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萌
摘要:由于幼專學生在入學前大部分未學習過鋼琴和即興伴奏,而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課程設置的學時有限。所以《幼兒歌曲彈唱》成為了大部分學生的困難科目。針對這一現(xiàn)狀,在教學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學情,給予學生較為充足的理解與實踐的時間。應充分重視幼兒歌曲伴奏譜例的分析與模仿,并將這個部分放在學習的前期。學生只有在編配規(guī)律與手上練習達到一定量的積累后,才能真正做到幼兒歌曲彈唱的自主編配與創(chuàng)新。
關鍵詞:幼兒歌曲;彈唱;模仿
幼兒歌曲彈唱是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必須掌握的組織開展學前音樂教學活動的基本技能之一。在長期的《幼兒歌曲彈唱》教學中發(fā)現(xiàn),幼專學生對于這一科目的學習普遍感到比較吃力。造成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有:1.鋼琴基礎薄弱;2.樂理基礎知識掌握的不扎實;3.未真正理解編配伴奏的規(guī)律與基本原則;4.缺乏邊彈邊唱的協(xié)作能力。
如何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讓學生掌握基礎的彈唱技能,并將其靈活運用于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中,是我們作為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教師所需要不斷反思與試驗的。針對鋼琴基礎、樂理基礎薄弱的問題,我們需要在教研組教學研討中與相應的科任老師進行積極交流。畢竟,鋼琴基礎及樂理基礎是幼兒歌曲彈唱的前提。缺乏了這兩個方面的基礎,必然無法學好彈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三個科目就是一個“黃金鐵三角”。所以,鋼琴基礎與樂理基礎在教學中,應更多的關聯(lián)到幼兒歌曲彈唱,圍繞幼兒歌曲彈唱的基礎需求設計相關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內(nèi)容、形式及課后練習。
針對幼兒歌曲彈唱本身所存在的問題——編配伴奏的規(guī)律與基本原則、邊彈邊唱的協(xié)作能力。根源在于缺乏“腦袋”和“手”。所謂的缺乏“腦袋”,是學生沒有按照伴奏編配步驟做足夠量的思考——怎樣確定調(diào)式?怎樣合理的安排和弦?如何根據(jù)音樂形象及音樂情緒選擇適當?shù)陌樽嘁粜??如何彈唱并完善作品。缺乏反復的思考,注定只會讓這些理論的東西浮于表面,只記得文字上的東西,卻沒有真正理解。所謂的缺乏“手”,是學生沒有反復練習最基礎的音階、琶音、和弦連接,沒有由易到難大量的視奏幼兒歌曲。缺少了這些枯燥的反復練習及大量的曲目積累,就不可能擁有信手拈來的彈奏能力。
基礎練習部分主要依賴于持之以恒的耐力,而曲目的積累卻不是簡單的重復可以做到的。談到曲目的積累,我們就要回到學習的原始規(guī)律上。亞里士多德提出,“一切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的”。這一點,在我們的幼兒歌曲彈唱中也同樣適用。在教學初期,過多的理論堆積、大段的文字記憶對于本科目的學習是無益的。我們應該將這些規(guī)律與原則分類劃模塊。針對不同的模塊,選擇合適的伴奏譜例,引導學生對譜例進行模仿。按照編配伴奏的步驟,可以從學習前期的三個模塊來討論如何模仿:
一、確定調(diào)式、填寫終止式
(一)確定調(diào)式
調(diào)式的分析與判斷是彈唱一首歌曲的第一步。只有確定了作品在什么調(diào)上,后續(xù)的其他編配才有意義。錯誤的調(diào)式判斷會導致歌唱者無法在一個相對舒適的音域里歌唱,這對于幼兒來說尤為重要。錯誤的調(diào)式,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孩子的聽覺感知能力及聲帶的良好發(fā)育。所以學習前期,除了點明基本的理論與方法,更要讓學生通過一定數(shù)量的歌曲調(diào)式的分析與判斷,來實際掌握判斷調(diào)式的能力。
通過教學觀察,學生大部分的調(diào)式信息是通過簡譜開頭的調(diào)式標記來直接獲取的。但作為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但要能判斷簡譜,還要能判斷五線譜。不僅如此,我們還要能在眾多版本的譜子里,選擇出規(guī)范的、更適合某一年齡段幼兒音域的版本。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讓學生有歌曲數(shù)量的積累,還要教會學生在眾多歌譜中擇優(yōu)。
(二)填寫終止式
除了判斷調(diào)式,我們在這個模塊還要讓學生學會怎樣將樂句或樂段結(jié)束處的“和聲進行”編配得既符合和聲布局又悅耳。這個部分需要將終止式分兩個大點以先分開后結(jié)合的方式進行講解并引導模仿:一是樂句的結(jié)束部位——半終止;二是樂段的結(jié)束部位——終止。其中,終止部分的內(nèi)容又包含了“補充終止”。
先分開講解,是為了讓“曲式分析”上零基礎的學生對單個知識點有明確的認識。教師需分別出示譜例并引導學生找到樂句的結(jié)束部位、樂段的結(jié)束部位及結(jié)束部位在終止之外是否還有多出來的一組和聲(即補充終止)。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模仿的過程中所用到的譜例皆為已編配好的五線譜伴奏譜例。后結(jié)合來講解,是由于我們的半終止、終止及補充終止之間是構(gòu)成呼應的。半終止需要制造不穩(wěn)定終止,使作品有繼續(xù)發(fā)展的聽覺趨勢。而補充終止需要與終止有所區(qū)別,它的出現(xiàn)應具備加強結(jié)束感與鞏固調(diào)性的作用。所以在單個知識點掌握的基礎上,需前后關聯(lián)起來講解,才能讓學生作出適當?shù)慕K止式填寫。
想要讓學生真正掌握各知識點的內(nèi)容與關聯(lián),除了講解,還需要有足夠的練習。而為了達到教學預期,我們甚至可以將各知識點分別用一個課時來單獨進行。再將各知識點的關聯(lián)用兩個課時來進行。這樣安排課時是為了除去講解部分,還能有剩下的時間做隨堂練習。隨堂練習的好處是,教師可以起到監(jiān)督與實時解惑的作用。這就盡可能的避免了部分學生課上沒聽懂,課下沒興趣的無效學習。
二、安排和弦
和弦的選配是教學的難點。在學生熟練和弦的相關知識點及鋼琴上的位置后,才進入和弦安排的難點。從教學過程中觀察到,即使記住了選配和弦的幾點規(guī)律與原則,學生們彈的伴奏依然還是以主和弦為主,下屬及屬的出現(xiàn)常常是隨意的或混亂的。更不要談副三和弦的應用。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對幾點規(guī)律與原則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學習中的“模仿”,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在這個部分,教師如何布置作業(yè)會很大程度的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如果一開始就讓學生為一首幼兒歌曲自主選配和弦,那么約等于勸退了一半的學生。因為在聽了理論講解和譜例分析后,大部分學生還處在一個半懂的狀態(tài)。如果直接讓其自主選配,那無疑是將練習設定在了一個大部分同學都無法下手的難度。所以更好的辦法是,教師針對教學內(nèi)容篩選出和弦選配較為簡單,又比較典型的一些五線伴奏譜。讓學生以“分析伴奏譜中各小節(jié)所選配和弦的級數(shù)及是否轉(zhuǎn)位”為練習要求,來開啟學生對這個部分內(nèi)容的學習。從學生的實際學情考慮,讓學生從一個可以操作的難度來切入,不至于打消學生的學習信心。通過一定量的譜例分析,讓學生對和弦的運用及和聲的簡單布局不再感到陌生。在這之后,引導學生從大量的分析中歸納出自己容易理解的特點,與所學理論相結(jié)合。練習難度提升到模仿譜例選配和弦。當模仿選配達到一定量時,選配的規(guī)律與原則也基本融入進實際操作了。這時候,才可能提升到自主選配或更進一步到創(chuàng)新聽覺感受的層面。
三、選擇伴奏音型
伴奏音型模塊主要是對三種音型——柱式和弦、半分解和弦及分解和弦進行分別模仿,熟練后再到綜合應用。模仿的形式依然是以分析五線譜伴奏開頭,但不同于選配和弦的是,和弦選配主要考慮的是和聲聽覺上的和諧,而伴奏音型的選擇更多的是音樂形象的塑造與音樂情緒的表達。在學生對這個知識點還沒有足夠認識的前期,盡量不要給學生太多的選擇,過多的選擇只會讓學生一團漿糊,最后無從下手。所以在教學中,要多找典型。既可以是A也可以是B的這類作品,暫時不要進入初期的練習譜例庫。
在學生對某種音型對應某類作品產(chǎn)生一定敏銳度的基礎之上,再談綜合應用是比較妥當?shù)姆绞?。既給了學生一定時間的緩沖,也讓學生對音型的應用有一定的認知基礎。不至于在出現(xiàn)“多選題”時,學生還處在讀不懂題的階段。
總的來說,幼兒歌曲彈唱是一門可以簡潔明了也可以層次豐富的學科。重點還是在于對學生的量體裁衣。以上討論到的實施策略主要是針對零基礎的大部分分學生。當遇到有一定基礎或?qū)W習很用功的學生時,教學設計就要根據(jù)該學生的學習進度與實際反饋來進行靈活調(diào)整。但在針對這類理論輔助實踐的學科上,還是該強調(diào)基礎的建立,只有在解決了基礎認知與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才可能讓學生真正做到將幼兒歌曲彈唱靈活運用到實際的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所以前期的教學,還是應該給學生更多緩沖與消化的時間,這樣才能讓后期的學習做到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幼兒歌曲彈唱實用教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幼兒歌曲彈唱[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
[3]郭小虎.鋼琴伴奏織體寫作的布局原則及運用[J].文教資料,2007(01).
[4]馬云靜,溫瑋君.伴奏織體的選擇對歌曲情感渲染的影響[J].體育·美育,2015(04).
[5]任卓.聲樂鋼琴伴奏教學中的核心問題及教學定位研究[J].中國音樂學院2011屆碩士學位論文.
基金項目:本文為貴州省理論創(chuàng)新課題(聯(lián)合課題)“基于OBE理念下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幼兒歌曲彈唱的教學實踐研究”(GZLCLH-2021-479)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