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紫葉 張子西
【摘要】? ? 在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的時代背景下,高校課程建設也開始嘗試信息化教學改革,國家頒發(fā)一系列通知,要求高等職業(yè)教育積極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傳統(tǒng)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并且對信息化教學工作提出了具體的、詳細的要求和部署,各級各類高職課程教育開始著力推進新時代的教育信息化改革。在此背景下,積極探索高職課程信息化教學的改革方向,全面評估實踐效果,不斷開展改革與創(chuàng)新,是當前高職教育推進信息化改革的重要舉措。本文全面分析高職教育信息化教學的諸多優(yōu)勢及發(fā)展現(xiàn)狀,基于實踐的層面提出促進信息化教學改革的有利措施,從實踐的層面總結出推進信息化改革的教學策略,以期能夠進一步推進高職教育信息化改革措施的深入推進。
【關鍵詞】? ? 高職課程? ? 信息化? ? 教學改革? ? 實踐效果? ? 評價研究
引言:
隨著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進,其硬件設施日趨完善,從多媒體教師配備到計算機房與教學平臺的打造,再到教師一體機的安裝等等,都已經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在此過程中,如何持續(xù)讓信息化建設在教學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還需要經過長期的摸索和實踐。
要進一步推進信息化教學改革,需要充分運用各項教學條件,但現(xiàn)實的狀況是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導致在實際課程教學中難以將信息化與教學資源做到匹配,在極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要有效推進教學改革的成果,就必須持續(xù)推進課程的探討與摸索。
一、高職課程信息化教學的優(yōu)勢分析
1.充分體現(xiàn)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地位,進一步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并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以教師為核心,學生處于被動聽講的狀態(tài)。這種“學生聽、教師講”的傳統(tǒng)模式,通常是以“一言堂”的形式呈現(xiàn),學生的主動參與性相對較弱,且課堂氛圍較為沉悶,學習效果大打折扣。通過引入信息化手段,能夠通過互聯(lián)網以及其他交互式教學平臺和手機智能手機APP等,使學生能夠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fā),主動選擇相應的學習資料。同時,可以更加靈活安排自主學習時間,控制學習進度,針對難點、易錯點可以反復學習,在課堂中學生也能根據自己存在的實際問題重點聽取教師的講解。而從教師的層面來講,從傳統(tǒng)的說教者轉變?yōu)檎n堂的引領者和組織者,通過教學平臺能夠及時獲取學生的學習情況,收集主要問題,調整教學策略。通過這一形式的轉變,能夠真正發(fā)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就目前實際情況而言,在許多高職院校都已經開始廣泛應用移動教學平臺,例如學習通、智慧職教以及云班課等等。教師可以在這些智能化移動教學平臺上創(chuàng)建相應的教學班級,及時發(fā)布課前預習的資料,組織相應的課程討論,組織課程測試以及課后作業(yè)的提交與批改等活動。通過更多維度的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多樣化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更加融入到課程實施的全過程中,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
2.突破空間與時間的限制,延展課堂教學的范圍和時限,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主要來源于社會生產實踐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主要采用“做中學”、“學中做”的基本教學原理,強調學生掌握實踐技能。但是,由于課堂教學課時和教學資源有限,不能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對相應的實踐知識實現(xiàn)了完全的消化,再加上課后難以組織相應的課程學習場景,這就導致教學效果會受到極大程度的影響。通過信息化技術的引入,能夠使用更多新型的交互式學習軟件,在這些平臺上全面展示課程中的重點、難點、易錯點和關鍵點等信息,并以動畫視頻等形式,完全模擬實際的工作狀態(tài)和操作流程,有效突破空間與時間對學習實踐的限制,進一步延展了課堂教學的范圍和時限,提高學習效果。例如,對于化工類企業(yè)的專業(yè)實操課程要求較高,學校在課程開設中實訓課程將占到所有學時的60%以上,而實訓課程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和畢業(yè)之后的就業(yè)走向。但是化工企業(yè)鑒于其特殊性,管控極其嚴格,而且生產裝置以及生產流程難以通過課堂教學的模式進行現(xiàn)場再現(xiàn),實訓課程中也主要以仿真練習為主要形式,但由于練習時間有限、操作次數有限,難以保障學生實踐操作的成效。在信息化技術的引入下,學生可以在相應的平臺上參與虛擬工廠的學習,通過登陸相應的賬號就可以隨時進行反復練習。而教師則可以通過平臺的后臺對學習活動進行監(jiān)督和管理,及時反饋及學習效果。
二、高職課程信息化教學的主要挑戰(zhàn)
信息化教學改革對于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師:課程教學綜合素質要求更高。從教師的層面來講,需要對當前教學內容有更深入、更充分、更全面的認識與理解,在此基礎上,結合信息化教學的諸多優(yōu)勢,篩選更具有教學價值的資源進行整合,對教材內容進行二次解讀,再通過信息化教學手段進行呈現(xiàn)。在此過程中,還要充分發(fā)揮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以學生為主體組織教學,相比傳統(tǒng)教學而言,對教師的課程設計能力和組織能力都要求更高。
2.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要求更強。對于學生的層面而言,對學習的主動性要求也更高。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學生狀態(tài)相對散漫,積極性不高,大部分時間屬于機械學習,對于知識的靈活性掌握和實踐操作技能掌握不夠扎實。而通過信息化教學的引入,學生學習的方式、平臺、時間都將更多,也可通過觀看相應的圖片、動畫、視頻、音頻等資料完成相應的學習,這就要求學生應當具有更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和更強的學習能力,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能夠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加強學習能力的提升。相比傳統(tǒng)學習模式而言,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更高。
三、高職課程信息化教學的具體策略
1.更新教師的課程教學理念,進一步提高信息技術的操控水平。在信息化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更新其教學理念,對現(xiàn)代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有深入的認識,從本質上了解其區(qū)別,主動將信息化手段通過更科學合理的方式融入具體的課程教學中。為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實操技能,在推行過程中可注重新老教師相互學習的模式。針對資深教師而言,專業(yè)教學經驗更豐富,能夠對教材進行更深入的解讀。而新教師的信息化技術手段操控更熟練,對互聯(lián)網教學素材的搜集、整合能力更強。因此,將兩者進行有效融合,開展日常的教學工作,則可以事半功倍,更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相應的專業(yè)課程成為信息化改革教學中的標桿性工程。與此同時,要制定更為科學的教學目標,改變傳統(tǒng)以灌輸為主的教學模式,采用更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通過“混合式教學方法”開展相應教學。例如在課程實施中,可以通過“游戲闖關”的模式進行課程教學,將各個章節(jié)的零散知識點梳理成相應的關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通過相應的資格考試才能進行進入下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引導學生學會探索和分析,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地位。另外,教師要加強信息化教學技術的應用,掌握更多樣化的資源搜索和歸納整理的方法,高效利用各類交互式平臺,將課程知識以更恰當的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在業(yè)務提升的層面,除了提倡自主主動學習以外,應當組織統(tǒng)一培訓,以信息化教學的基本知識和實踐應用為主要內容,同時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教學比賽,以賽促練,進一步提高信息化教學的整體應用水平。
2.分解專業(yè)知識點,通過信息化技術實現(xiàn)知識理解和實操訓練。在新課程的改革目標下,不僅倡導學生完成基本的知識掌握,同時更加強調實踐技能和知識的靈活應用,更加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因此,信息化時代的課程教學不只局限于知識的簡單羅列、板書和傳達,同時更應當加強對知識結構的系統(tǒng)性認識,對知識細節(jié)的充分認識。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運用信息化手段,在課程中設置相應的教學情境,同時通過信息化資源將晦澀難懂的知識點進行有效分解,并且嘗試與實際的生產活動相結合,通過引用更生動有趣的實踐性案例,引發(fā)學生主動思考和主動探索。為了進一步幫助學生對知識重點、難點的掌握,還可以將在課堂上難以實際呈現(xiàn)的設備與流程,通過仿真軟件以及視頻動畫的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再利用相應的手機應用軟件模擬實操。在“做中學、學中做”的方式中,加強對課程內容的深入理解,從而實現(xiàn)“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效果。
3.構建多樣化考評方式,在更緊密的師生互動中提高考評實效。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評價方式就必須同步改革。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為主體,那么學習結果的評價也應當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對教學效果的評價也應以學生能力的提升為主體。通過信息手段的植入,專業(yè)課程結束之后,教師可以通過后臺獲得學生學習的相應數據,這些數據可以成為考評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對其進行分析和評價能夠得到更多學習情況的回饋,隨時調整教學方案,提高教學效率。也就是說,針對于學生的評價要從以考試為主轉變成過程性評價,通過定性、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模式,提高考評效果。因此,要積極鼓勵教師通過信息化手段,為學生提供更全面的評價。同時,這些內容也可以納入學校對教師的教學成績評估中,還可以通過軟件構建諸多教學模塊,從教學成果、實踐教學、資源共享、名師講課等記錄教師的成長以及重要成果,最后通過積分與互評、他評等方式,給教師作出更加合理客觀的評價,并提出有效的改進方法。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校課程改革中實行信息化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積極嘗試,目前成效已經較為顯著,已經從傳統(tǒng)的教學開始轉向以學生為主體的全新教學模式。在教學活動以及教學評價中,更加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和能力提升,強調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同時,學生的學習效果能夠及時反饋,有利于促進教師的教學改革與改進。但隨著信息化技術的持續(xù)發(fā)展,高職信息化課程改革還面臨諸多挑戰(zhàn),要持續(xù)加強教研活動和實踐探索,構建更多提高高職教育成效的教學新模式。
參? 考? 文? 獻
[1]陶金穎,董國玉.互聯(lián)網背景下高職基礎課程信息化教學實踐效果評價[J].教育觀察, 2019,8(40):55-57+66.
[2]李珊珊.高職商務日語口語課程信息化教學改革實施路徑研究[J].現(xiàn)代商貿工業(yè), 2021,42(14):135-136.
[3]楊楠.高職院校計算機課程信息化教學方案改革[J].計算機與網絡,2021,47(04):47.
[4]麻方舒.高職數學課程的信息化教學改革淺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05):136.
[5]馬婭,史俊杰,馬麗娜.淺析高職課程信息化教學改革[J].蘭州石化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0,20(01):55-57.
[6]王若男,孟琦,魏艷.高職石油專業(yè)課程信息化課堂教學改革實踐研究[J].天津職業(yè)院校聯(lián)合學報,2020,22(02):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