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惠婷 許志堅 吳棉綿
【摘 要】快速發(fā)展的信息技術使得網絡詐騙層出不窮,而大學生作為特殊的一種群體,很容易成為詐騙分子的目標。基于這種情況,本文將分析網絡詐騙的形式、特點、大學生受騙的原因,最后總結出在信息化時代下,新媒體面對網絡詐騙能呈現(xiàn)出來的效果,并從多角度分析應該如何更好地預防網絡詐騙。
【關鍵詞】網絡詐騙;新媒體;大學生;網絡安全
一、背景分析
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和范圍的擴大,人們的生活漸漸離不開網絡。網絡的使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存在安全隱患。大學生是使用網絡最頻繁的主體,因好奇心強、易輕信他人、防范意識不足等問題,使得校園網絡安全問題頻頻發(fā)生,盡管學校和國家加大相關的工作,但是每年學生群體被網絡詐騙的事件還是頻頻發(fā)生,而且高校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完善,導致大學生網絡安全防范意識不強。因此,開展新媒體運營對大學生預防網絡詐騙的活動研究,加強高校大學生對網絡詐騙認知和提高其防范意識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二、大學生遭受網絡詐騙的原因
(一)缺乏社會經驗,防范意識不足。大部分大學生為減少家庭經濟負擔,同時想鍛煉自身的能力,會通過互聯(lián)網平臺尋找兼職信息。由于大學生的社會閱歷不足,甄別能力弱,單純易騙,不法分子正是利用這一特點,在相關平臺發(fā)布虛假信息,設下圈套,引誘大學生上當受騙。
(二)攀比、虛榮心理作祟。大學校園是一個小型社會,大學生心理年紀較為稚嫩,自控能力弱,物欲橫流的社會現(xiàn)象會加大其虛榮心,盲目攀比更是常態(tài)。不少大學生為了所謂的名牌手機、鞋子、化妝品等商品或者其他攀比行為,超前消費而使用信用卡或者進行貸款,往往會求助于所謂的“校園貸”,主動鉆進不法分子的圈套中,從而被欺詐。
(三)法律意識淡薄,網絡安全教育相對滯后。大學生對于網絡安全知識的了解不足,當遭遇詐騙后,他們害怕告知父母老師,只愿求助于朋友同學,更不愿意報警求助,這無疑加大了警方的工作難度,也給不法分子更多的可乘之機。高校對于防詐騙的教育普遍是通過開設講座、主題班會等傳統(tǒng)形式來開展的,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其防范意識,預防警示作用不足。
三、大學生常面臨的網絡詐騙的形式
(一)貸款詐騙。不法分子通過互聯(lián)網發(fā)布貸款信息,以無抵押、無擔保、易申請為誘餌,利用表面所謂的優(yōu)惠條件,誘騙受害人進行貸款,獲取受害者的詳細個人信息,之后利用各種理由要求先收取費用,比如“利息、律師費、保險費、手續(xù)費、保證金”等,以實施詐騙。
(二)網絡購物詐騙。不法分子通過在社交平臺發(fā)布虛假的演唱會門票、手機、化妝品、游戲賬號等商品信息,誘惑受害人與其聯(lián)系,當受害人有意購買時,不法分子便會讓受害人用二維碼付款或其他直接付款到賬的支付方式,待受害人付款成功后,便將其拉黑。
(三)假冒客服詐騙。不法分子通過冒充淘寶、京東、拼多多等購物平臺客服人員給受害人發(fā)信息或打電話,謊稱由于系統(tǒng)故障或商品存在質量問題等,需要受害人進行其他操作,通過登錄注冊釣魚網站、關注微信公眾號等,誘騙受害人填寫相關有效信息,如驗證碼、賬戶名、銀行卡號及密碼等信息后,以實施詐騙。
(四)網絡刷單詐騙。不法分子通過兼職網站、QQ群、郵箱等網絡渠道大規(guī)模發(fā)布兼職招聘信息,以簡單操作高收入、且無需承擔風險為由來誘惑受害人上當。一開始,不法分子會發(fā)派低價位的商品任務,待受害人完成后,不法分子會及時返還款項以騙取信任;后會加大刷單物品金額,加大刷單次數(shù)才可返本金為由,欺騙受害人繼續(xù)消費刷單,最后騙取相關的費用。
四、新媒體運營對大學生預防網絡詐騙的效果
(一)信息實時化。新媒體的使用使得信息傳播變得實時化。當新型詐騙的手段出現(xiàn),新媒體的傳播可以與時俱進更新新型詐騙手段傳遞給大學生。
(二)內容豐富化。從傳統(tǒng)媒體到新媒體,最大的變化體現(xiàn)在傳播內容的豐富化。傳統(tǒng)媒體的傳播借助報紙和期刊等展示文字信息、圖片信息讓人們了解網絡詐騙信息,內容方式單一,關注度低下。而如今,借助新媒體了解的網絡詐騙信息不僅有文字和圖片信息,還可以觀看視頻,從而提高了人們對網絡詐騙的關注度,也提升了信息的廣度。
(三)方式雙向化。傳統(tǒng)媒體信息傳播在特定的時間將特定的信息向受眾者發(fā)布,受眾者被動接受信息,缺少信息的反饋,互動性弱,傳播效果不佳。新媒體傳播將信息發(fā)布給人們的同時可以在后臺看到實時性的反饋,每個受眾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樣也是信息的傳播者,實現(xiàn)雙向的信息更新,增加互動性,傳播效果明顯。例如,為了調查現(xiàn)階段學生對于“預防網絡詐騙”公眾號平臺這一新媒體運營的整體看法,公眾號可以推送一篇調查問卷讓被調查者填寫,后臺可實時分析出數(shù)據(jù)得出反饋。
五、如何預防網絡詐騙
預防網絡詐騙,不僅僅依靠新媒體的使用,單一的方式呈現(xiàn)的作用十分有限,所以仍需要社會各方加強合作,全方位做好預防網絡詐騙的工作。
(一)學生個人方面:
1.大學生應該積極了解網絡安全知識,提高對網絡詐騙的警惕性。
大學生處于初入社會的階段,他們沒有足夠的社會經驗與閱歷,在許多做法上不夠成熟。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得大部分的學生缺少網絡詐騙相關的教育,不能辨別是非。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應該自覺地去了解和學習相關的網絡安全知識,保護自己的安全,提高自己的警惕性。
2.大學生應該保護好自己的隱私,加強法律學習。
大學生是信息化時代使用互聯(lián)網最為頻繁的主體,在使用的過程中如果不注意保護好自己的個人隱私,就極有可能外泄給不法分子進行誘騙或者冒充親朋好友欺詐更大數(shù)額的錢額。如有遇到詐騙分子詐騙時,不要忍聲吞氣,要勇于面對所發(fā)生的事實,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相關利益和權利。
(二)學校方面:
加強思想政治和心理教育,開設相關課程
高校作為育人的場所,不應該局限于專業(yè)知識的傳授,在社會知識與經驗,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等反面都應該加強教育。針對網絡詐騙,學校應該加強思政課的建設,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培育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對已經經受詐騙的學生,組織心理老師進行心理重塑,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輔導員應對所帶的學生傳授關于網絡詐騙的相關知識,時刻留意學生的動靜,針對部分學生應該采取具體的方式進行積極地干預。
(三)國家層面:
1.公安部門入駐校園,與高校達成協(xié)作
新媒體的傳播使得網絡詐騙變得頻繁和容易,在技術層面上和個人信息的限制下,許多的工作都需要與國家公安部門達成協(xié)作,他們有更加專業(yè)的知識和工作經驗,如果公安部門與高校兩者之間能形成合作,對于網絡詐騙的預防會有很大一步的幫助。
2.國家加強法律建設,嚴厲打擊
近年來,世界各國對于網絡詐騙的打擊力度越來越大,在我國已經多年開展專項行動,得到了大大小小的成果,在新媒體日益發(fā)展的信息時代下,關于網絡詐騙的打擊力度也應該日益加大,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增加法律的震懾力,提高懲罰大小,讓詐騙分子抱有敬畏之心。
六、總結
在互聯(lián)網快速發(fā)展的時代,網絡已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日趨多元化,信息質量參差不齊,不法分子的詐騙手段也層出不窮,令人猝不及防,防不勝防。我們無法完全消滅犯罪團隊,無法阻止其犯罪行為,所以只能從自身出發(fā),做好自我防范,提高防范意識;社會及國家方面,加大網絡安全教育力度,更廣泛地普及反詐騙相關內容,加強法律建設,強化公眾監(jiān)督力度,提高法律威懾力。新媒體運營的廣泛發(fā)展,可能會使大學生因此而遭受到網絡詐騙的風險,但網絡世界發(fā)展有利有弊,我們要趨利避害,利用其便捷、日常化趨勢等優(yōu)勢,以警示大學生,耳濡目染下提高其防范意識。
【參考文獻】
[1]周亞萍.在校大學生新型網絡詐騙應對策略研究[J].法制博覽,2020(36):6-9.
[2]劉妍,鄭亞光.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網絡安全防范意識培養(yǎng)研究——以天津高校為例[J].智庫時代,2020(08):93-94.
[3]吳銳.高校大學生遭受網絡詐騙原因及對策 [J].法制博覽,20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