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芳
【摘要】傳統(tǒng)教育過分強調知識的講授和灌輸,極大地忽視了“發(fā)現(xiàn)”和“探究”的價值,這樣便極大地壓制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的調動,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改變被動的學習方式,倡導探究性學習,是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大重點。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也強調,要將“自主、合作、探究”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所謂探究性學習,就是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依據(jù)學生思維水平和學習特點的基礎上,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布置探究任務,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進而獲得對知識的獨特見解。探究性學習是對以往灌輸式教學的顛覆與變革,其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使學生擁有了更多更為充分的自由發(fā)展的機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下面,筆者就立足自身教學實踐與經驗,從問題引入、科學分組以及任務布置三個方面切入,對探究性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具體運用方法進行深入闡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小學語文;問題;分組;任務
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黃金時期,教師在這一時期一定要特別注重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探究性學習作為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方式,已被越來越多的教師運用到了課堂教學之中。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亦要及時摒棄落后、陳舊、僵化的傳統(tǒng)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在立足學生主體的基礎上,通過探究性學習模式的引入從根本上轉變教師的授課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和主人,使每一個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都能夠有所收獲和提升,進而獲取理想中的教學效果。
一、問題引入,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興趣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要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達到教與學的最佳組合。為此,教師應在深入貫徹新課標精神的基礎上,樹立起全新的教育理念,大力改進課堂教學,通過結合學生的思維水平和具體的教學內容提出問題,并以此為契機引入新課,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探究興趣,這也正是促進學生探索精神與創(chuàng)新能力有效培養(yǎng)與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
在教學《麻雀》這課時,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為了給之后的探究性學習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我并沒有在一上課就開門見山、直奔主題,而是先向學生問道:“同學們,你們喜歡小鳥嗎?平時,你們都見過哪些鳥兒?”在學生自由回答后,我繼續(xù)問道:“是的,大自然中的鳥兒有很多,但是最普通、最常見的鳥兒是什么呢?”隨后,我出示了麻雀的圖片,并對學生說道:“麻雀的確太不起眼了,它沒有美麗的外表,也沒有動聽的叫聲,很少引起人們關注。但是,就在它的身上,卻發(fā)生了一個極不尋常的故事。同學們,你們知道是什么嗎?”如此,通過利用問題引入,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激發(fā)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興趣。
二、科學分組,創(chuàng)設良好合作探究氛圍
在開展探究性學習之前,教師應當本著“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對學生進行科學分組,讓小組成員在語文基礎、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素養(yǎng)等方面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力求達到科學、合理分組。只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設良好的合作學習氛圍,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參與合作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才能使組內成員協(xié)調一致、互幫互助,使其獲得共同發(fā)展。
對于同一班級中的學生而言,他們在學習能力方面存在著差異性,因此教師在對學生分組之前必須要對學生的主體差異進行充分了解和準確把握,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分組。一個小組內的學生既有語文基礎較好、學習能力也較好的學生,也有語文基礎較差、學習能力較低的學生。這樣一來,通過科學分組,學生便可以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互相幫助、相互促進,這將有助于合作學習的順利、有效開展,使學生共享成功的喜悅。
三、布置任務,切實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
在對學生進行科學分組后,要想使每一位學生都切身參與到語文教學活動中來,教師就應當結合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教學內容的特點布置探究性學習任務,并在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只有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合理分析、充分思考、積極探索,才能切實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較好地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以《蟋蟀的住宅》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在學生閱讀完文章,并簡要梳理了課文的主要線索后,為了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問題,然后我與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總結歸納。之后,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相關問題進行思考、交流與探討,并深入品味文章形象生動的語言,說一說自己從這篇課文中獲得了什么啟示。通過布置探究性任務,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不僅切實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且還點燃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獲得了更佳的學習效果。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凸顯了學生的個性,可以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得到更加充分的發(fā)展,教師應在轉變觀念及角色的基礎上,致力于打破傳統(tǒng)教育模式,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鼓勵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索,從而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蘇琰琳.探究性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三個應用[J].華夏教師,2017(10):73-74.
[2]馬軍鋒.運用探究性學習進行語文教學的嘗試[J].漢字文化,2017(22):43-44.
作者單位:重慶市開州區(qū)正安街道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