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 許佳
摘 要:社會化媒介的發(fā)展,推進信息交互傳播。微博上共同意義空間下的陌生人圈層,情緒感染能力得到強化,但情緒傳播也刺激了假新聞的頻發(fā)。本文基于微博假新聞情緒傳播的角度下,分析新媒體環(huán)境下假新聞的傳播方式和傳播成因,從輿論的引導、事實核查、新聞法治以及馬克思新聞觀的學習等四個方面提出微博假新聞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假新聞; 情緒傳播; 微博
中圖分類號:G206.3?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9-145-002
人的社會性在互聯(lián)網空間的滋長,鼓動人與人之間的共享與交流,社交媒體平臺無阻礙式內容的轉發(fā)分享,推動信息的傳播與共享。網絡信息覆蓋著整個互聯(lián)網空間,情緒的群體性造就信息傳播的情緒化,憤怒、恐懼等情緒不斷刺激著信息擴散,假新聞在情緒的庇護下快速傳播,催生出虛假新聞呈現(xiàn)病毒式的傳播,由此造成了網絡空間假新聞的層出不窮。技術的推動促使新聞行業(yè)內部競爭愈發(fā)激烈,傳統(tǒng)行業(yè)的新聞從業(yè)者選擇以轉型升級尋求網絡空間的發(fā)展,自媒體則依托社會化媒介平臺的用戶群追逐流量新聞。網絡社會中新聞行業(yè)的競爭激化對新聞的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情緒傳播中滋生出大量虛假新聞的出現(xiàn),微博的陌生人關系圈使得情緒傳播加劇,為此微博虛假新聞常伴隨熱點新聞和網絡輿情的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1]。情緒傳播的出現(xiàn)促使微博上的虛假新聞出現(xiàn)新變體,如伴隨社會敏感話題的虛假新聞頻發(fā),圖片拼湊式新聞的出現(xiàn),造成各類拼湊式假新聞的加劇,微博用戶自導自演的虛假新聞開始嶄露頭角。手機媒介的發(fā)展催生出微博用戶數(shù)的激增,網絡技術的演變促使用戶活躍度的提升,基于情緒傳播境況下,微博虛假新聞的傳播呈現(xiàn)出擴大化的趨勢。
一、情緒化假新聞的傳播方式
新媒體環(huán)境下,虛假新聞的生存空間不僅沒有被擠壓,反而呈現(xiàn)出逆反效應,造成假新聞在網絡空間內激增。基于此,后真相時代下微博空間情緒傳播的虛假新聞,其傳播方式也出現(xiàn)了新變化。
(一)裂變式傳播——傳播速度快
微博假新聞的裂變式傳播是當前假新聞傳播的新方式之一,拼湊式的圖文信息憑借微博裂變式傳播特點加大其傳播速度。如營銷號,憑借熱門事件的出現(xiàn),進行反復“洗稿”的圖文編發(fā)。微博的媒體人依托自身微博賬號的龐大粉絲群體,煽情化地描述事件,在情緒傳播的影響下,粉絲受眾群體對相關事件進行轉發(fā),而后每個粉絲群體都有自己的小圈子,又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傳播,由此形成一個裂變式的傳播結構[2]。
裂變式的傳播通常是以社會敏感話題的表述為主,社會敏感話題易引起受眾的關注。微博網絡空間中在集合行為的影響下,受眾紛紛加入話題的討論。再者還存在部分營銷號利用拼湊的手法,對于某類事實進行謠言傳播,牟取點擊率。虛假新聞在微博空間內利用受眾的情緒傳播得以生存,其傳播方式快速,一鍵轉發(fā)即可進行再次傳播;其次假新聞傳播的影響日漸加大,微博中熱門事件的出現(xiàn)依托微博的龐大用戶,利用輿論的影響,這對假新聞事件的傳播如虎添翼。
(二)碎片化傳播——事件影響大
社會化媒體信息平臺的自媒體為搶占熱門話題,對于新聞編發(fā)的時間不斷縮短,基于此,信息的碎片化傳播逐漸成為常態(tài)。碎片化的信息傳播促使受眾作為“受者”接受的都是片面化信息,片面化信息使得假新聞傳播更快,在微博營銷號利用獵奇和噱頭的報道手法之下,加以個人評判的炮制出的標題黨新聞類的虛假新聞,令受眾深陷于營銷號營造的情緒傳播中而不自知[3]。
微博營銷號利用其弱勢群體的角度進行信息的編發(fā),借以煽情化報道,干預輿論的走向,形成了情緒傳播。運用專業(yè)的手法將碎片化的信息進行有目的的信息篩選,進而編發(fā)獲得網友的關注,博得情感共鳴;有的自媒體者罔顧新聞職業(yè)道德,進行有償新聞的編發(fā),新聞報道會有選擇的偏向某一方,而后利用微博輿論的擴散,基于為弱勢群體的發(fā)聲進而進行信息片面化的虛假新聞的描寫報道。
虛假新聞利用裂變式的傳播特性加快虛假新聞的傳播速度,碎片化的傳播使得虛假信息傳播的影響擴大。虛假新聞的頻發(fā),一方面是自媒體營銷號利用網友的情緒感染傳播,推動虛假新聞的傳播,另一方面是基于信息更替的加快,平臺管理不暇,促成虛假信息傳播爆發(fā)式的增長。微博上充斥的假新聞,網友們則是見怪不怪了,而虛假新聞的頻發(fā),自媒體的推波助瀾是主要原因,微博輿論管理的缺陷以及受眾的情緒狂歡亦是對虛假新聞滋生的推波逐浪。
二、情緒化傳播假新聞的成因
微博平臺的情緒傳播現(xiàn)象刺激了虛假新聞在微博的傳播。情緒化引導下的虛假新聞讓受眾逐步陷入信息環(huán)境之中,微博用戶逐步被自媒體人員的一些價值評判所誤導。
(一)情緒傳播的影響
情緒傳播是后真相時代的典型特征,后真相時代下的受眾訴諸情感而不關注事實本身。在微博營銷的集體情緒感染狀態(tài)下,受眾對于事實的真相毫不關心,但轉向輿論的漩渦卻樂此不疲。社交媒體的便捷性使得人人都有麥克風,自媒體為爭奪流量,盲目地搶奪新聞編發(fā)的速度,事實往往未經核實就直接編發(fā)。自媒體新聞編輯因失誤而產生的假新聞近幾年只增不減,微博上熱點新聞事件出現(xiàn)后,斷章取義地片面化報道更是不計其數(shù)。微博的傳播特性使得受眾一鍵轉發(fā)就可以將媒體所發(fā)布的信息再次傳播,微博信息被網友轉發(fā)的過程中,摻雜網友的個人情感,刺激了虛假新聞的情緒傳播,情緒傳播的爆發(fā),社會輿論極易被他者引導利用,由此產生的群體情緒化現(xiàn)象,觸動受眾紛紛加入其中,致使網絡輿論控制難度增加,這也為假新聞的滋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4]。
(二)信息繭房的助推
技術的進步發(fā)展,新聞可以根據(jù)個人喜好進行算法推送。在大數(shù)據(jù)、算法技術等運用在各個媒體網站中,受眾對信息的觀看瀏覽都會被記錄,算法技術根據(jù)受眾所瀏覽的內容,推送與之相關的或者同類型的信息給用戶,進而使得受眾桎梏于信息繭房中。處于信息繭房中的受眾被同類型的信息所包圍著,不斷強化受眾的情感和認同,因而在出現(xiàn)虛假新聞的時候,在信息繭房中的受眾用戶往往也難以分辨信息的真假。在微博上,算法技術似乎更為顯著,微博上隨意轉發(fā)、點贊或評論某個信息,隨后數(shù)據(jù)平臺就會不停歇地對用戶多次推送。微博的信息一般是以煽情化的手法和標題黨新聞等假新聞居多,受眾一旦被信息繭房束縛,包圍受眾的則多半都是標題黨式的假新聞。情緒感染刺激新聞的傳播,媒體運用假新聞的情緒傳播是一種媒體的公信力的濫用,嚴重的會影響受眾對媒體的信任度[5]。微博虛假信息的出現(xiàn)與粉絲的轉發(fā)擴散密不可分,但粉絲因信息繭房被桎梏,即使出現(xiàn)虛假新聞也難以辨別。
(三)沉默螺旋的強化
沉默的螺旋理論最早出現(xiàn)于大眾傳播時代,受眾在大眾傳播時代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建議的時候會觀察周圍的情況,當自己的意見和周圍大多數(shù)相符合的時候,會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發(fā)現(xiàn)自己的觀點和周圍的意見不相符的時候,則保持沉默;繼而在傳播空間中使得其中一方的意見越來越多,而另外一方則呈現(xiàn)出意見沉默,由此造成差距變大。在微博中陌生人屬性的圈層,基于群體環(huán)境的影響,沉默的螺旋也會出現(xiàn)。受眾在熱點話題出現(xiàn)的時候,會觀察周圍的輿論風向,周圍多數(shù)人意見和自己相符則會積極表達觀點,若是處于少數(shù)意見則轉向沉默。微博輿論形成的群體壓力造就沉默螺旋理論的出現(xiàn),受眾在未辨別事實真相,在輿論傳播中發(fā)現(xiàn)自己屬于優(yōu)勢意見一方將信息進行轉發(fā)傳播,這給假新聞的滋生創(chuàng)造了較大的空間。沉默螺旋在社交媒體平臺的強化,造就受眾對媒介的依賴性越來越強。熱點事件的出現(xiàn),受眾憑借微博信息的推送,根據(jù)自己的情緒進行觀點的表達,隨后對和自己觀點相符的媒體報道積極轉發(fā)擴散,但是對事實內容的判定卻變成可有可無的選擇。過度依賴于媒體的觀點轉發(fā),是假新聞頻發(fā)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情緒化傳播假新聞的防治路徑
新媒體的發(fā)展,假新聞依托新的傳播方式并利用受眾的情緒傳播,捕獲了新的生存空間。虛假新聞的危害也隨著假新聞的爆發(fā),其危害程度更加嚴重。假新聞不僅使得受眾對信息的誤判,也造成媒體公信力的缺失。情緒傳播的假新聞依賴微博輿論轉發(fā)擴散,由此造成網絡空間秩序的破壞,新媒體環(huán)境下,情緒傳播所產生的假新聞,對其防治需提上日程。
(一)積極引導輿論,擠壓傳播空間
微博上假新聞的傳播依托情緒傳播為主,在網絡輿論的推動下,假新聞傳播進一步擴散。微博情緒傳播造成假新聞的屢禁不止與其傳播方式有關。假新聞的傳播者利用其粉絲群體,使假新聞達到一種裂變式的傳播效果,虛假新聞因轉發(fā)而增加傳播的擴散,對于假新聞的源頭問題,從假新聞的出現(xiàn)直至假新聞被發(fā)現(xiàn)都難以追尋,進而給假新聞防治增加難度。微博上的假新聞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其傳播者轉向用戶群體,因而假新聞的防治離不開受眾群體的出力。
一方面對于微博的假新聞要嚴加管制,擠壓其生存空間,另外對于熱點事件出現(xiàn),衍生出的網絡輿論需積極引導,減少他者利用碎片化信息進行假新聞的傳播。然而假新聞的管理和輿論的引導都離不開受眾的支持,受眾的情緒傳播極易受到假新聞造假者的利用,因而還需積極加強對受眾的教育和引導,進而阻攔假新聞的再次傳播[6]。
(二)強化新聞法治,加大懲治力度
微博空間假新聞的不斷滋生,除了與微博裂變式傳播和碎片化傳播有關,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微博缺乏對假新聞的監(jiān)管。監(jiān)管的缺失使得假新聞在微博空間內肆無忌憚地存活,因而扼制假新聞的生存,加強新聞法治也是一個關鍵的方面。當前我國有關虛假新聞的管制措施存在缺陷,繼而對于假新聞的懲治也是缺失的,這促使假新聞傳播的變本加厲。
基于新聞法治的管理,一是需要平臺的支撐,將新聞法規(guī)的管理與微博平臺結合管理[7]。將故意性失實的假新聞找到轉發(fā)數(shù)量最多的微博,判定其傳播的源頭。若是能直接找出假新聞的傳播源頭,可直接根據(jù)事件的影響進行管制;若找不出源頭,則對首發(fā)信息人員進行管理,而后轉向轉發(fā)數(shù)量多的博主,對其進行教育管理。另外,還需積極促進新聞立法的形成,利用法律威懾假新聞制造者,使其望而生畏,減少對假新聞的捏造。對于非故意性的新聞事實,依據(jù)事實情況的判定,情節(jié)影響重大的傳播者可納入失信名單中,達到震懾的作用。
(三)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學習
當前新媒體的發(fā)展,傳統(tǒng)新聞行業(yè)和自媒體群體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認識和學習程度是截然不同的。傳統(tǒng)行業(yè)的媒體人自加入新聞業(yè)開始就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和認識,并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加強學習。自媒體行業(yè)的人群并非專業(yè)的新聞人員,缺乏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認識和學習,在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下,流量和利益至上成為他們奉行的目標,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被擱置于一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中國新聞工作者必備的素養(yǎng),是在長期實踐工作中歷久彌新的思想理論。
首先要深刻認識和理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具有大局意識。微博的輿論爆發(fā)時,媒體人需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要以正面報道為主,嚴禁流量利益至上的原則;其次新聞報道要加強深度報道,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將連續(xù)報道運用于微博空間,積極報道事件的動態(tài)變化,規(guī)避微博的情緒傳播,平衡報道話語的準確性和新聞的時效性。最后在新聞的實踐中,要以人民為中心,并不斷地融入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互聯(lián)網時代的微博,新聞編發(fā)不僅是為了讓受眾獲知信息或事實的真相,還需融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傳播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新聞報道,使得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順應網絡的發(fā)展,進而促進網絡空間的更好發(fā)展[8]。
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假新聞來的快,去的也快,但其造成的負面影響卻是難以磨滅的,為此,互聯(lián)網造就的情緒傳播的擴散需從根源治理,及時的在新聞信息的傳播中抑制假新聞的滋生[9],除此之外,平臺媒體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的教育問題和受眾自身的素養(yǎng)提升也需并駕齊驅。
參考文獻:
[1]宋凱,袁奐青.后真相視角中的網民情緒化傳播[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41(08):146-150+156
[2]高健,余富強,葛子豪.網絡主播群體性問題及其治理[J]傳媒,2020(03):74-76
[3]王佳瑞.社會化媒體情緒傳播“軟影響”的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03):98+100
[4]楊玉麗.社交媒體情緒化傳播現(xiàn)象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9(20):35-36
[5]余馳疆.社交網絡假新聞的傳播心理剖析[J]青年記者,2019(07):45-46
[6]高健,葛子豪.把“四個全面”貫穿于大學生思想引領的全過程[J]高校共青團研究,2020(Z1):126-130
[7]陶青.社交媒體虛假新聞產生機理及治理路徑初探[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18):84-85
[8]李東梅.新時代如何學習和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J]新聞采編,2019(06):14-16
[9]高健,丁炫凱.困境與突圍:生態(tài)公民身份養(yǎng)成路徑[J]社會科學家,2019(11):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