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強
摘 ?要:在當下,初中是為高中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學生的場所,作為班級教師,就要改善自己的教學觀念,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在初中,班主任是管理班級的第一人,從情感角度出發(fā),也是學生在學校的“大家長”,班里學生的生活狀態(tài)和學習方式都會多多少少受到班主任的影響。再加上初中階段是學生整個人生當中學習和成長重要時間段,這就需要初中班主任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積極借助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學生在學校努力學習、快樂生活。
關鍵詞: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后進生;教育;對策
當然,在初中的班級中,有成績好的學生就有成績差的學生,有先進生就有后進生,教師在教育工作中不但要解決學生在學校生活中的問題,而且還要管理整體班級的各種情況,不但要幫助指導學習好的學生,同時也要關心成績較為落后的學生,這就要求我們廣大教師要因材施教,積極探索不同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本文就初中班級管理中“后進生”的教育對策進行探討與分析。
一、初中學校教師在班級管理中出現(xiàn)的問題
(一)對“后進生”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培養(yǎng)重視不夠
作為學生,就要學習,而在學習當中學習興趣則是提高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提升“后進生”自己學習的意愿,讓“后進生”主動的去學習才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班主任在工作中,并沒有重視培養(yǎng)“后進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導致學生過于依賴班主任開展學習,甚至不去學習,影響了教育的效果。
二、探究初中班級管理中“后進生”的教育對策
(一)班級管理做到人人參與班級管理工作
班級是由每個學生組成的,班級里的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可以去管理,有機會為班集體做出貢獻,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愛護集體,有團隊意識。在學校,一個班級就像是一個大家庭,每個學生都是這個大家庭的成員,班主任班級管理可以做到人人都是“班長”。
(二)轉變教育教學作風,適當夸獎鼓勵“后進生”
在初中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應轉變教育教學作風來管理、教育學生。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個體,也有其的優(yōu)點跟長處,班主任要善于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身上所存在的閃光點,而不是只會批評學生。多以獎勵的方式去處理問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就會慢慢得到學生的喜愛,同時也會更好的做好班級管理工作。
(三)班級管理要有紀律有關規(guī)定
雖然班主任和學生要“打成一片”,但是該有的規(guī)矩還是要提前制定好,在任何一個團隊,沒有良好的紀律保障,就不會有更好的凝聚力,更不會有好的業(yè)績。
在學校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可以以學習小組或者學生宿舍為單位實施分數(shù)制,做得好的給予鼓勵和加分,違法班級管理規(guī)定的,適當?shù)目鄢鄳謹?shù),班級紀律要每條明確,由班主任集體宣讀,以激勵“后進生”更好的學習生活。
(四)與“后進生”積極溝通交流
在學校生活中,班主任要試著和“后進生”交朋友,多參與學生的課外活動,多與學生深入探討生活學習方面的事情,掌握學生的生活、學習狀態(tài),多聽聽學生的聲音,得到學生的信任。處于該年齡段的學生需要的是尊重,無論遇到什么問題,班主任要首先試著與“后進生”溝通交流,先聽學生的想法,班主任再做出判斷、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的解決辦法。其次,班主任也應多觀察學生學習生活中情緒方面跟心理方面的變化,及時與學生交流,掌握學生學習生活的動態(tài),更好的使學生有一個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強健的身體、優(yōu)秀的學習成績。
(五)做學生的好榜樣,嚴于律己,寬以待生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自己身上所擔負的責任。班主任教師在學生成長進步中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新課程改革也明確對班主任的工作提出要求。由于初中時期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自己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如果教師不注意自身素質,那么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地位和權威就會大大降低,也不能使學生信服。這就要求初中班主任在工作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時刻注意自身的行為規(guī)范,要求學生不做的事情自己首先不做,要求學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這樣才有利于初中班主任教師更好的開展班級管理工作。
總而言之,初中班主任的班級管理是影響學生行為和學習的重要因素,因此,班主任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要以身作則,樹立為人師表的良好的自身形象,尊重學生、優(yōu)化班級管理制度,讓學生人人參與班級管理工作,組織參與課外班級集體活動,培養(yǎng)“后進生”健康的生活觀念,充分發(fā)揮“后進生”的長處,在新時代的背景下,不斷努力促使每位學生都能成長為符合新時代需求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賴碧芳.淺析初中班級管理中“后進生”的教育對策[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02):165.
[2]劉徐建.初中班級管理當高度關注后進生[J].教師,2018(1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