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盲教育的不斷發(fā)展,有效實施盲生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文章從盲生特有的心理特征和行為表現出發(fā),分析了如何有效地對盲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并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盲生;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盲教育近年來迅速發(fā)展,然而在盲教育中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卻相對滯后,關于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較少。[1]張洪濤等人的研究結果表明,盲人群體在抑郁、焦慮、孤獨、自卑、偏執(zhí)、敵對這六個維度上表現出比普通人更高的傾向性。這使得我們更應該重視盲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實施盲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fā)展。
一、盲生心理特征和行為表現
(一)盲生的心理特征
1.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
[2]盲生和健全人自我意識的形成過程和自我評價上存在顯著差異,主要表現在自視過高或自我貶低。席蔚菁的研究顯示,盲生會表現出高自尊或偏執(zhí)傾向,這主要由于生理缺陷帶來的自卑感,使得盲生更容易產生依賴和自暴自棄的心理。
2.情緒情感特點
(1)依賴感和孤獨感
盲生的心理特點凸顯出較大的矛盾,既依賴他人,渴望關心和真誠的幫助,但內心又充滿孤獨和疑惑。
(2)自卑感和內疚感
盲生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都有源自內心的自卑感,并且還 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成為家庭的負擔。擔心自己將來職業(yè)發(fā)展受限,認為自己是個廢人拖累了家人拖累了社會,而產生很強烈的內疚感。
(3)情緒波動大
盲生較常人而言更敏感,所以經常會因為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和刺激而使得他們情緒波動較大,自我保護意識較強,以及對新環(huán)境的不適應性更強。
3.意志特點
[3]由于自身視力的缺失,致使盲生在行事是總是反復確認,帶有一定的強迫性傾向,但這使得他們一旦確定目標就一定會堅持到底,[2]表現出意志堅定的特點,這和席蔚菁在盲生意志問卷中得到的結果一致。
(二)盲生的行為表現
1.傾向“小團體”的人際交往
盲生在交際時喜歡結成“小團體”,主要原因是盲生的生理缺陷使得他們認為和同伴結成小團體更容易獲得安全感和保護。其次,“小團體”的交往模式對于盲生而言更容易獲得同伴支持和同伴關懷,不容易產生矛盾。
2.自我表現欲望強烈
盲生在接受學校教育的時候,更傾向于對學校的管理和教師教學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充分展現出自己的優(yōu)勢和強項。
二、有效實施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一)“由內而外”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1.用“愛”打開心扉
愛是打開心扉的“金鑰匙”,是對盲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用愛來溫暖我們的學生,使他們感受到真摯的愛和真誠的接納與尊重。
2.學會傾聽
給盲生營造一個安全、可信賴的傾訴環(huán)境。并在傾聽的同時給予適當的“善斷”,靈活地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合理的方法進行干預或引導,同他們一起分享內心的愉快和喜悅。最后,我們要做到傾聽之后及時給予反饋,幫助和引導他們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觀。
3.正確認識自我
蘇聯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作為教育者對盲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除了授之以魚,更應該授之以漁,根本是要引導盲生“從我做起”,樹立自我教育的意識,并且做到正確的自我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的前提。
(二)“由外而內”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1.以“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為先導
科研是推動心理健康教育發(fā)展的根本手段。這迫切要求我們學校確立以科研為先導的心理健康教育發(fā)展模式,并結合專門的心理輔導來為盲生心理健康教育謀求發(fā)展。比如:確立研究盲生心理健康的相關課題,開發(fā)符合盲生身心特點的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等,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2.全方位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1)家庭、學校和社區(qū)通力合作
盲童出生接觸的第一環(huán)境就是家庭,家庭對盲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影響作用不容小覷。有研究表明,[4]家庭中家長的行為表現和言談舉止與盲生的心理健康直接相關。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和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才能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社區(qū)是盲生畢業(yè)后接觸最多的“小社會”,也是最后的關卡。學校應該加強對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社區(qū)和學校緊密配合,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與關愛,使他們在更加和諧寬松的環(huán)境中一步步融入社會,自信自立。
(2)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學科滲透健康教育相結合
根據盲生的身心特點選擇適合盲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盲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核心部分。[4]學科滲透是除了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之外,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之一。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學科滲透相結合,使得盲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豐富,層次清晰,潛移默化地滲透盲生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
(3)專業(yè)心理老師的疏導與班主任學生心理工作相輔相成
學校設立專門的心理輔導室,聘請專業(yè)的心理老師,設置心理熱線或心理郵箱等多種方式,對盲生提供專業(yè)的心理服務。有規(guī)律的開展心理講座,普及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班主任可以通過日常的班級管理工作,主題班會課或課后的德育實施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4)課外文娛活動與校園文化相得益彰
盲生的校園生活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各種各樣的社團活動、文體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不僅能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也能夠幫助盲生建立競爭意識、樹立自信,從實踐中獲得更多生活的經驗,為盲生更好地融入社會奠定了基礎,而這些經驗又促進盲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三、結束語
總之,有效地實施盲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們在不斷學習和探索的道路上堅持不懈,堅韌不拔。充分尊重盲生的身心特點,探索實踐行之有效的方法,科學系統(tǒng)地實施盲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盲生的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張洪濤,畢丹.大學生群體盲人與正常人心理狀態(tài)的比較研究.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2001.
[2]席蔚菁.盲人青年學生的心理特點及施教原則.中國盲人按摩學會醫(yī)院管理工作委員會及教育分會學術研討會.2002.
[3]鐵錚.應用SLC-90量表對天津市盲人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調查.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會殘疾人心理衛(wèi)生分會學術交流會.2006.
[4]何侃,王金元.一復雜系統(tǒng)觀引領盲校心理健康教育.[J].現代特殊教育.2009 (11) .
作者簡介:車琳(1988.2-),女,漢族,研究生,女,貴州貴陽人,碩士,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主要從事于: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