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婷
摘要:特殊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體現(xiàn)了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以及教育發(fā)展的綜合水平。讓每一位適齡的殘疾孩子都能夠享受到優(yōu)質而公平的特殊教育,獲得盡可能地發(fā)展,對于保障殘疾人受教育權利,推進教育公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新時代;特殊教育;教學管理;問題探析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特殊教育目的在于保障身心障礙學生教育權益,期望學生接受適性教育后,能增進社會適應與獨立自主生活能力。然而,特教學校教師教學過程中,基于學校環(huán)境、學生條件、教師本身條件的限制,皆可能造成教學困擾,進而影響教學效能。
一、新時代特殊教育教學管理中的問題分析
(一)特殊教育教學管理水平不高
在教育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特殊學生進入到普通學校,接受正常的教育。將特殊學生送進普通學校進行學習,也是教育大格局的一個主要理念。但是,在當前普通學校針對特殊學生群體開展的特殊教育,教學管理水平還存在參差不齊的現(xiàn)象,影響著特殊學生群體學習的質量。比如,在某些普通學校中,并沒有針對特殊的學生群體進行特殊的測評機制建設,造成特殊的學生群體在接受普通教育的過程中處于劣勢,承受更多的心理和生理壓力。又如,對于特殊學生群體的就業(yè),不能提供有效的指導和幫扶,造成特殊學生群體的就業(yè)率不高。
(二)師資緊缺,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
師資是特殊教育發(fā)展的核心力量,然而特殊教育學校反映的情況出奇地一致,都是教師嚴重缺乏,尤其缺乏特教專業(yè)教師。由于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的特殊性,需要教師一對一輔導,對教師的專業(yè)性要求非常高,尤其是康復訓練和個別教育,都需要特教專業(yè)教師進行專門輔導。目前,特殊教育學校師資非常緊缺,尤其是特教專業(yè)教師。加上特殊學校的師資構成以普校轉崗老師居多,師資構成比例非常不合理。特殊兒童的康復和特教領域對師資的專業(yè)性要求都非常高,專任教師是否接受過相關領域的專業(yè)培訓,對教師工作的適應性、業(yè)務水平以及特殊兒童的康復與成長影響非常大。特殊教育學校師資的專業(yè)對口率低,加上入職后的專業(yè)培訓無法跟上,特殊教育學校專任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和工作的實效性自然就難以滿足有特殊需要孩子的迫切需求。
二、新時代特殊教育教學管理策略
(一)教學環(huán)境的優(yōu)質化
在長期以來的融合教育開展過程中,對特殊教育的教學管理工作做到了有效監(jiān)督,實現(xiàn)了該地區(qū)特殊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整體質量進一步提升,教學環(huán)境的不斷優(yōu)化。比如在該地區(qū)開展的監(jiān)督活動中,會定期對融合教育落實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集思廣益,按照職責的劃分落實各種責任,有效處理和解決,保證特殊教育的順利開展。又如,將開展融合教育納入年度內的教育考核工作中,對教師的編制、學校的建設、經費的預算、課程的設置等管理工作進行有效的考評,全面保障特殊教育正常的教學管理活動開展,體現(xiàn)了融合教育的優(yōu)勢。
(二)引進專業(yè)教師,優(yōu)化師資結構
目前師資的來源主要有普通學校轉崗、公開招聘的特教教師、委培教師、外聘教師四類。轉崗教師專業(yè)性不夠強;公開招聘的特教教師人數(shù)少,編制、名額有限;委培教師不能解決當前師資緊缺的問題,師資培養(yǎng)周期較長;外聘教師大多只能承擔后勤、生活老師的工作。特殊教育當前最嚴峻的問題就是師資緊缺和專業(yè)對口率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建立特教師資的培養(yǎng)制度。政府可扶持當?shù)馗咝i_設特殊教育專業(yè),采取訂單培養(yǎng)的方式培養(yǎng)特殊教育教師,這對于解決教師緊缺問題具有重大意義;也可以在其他師范類專業(yè)開設特殊教育相關公共課程,允許學前教育等相關性較強的專業(yè)學生選修特教方向;對于正在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的社會人員和普校轉崗的非專業(yè)教師,可以在高校開始特殊教育的相關課程,讓這類老師加修一定學分的特殊教育專業(yè)課程,并出具研修學時證明,提高在職人員的專業(yè)性;此外,可以在當?shù)赝菩屑倚:献鞯姆绞?,成立家校合作委員會,由委員會安排家長或者志愿者,幫忙照顧學生午休、午餐等,緩解生活教師不足的問題。
(三)融入生活案例,讓學生懂得感恩
對于一些學生而言,他們總是認為他人的付出都是應當?shù)?,而自己獲取他人的幫助也是理所應當?shù)?,所以他們很少會生成感恩的心態(tài)去看待身邊的人事物,甚至會形成傲慢、無禮的態(tài)度。在向這類學生進行教育時,班主任應當采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方式,從生活案例出發(fā)進行講解,讓學生在內心深處得到觸動,之后教師再基于學生對故事的感觸對學生進行說理,使得學生認識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道理,從而逐漸懂得感恩。以學生與父母相處的事情出發(fā),教師就可以通過學生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觸的事情、案例,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首先,教師先對學生詢問“父母都為我們做過什么?”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說出一些生活案例,使得學生在分享案例的過程中,回顧父母在生活中付出的艱辛勞動,從而在觸動心底中感悟親情。其次,教師再結合學生的情感觸動,向學生提出“父母為我們做了這么多的事,我們又為父母做過什么呢?”“如果我們與父母調換角色,你覺得你能勝任嗎?”等問題,使得學生在步步緊逼的問題中進行慎重地考慮,逐步認識到其中的道德內容,理解其中的人生哲理,意識到自己以往性格上的欠缺,從而主動地展現(xiàn)感恩的行為。由此可見,教師融入生活案例,能夠將原本抽象的德育內容轉變?yōu)橹庇^化、形象化的生活案例,讓學生在理解生活實例的過程中觸動心底,從而彌補性格上的缺失。
結束語
隨著教育整體實力的不斷進步,特殊教育的發(fā)展也將更好地融入普通教育中,實現(xiàn)教育大格局的突破和發(fā)展,培養(yǎng)出更多的智育人才,保障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
參考文獻
[1].辦好新時代特殊教育,促進殘疾兒童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J].陜西教育(綜合版),2020(09):37-38.
[2]惠寶祿.特殊教育最佳實踐方式及教學的有效性[J].文學教育(下),2019(12):84-85.
[3]鄭夢田.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特殊教育教學管理問題探析[J].新校園(閱讀),2018(0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