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鑫
摘 要:資助工作的核心是發(fā)揮育人功效,實現(xiàn)人才的培養(yǎng)。利用新媒體提升資助育人工作的親和力,以生為本,貼合學生所需,是新時期資助工作發(fā)揮育人功效的有效途徑。文章分析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歸納新媒體在提升資助育人工作親和力方面的作用,探索貧困生認定工作網(wǎng)絡化模式,感恩、誠信、勵志隱性教育模式及貧困生過程化管理和考評模式。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資助育人;親和力;提升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26-0008-02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qū)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fā)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边@意味著,高校必須做好資助育人工作。進入新時代,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需要轉變觀念、創(chuàng)新方式,將資助和育人有機融合起來,使資助工作真正落實到人才培養(yǎng)這個核心任務上。近年來,新媒體技術迅猛發(fā)展,并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有效發(fā)揮新媒體技術在資助育人工作中的作用,創(chuàng)新資助模式,提升資助育人工作的親和力,是新形勢下資助育人工作的研究重點。
一、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
1.貧困生認定工作情況復雜,工作程序煩瑣低效
目前,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主要是依靠學生提交的“高等學校學生及其家庭情況調查表”和由學生家庭所在地相關部門開具的家庭經(jīng)濟困難證明等。由于缺乏統(tǒng)一的認定標準,認定材料的精準性欠缺,甚至存在困難證明造假現(xiàn)象。再者,貧困生認定工作需要進行班級民主測評,但同學間相處時間短、了解不深,難以做出客觀評價,容易出現(xiàn)測評走過場的問題。另外,對于突發(fā)家庭變故的情況,家庭情況調查表需要寄回家庭所在地辦理蓋章,手續(xù)煩瑣低效。
2.資助政策宣傳不到位,信息滯后時有發(fā)生
高校的資助政策信息沒有整理形成系統(tǒng)的材料,導致學生對資助政策的了解不全面、解讀不清晰。同時,信息傳播的途徑單一,只是通過資助中心—輔導員—班級這個三級信息鏈條來發(fā)送,缺乏具有公眾性、權威性的信息發(fā)布平臺,導致學生因錯過信息而未及時提交申請,錯過申請時機的情況時有發(fā)生。
3.過程化管理欠缺,學生缺乏歸屬感
貧困生被認定后,學校對其后續(xù)的教育管理缺乏系統(tǒng)推進。如何做好資助后的管理工作,有效引導學生花好錢、學好習、成好才,是資助工作者需要深入探索的問題。貧困生在接受資助的過程中,由于缺乏學校的過程化管理,歸屬感不強,沒能實實在在感受到國家及社會對自己的關懷和幫助,在思想上不懂得感恩與回饋,無法使資助工作的育人功效最大化。
二、新媒體在提升資助育人工作親和力方面的作用
新時期的大學生對網(wǎng)絡的依賴性很強,獲得信息的途徑比較多元化。作為教育者,要積極利用新媒體,搭建起開放性、交互性平臺,以貼合學生需求為出發(fā)點,深入了解學生,有效幫助學生,提升資助育人工作的親和力。
1.利用新媒體加強宣傳,便捷高效地服務學生
利用新媒體,可以實時更新資助政策、申請流程、獎金公示等內容,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登錄,了解各項政策、相關獎助學金評選公示等內容;可以及時向學生推送最新、最全的資助信息,讓學生第一時間了解國家資助政策,知曉學校近期資助工作;可以宣傳具有勵志、自強等精神的學生的事跡,發(fā)揮朋輩榜樣的引領作用,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勵志教育,使資助育人工作更加便捷高效。
2.利用新媒體互動、反饋機制,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
利用新媒體,可以設置留言區(qū),與學生進行實時互動,讓學生感受到學校的人文關懷;可以通過網(wǎng)絡實時交流,發(fā)現(xiàn)貧困生的困惑和需求,進而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可以增加意見反饋機制,讓受助生從自身角度提出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以促進資助工作的不斷完善。貧困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自卑心理,而新媒體的多樣化溝通途徑及具有親和力的語言表達方式,能夠拉近教育者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走出自卑心理。制定獎助學金等評定細則時,教育者可以通過新媒體廣泛征詢學生的意見,提高學生的參與性,讓學生了解更多資助政策和項目,了解每一筆獎助學金的目的和意義。這樣,學生就能更加珍惜自己獲得的獎勵或資助。
3.利用新媒體的全覆蓋性,科學進行過程化管理
利用新媒體的全覆蓋性,可以構建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管理動態(tài)系統(tǒng),做好對學生各項指標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與更新,在資助工作中實現(xiàn)對學生的動態(tài)管理,強化過程化教育和引導;利用新媒體技術,可以精準量化每位學生在校期間的受助狀況、獲獎情況、違紀情況等信息,將其作為掌握學生成長情況的第一手資料。這樣,教育者就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每位貧困生的成長變化情況,并能針對學生的情況制定切實有效的措施,進行分類指導和過程化管理,幫助每位貧困生成長成才。
三、運用新媒體提升資助育人工作親和力的模式探索
1.探索貧困生認定工作網(wǎng)絡化模式
有些貧困生因存在自卑心理,在學校認定貧困生時會隱瞞自己的家庭情況而放棄申請。而網(wǎng)絡申請既能保護學生的隱私和自尊心,又能規(guī)范認定操作流程。運用網(wǎng)絡操作管理貧困生申報及認定工作時,學生可以本著自愿原則,進入申報系統(tǒng)平臺,錄入個人信息并上傳各類證明材料,如家庭情況調查表、低保材料、家屬重大疾病住院證明等,同時簽訂誠信書。同時,可以構建班級網(wǎng)絡測評系統(tǒng),讓班級同學匿名填寫對貧困生的平時表現(xiàn)的意見等情況,這有利于獲得更多真實信息和評價。高??梢酝ㄟ^網(wǎng)絡系統(tǒng),審核貧困生認定申請材料,填寫相關意見,有效降低格式出錯率,提高辦事效率。
2.探索感恩、誠信、勵志隱性教育模式
利用新媒體開展感恩、誠信、勵志教育,是資助工作中的重點內容。新媒體的實時互動性、語言親和性、形式多樣性,可以讓教育者與貧困生之間的聯(lián)系更為緊密。教育者應及時推送感恩、誠信、勵志等相關典型案例和事跡,使學生在心靈上受到鼓舞和激勵,帶著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生活和學習,以奉獻社會、實現(xiàn)自身價值為目標并為之而努力。線上活動及實踐環(huán)節(jié)更具吸引力和親和力,能夠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性,使學生通過參加志愿性、公益性活動,認識社會、認識自我、打開心扉。教育者應利用新媒體的反饋機制,及時了解施教過程中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及時總結工作中的不足,不斷完善推送內容和活動形式,打造適合學生的資助平臺,提高育人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