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豫
摘要:經典詩文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人類社會的結晶,是世界藝術的瑰寶。經典詩文承載著中華民族精神和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精華。時下,經典詩文在語文教學中逐漸被重視起來,許多專家學者對其進行系統(tǒng)的整理、闡述、論證、實踐。經典詩文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學問,它始于春秋,興于唐宋,至今仍深受廣大師生喜愛,因其本身具有的音樂美,節(jié)奏美、意境美、語言美、情感美的特征,對學生語言和大腦的開發(f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經典詩文的教學有利于學生各方面的良性循環(huán)發(fā)展,經典詩文教學方法利弊并存,這要求我們從語感學、教育學的角度認真分析并提出更科學合理的,切實可行的方法,讓誦讀經典詩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起到良好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誦讀經典詩文;節(jié)奏美;意境美;情感美
一、基于語感的古詩文誦讀
基于語感的古詩文誦讀,就是把古詩教學構架在培養(yǎng)語感這一平臺上,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語感的培養(yǎng)。將傳統(tǒng)的在學習古詩中機械地記憶字詞句的意思到通過朗誦、美讀、即景背詩、看圖聯(lián)想等方式在學習的過程中對語言文字的敏感、質感、通感、美感的培養(yǎng),為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基礎。
二、古詩是培養(yǎng)語感的最佳平臺
語感形成過程和古詩教學過程各有特點,之所以說古詩是培養(yǎng)語感的最佳平臺,是因為古詩本身存在的優(yōu)勢。
第一,古詩歷史悠久,被喻為“經典之詩”。
古詩經過幾千年的流傳,是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眾所公認的“最好的詩”,“最有價值的詩”,它們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一些光輝的具有永恒價值的精品。誦讀古詩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對學生陶冶性情、涵養(yǎng)氣質、培養(yǎng)人格和提高語文素養(yǎng)都是一個很好的平臺。
第二,古詩用字洗練,語言優(yōu)美,情感豐富。
古詩多為五言詩、七言詩,寥寥數(shù)字便能寓情于景、情景結合。特別是一些名人寫的詩歌,無重復啰唆之語,給人如在畫中的感覺,對培養(yǎng)學生簡潔說寫極有幫助。
第三,與現(xiàn)代詩相比,古詩更深奧,韻律更嚴格,更有利于對語言感性和理性思維的培養(yǎng)。
古詩有嚴格的韻律要求,讀之朗朗上口,品之回味無窮,帶給低年級學生是美的感受,帶給高年級學生是對宇宙人生的審視和思考。簡明的文字,深厚的意韻,優(yōu)雅的措辭本身就能很好地學生的訓練語感能力。
三、誦讀經典詩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利與弊
(一)誦讀經典詩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語感上的優(yōu)勢
1.從寫作能力角度看,誦讀經典詩文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筆頭語感
筆頭語感就是書面語感,我們知道語感的形成過程是經過“編碼——發(fā)送——傳遞——接收——解碼”五個階段,簡單地說,就是對語言文字從“聽、看、讀——理解——體味——領悟”的過程。這個過程在課堂教學中由于受到教學時間和學生自身經驗的限制,往往淺嘗輒止,更多的時候,學生對語言文字隱含的深層意義(包括語法、修辭、語境意義)會通過他們的作文(輸出語)體現(xiàn)出來。在“運之妙存乎一心”的同時落筆生花。文章寫得好的人往往是輸出型語感強的人。
古詩教學注重對詩歌句子的理解,先明詩意,后悟詩情,先讓學生把詩歌的意思翻譯成白話文,有些教師還會要求學生把詩歌的情境拓展成一篇作文,這樣學生既可以清楚古詩的意思又可以訓練寫作能力,一舉兩得。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人教版語文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五課古詩詞三首其一是呂巖的《牧童》: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表面上,這首詩表達詩人一種恬淡閑適的生活,說明他的心情非常愉悅,再深入一步,只有太平盛世才會有這樣的心情去看草鋪,去聽笛弄,去臥月明。這些信息從他的視覺、聽覺、步態(tài)中顯露出來。教師在給學生講解詩歌意思的時候,往往加入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語感越強的教師對詩詞的領會越深,把這些信息通過編碼、發(fā)送傳遞給學生,學生經過自己的理解(解碼)明白古詩的意思,并且通過自己已有的經驗記住喜愛的詩句,為將來的作文打下基礎。積累越多,學生的輸出型語感就會越豐富。總之,博覽群詩能積累正確豐富的輸出型語感能力,正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2.從思維能力角度看,誦讀經典詩文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聽覺、視覺語感
《語文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部分強調“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在總目標中又要求在閱讀方面注意“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并且提出要“運用聯(lián)想或想象,豐富表達的內容”,培養(yǎng)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
想象和聯(lián)想能力是在聽覺語感和視覺語感的基礎上產生的。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眼睛看到詩歌文字,多媒體上動人的圖片,聽到優(yōu)美的讀書聲,思維很自然會跟著文字和聲音走。當讀到“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時,心中就會有疑問,我們平時看到的煙霧都是白色的,為什么到了李詩人眼中卻成了紫煙呢?是詩人看錯了還是別的什么原因呢?原來詩人充分調動自己腦細胞的想象能力,所以才不會寫出“日照香爐生白煙”這樣的平庸詩句,才會給人如臨仙境的感覺。一般人會用什么來形容瀑布呢?美麗、壯觀、氣勢如虹,讓我們一起去看看李白的名句:飛流直下三千里,疑是銀河落九天。把瀑布比成了銀河,從天上落到了人間,而且落了九天九夜從不間斷。
3.從總體上看,有利于古詩教學的良性循環(huán)
古詩教學的良性循環(huán)關系到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古詩教學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相
統(tǒng)一的學科,而古詩教學本身不應該是枯燥乏味的說理,在課堂教學上,除了要讓學生掌握相應的為將來生存做準備的基礎知識外,最重要的,還是讓他們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美、體會美、享受美。古詩教學在教導學生識字的基礎上,加深了他們對祖國文字的熱愛,提高了他們的審美能力、表達能力和鑒賞水平,這本身促進了學生良好的身心發(fā)展。反過來,學生身心發(fā)展健康,會對古詩學習產生極大的熱情,這是一種良性循環(huán)。
(二)古詩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語感上的弊端
誦讀經典詩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雖然具有許多優(yōu)勢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弊端。
1.束縛了學生的個性語感,不利于對學生進行早期語感培養(yǎng)
個性,就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和教育影響下形成的比較固定的特性。心理學研究表明,根據需要、興趣、情緒的不同,記憶的時間有長短之分。保持良好的情緒,強烈的學習欲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會使學習效果明顯,反之,效果則大大降低。
語文教科書在選擇古詩的時候有一個統(tǒng)一的要求,雖然會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年齡,但是對學生個體差異卻無從照顧。按表達方式來分,有的學生喜歡抒情詩,有的學生喜歡敘事詩,有的學生喜歡寫景詩,有的學生喜歡詠物詩,還有的學生喜歡義理詩。按朝代來分,有的喜歡唐宋的詩,有的喜歡先秦的詩,有的喜歡明清朝代的詩,還有的喜歡魏晉的風流之詩。從表達的情感上看,有的詩歌悲壯雄渾,有的詩歌憤懣憂郁,有的詩歌清麗婉約,有的詩歌閑適悠哉。同樣是寫春天的詩歌,有人會喜歡李白的“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有人會喜歡杜甫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人會喜歡白居易的“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有人會喜歡崔護的“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有的人感到朝氣蓬勃,有的人卻感到絲絲憂愁,有的人由此聯(lián)想到山光水色,世外桃源。同樣的春日,同樣的春景,帶給人們的別樣的感受。賈寶玉能夠一眼看出《桃花行》并非寶琴所作,是因為他覺得“這口氣聲調,迥乎不像”,“比不得林妹妹曾經離喪,做此哀音”,詩體現(xiàn)出黛玉鮮明的個性特征,也體現(xiàn)出賈寶玉對黛玉入骨的了解,以至于光憑感覺就能斷定詩的原作者是誰。
語文教科書選入的古詩都有相應的要求,不會因為個別學生特別喜歡哪一類型的古詩就特別選入,這樣學生對于不感興趣的詩歌記憶就慢,以至于死記硬背以后對古詩根本沒有產生印象,更不要說對古詩語言的欣賞和感悟了。學生的個性語感在學習中沒有得到充分尊重,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是非常不利的。
2.不利于學生直接吸收經典詩句
中國的古詩之所以流傳至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寥寥數(shù)語,盡得風流。然而古詩教學卻強調明詩意,把意境深遠的詩文生硬的翻譯成白話文?!皟砂肚嗌较鄬Τ?,孤帆一片日邊來”被翻譯成“雄奇秀麗的天門山夾江對峙,拔地而起,在鋪滿紅光的江面上,一只帆船輕捷小巧,順風而來”。這樣理解很正確,語言也簡潔優(yōu)美可惜意境全無,如果李白當時把這首詩寫成了大白話,那肯定是不會流傳至今的?!皟砂丁薄扒嗌健薄俺觥边@些典型的意象和動詞哪是幾句現(xiàn)代文可以說清楚的。有時候,學生對古詩的意思全懂了,對古詩本身卻是不明不白。
學生不能從經典中直接吸收養(yǎng)分,腹中積累的墨水少往往會鬧出許多的笑話。比如在《紅樓夢》中元妃省親之時寶釵作的《凝暉鐘瑞》中有這么一句:“高柳喜遷鶯出谷,修篁時待鳳來儀”。語感差的人就會弄不清楚這句詩的意思。高柳遷和鶯出谷之間有什么關系,怎么后來又說到了鳳凰?它們之間有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嗎?其實這句話的關鍵是誰遷,是柳遷還是鶯遷,清楚了這些,這句話的意思就很好理解:喜慶的黃鶯從幽謐的山谷中飛出,飛到了高高的楊柳枝上;而修長的翠竹,時刻在等待鳳凰的降臨。這句話是歌頌元妃飛上枝頭變鳳凰,從而可以感覺到寶釵對元妃真心的羨慕和贊美。
參考文獻:
[1]王尚文.語感論(第三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李海林.言語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葉蜚聲,徐通鏹.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4]張隆華,曾仲珊.中國古代語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
[5]張?zhí)鞂?新課程與課堂教學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王文彥,蔡明.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張渡.詩詞曲聯(lián)教程.杭州[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8]于瑮主編.現(xiàn)代心理學[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
[9]白金聲.我為語文而來[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8.
[10]雷寧主編.小學語文名師教學藝術[M].上海:華東大學出版社,2007.
[11]陳文新,郭皓政.紅樓夢詩詞曲賞析[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7.
[12]王東華.發(fā)現(xiàn)母親(精華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3]徐云知.語感和語感教學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