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魯迅《小約翰》翻譯的思想突圍

      2021-09-27 03:22姜欣宇
      文學教育下半月 2021年9期
      關鍵詞:小約翰兒童本位魯迅

      姜欣宇

      內容摘要:將魯迅《小約翰》置于其整個童話譯介脈絡中,發(fā)現(xiàn)《小約翰》譯本是魯迅翻譯實踐與其兒童觀日益緊密結合過程中的重要作品,其裂隙的產(chǎn)生與彌合都根源于“兒童本位”在翻譯中如何實現(xiàn)這一命題。魯迅獨到的“兒童本位”觀使他必然“追求超越兒童的思想”。譯《小約翰》時,魯迅想兼顧“兒童的語言”與“超越兒童的思想”,翻譯追求出現(xiàn)裂隙,思想陷入困境?!俺扇送挕钡拇_立使魯迅翻譯思想得以厘清,成功突圍。

      關鍵詞:魯迅 《小約翰》 漢譯本 翻譯裂隙 兒童本位 成人童話 思想突圍

      魯迅的兒童文學翻譯始于1921年與俄國盲詩人愛羅先珂(Vasili Eroshenko)的相識相交①,并在兩年內的時間里陸續(xù)翻譯了他的《池邊》、《狹的籠》、《魚的悲哀》、《世界的火災》、《桃色的云》等多部童話作品。1926年,魯迅開始著手翻譯荷蘭作家望·藹覃的《小約翰》,1928年1月由未名社出版。《小約翰》后,1934年至1935年,魯迅再次著手兒童文學翻譯,接連翻譯了蘇聯(lián)作家班臺萊耶夫(L.Panteleev)的《表》、高爾基的系列作品《俄羅斯的童話》,這也是其最后兩部兒童文學譯作。

      相比1920年代初期與1930年代中期的兒童文學翻譯,夾在中間的《小約翰》翻譯存在某種不協(xié)調,例如有研究者指出,“(魯迅)非常喜歡童話,可他選譯的童話,教誨的因子偏重,成人的因子偏重?!比欢?,已有研究多從宏觀層面探討魯迅兒童觀,或從啟蒙背景揭示“魯迅對成人童話的肯定,是對幼者本位思想的深化和提升”;或從民族政治語境直指兒童是被魯迅發(fā)明出來的能指,承擔著“民族政治的革新訴求”?!缎〖s翰》譯本僅在其中充當例證,對《小約翰》成人因素的剖析雖精到,卻遮蔽了魯迅在翻譯時親近兒童的努力。事實上,也正是這種努力造成了譯文裂隙。本文擬從魯迅《小約翰》譯本的裂隙契入,將之置于魯迅從俄國盲詩人到蘇聯(lián)文學家的整個兒童文學翻譯序列中,通過對各譯本的細讀與比較,探究此裂隙的產(chǎn)生與彌合,從而厘清魯迅兒童文學翻譯思想的糾葛與突圍。

      一.《小約翰》翻譯的實現(xiàn)

      魯迅1906年在《文學的反響》上讀到望·藹覃《小約翰》第五章既“非常神往”,直至1926年著手翻譯,期間時間跨度長達20年,這20年來,魯迅對《小約翰》“常常想到”,“久已覺得仿佛對于作者和讀者,負著一宗很大的債了。”究竟是什么令魯迅如此難以忘懷?《小約翰》以隱喻筆法,講述約翰的成長經(jīng)歷,追問生命的價值與責任、人生的理想與意義、科學的效用與代價等沉重主題,既具有童趣視角下的自然之美,又不乏哲思意味。魯迅用“這也誠然是人性的矛盾,而禍福糾纏的悲歡”來評價小約翰成長歷程,并很認同“這是一篇象征寫實地童話詩。”的評語。顯然,《小約翰》以其所兼具有的寫實與幻想,在人性探索上的深度、動人的悲劇元素令魯迅“非常神往”,以致成為其念念不忘而終究要還的一筆“譯債”。

      留日時期,魯迅譯介了大量的弱小民族國家文學作品,為何偏偏沒譯他很是喜歡的《小約翰》,而是等到20年后呢?魯迅的解釋是“想譯,沒有這力”。“這力”所指或與《小約翰》特殊的文體有關,彼時魯迅翻譯的均為小說。20年的時間跨度不僅顯出魯迅對《小約翰》的難忘,也顯現(xiàn)出《小約翰》的難譯。魯迅開譯它定是在某種程度上獲得了“這力”。詩人童話系列的翻譯為魯迅童話翻譯所做積累功不可沒。在譯《魚的悲哀》時,魯迅也曾明確指出,“我的私見,以為這一篇對于一切的同情,和荷蘭人藹覃的《小約翰》頗相類。”

      二.《小約翰》翻譯的裂隙

      然而,譯完之后魯迅在序言中對《小約翰》譯文表達了不滿,自評“務欲直譯,文句也反成蹇澀;歐文清晰,我的力量實不足以達之。《小約翰》雖如波勒兌蒙德說,所用的是‘近于兒童的簡單的語言,但翻譯起來,卻已夠感困難,而仍得不如意結果?!睋?jù)此,可見譯本裂隙所在:魯迅一方面“務欲直譯”,而另一方面則不滿直譯造成的費解,以至于不夠親近兒童。更有意思的是魯迅隨后列舉自批的拙劣譯法,“上了走向那大而黑暗的都市即人性和他們的悲痛之所在的艱難的路”,作為序文中唯一摘自譯文的語言例證,卻被魯迅“誤引”,譯文實際是“上了走向那大而黑暗的都市,即人性和他們的悲痛之所在的艱難的路?!彪m僅是一個“,”之差,卻寶貴地保留了魯迅譯后做序時思想變化與糾葛的痕跡。意譯還是直譯?魯迅無論是在《小約翰》翻譯時還是作序回看時,都在兩者抉擇上深陷糾葛。全書務欲直譯的《小約翰》,字里行間散見著全部采用意譯方式處理的外文名,如Wistik為“將知”、Pleuzer譯“穿鑿”、Robinetta是“榮兒”。而實際上,魯迅在大量翻譯實踐中,力主的是直接音譯外文名,就外文名的翻譯,他甚至寫過《不懂的音譯》,諷刺將外文名附會成中國名的現(xiàn)象。

      意譯,實際上是魯迅出于為兒童的考量而慣用的童話翻譯方式。在為許廣平所譯童話《小彼得》作序時,魯迅指其“開手就譯童話,卻很有些不相宜的地方,因為每容易拘泥原文,不敢意譯,令讀者看得費力”。在《小約翰》中,魯迅處處體現(xiàn)出為兒童考慮的翻譯追求。就意譯的外文名,魯迅特意在序言中解釋了自己所譯各個名字的含義。此外,魯迅還在譯文后附《動植物譯名小記》,按章節(jié)次序對童話中出現(xiàn)的動植物特征與樣貌做了細致而生動的描繪。如“Meise。身子很小,嘴小而尖,善鳴。頭和翅子是黑的,兩頰卻白,所以中國稱為白頰鳥。我幼小居故鄉(xiāng)時,聽得農人叫它‘張飛鳥?!倍酁闇\近、活潑的語言,通過它們,孩子們對自然之物形成更為形象的認知,好奇心得到極大滿足。魯迅以兒童為本位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見一斑。

      然魯迅又為何追求“文字務欲直譯”,且還是在他明明已經(jīng)意識到直譯導致“文句也反成蹇澀”的情況下?魯迅對此的解釋是“倘一解散,精神和力量就很不同?!边@實際反映了魯迅有著超越兒童的思想意圖。他強調修辭上對文體規(guī)約的同時,卻悄然放松了對童話思想“稚化”的規(guī)約。他欣然承認《小約翰》“誠如序文所說,是一篇‘象征寫實底童話詩。無韻的詩,成人的童話。因為作者的博識和敏感或者竟已超過了一般成人的童話了。”可見,就思想性言,魯迅將《小約翰》指認為“成人童話”,并且滿足于這一定位。

      2004年,胡劍虹新譯《小約翰》版本問世,將其與魯迅所譯版本對比,能明顯感受到魯迅對“成人童話”的追求。首段開場白短小卻能顯出全書的感情基調,進而顯影兩位譯者對《小約翰》思想內核的追求,故舉為例證:

      魯迅:

      “我要對你們講一點小約翰。我的故事,那韻調好象一篇童話,然而一切全是曾經(jīng)實現(xiàn)的。設使你們不再相信了,你們就無須看下去,因為那就是我并非為你們而作。倘或你們遇見小約翰了,你們對他也不可提起那件事,因為這使他痛苦,而我便要后悔,向你們講說這一切了?!?/p>

      胡劍虹:

      “我要給你講講小約翰的故事。它聽上去像個童話,但是它確有其事。如果對這一點有所懷疑,你就不用再往下讀了,因為它不是寫給你看的。如果有一天你遇見了小約翰,可千萬別向他問起我說的事,那樣會惹惱他,而我也會就此有麻煩了?!?/p>

      兩譯本第四句彰顯了二者思想追求的迥異。魯迅譯文點明這是一件使小約翰痛苦的事,而“我”會因此感到后悔,在“我”這體貼的言語中,讀者會心頭一緊,感受到復雜微妙的情感流,并內心暗自驚疑小約翰究竟遭遇了什么不幸。此一句就奠定了全文痛苦、矛盾的基調。而胡劍虹譯本則完全不同,這里的“我”是會被找麻煩,且被找麻煩的原因是小約翰因為我講他的事情而惱怒。胡劍虹譯本隱去了痛苦,置換成了很普通的邏輯、順暢的兒童思維。而魯迅則要邀讀者共同經(jīng)歷小約翰成長的陣痛,不想人性與思想的復雜性被童話文體遮蔽。所以就思想言,魯迅在翻譯《小約翰》過程中追求的恰恰是“超越兒童”。

      魯迅“超越兒童”的思想追求導致了《小約翰》譯本的裂隙,而魯迅獨到的“兒童本位”觀又必然要求在童話中堅持“超越兒童”的思想力度。“往昔的歐人對于孩子的誤解,是以為成人的預備;中國人的誤解是以為縮小的成人。”“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在魯迅的“兒童本位”觀中,兒童是完全的個人,強調兒童生理和心理上的特質。另一面,其所言兒童,始終置于“兒童”與“成人”的代際發(fā)展中討論,新舊對立的邏輯一直隱于其后。“我知道我輩和讀者,若不是現(xiàn)任之父,也一定是候補之父,而且也都有做祖宗的希望,所差只在一個時間?!薄吧我员匦枥^續(xù)呢?就是因為要發(fā)展,要進化……所以后起的生命,總比以前的更有意義……”魯迅既指出“后起生命”的寶貴,又道出兒童作為“后起的生命”只是相對的,“只差一個時間”也會轉為舊的,故而僅憑后出生并不足以成為兒童/“完全的個人”。至此,可以清晰地看出魯迅所指兒童并非年齡上的幼小者,而是未被污染、保有童心的人,他們還沒有進入原有的秩序中。一如在《狂人日記》中,狂人呼喊救救孩子的理由是“沒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這里的孩子是用“沒吃過人”來加以限制的,意指沒有進入原有秩序里的人。

      以《故鄉(xiāng)》為例,水生、閏土和閏土的父親都長得相像,象征著重影與被吞噬。兒童一旦進入原有的社會秩序,步入由子走向父的死循環(huán),便不再存在。閏土,正反映了兒童如何消失,“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jīng)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他被秩序規(guī)訓成為舊人,精神與外貌上儼然與父親重影。而水生呢,魯迅在他身上仍留有希望,但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后起的生命”,水生比童年閏土無論是體格還是性情上都要更貧弱些?!斑@正是一個廿年前的閏土,只是黃瘦些,頸子上沒有銀圈罷了?!薄澳呛⒆訁s害羞,緊緊的只貼在他背后?!憋@然,五四退潮之后,進化論已不足以支撐魯迅視兒童為新生的希望。對兒童抱有極大關切與希望的同時,魯迅也對兒童何在有著深刻懷疑:童心是否只是一種幻象?他30年代的雜文《上海的少女》、《上海的兒童》所寫的兒童,都儼然是成人的翻版。因此,魯迅所指認的兒童是否存在,完全由能否脫離“吃人的”古老秩序決定著。

      因此兒童要成為魯迅所指認的兒童,需要被“解放”。父權思想深重,將希望寄托于兒童靠“純白”的力量來自覺與秩序抗爭是不切實際的。而兒童又僅有“純白”的力量,故魯迅將解放途徑明確指為“便只能先從覺醒的人開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要而言之,兒童需依賴覺醒的父輩來解放,故兒童是否具有“童心”其實取決于“解放”他們的人有無“童心”。故而,要實現(xiàn)魯迅的“兒童本位”,恰恰需要“成人童話”。

      三.裂隙粘合:走向“成人童話”

      上引魯迅《<小約翰>引言》中唯一所舉“拙劣的譯文”,譯文與引言中“,”的差別寶貴地保留了魯迅譯后做序時思想變化與糾葛的痕跡,同時也清晰體現(xiàn)出“裂隙”正在逐步彌合。魯迅在譯這句話時下意識更側重兒童的語言,從容易被理解的角度考量帶上了逗號斷句,而當譯后作序,魯迅則潛意識察覺逗號前后不可分隔。他自評“上了走向那大而黑暗的都市即人性和他們的悲痛之所在的艱難的路”,譯得“冗長而且費解”,并表示“但我別無更好的譯法,因為倘一解散,精神和力量就很不同?!贝藭r的魯迅已意識到《小約翰》翻譯中出現(xiàn)的語言與思想間的裂隙是不可調和的,并在略顯無奈中選擇了后者。換言之,魯迅在譯《小約翰》時因企圖兼顧雙方而陷入混沌的翻譯思想,已在《<小約翰>引言》中隨著“成人童話”概念的提出而初步實現(xiàn)突圍。

      在繼《小約翰》后所譯第一部童話《表》的序言中,魯迅道出《表》開譯前,本有兩個野心:“第一,是要將這樣嶄新的童話,紹介一點進中國,以供孩子們的父親,師長,以及教育家,童話作家來參考;第二,想不用么難字給十歲上下的孩子們也可以看?!比欢耙婚_譯,可就立刻碰到了釘子了,孩子的話,我知道得太少,不夠達出原文的意思來”。再次面對語言與思想的沖突,魯迅在翻譯中果斷地選擇了后者,“只剩下半個野心了”。所以,魯迅譯《表》時就不再像譯《小約翰》那樣期望兼顧兩方,序言中魯迅還寫道“卷末原有兩頁編輯者的后記,但因為不過是對德國孩子們說的話,在到了年紀的中國讀者,是統(tǒng)統(tǒng)知道了的,而這譯本的讀者恐怕倒是到了年紀的人居多,所以不再譯在后面了”,非常清晰地將譯本的受眾定位為成年人。

      再看譯文本身,魯迅“成人童話”追求亦顯而易見?!侗怼防^魯迅先生1935年的德文轉譯本后,有王汶1979年、杜承南1983年的兩個直接以俄文原作為底本的譯本。盡管兩本子與魯迅譯本所處時代不同,但拋開白話語言的流暢與否不談,三譯本字里行間的思想差異值得玩味。

      魯迅:

      “‘唉唉!他想?!松嵌嗝丛愀?!我簡直又要成為流浪兒的罷?簡直不行了。袋子里是有一個蛋餅在這里。

      傷心的思想……如果從前天起,就沒有東西吃進肚里去,人還會快活么?”

      王汶:

      “‘唉,彼奇卡心想,‘這輩子真倒霉,我這個流浪漢又落網(wǎng)了。情況很不妙。為了那么個小面包。

      心里實在不愉快。要是一個人從前天起,就沒聞見過面包的味兒,能愉快得了么?”

      杜承南:

      “‘天哪,別其卡想道,‘我的命運真是太不幸了,我這個流浪兒又翻船啦,這塊鬼面包可把我害苦了。

      心里可真煩啊,要是有誰打從前天就沒嘗到面包的味道,他能不煩嗎?”

      彼蒂加·華來德的不走運被魯迅升華到了對人生的質問。彼蒂加煩悶、不愉快的心情則被魯迅表述為“傷心的思想”,在正經(jīng)嚴肅的語調中傳達出一種深沉的哀傷,顯然魯迅在童話中選擇了成人的口吻,注入了成人的思想。之后的《俄羅斯童話》系列譯作中,魯迅則干脆說“并非寫給孩子看的?!?/p>

      另一方面,《小約翰》之后的童話譯作,魯迅再未在序言中表達過因不夠親近兒童而對翻譯語言感到不滿。而這種遺憾,在魯迅之前所譯盲詩人愛羅先珂的系列童話中,幾乎篇篇都有?!翱上е袊氖羌贝俚奈模捯彩羌贝俚脑?,最不宜于譯童話?!薄叭欢@一篇是最須用天真爛熳的口吻的作品,而用中國話又最不易做天真爛熳的口吻的文章。”“日本語實在比中國語更優(yōu)婉?!边@正從側面體現(xiàn)出魯迅在童話翻譯中實現(xiàn)了語言與思想的自我和解。《小約翰》后,魯迅的翻譯追求已不同譯介兒童文學之初——是直接有感于當時“少年可讀之書,中國絕少”,期望通過為兒童的翻譯來豐富當時兒童文學園地。“成人童話”從魯迅翻譯思想的糾葛中突圍而出,通過設定成人為童話譯本的讀者,“直譯”的語言具有了正當性,匹配超越兒童的思想,無需糾結于兒童的語言。

      《小約翰》是魯迅翻譯實踐與其兒童本位觀日益緊密結合過程中的重要作品,見證了魯迅童話翻譯由“詩人童話”向“成人童話”的轉變。其翻譯裂隙的產(chǎn)生與彌合都根源于“兒童本位”在翻譯中如何實現(xiàn)這一命題。譯它時,魯迅企圖兼顧“親近兒童的語言”與“超越兒童的思想”而一度陷入困境。經(jīng)由這次翻譯及譯后的再審視,魯迅意識到兩者之間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提出了“成人童話”概念,在語言與思想的兩難抉擇中選擇了后者,從而彌合了裂隙,成功實現(xiàn)翻譯思想的突圍。

      參考文獻

      [1]王友貴.翻譯家魯迅[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167-175.

      [2]蔣雁虹.從“幼者本位”到“成人童話”——略論魯迅的啟蒙主義兒童文學觀[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6(02):117-121.

      [3]李瑋.在東/西之間“發(fā)明兒童”——論民族政治與魯迅的兒童觀[J].魯迅研究月刊,2018(11):39-46.

      [4]魯迅.《譯文序跋集·〈小約翰〉引言》,《魯迅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5]魯迅.《譯文序跋集·〈魚的悲哀〉譯者附記》,《魯迅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6]魯迅譯.《小約翰》,《魯迅譯文選集》[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4.

      [7]魯迅.《三閑集·〈小彼得〉譯本序》,《魯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8]魯迅.《譯文序跋集·〈動植物譯名小記〉》,《魯迅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9]胡劍虹譯.《小約翰》[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10]魯迅.《墳·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魯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11]魯迅.《吶喊·狂人日記》,《魯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12]魯迅.《吶喊·故鄉(xiāng)》,《魯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13]魯迅.《譯文序跋集·<表>譯者的話》,《魯迅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14]魯迅譯.《表》,《魯迅全集》第10卷[M].北京:同心出版社,2014.

      [15]勒·班臺萊耶夫著.王汶譯.《表》[M].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16]勒·班臺萊耶夫著.杜承南譯.《表》[M].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1983.

      [17]魯迅.《譯文序跋集·<俄羅斯的童話>小引》,《魯迅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18]魯迅.《譯文序跋集·〈池邊〉譯者附記》,《魯迅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19]魯迅.《譯文序跋集·將譯〈桃色的云〉以前的幾句話》,《魯迅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0]魯迅.《書信·190116致許壽裳》,《魯迅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21]朱紅梅.魯迅翻譯觀的嬗變[J].學術探索,2012(08):125-129.

      [22]陳蕓.“新童話觀”背后的啟蒙——重讀魯迅譯本《小約翰》[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0(03):65-68.

      [23]顧均·魯迅翻譯研究[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24]魯迅著,徐妍輯箋·魯迅論兒童文學[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3.

      [25]謝曉虹:五四的童話觀念與讀者對象,徐蘭君、安德魯·瓊斯主編,兒童的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中國文學及文化中的兒童問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34.

      [26]魯迅.《書信·270925致臺靜農》,《魯迅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注 釋

      ①馮玉文.始于悲憫 終于共鳴——魯迅譯介愛羅先珂的心理動因[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2018,38(01):20-24.

      (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中文系)

      猜你喜歡
      小約翰兒童本位魯迅
      孔乙己
      小約翰的泡泡棒
      小約翰的泡泡棒
      打鼾
      呼喚和諧的兒童本位觀
      “好玩”的教育
      兒童本位,讓兒童詩教學更高效
      兒童本位,讓語文課堂智趣飛揚
      阿迅一族
      相似
      青岛市| 顺义区| 开封市| 海晏县| 西乌| 崇阳县| 台江县| 阳城县| 高雄市| 固镇县| 宣威市| 哈巴河县| 仁布县| 砀山县| 永福县| 甘谷县| 德兴市| 岗巴县| 绥棱县| 松桃| 潜山县| 兴国县| 五河县| 松滋市| 中阳县| 彭泽县| 富裕县| 崇州市| 和平区| 芦溪县| 锦州市| 大姚县| 上虞市| 蓬莱市| 乌兰察布市| 平潭县| 镇坪县| 司法| 凌云县| 扎鲁特旗| 稷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