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會秀
摘要:《古畫品錄》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繪畫品評著作,其中提出的“六法”對中國古代繪畫影響深遠。在經(jīng)歷了近代的“中國畫改良”之后,伴隨著百花齊風的當代畫壇,“六法”除了原文的概念,又被賦予了一些西方美術術語的概念,“氣韻生動”有些時候也用于形容一種藝術境界。而《古畫品錄》中的其他品評語匯則一直擔當著史料的價值。不論是“六法”還是其他品評用語,以謝赫《古畫品錄》為代表的中國古代繪畫品評語匯在當代依然具有使用價值。
關鍵詞:謝赫;《古畫品錄》;六法;品評語匯
南朝謝赫所作《古畫品錄》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繪畫品評典籍文獻,提出了繪畫的品評標準“六法”,并據(jù)其將三國至南齊的27位畫家分為六品,指出了每位畫家的特點和優(yōu)劣,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豆女嬈蜂洝穼笫赖膹垙┻h《歷代名畫記》等繪畫理論著作都有一定的影響,所提出的“六法”也對中國古代繪畫影響很大。謝赫對每位畫家的品評用語讀起來都朗朗上口,道出了每位畫家繪畫的優(yōu)點和缺點,富有文采的同時又用詞平實,用慣白話文的今人讀起來絲毫不覺得生澀,對當代美術批評語匯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本文旨在探討《古畫品錄》中的品評語匯在當代美術批評中的使用。
一、“六法”及其在當代美術批評中的使用
1.“六法”
“六法”是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所提出的品評繪畫的六條標準,后來的繪畫理論家在引用“六法”時,出現(xiàn)了四處與原文不同的用法,分別是“氣韻生動”和“氣運生動”,“應物象形”和“應物寫形”,“隨類賦彩”和“隨類敷彩”,“傳移模寫”和“傳模移寫”。對于前三處,古人經(jīng)常有同音字或同義字代用的現(xiàn)象,加上現(xiàn)今簡化字的使用,今人著述中基本一致選用“氣韻生動”“應物象形”和“隨類賦彩”,比較統(tǒng)一。而最后一個,是兩個字顛倒了位置,《王氏畫苑》《津逮袐書》《美術叢刊》《叢書集成初編》《四庫全書》等版本的《古畫品錄》,皆為“傳移模寫”,而《歷代名畫記》和《芥子園畫傳》中使用的則是“傳模移寫”,《古畫品錄》《歷代名畫記》和《芥子園畫傳》都是公認比較重要的古代畫論典籍,所以今人的論述中也多有混用現(xiàn)象,甚至不同版本的《中國美術史》課本也不統(tǒng)一,而恰好這兩種說法意思都差不多,出現(xiàn)了長期并用的現(xiàn)象,所以“六法”是指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采、經(jīng)營位置、傳移模寫(或傳模移寫)。
自謝赫提出“六法”后,后世的很多繪畫理論家都接受了這一標準并對“六法”做了闡釋。20世紀初,“氣韻生動”開始被翻譯成外文,成為世界了解中國傳統(tǒng)美術的核心語匯之一,因為翻譯的需要,近代學者對“六法”的闡釋又有了新一輪的探討。[1]同時近代的西風東漸也使“六法”在繪畫界的地位受到了挑戰(zhàn),“六法”不再是被西畫改良之后的中國畫的品評標準。1932年前后,徐悲鴻在謝赫“六法”的基礎上提出了“新七法”[2],也是西方繪畫技法在近代對中國美術界影響的集中體現(xiàn)。于是以“氣韻生動”為代表的“六法”成為中國古典美學的象征。
2.“六法”在當代美術批評中的使用
當代畫壇的藝術風格更加多樣,有中國古典風格、西方古典風格、中西合璧的風格,有現(xiàn)代主義藝術,有后現(xiàn)代主義藝術?!傲ā痹诋敶佬g批評中的使用也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狀態(tài),除了被追求中國古典繪畫風格的畫家重新視為標準,同時也有了更加廣泛的使用,具體分析,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即上述中國古典風格繪畫的評價標準,在經(jīng)歷了20世紀的美術變革之后,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中華民族自信心的增強,中國傳統(tǒng)繪畫風格重新被重視,作為中國傳統(tǒng)繪畫品評標準的“六法”也自然重新成為這一風格作品的品評標準。第二種情況是,“六法”在闡釋的過程中逐漸被增加了西方繪畫的一些概念,比如“經(jīng)營位置”,逐漸被很多人釋義為構圖,中國傳統(tǒng)繪畫自然是沒有“構圖”這一語匯的,但是在經(jīng)歷了近代西畫改良中國畫的過程后,“構圖”成為大家最為熟悉的一個繪畫專業(yè)術語,當越來越多的人用構圖去闡釋“經(jīng)營位置”的時候,“經(jīng)營位置”在當代便成為具有構圖涵義的一個語匯。同樣,“傳移模寫”在有些時候會被認為是臨摹。第三種情況是,“六法”不再是標準,但“氣韻生動”依然是藝術的一種境界,常常被作為一個畫展或者一篇評論的主標題,代表著高程度的贊揚或者對這一境界的追求。
二、《古畫品錄》中的其它品評語匯及其在當代美術批評中的使用
1.《古畫品錄》中的其它品評語匯
《古畫品錄》除了提出“六法”,還對27位畫家的繪畫做了品評,對這27位畫家的品評語匯可以說非常精妙,體現(xiàn)了漢語的博大精深。這些品評語匯很多是四字一斷,讀起來朗朗上口,如評價陸探微的“窮理盡性”“事絕言象”,評價張墨和荀勗的“極妙參神”,評價毛惠遠的“力遒韻雅”等。謝赫在對其中多位畫家的品評中還體現(xiàn)出對新意的贊賞,如評價顧駿之“賦彩制形,皆創(chuàng)新意”,評價袁蒨“但志守師法,更無新意”。
因為《古畫品錄》使用夾敘夾議的寫作方法,除了品評,他對這27位畫家的記錄也成為后世畫史引用的資料,如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就將謝赫對每一位畫家的評價做了引用。
2.《古畫品錄》中的其他品評語匯在當代美術批評中的使用
《古畫品錄》中對27位畫家的品評用語雖然讀起來也朗朗上口,用于評價某些繪畫作品也有可能會恰如其分,但是這些語匯卻很少在當代美術批評中使用。具體分析,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這些語匯是謝赫對具體畫家的品評,很多謝赫能夠見到的繪畫,后世的繪畫理論家已經(jīng)無法再見到,謝赫對這些畫家的品評往往被做為史料引用,這些語匯也就不再廣泛用于評價后世的畫家。第二個原因是謝赫對其中一些畫家的品評未得到后世繪畫理論家的認同,如唐代李嗣真對謝赫《古畫品錄》的多處都持不同觀點,如“黜衛(wèi)進曹”,認為曹不興“以一蠅輒擅重價,列于上品,恐為未當”,[3]謝赫在《古畫品錄》中將顧愷之列為第三品第二人,后來有多人表示不認同,以南陳姚最和唐代李嗣真、張懷瓘為代表,雖然陳傳席先生認為張彥遠對顧愷之的評價也不高[4],但是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也將顧愷之列為“上品上”。第三個原因是當代畫史改用白話文,為了行文和閱讀的流暢,這些語匯大都被白話文改寫,不常使用。
這三個原因造成了謝赫《古畫品錄》中對具體畫家的品評語匯未能像“六法”一樣流傳,但作為史料一直被關注。
三、謝赫《古畫品錄》中的品評語匯在當代的價值
1.對新時代中國藝術審美的影響
中國古代書畫品評語匯與中國書畫藝術的發(fā)展同生共長,體現(xiàn)著中國獨特的藝術觀與審美觀。近代以來,隨著漢語由文言文向白話文的轉變以及“西學東漸”等社會背景,導致西方藝術批評理論與語匯的強勢輸入,中國傳統(tǒng)繪畫品評語匯的使用和研究總體呈現(xiàn)逐漸式微的趨勢。在當下的書畫批評鑒賞文章中,西式批評語匯大行其道,而反映中國傳統(tǒng)藝術審美的批評語匯則大量減少。在我們逐漸意識到傳統(tǒng)文化對中華文脈傳承的重要性的今天,重新學習、整理并恰到好處地使用中國傳統(tǒng)書畫品評語匯是重新審視傳統(tǒng)藝術審美的途徑之一,謝赫的《古畫品錄》作為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中國繪畫品評著作,又無數(shù)次被后世的繪畫理論家引用,其品評語匯更是重中之重。
另一方面,當代有些畫家在重新審視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同時,為中國傳統(tǒng)繪畫所征服,開始走向模仿傳統(tǒng)繪畫的道路,在我們認識到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重要性的今天,如何在傳承文脈的同時實現(xiàn)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出反映當代中華民族追求偉大復興時代的藝術作品,謝赫在《古畫品錄》中對“新意”的多次提及也會讓我們認識到,創(chuàng)新也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發(fā)展要求。
2.對當代美術批評的啟發(fā)
《古畫品錄》中的很多語匯體現(xiàn)了謝赫的美術批評態(tài)度,對當代美術批評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
就上述李嗣真對“黜衛(wèi)進曹”的看法,謝赫評價曹不興的原文是“不興之跡,迨莫復傳,唯袐閣之內(nèi),一龍而已。觀其風骨,名豈虛成?”[5]我們由此可知,謝赫是因為見到了曹不興僅存的一件繪畫作品,將其列于陸探微之下,衛(wèi)協(xié)之上,這種僅袐閣之內(nèi)收藏一幅繪畫也要眼見為實的品評態(tài)度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尤其是在圖像再現(xiàn)手段多樣化的今天,原作和照片等再現(xiàn)的圖像之間差距很大,美術批評和研究應盡量建立在原作的基礎上,如果實在見不到原作,也要明確說明是建立在哪種基礎上所作出的批評文字或研究結論更為妥當。關于顧愷之的問題,謝赫的原文是“格體精微,筆無妄下;但跡不迨意,聲過其實。”[6]可見在謝赫的時代顧愷之已負盛名,所以才有“聲過其實”之說,短短的17個字,謝赫很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觀點,且說明了理由。顧愷之作為一位富有聲譽的畫家,事實證明后來的論者也多懷疑謝赫對顧愷之的評價,但謝赫敢于做這樣的評價,不人云亦云,建立自己的品評標準,是值得當代美術批評學習的。同時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謝赫對顧愷之的評價并沒有影響顧愷之在藝術史上的地位,甚至還引發(fā)了多人為其辯護,使顧愷之的名聲更盛,這一點對當代美術批評如何對待不同的聲音有很大啟發(fā)。
另外,在對27位畫家的品評之前,謝赫就有“故此所述,不廣其源,但傳出自神仙,莫之聞見也?!盵7]這幾句話也體現(xiàn)出了謝赫謹慎的態(tài)度。
四、小結
綜上所述,謝赫《古畫品錄》作為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繪畫品評著作,文中的很多品評語匯對當代美術批評都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其中的“六法”在當代美術批評中使用較多,而且已經(jīng)衍生出了很多不同于原文的概念,而文中其他的品評語匯基本被作為史料使用。在重新審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以謝赫《古畫品錄》為代表的中國古代繪畫品評語匯在當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參見張藝靜《“氣韻生動”概念的西譯與現(xiàn)代闡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19年2期,第85-90頁.
[2]參見王定一《徐悲鴻“新七法”理論研究》,中國戲曲學院2015屆碩士學位論文,第6頁.
[3]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版,第395頁.
[4]參見陳傳席《六朝畫論研究》,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年版,第6頁.
[5]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版,第357頁.
[6]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版,第360頁.
[7]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版,第355頁.
本文為2018年度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中國書畫品評語匯研究”(項目編號:18JK058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