學生積累新鮮、典雅的詞匯
學習語文,首先要積累詞匯?!栋踩摹分芯陀胁簧儆?0個典雅、學生生疏的詞語,如“羈絆”“驀然”“亢奮”“晦暗”“戛然而止”等。這些詞語是生詞,學生不會讀,更不會解釋。對這些詞語的學習,可以增加學生的詞匯量,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還有“大徹大悟”“嘆為觀止”“奇?zhèn)グ蹴纭钡瘸烧Z或四字短語,使學生掌握這些詞語,可以讓其了解中華文化知識,使自己的語言凝練典雅,有文學修養(yǎng)?!稛艋\》中的一些詞語具有豐富的文化含義和地方色彩,如“幽悄”,它是一個表現(xiàn)力很強的詞,是“幽深寂靜”的意思,若學生學會并運用在自己的作文上,可以增加文采,使文章增色;“未始”是一個文言詞語,使用這樣的詞語,能使文章簡潔;“馬前卒”“家來”“燈學”這些具有地方色彩的詞語,使文章顯得真實、富有地域和時代特征,突出了作品的風土人情和濃郁的地方文化色彩。
二、能讓學生學習新穎獨特、有創(chuàng)造性用法的語句
《安塞腰鼓》開篇“一群茂騰騰的后生”獨句成段,這是名詞性短語,“茂騰騰”是陜北方言,意思是充滿活力、干活賣力的青年男子。這是一個特寫,熱烈而奔放,顯得新奇,自然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獨詞成句、成段的還有“但是”“你看”“好一個安塞腰鼓”等。這些獨詞句獨特大膽、標新立異。獨詞成段,具有強烈的震撼力,節(jié)奏強烈,有語言的沖擊力,讓人浮想聯(lián)翩。這些獨詞段有的使靜態(tài)的描寫轉為動態(tài)的描寫,如“但是”;有的在文章結構上,是段落層次的標志,如“好一個安塞腰鼓”,這句話在文中出現(xiàn)了四次,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有的獨詞段強化了文章的內容,直接、強勁,讓你不得不跟隨著作者的文章看下去,如“你看”。
作者使用多種修辭手法,如比喻、排比、反復、夸張、擬人等。排比句的使用,寫出了安塞腰鼓的特點,突出了生命沸騰、力量噴涌而不可遏止的情景。比喻、反復的修辭,則表現(xiàn)了安塞腰鼓巨大的聲響和磅礴的氣勢。
作者使用了很多的感嘆句。比如“好一個安塞腰鼓!”“除了黃土高原,哪里再有這么厚的土層啊!”這些感嘆句的運用,使語言熱烈激昂,每一個感嘆號仿佛就像一只挺立的鼓槌,將全文的氣氛推向高潮,將安塞腰鼓徹底融入了黃土高原之中,使天地為之動容。讀者很容易被作者的情緒感染。
吳伯簫的《燈籠》,具有典雅、蘊藉之美。語句大量使用典故、化用古詩文,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如“燈下蛾”化用了飛蛾撲火的典故?!把┮柜Y馬,荒郊店宿”是明清章回體小說中常用的概括性詞句?!巴分h近”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金吾不禁”借用唐詩“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雪夜入蔡”源自《資治通鑒》“李愬雪夜入蔡州”的故事;“蕭蕭班馬鳴”出自李白的《送友人》;等等。
《燈籠》中大量短句的運用,如“族姊遠嫁,大迎大送”等,既有語言的聲韻之美,又有深厚的意味和情味,讓語言凝練、含蓄、典雅。
三、能讓學生感悟文章豐厚的意蘊
《安塞腰鼓》寫的是陜北安塞的一種地方民俗——打腰鼓,展示的是西北高原的風土人情,但作者不僅表現(xiàn)安塞腰鼓的特點和西北高原的地理風貌,更表現(xiàn)西北高原人民的精神面貌。寫“物”是次要的,寫“人”才是主要的。就這篇文章的主題來說,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能夠讀出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得到不同的啟發(fā)。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燈籠》回憶了早年與“燈籠”相關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懷念;如果作品的主題僅限于此,那么其立意也就很普通,但作者在結尾處結合當時的國運時事,表明要做抗日“馬前卒”的心愿,體現(xiàn)出作者以天下為己任,投身于正義事業(yè)的決心和愛國情懷。這就使文章的主題升華了,具有那個時代的正能量。
兩篇作品,主題都很深刻,需要認真品味挖掘才能真正體會出來。通過對這類文章的學習,可以讓學生真切地感悟到文章意蘊的豐厚,啟發(fā)他們寫文章時如何通過不同的事物、事例提煉出高妙的立意,從而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
四、能讓學生熟識構思巧妙、手法多樣的寫作技巧
《安塞腰鼓》構思奇特,不走尋常路。文章從“茂騰騰的后生”寫起,突出他們的樸實無華和茁壯,具有原始的、熱烈的生命,這樣的生命奔騰踴躍于黃土高原上。接下來是對后生們的腰鼓表演的正式描寫,突出他們豪放而強壯,元氣淋漓,可以釋放出奇?zhèn)グ蹴绲牧α?。這樣寫大氣磅礴,氣勢酣暢,寫出了安塞腰鼓的特點,讓人過目不忘。
《燈籠》在構思上“形散而神不散”,把早年與燈籠有關的人、事熔為一爐,看似東拉西扯,其實構成了一個整體。課文一方面敘事,另一方面抒情,有關“燈籠”的敘事組成一個序列,所抒發(fā)的情感又成為一條線索?!笆隆迸c“情”交織在一起,并行而下。
這兩篇散文都綜合地運用了多種表達方式?!栋踩摹穼S土高原的景物、人物和人的活動有非常生動的描寫。文章還有不少的議論句和抒情句,揭示了高原后生的精神、胸襟、激情,抒發(fā)了對高原后生和安塞腰鼓的贊美之情。
《燈籠》以敘為主,以議為輔,給讀者以更多的形象感,點明段意、文意的抒情句、議論句雖然較少,但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升華主題的作用。比如在課文末尾,在敘述“塞外點兵”“吹角連營”“將軍在挑燈看劍”以及歷史上幾位保家衛(wèi)國的將領之后,順勢發(fā)出誓言:“你聽。正蕭蕭馬鳴也,我愿就是那燈籠下的馬前卒?!边@是議論,抒發(fā)情感,表明心愿。最后一段同樣是議論:“唉,壯,于今燈籠又不夠了。應該數火把,數探海燈,數燎原的一把烈火!”順承上一段的意思,進一步抒情明志,強化了課文的主題表達,提升了課文的思想境界。如果舍去最后一段,僅有上一段的抒情明志,那么情感表達過于隱晦,文章主旨趨于混亂。
兩文還運用對比、類比等創(chuàng)作手法,這里就不再詳述了。
可以這么說,自讀課文具有很高的學習價值,是文質兼美的優(yōu)秀之作。教師如果能有效地引導學生自讀,讓學生做到“一課一得”,而不追求面面俱到,對文本中最突出的一個特點進行深鉆細研,一定能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