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詩曼
摘要:郁達夫抓住故都之秋“清”、“靜”、“悲涼”的特點,以其獨特的體察、多維的角度、真摯的情懷,在其與南國之秋的對比中描繪了一幅老北京的絕版秋色圖。解讀《故都的秋》,可以結(jié)合郁達夫?qū)ι⑽膶懽鞯目捶▉硖接懰麑η?、?xì)、真的藝術(shù)追求。
關(guān)鍵詞:《故都的秋》;小品文;藝術(shù)追求
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描摹故都北平的秋景,匠心獨運地營造深沉幽遠(yuǎn)的意境。其在《清新的小品文字》一文中寫道,“原來小品文字的所以可愛的地方,就在它的細(xì)、清、真三點。”[1]這是他對中國傳統(tǒng)散文特點的歸納,也正是他自己散文寫作的特點。解讀《故都的秋》,可以結(jié)合郁達夫?qū)ι⑽膶懽鞯目捶▉硖接懰麑η?、?xì)、真的藝術(shù)追求,從中飽嘗故都秋味。
一、清
(一)直抒胸臆,主旨清晰
郁達夫在文首觸題顯意?!扒锾欤瑹o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表明自己對秋天的情有獨鐘??此聘缓芾淼母爬ǚ从车氖亲髡邲Q斷的自信,這種偏執(zhí)的觀點一下就吸引了讀者的目光。接著,他把鏡頭對準(zhǔn)北國的秋,將秋的色彩一點一點涂抹開、具體化:“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交代自己不遠(yuǎn)千里趕上北平來的理由正是“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庇暨_夫直接表明,故都的秋是他鐘情之中最為牽掛的。文章的主體部分,則多次將南國之秋與故都的秋進行對比,以表達自己對故都之秋的深愛。最后一段,在摹寫了故都的秋聲、秋色、秋意后,作者更是發(fā)出“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的誓言,坦露自己寧折壽也要留北國之秋的決心。這個突然的起誓似乎與前文的娓娓道來、夾敘夾議不相協(xié)調(diào),但正是這強烈的心愿果斷直接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二)巧設(shè)對比,脈絡(luò)清晰
郁達夫巧設(shè)對比,將北國之秋與江南之秋進行直接或間接的對比描寫,構(gòu)成文章的基本框架,清晰地呈現(xiàn)歌頌清秋的抒情脈絡(luò)。
作者在開篇就用凝練的語言勾勒北國之秋“清、靜、悲涼”與江南之秋“慢、潤、淡、多雨而少風(fēng)”的概貌特征,形成鮮明的對比,有力地表達了作者對北國之秋的一往深情。而在文章的主體部分,作者則以烘托的方式,詳寫北國之秋的迷人景致,略寫江南之秋的淺表色彩。如名勝的對比,郁達夫身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就心系故都的名勝,總要想起陶然亭、西山、潭柘寺等。雖南國之秋也有“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等特異之處,但在郁達夫眼里,這些都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的。
此外,作者更是從視覺、觸覺、聽覺、味覺等角度對南國、故都之秋的四個畫面進行比較。第一,晨院秋景圖。在故都的秋中,向上望,高空碧綠、馴鴿飛鳴、細(xì)數(shù)日光、靜對藍朵,“也能夠感受到十分的秋意”,對比之下江南之秋“天的顏色顯得淡”。第二,秋槐落蕊圖。向下看,槐樹點綴、落蕊鋪地、無聲無味、掃帚留下的絲紋令人感到細(xì)膩清閑又落寞,“一葉而天下知秋”的深沉是江南之秋“草木凋得慢”所不能比擬的。第三,秋蟬殘鳴圖。在北國,秋蟬無所不在,秋意被渲染得更是濃烈,而在南方則“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第四,秋雨話涼圖。郁達夫先斷言“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再用工筆的手法描繪故都秋雨“一層秋雨一層涼”的果斷來對比南國之秋“空氣來得潤”、“多雨而少風(fēng)”的慢與淡。在這四組圖景中,北國之秋居主導(dǎo)地位,作者著力從多角度描繪典雅質(zhì)樸、極具個性的北國秋色圖;而南國之秋則處從屬地位,作者僅輕描淡寫。這種匠心獨運的對比寫法,詳略了然,將對故都之秋的一往情深表達得淋漓盡致。
二、細(xì)
(一)為情造文,心思細(xì)膩
為情造文是南朝劉勰提出的美學(xué)觀點。劉勰認(rèn)為情、文互相依存,并以情為主.作者須有真實飽滿的思想感情,作品才能文辭精煉,真實動人,達到真與美的統(tǒng)一。[2]郁達夫正是因其情志充實、心思細(xì)膩,才寫就了《故都的秋》這一經(jīng)典之作?,F(xiàn)代散文中并不乏以秋為描寫、抒情對象的作品。與郁達夫同時代的林語堂先生也寫過“秋”——《秋天的況味》,他對秋天景象的描寫多是鋪排描寫或抽象聯(lián)想,歌頌的是暄氣初消、月圓蟹肥的秋天。老舍先生則以對話的口吻邀請讀者去看《濟南的秋天》,這位侃侃而談的“導(dǎo)游”盛情介紹了山景、水景,這是童趣盎然、使人歡喜的秋。相比之下,郁達夫不繪秋景畫卷,而盡是關(guān)注最細(xì)微的秋日圖景。他在故都之秋拿著心靈放大鏡,看到的是槐樹葉底下的日光、破壁腰中的藍朵、牽?;ǖ紫碌那锊荨⒒睒涞穆淙?、街上掃帚的絲紋……他在人們司空見慣的極為普通的景物中看到的是詩情畫意、是秋味十足,足見其心思之細(xì)膩。。
(二)筆觸自然,描寫細(xì)密
收放自如、不蔓不枝是這篇散文極鮮明的寫作特點。收放自如可見筆觸自然、不蔓不枝可知描寫細(xì)密。郁達夫認(rèn)為,“細(xì)密的描寫,若不慎加選擇,巨細(xì)兼收,則清字就談不上了。”他深諳描寫之秘妙,所以選取事物最具特征的部分,以真摯的情懷、獨特的體察、多維的視角點染了一幅幅老北京絕版秋色圖。
為了飽嘗秋味,郁達夫“租一椽破屋”,晨起泡茶向院子一坐,看高天碧綠、聽馴鴿飛聲、細(xì)數(shù)槐樹葉底下的日光、在破壁腰中靜對藍朵,他調(diào)動了視覺和聽覺來感受秋意。面對藍色牽?;ǎ告傅馈拔乙詾橐运{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最好,還要在牽?;ǖ?,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xì)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庇每蔹S衰敗的秋草來陪襯藍色的牽?;ǎ瑳]有濃墨重彩的描繪,幾筆勾勒就恰到好處地點染了秋的悲涼。寫北國的槐樹,郁達夫也不寫槐花的凋零飄落,偏要寫“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腳踏落蕊,細(xì)微柔軟而又悄無聲息,從觸覺寫了槐樹落蕊的詩意美。接著,郁達夫描寫絕大多數(shù)人都不會關(guān)注的掃街后留下的掃帚的絲紋,看起來細(xì)膩又清閑,潛意識覺得落寞。這些細(xì)密的描寫可見,郁達夫只是對最尋常不過的事物稍加點染,卻恰到好處地把故都之秋的種種獨特的風(fēng)韻和盤托出。
三、真
(一)帶隱逸之氣的真實心境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里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盵3]有人說,《故都的秋》中的萬物皆顯郁達夫的“頹廢”與“情趣”。但是,考察郁達夫的創(chuàng)作史不難發(fā)現(xiàn),《故都的秋》實際上反映的是作家的“隱逸之氣”。
郁達夫20年代的散文、小說、舊體詩留給人最大的印象是:帶著現(xiàn)代的面具卻散發(fā)著傳統(tǒng)文人名士氣的精神氣息,體現(xiàn)作家的頹廢、狂狷。而到了三十年代,郁達夫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發(fā)生了變化,他徘徊于山水之間,作品都少了早年的火氣,完成了從名士氣過渡到隱逸風(fēng)的轉(zhuǎn)變。《故都的秋》也正是郁達夫這一時期的重要代表作品,講究情味和閑筆。這種隱逸之氣的重要表現(xiàn)是:作品中處處有我。對比與此前的桀驁不馴、狂狷,三十年代的郁達夫更多地關(guān)注自我的狀態(tài)和心境。郁達夫娓娓道來甚至可以說是絮絮叨叨地描繪故都之秋,如寫絕大多數(shù)人都不會關(guān)注的掃街后掃帚留下的絲紋,還要寫踏上去只能感到一點點細(xì)微柔軟的觸覺,看起來細(xì)膩又清閑,潛意識覺得落寞、清閑、細(xì)膩。這更像是郁達夫的自言自語。朱光潛先生在他的《論小品文》中說:“我常常覺得文章只有三種,最上乘的是自言自語,其次是向一個人講話,再其次是向許多人講話。”[4]所謂“自言自語”就是指作者將最個性化的感受用個性化的語言表達出來,《故都的秋》中的語言正是這樣,是郁達夫隱逸之氣的重要體現(xiàn)。
(二)在文本矛盾處真情流露
《故都的秋》有一處明顯的文本矛盾:文章主體描繪了五幅秋景圖,前四幅極寫“清”、“靜”、“悲涼”,而最后一幅“秋日勝果圖”卻是暖色調(diào)的,與全文渲染的“悲涼”的冷色調(diào)相異。首先,前文中郁達夫?qū)懙綘颗;〞r說“我以為以藍色和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可見他認(rèn)為冷色調(diào)飽含故都秋味。而秋日勝果圖中,他描繪“淡綠微黃的”棗子,其中,綠色代表生長、生命,黃色則代表希望、愉快,這都是生命勃發(fā)的暖色調(diào)。其次,文中的“Gloden Days”翻譯為黃金般的日子,與全盛時期同一個意思,這都與前文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冷意是相反的。再者,在前文中,疏疏落落的秋草、秋槐落蕊、秋蟬殘聲,都是給人衰敗感覺之物,而在這幅圖景中,他反其道而行寫向上的生命——在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一株株地長大起來的棗樹。
這文本矛盾處流露了郁達夫?qū)Ρ本?、對故人的?fù)雜情感。據(jù)方忠所著的《郁達夫傳》載,1925年4月,郁達夫的妻兒搬至北京與郁達夫同住。在他們的住宅前,有一架葡萄與兩棵棗樹。在那年“秋日勝果”的佳節(jié),郁達夫與四歲的兒子龍兒爬棗樹、摘棗子,度過了人生中“最快樂”的一段時光。[4]而好景不長,1926年6月,愛子龍兒病亡。曾經(jīng)棗樹下最快樂的時光也成了郁達夫一生中最痛苦的回憶。重返闊別近十年的北國之秋,郁達夫自然會想起這段獨特的、美好的人生經(jīng)歷,于是便有了《故都的秋》中對棗樹、棗子的溫情描繪。但是,這種“溫情”背后是郁達夫?qū)圩育垉旱臒o比懷念之情。
四、結(jié)語
《故都的秋》開頭觸題顯意,結(jié)尾起誓挽秋,主體部分將南國之秋與故都的秋進行清晰對比,主旨和抒情脈絡(luò)清晰,是為“清”;為情造文可見郁達夫心思細(xì)膩,筆觸自然可知其描寫細(xì)密,是為“細(xì)”;字里行間可感隱逸之氣的真實心境,文本矛盾處可悟真情流露,是為“真”。郁達夫深諳小品文的藝術(shù)奧妙,《故都的秋》正是極具“細(xì)”、“清”、“真”三大可愛特點的散文。
參考文獻:
[1]郁達夫.郁達夫全集[M].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17.
[2]朱立元.美學(xué)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3]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朱光潛.孟實文鈔[M].江蘇: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3.
[5]方忠.郁達夫傳[M].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