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秀玲
傳統(tǒng)的初中寫作教學,無論是教師的教學理念還是教學方法,都已經(jīng)不能滿足學生寫作能力的發(fā)展需求,也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相關教育專家研究了情境教學的策略,并在實踐中證明是切實可行且有效的。因此,如何有效利用情境教學法促進初中寫作教學效率的提高,成為了擺在教師面前的課題。
一、在寫作教學的過程中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學生的寫作靈感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的機會非常多,而且此法在不斷的實踐中也取得了十分可觀的成果。因此,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與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在教學中把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結合起來,然后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境來激發(fā)他們的寫作靈感,這樣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成果。但是需要注意,初中生無論是在思維還是情感方面都沒有完全成熟,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不宜太復雜,要通俗易懂。例如,教學部編五四制初中語文教材,學習到“如何突出中心”這一部分的內(nèi)容時,單元課文都是涉及動物的,比如蒲松齡的《狼》突出了狼性的狡猾和人的聰慧。教師在講解時,也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以動物為中心進行想象寫作。比如普及一些比較著名的動物小說,像沈石溪先生的《斑羚飛渡》,講述了一群羚羊在被獵人逼到絕境時,為了讓種群生存繁衍下去,就用老年和雄性羚羊為腳墊,跳過懸崖的故事。教師在講解時可以更細膩一點,把羚羊飛渡時的場景形象化地講出來,使他們的腦海中能夠浮現(xiàn)這一情景。這樣,學生就會對寫作產(chǎn)生興趣并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對教師下一步教學的開展非常有利。
回到寫作教學中,其實很多時候文章的中心并不是非常顯豁的,作者并沒有直接點明中心,而是通過對一些人或事物的側(cè)面描寫展現(xiàn)出來的?!栋吡顼w渡》這篇文章就是通過寫老羚羊在危難時的表現(xiàn),體現(xiàn)它們的不畏生死且團結一致的精神。經(jīng)過教師的講解,加上想象當時的情景,學生的內(nèi)心情感勢必會受到激發(fā)、產(chǎn)生波動,這時教師再讓他們以某種動物為主角,圍繞親情、友情、愛情等主題寫作,學生會有很多話要說,寫出來的文章定能真摯感人。
二、再現(xiàn)經(jīng)典情境
情境的呈現(xiàn)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腦海和意識上的,另一種是真實存在的。要想讓學生印象深刻,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使他們參與到情境中,如此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因為在作文教學中,想突出一個點并不是件易事。比如在一篇作文中想要表達對自由的向往之情,由于初中生的思維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自由的真正含義,寫作時就容易出現(xiàn)表達錯誤,把自由當成“為所欲為”。假如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組織學生進行情景表演的話,學生就能很好地厘清邏輯關系,明白自由的真正含義。例如,教材中有名著導讀的版塊:《朝花夕拾》——消除與經(jīng)典的隔膜,《朝花夕拾》中的故事屬于回憶性質(zhì),是作者對自己童年生活的再現(xiàn),反映了魯迅的性格。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其中的《狗·貓·鼠》為基礎進行擴展教學。先重點講解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五四運動時期,我國進入反帝反封建的高潮階段,魯迅支持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學生開展的以驅(qū)逐校長楊蔭榆為中心的斗爭風潮。北洋軍閥和一些現(xiàn)代評論派出手阻撓,魯迅對他們的本質(zhì)進行了揭露和抨擊。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是寫自己童年時救養(yǎng)了一只小貓,最后卻被殺害,想表達的是對施暴者的憎恨和弱者的同情。在組織角色扮演活動時,教師可讓學生自由選擇角色,并把桌椅板凳圍成一個圈,其他學生圍坐觀看。運用如此形象生動的教學方式,能將課文的情境真實地還原與再現(xiàn),而學生就像與作者共同經(jīng)歷了這個事件一般,能理解文章的真正含義,這對于學生的寫作非常有利。
三、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
隨著經(jīng)濟與科技的不斷發(fā)展,計算機作為新時代的科技產(chǎn)物,逐漸被應用于各個領域,其所衍生的多媒體教學系統(tǒng)也被應用于教育領域,極大地方便了教學工作的開展。作為初中語文教師,要想開展情境教學,多媒體無疑是十分高效的工具,它可以將知識以圖片、視頻以及音頻等形式展示給學生,實現(xiàn)由抽象到形象的轉(zhuǎn)化,更便于學生理解與掌握。例如,在部編五四制初中語文教材中,有主題為“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的寫作訓練,單元課文是一些寓言與神話故事,那么教師就可以在課前選擇寓言故事,運用多媒體播放。比如《指鹿為馬》的故事:秦朝時,宰相趙高掌握了大權,他想知道大臣中有誰對自己不服氣,便想到一個辦法——一天上朝時,他命人牽來一頭梅花鹿,然后告訴皇上說這是他獻的寶馬,一天能走一千公里。而皇帝聽了大笑說這明明是一頭鹿你卻說是馬,這時趙高就說這明明是一匹馬啊,并要求群臣評判,這時大臣們心里想著如果說實話就會得罪丞相,但是說假話就會欺騙皇帝,怎么辦呢?趙高大聲地說這東西體圓腿瘦,耳部尖卻尾巴厚,不就是馬嗎?大部分大臣突然明白了,立刻都說是馬。那一小部分說是鹿的人被趙高偷偷殺掉了。教師以視頻的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方便學生理解文章的寓意,也能使學生受到啟發(fā),產(chǎn)生寫作靈感。
四、利用歷史故事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以及價值觀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發(fā)展歷程中出現(xiàn)了許多人們耳熟能詳?shù)娜宋?,他們或有著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或做了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所以一直被后人所歌頌和銘記。如果學生能多了解一些歷史故事,不僅可以為寫作積累更多的素材,還可以間接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使之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例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臥薪嘗膽”的故事——吳越爭霸時期,吳國的實力遠勝于越國,但在一次戰(zhàn)爭中越國僥幸勝了吳國,并重傷吳王。夫差繼位以后發(fā)奮圖強,舉兵伐越。越國戰(zhàn)敗后,越王勾踐與大臣、王妃都被俘虜,但勾踐勵志要打敗吳國,便甘愿照顧夫差,過著被人欺辱的生活,并在地下牢籠中掛起生蛇膽每天舔舐,不忘報仇。過了很久,吳王認為越國已經(jīng)起不來了,而且勾踐也沒有心力再報仇,便放他回去了。而勾踐時刻沒有放棄報仇大業(yè),他私下訓練士兵,終于在吳王出兵中原的時機,趁虛而入,打進吳國都城。夫差派兵回城時,他又讓出都城并形成合圍,最終兼并了吳國。這個故事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教師講完故事后,要讓學生明白這樣的道理:即人獲得成功后不能驕傲,遇到挫折時應時刻提醒自己不放棄,堅持下去。歷史情景的再現(xiàn),不僅有趣,還能活躍課堂氛圍,為學生的寫作提供更多素材,是行之有效的寫作教學方式。
作文對于初中生來說至關重要,是他們記錄所見所聞,表達所思所想的重要方式。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作文教學時應合理利用情境教學法,轉(zhuǎn)變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