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福建省教育廳網(wǎng)站發(fā)布《福建省初中學科教學與考試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規(guī)定了生物學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問題導向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放手讓學的教學方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用問題導向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問題導向;創(chuàng)設情境;初中生物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20-0022-02
引 ?言
問題導向教學是一種教學方法,目的是以學生為中心,使學生獲得全面發(fā)展。在本文中,筆者對如何應用問題導向教學模式激活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展開了具體的探討,希望可以給相關教師提供一些參考。
一、教師主問模式
教師主問模式是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設計問題串,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自主學習。這些問題串能使學生更深刻理解其正在探究的問題,領悟探究活動的精髓[1]。例如,“尿液的形成”這一課的兩個重要概念是:血液經(jīng)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形成原尿;原尿經(jīng)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由于腎小球與腎小管的微觀結構是肉眼看不見的,學生也不懂濾過作用與重吸收作用,所以,教師可以利用精心設計的問題串,通過小組合作形式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步步深入,最終掌握知識。教師主問模式包含以下環(huán)節(jié)。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首先,教師播放尿液形成的視頻,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學生既復習了泌尿系統(tǒng)的組成及腎臟和腎單位的結構知識,又看到了教材中的文字描述的情境,獲得了直觀感受。然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jù)情境思考以下問題:(1)血液從腎動脈進入腎靜脈流出依次經(jīng)過了哪些結構?(2)血液流經(jīng)腎小球時,濾過了哪些物質?(3)血液流經(jīng)腎小管時,重點吸收了哪些物質?(4)蛋白質、葡萄糖、無機鹽、尿素在血液、原尿、尿液中的濃度有什么不同?(5)尿液與血液、血漿、原尿比較不含哪些物質?如果尿液中含有血細胞、葡萄糖,說明腎單位的什么結構出問題了?(6)請在腎單位中用不同顏色的筆標出尿液、血液的路線。
(二)自主學習,解疑釋惑
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觀看視頻、思考分析,在此過程中,自己解決問題并做好筆記,以備交流表達。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讓他們體驗了自主學習的過程,同時提升了學生的自信心。
(三)合作學習,解疑釋惑
上述后三個問題,難度偏大,可由小組合作解疑釋惑。每個學習小組內都有一些基礎較好、能力較強的成員,由他們帶領小組成員合作學習,學生能解決的問題盡量在組內解決,無法解決的問題在全班交流解決。
(四)引導梳理,構建概念
合作學習后,對上面6個小題,各小組都有了答案,小組代表在全班表達交流,大家互相評價,教師認真傾聽。如果學生的理解沒有問題,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繪制本節(jié)課的概念圖,使本節(jié)知識由問題的解決上升至知識的構建,讓學生掌握的知識更加條理化、系統(tǒng)化;如果學生的理解有問題,則重新開展問題導向教學,直至所有問題全部解決。
二、師生互問模式
師生互問模式是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提出關鍵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而學生在此過程中會衍生其他預設的或生成的問題。這對教師的專業(yè)水平、教育機智有著較高的要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例如,在“現(xiàn)代生物技術”一課中,筆者展示目標及相關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關鍵問題:(1)什么是現(xiàn)代生物技術?(2)什么叫轉基因技術,轉基因技術的操作對象是什么?(3)轉基因技術在生產(chǎn)、生活中有哪些應用?(4)克隆羊多莉的培育過程是怎樣的?通過這些問題來串聯(lián)本節(jié)課的內容。
(二)自主學習,質疑釋疑
此環(huán)節(jié)與第一種模式的自主學習不同的是,其要求每位學生必須把自己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無法回答的問題記下來,在小組和班級共同學習中加以解決。自主學習結束后,學生的質疑能力給了筆者巨大的驚喜,以下是他們提出的問題及回答。(1)大腸桿菌的質粒是遺傳物質嗎?答:是。如果不是,人胰島素基因就無法嵌合進去了。(2)大腸桿菌的質粒會排斥不同物種的胰島素基因嗎?答:不會。如果會,人胰島素就生成不了了。(3)可否合成某種超級細菌來吞噬所有的病毒且不危害人類?答:有待研究。這些問題及回答體現(xiàn)了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及逆向思維能力,以及參與社會生活的責任感。
(三)引導梳理,構建概念
在解決了教師的關鍵問題和學生探究過程生成的問題后,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梳理總結,構建現(xiàn)代生物技術概念圖。
三、學生自問模式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具有理性思維的能力,教師可以采用學生自問模式教學,由學生自己負責整個學習過程,教師只是輔助引導,讓學生持續(xù)展開他們正在表達的觀念,供大家合作學習,進而完成學習目標。例如,北師大版“生物的生存依賴一定的環(huán)境”一課中,學生自問式教學的環(huán)節(jié)如下。
(一)展示目標
(1)舉例說出水、太陽、溫度等對生物生活的影響。 (2)舉例說明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3)培養(yǎng)學生的生態(tài)意識、環(huán)保意識,增強其參與環(huán)保實踐的責任感,創(chuàng)設情境一;教師展示包含水草、沙子、石斑魚等的小生態(tài)瓶,創(chuàng)設情境二;教師分發(fā)各種圖片資料、文字資料,創(chuàng)設情境三。
(二)小組學習,質疑釋疑
(1)每位學生對四方面知識提出問題,并給出答案。
● 沒有水就沒有生物 問題一: 答:
問題二: 答:
● 太陽光是生命的能量源泉 問題一: 答:
問題二: 答:
● 溫度限制著生物的分布 問題一: 答:
問題二: 答:
● 生物彼此之間相互影響 問題一: 答:
問題二: 答:
問題三: 答:
(2)小組長收集本組問題,選出本組問題在班級匯報。
(3)各組匯報時,其他組認真聽講,準備補充并質疑。
(4)每組完成影響水稻生活的生態(tài)因素的建模任務。
(三)表達交流,釋疑、解疑
在此環(huán)節(jié),各代表匯報本組的學習情況,具體要求為:說出本組的問題及答案,并說出所提問題的依據(jù);展示影響水稻生活的模型,并說明模型中各種文字、符號、圖形所表達的含義;匯報本組的學習成果,認真傾聽別組的匯報,并與自己的學習對比,取長補短。
學生的思路清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有理有據(jù),表達流利,有條不紊。例如,對于水這個因素,小組代表展示了一張?zhí)镆巴恋佚斄?、植物干枯凋敗的圖片和一張洪災中的玉米圖片,并說:“根據(jù)這兩張圖,我們的問題是‘水分過多或過少會影響植物嗎?’答案是會,結合光合作用的知識,水分太少,光合作用缺少原料,會造成減產(chǎn)甚至絕收;結合呼吸作用知識,水分太多,會使植物的根因缺氧而最終導致爛根?!贝送?,學生還提出問題:“水分會影響生物的進化嗎?”對于這個問題,筆者沒有正面回答,而是當成課后作業(yè),讓學生課后查找資料,體驗自己提出問題、收集信息、解決問題的過程。
(四)師生互動,梳理構建
各組代表交流匯報后,師生相互評價,整個過程學生體驗了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收獲頗多。最后,筆者再次提問:“生物的生存為何依賴一定的環(huán)境?”學生踴躍發(fā)言,各抒己見,小結得出:環(huán)境為生物生存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水、二氧化碳)和能量(太陽能)。
結 ?語
總之,在具體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實際,挖掘課程資源,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憤”“悱”情境,使學生對問題的解決欲罷不能,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欲望,進而激活生物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陳峰.問題串在物理探究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材·教法,2006(11):59.
作者簡介:華順菊(1971.11-),女,福建龍巖人, 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