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莉
[摘 要]“素質能力和學科教學能否實現(xiàn)雙贏”?“智肥德瘦體弱”是否普遍存在?朱永新教授的話猶在耳畔:“對于中國教育而言,只有行動與建設,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顛覆性的批判和重構?!笔堑模挥行袆硬拍芰⑵饋?。安徽滁州市湖心路小學正是通過行動起來,優(yōu)化管理,學校呈現(xiàn)出了高質量的發(fā)展。
[關鍵詞]一手好字;特長凸顯;高質量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 G62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24-0096-01
“素質能力和學科教學能否實現(xiàn)雙贏”?“智肥德瘦體弱”是否普遍存在?朱永新教授的話猶在耳畔:“對于中國教育而言,只有行動與建設,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顛覆性的批判和重構。”是的,只有動起來才能立起來。我們湖小人是幸福的:教學質量綜合考評連續(xù)九年全區(qū)首位;代表我區(qū)參加的書法、誦讀、戲曲、科創(chuàng)等綜合大賽,穩(wěn)居省市第一方陣,創(chuàng)下滁州市“大文化·小舞臺”大滿貫的奇跡;“一手好字,海量閱讀,特長凸顯”是湖小學子的標識;幾年內(nèi),實現(xiàn)了從跟跑到領跑,從村小到城區(qū)的從容蝶變;學校也成為“培養(yǎng)名師和校長的搖籃”;2016年4月19日政府成立了“湖心路小學教育集團”。敢想敢干的湖小精神、幸福向上的湖小品牌深入人心。
一、信念治校,遵循規(guī)律溯本源
1.賦能眾行遠。這么多年,我始終如一,對課堂、對工作充滿著一股融入血液的激情,即使心情很糟糕,嗓子啞得不行了,也從不把不愉快帶進學校,因為我是師生的一面鏡子。強勁的教師隊伍是學校發(fā)展的核心競爭力。“獨立之精神,自由其思想”“放手去干、有事我擔、榮辱與共”是我和教師們的默契。
2.穩(wěn)抓關鍵處。確立以“給學生一個有意義的童年”為核心育人目標;“蹲下身子,真愛學生”是湖小的教風;“陽光向上,終身學習”是學校的學風;“預防近視,嚴控肥胖”“掌握一項體育技能,擁有一門特長”是湖小學子基本素養(yǎng);“至仁至善,胸懷天下”是孩子們美的追求,德的標高。
二、讀書潤校,日就月將欣欣然
1.“人人皆為讀書人”。我們以“立足本土文化,培育向上兒童”為讀書路徑:滁州的亭文化、歐文華、梅文化,一樓一主題,一層一變化;有心設置的課間古詩詞鈴聲、用餐時朗朗上口的“用餐歌”;上下樓梯、課間玩耍時孩子們自己編撰的“滁韻湖小,十要十不要”;樓道、樓梯、樓廊觸手可得的好書,以及內(nèi)化于心、成為習慣的晨誦午讀、師生共讀等有意思的讀書活動無不讓孩子們愛上母語,愛上生活。每天下午二十分鐘寫字;每周一節(jié)國學課;每月一期《湖心少年》報;每學期圍繞“滁州孝文化”寫封感恩信;每年上半年拼音驗收,一年級握筆姿勢驗收、口算驗收;下半年舉行啟智節(jié)、科技節(jié)、體育節(jié);9月28日結合孔子誕辰已連續(xù)開展七屆新生開筆禮。這些活動使經(jīng)典輕松自然走進了湖小;文化悄然無息潤澤師生。
2.實踐涵養(yǎng)出真知。儒學大講堂、醉翁亭景區(qū)課堂是湖小亮麗的品牌。老藝術家六小齡童、知名作家楊紅櫻、李薇漪相約湖小,與孩子們一起走進了“千里家書只為墻,讓它三尺有何妨”的六尺巷及世界聞名的安徽黃山;認識了曹操、鄧稼先、楊振寧、老子、莊子、胡適等安徽籍名人,初步感知了其國家影響力及世界影響力;了解了“徽文化”“建安文學”、清朝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輔以見微知著、不拘形式的“微寫作”,孩子們的視野自然打開。
三、課程立校,改革傳承放眼量
1.全面提升執(zhí)教力。我充分發(fā)揮成長在課堂及市工作室主持人的專業(yè)優(yōu)勢,發(fā)揚“釘子精神”,狠抓師能提升。“一著重”。著重關注常態(tài)課堂。強化質量意識,增強實戰(zhàn)能力?!岸鹬亍薄W鹬亟處熃虒W風格、尊重教師教研成果?!叭粗亍?。一看重反思意識,教研態(tài)度。好教師必常反思,為什么有的老師不占課,不拖堂,作業(yè)不多而教學效果好?我的課沒長進,這瓶頸在哪里?常問常思,執(zhí)教力自然提升,課題、隨筆也自然生發(fā)。二看重教師接班起點,進步幅度。三看重扎實過程,成長進度。每年中高考、最新教育教學動態(tài)我們都格外關注。只有站在全程育人的高度,才能駕輕就熟地向課堂要質量。每學期第一周三個會開起來:新老畢業(yè)班教師交流會,教材疏通培訓會,薄弱年級教學分析會,學期中面對面教學質量剖析會,學期末動真碰硬總結會。只有常態(tài)的積淀才有厚積的薄發(fā)。扎實落實我區(qū)“五個一工程”:備好一節(jié)課、上好一節(jié)課、評好一節(jié)課、出份好試卷、做好一個微講座。
2.“向上課程”真發(fā)展。校本課程是學校的“第二套教學大綱”。秉持“根植家國情懷,培育健康人格”的課程理念,以“本土文化教育”“社會實踐化課程”為基本架構,依托《滁之韻》《思維的力量》《國旗下的課堂》等十二本校本課程,從“古代文化、紅色文化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個維度展開,著力培養(yǎng)學生核心創(chuàng)造力和社會實踐能力。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