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靜
[摘 要]體驗活動帶有鮮明的特點,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訴求出發(fā),對多種體驗活動進行針對性篩選與設計,給學生提供更多參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多種活動體驗中形成學科能力。如視聽感官體驗、角色演繹體驗、問題思考體驗、生活實踐體驗等活動都帶有體驗屬性,教師要做出合理設計,給學生提供更多訓練體驗的機會,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體驗活動;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1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24-00691-02
學生對實踐性活動有參與熱情,這是重要的教學資源,需要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在教學活動設計時,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需要,對活動內容進行合理篩選,對活動形式進行科學設計,以提升活動的針對性,讓學生順利進入活動之中,并在實際體驗中形成學科核心能力。如視聽感官體驗活動、角色演繹體驗活動、問題思考體驗活動、生活實踐體驗活動都是圍繞體驗這一關鍵詞展開設計的,學生對此有更高的接受度,獲得好的訓練效果。
一、視聽感官體驗活動,在觀察中建立學習認知
視聽感官體驗活動,是學生最為熟悉的運動形式之一,因為具有直觀、靈動等特點,深受學生喜愛。因此,教師需要做好教學調研,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對學生學習訴求有到位的認識,以提升活動設計的適合性,讓學生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在不斷感知體驗中建立認知基礎。如傾聽活動、觀察活動、信息收集活動、案例展示活動等都帶有觀察體驗屬性,教師需要做出必要的引導,讓學生順利進入活動之中。
在設計體驗活動時,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展開細致分析,以便找到學生體驗的生發(fā)點,提升活動的啟迪性。學生的感官反應是比較靈敏的,教師針對性設計活動,能夠快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形成學習生發(fā)點。如教學四年級下冊《有多少浪費本可避免》時,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要求學生認真觀察這些圖片并做具體解讀,且要結合自己的經歷展開操作。學生對圖片很熟悉,自然有話要說。第一幅圖片是“把不愛吃的食物扔掉”,學生對此展開解讀:“這是最為典型的浪費現象。我們從小就會背誦‘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怎么可以隨便浪費食物呢?”教師參與活動,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做出分析:“你平時有沒有挑食的毛???你從來就沒有浪費過食物嗎?要據實回答?!焙芏鄬W生沉默了,很顯然,這個問題是很現實的,浪費是不光彩的,學生自然會感覺尷尬。教師繼續(xù)予以鼓勵:“有這種行為是不對的,不敢承認就是不想改正的表現,當然是更錯誤的?!庇谑菍W生開始反思,主動介紹自己平時的表現,并做反省表態(tài)。
上述教學,教師為學生投放圖片信息,讓學生圍繞這些直觀圖片展開學習討論,將學生引向深度學習。同時,教師及時介入,引導學生自我反思,給學生提供更深刻的體驗機會。從學生的具體表現可以看出,教師的引導是有效的,學生能夠展開自我反思,其心理體驗也會更深刻。
二、角色演繹體驗活動,在操作中形成學習能力
情景再現是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最為常見的教法運用。教師為學生設計角色演繹體驗活動,能夠給學生帶來更直接的心理觸動。角色演繹需要對特定人物性格進行塑造,學生在臺詞對話、動作演示等過程中,需要融入角色之中,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更直接的教育。學生對角色人物有清晰定位,體驗時才有明確目標,如哪些信息是正面的、哪些信息是負面的,都會有精準的過濾,這樣的體驗才是有價值的。
學生對角色演繹活動有特殊情結,這無疑是重要的教學生成資源,教師需要合理利用,為學生提供更多角色演繹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形成學科素養(yǎng)。如教學《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相關內容時,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組圖片信息:“這些是各地的民間藝術表演照片,請認真看一看,你對哪一種民間藝術更為熟悉?”學生開始觀看圖片,課堂學習氣氛熱烈起來。課堂展示階段,學生對自己熟悉的藝術形式進行重點介紹。有的學生對京劇比較熟悉,知道這是國粹藝術,具有廣泛的流傳區(qū)域;有的學生對舞龍舞獅藝術很感興趣,對其操作難度進行詳細介紹;還有的學生關注皮影戲,從父輩那里得到相關信息……教師對學生的個性介紹給予積極評價,并推出演繹活動任務:“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自行選擇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并做演繹操作,可以是‘圖片+表演,也可以是‘故事+造型,還可以是‘音樂+舞蹈。”學生接受任務后,能夠快速行動起來,積極參與到學習小組的集體活動之中。教師參與小組合作,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持。最后,學生選定表演方式,展開角色分工,做彩排訓練,教師不時給出操作建議,確保演繹活動順利推進。
上述教學,教師展示一系列圖片信息,給學生提供接近民間藝術的機會。通過介紹活動,學生對民間藝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設計演繹活動時,教師從學生的愛好出發(fā),要求學生自行選擇演繹形式,給學生更多選擇的自由,為角色演繹活動順利展開創(chuàng)造條件。教師跟進指導,目的不是提高表演品質,而是鼓勵學生,讓學生在演繹過程中有更豐富的體驗,形成新的學習認知。角色演繹是更直接的體驗活動,對學生帶來的心理觸動更強烈,教師要抓住施教機會,觸動學生心靈,順利實現課程目標。
三、問題思考體驗活動,在辨析中厘清學習路線
教師為學生設計、投放思考問題,以問題展開教學互動操作,這是課堂中最常見的操作。在設計問題時,教師需要有更多的考量,首先是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解析,找到問題設計的切入點,提升問題的調度作用,讓學生在充分思考中進行互動。其次是對學生的學習關注有充分認識。不同學生有不同的思考視角,教師要通過多種途徑了解學生的需求,針對性的設計思考問題,使調度作用更顯著。在學情調查時,教師需要考慮學生的生活認知和思想品質,合理運用問題進行激發(fā)和調度,讓學生在問題探究中逐漸厘清學習思路。
問題思考帶來的體驗是從心底感受到的,自然有更強的沖擊力,所以教師要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fā),利用多種問題展開教學調度,讓學生順利進行深度思考,在不斷反思中形成正確的思想認知。如教學《生活離不開他們》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各行各業(yè)的勞動者,要求學生正確對待這些人的勞動。在課堂辯論階段,教師為學生投放辯論話題:“小珠珠說自己的爸爸是公司經理,月薪兩萬元;麗麗的爸爸是清潔工,月薪才三千元,根本沒法比。你贊同小珠珠嗎?如果不認同,你如何反駁呢?”學生紛紛尋找反駁的角度。教師跟進指導:“勞動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是最基本的原則。”學生獨立思考后,很快就有信息回饋。有的學生從勞動能力的角度展開分析:“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之分,適合做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社會是一個整體,需要不同的人做不同的工作,大家都在為社會做貢獻?!币灿械膶W生從價值的觀角度進行分析:“每一個人所受的教育不同,社會經歷不同,社會分工也就不同。如經理的活,清潔工做不了;清潔工的活,經理也未必能做好。從這個角度來看,社會是一個大家庭,只有‘我為人人,才能‘人人為我?!苯處焻⑴c到學生的互動交流之中,認真聽取學生的發(fā)言,做出針對性點評,給學生提供更多思考的方向。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只是出示討論話題,便點燃了學生思考的熱情,這說明教師的話題設計是具有針對性的。學生的生活經歷不是很豐富,但有自己的關注點。教師從社會角色的角度設計思考問題,切準學生心理,自然能夠形成轟動效應。每一個家庭的成員都會參與到社會職業(yè)之中,學生對此有所接觸,特別是涉及敏感的工資收入問題,其觸動性會更為鮮明。教師從這個角度設計問題,讓學生自由發(fā)言,課堂討論才會自然發(fā)生。
四、生活實踐體驗活動,在生活中培養(yǎng)學習素養(yǎng)
生活實踐活動是最為典型的教學設計。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度分解,結合學生的生活認知展開定向設計,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生活方面的體驗活動,學生由此建立起來的學習認知也會更為豐滿。如實地觀察、案例分析、生活探索、社會調查、公益宣傳、信息收集等活動,都屬于生活實踐范疇,教師要充分考慮現實需求以及學生的學力基礎,為學生做出定點推介,讓學生能夠在生活實踐中獲得豐富的體驗和認知,促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如教學《家鄉(xiāng)的喜與憂》之前,教師為學生設計社會調查任務:“深入家庭、社區(qū),實地觀察,走訪家人和鄰里,了解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發(fā)生了哪些變化,還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從喜與憂兩個方面進行總結,形成調查報告?!睂W生接到任務后,都覺得比較新鮮,參與熱情高漲。教師利用網絡交互平臺展開遠程控制,隨時給學生指導,要求學生在調查時廣泛收集相關信息,體現共性特點,避免以偏概全現象的出現。網絡交互平臺成為學生展示的舞臺,大家交流互動,對調查活動形成重要支持。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學生都能夠順利獲取真實的數據,通過細致的分析,形成簡易的調查報告。在成果展示環(huán)節(jié),學生對調查行動做歸結性梳理,對調查內容進行科學分析,形成調查結論。在物質生活方面,學生的關注點在住房、家庭轎車、存款等方面,主要調查家庭成員的工資待遇。教師對學生的調查情況做總結,肯定學生的實踐行動,對學生的調查報告進行重點評估,給學生提供更多認知社會的契機。
主述教學,教師為學生設計社會調查任務,將學生帶入特定的學習情境之中。學生的社會調查經驗較少,很容易陷入偏聽偏信之中,教師予以針對性指導,展開遙控指揮,為學生調查活動的順利展開提供幫助。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獲得的學習體驗更為真切,學科認知得到成長。同時,學生關注社會現象比較直觀,教師做出針對性設計和引導,及時矯正和調整,確保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不偏離方向,使學生的社會實踐體驗更為準確和深刻,形成新的教學成長點。
(特約編輯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