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九霞
上海大學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MargaretAtwood)是當代加拿大著名的小說家、詩人和文學評論家,被譽為“加拿大文學女王”。《使女的故事》(TheHandmaid’sTale1985)是阿特伍德的第六部長篇小說,該書一經(jīng)發(fā)表就廣受好評,阿特伍德也憑借該書第二次榮獲加拿大最高文學獎總督獎,同時還斬獲多項國際大獎。這部小說因?qū)O權主義統(tǒng)治的未來社會的描繪被譽為“女性主義的《一九八四》”。在小說中,作者虛構了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未來世界——基列共和國,在這里,女性被剝奪了一切的財產(chǎn)和工作,徹徹底底地淪為了“家里的天使”。小說主要描述的就是以主人公奧芙弗雷德為代表的使女們在未來極權統(tǒng)治國家中的悲慘生活。學界關于《使女的故事》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生態(tài)、女性主義(尤其是生態(tài)女性主義)和反烏托邦的主題上,而鮮有論者觀照到小說的創(chuàng)作手法與主題之間的密切關系。筆者試圖從小說獨特的寫作手法入手,通過分析小說所運用的“陌生化”技巧來探究小說別具一格的敘事方式,分析小說背后隱藏的深刻主題。
“陌生化”是俄國形式主義文論的核心概念之一。什克洛夫斯基(VictorShklovsky)在《作為技巧的藝術》(“ArtasTechnique”1917)一文中指出:“藝術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喚回人們對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頭具有石頭的質(zhì)感。藝術的目的是使你對事物的感覺如同你所見到的視像那樣,而不是像你所認知的那樣。藝術的技巧就是使對象變得陌生,使形式變得困難,增加感覺的難度和時間長度,因為感覺過程本身就是審美目的,必須設法延長。藝術是體驗事物的藝術構成的一種方式;而事物本身并不重要”(11)?!澳吧蓖ㄟ^增加藝術感知的難度和審美欣賞的時間來延長審美過程,從而增加審美快感,使審美感受得以有效實現(xiàn)。在《使女的故事》(以下簡稱《使女》)中,阿特伍德通過對小說的語言、情節(jié)和敘事技巧進行陌生化處理,讓現(xiàn)實在一定程度上變形,使讀者不得不徘徊于她的作品中,從字里行間多層次、多角度去挖掘小說的隱含意義。
阿特伍德對語言的陌生化處理首先表現(xiàn)在小說對《圣經(jīng)》原文的直接使用。在故事中,現(xiàn)有的美國政府被國內(nèi)基要主義信徒的極端分子取而代之,成立了神權統(tǒng)治的基列共和國。在這個國度里,當權者對《圣經(jīng)》頂禮膜拜,而極權統(tǒng)治下的人們的話語權遭到剝奪。小說的引語部分就引用了《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中的原文:
拉結(jié)見自己不給雅各生子,就嫉妒她姐姐,對雅各說,你給我孩子,不然我就去死。雅各對拉結(jié)生氣,說,叫你不生育的是上帝,我豈能代替他做主呢?拉結(jié)說,有我的使女比拉在這里,你可以與她同房,使她生子在我膝下,我便靠她也得孩子。(《圣經(jīng)·創(chuàng)世記》第30章1-3節(jié))
這段文字講述的是遠古時期上帝初創(chuàng)人類時發(fā)生的故事。但在人類進化到未來21世紀初葉時,它竟演變成了美國生活中的現(xiàn)實。這段《圣經(jīng)》原文揭露了基列共和國極權政治下女性群體(也包括男性)所遭受的悲慘命運,尤其是以主人公為代表的,充當上層當權人物“大主教”們生育機器的“使女”們夢魘般的經(jīng)歷。阿特伍德沒有采用直接敘事的方式,而是通過援引《圣經(jīng)》原文來暗示事實,以此延長讀者的感知,增強敘事效果。
小說中語言的陌生化還表現(xiàn)在修辭手法的運用。修辭手法是指通過多種語言手段使語言文學化,從而使文學作品收到盡可能好的表達效果。在小說中,象征、比喻、隱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是取得“陌生化”效果的手段,其運用往往可以造成讀者感官上的跳躍,實現(xiàn)從感覺到視覺、聽覺等具體感官方式的轉(zhuǎn)移。小說中對“花”的描寫著墨頗多。“小徑兩旁狹長花壇里的郁金香開得更加紅艷……可這又有何意義?畢竟它們肚里空空。時間一到,花心迸出,接著便慢慢開裂凋零,花瓣如碎片般四處灑落”(49),“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94),作者以花喻人,從側(cè)面烘托出女性作為生育機器的殘酷現(xiàn)實以及艱難的生存困境。此外,象征手法的運用也進一步深化了小說的主旨?!凹t色”在小說中是一種象征?!拔胰砩舷?,……全是紅色,如同鮮血一般的紅色,那是區(qū)別我們的標志”(8),在這里,紅色象征著生育,而充當“生育機器”的使女卻因生育而“更加接近死亡”(29),因而極具諷刺意味?!啊堑胤揭欢ㄊ亲焖诘牟课弧Q獜陌撞祭餄B了出來,印出另一張嘴,一張紅紅的小嘴……人們的注意力總是集中到這血跡凝成的微笑上”(36)。在這里,紅色象征著生命,而“紅色”的微笑卻揭露了基列極權統(tǒng)治對人的殘酷迫害,表達了作者的辛辣諷刺。什克洛夫斯基曾論證過托爾斯泰對“陌生化”手法的運用,后者把“鞭笞”這一殘忍行為加以陌生化處理,從而延長了讀者的閱讀體驗,而阿特伍德對于這一場景的描繪無疑也達到了這一效果。
就《使女》一書,阿特伍德曾說過:“切記,在這個本書中我使用的所有細節(jié)都是曾經(jīng)在歷史上發(fā)生過的。換句話說,它不是科幻小說”(23)。在《使女》中,陌生化手法將讀者熟悉的歷史事實以另一種方式呈現(xiàn)出來,使讀者對這部小說產(chǎn)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首先,在小說中,宗教的作用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這個國度里,當權者把《圣經(jīng)》奉為最高旨綱。他們認為只要奉行《圣經(jīng)》中的一切,人類面臨的所有威脅都可以得到解決。其次,與傳統(tǒng)的女性主義小說所塑造的女強人不同,《使女》中的女性淪為社會中最底層的群體。她們被剝奪了財產(chǎn)和工作,生活天地從社會退居至家中,連傳統(tǒng)的“屋里的天使”的地位都無法比及。其姓名也被剝奪,成為大主教們不折不扣的附屬品和生育的工具。此外,小說中的男人同樣是受害者。一些男人甚至處于更加惡劣的地位。他們的行為受到嚴格限制,在性的問題上更是嚴厲苛刻,這與傳統(tǒng)小說中男性的主導角色大相徑庭,形成了鮮明的反差。阿特伍德將這些熟悉的現(xiàn)實變形,引發(fā)讀者的強烈的閱讀感知和體驗,從而能深刻地理解基列極權統(tǒng)治的殘酷與黑暗。
小說在很多具體情節(jié)的構造上也進行了陌生化處理。文中對女主人公被迫進食這一細節(jié)的描寫暗示了極權統(tǒng)治對女性身心的摧殘:“我開始吃盤子里的東西?!菦]有其他地方可以放這些食物……我可以把它留在碟子里……我咀嚼著,吞下去,又咀嚼著,再吞下去,吃得汗都出來了。在我的胃里,食物聚成一粒球,一團濕乎乎擠在一塊兒的硬紙片”(74)。食色性也,但是在小說中,女主人公卻因“吃東西”而備受摧殘。作者沒有平鋪直敘地描述這一行為,而是通過極其詳細的描繪讓讀者感同身受,從心理上充分體驗女主人公強烈的痛苦。“吃東西”儼然已經(jīng)不是為了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是因為“生育”任務被他人強制執(zhí)行的行為。作者以此揭示了使女們作為“容器”的駭然事實,也強烈諷刺了基列極權對人的摧殘。
《使女》之所以成為20世紀最偉大小說之一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獨特的敘事手法。錢佼汝先生指出,“任何按自然順序平鋪直敘的故事在俄國形式主義者看來都缺乏新奇感和吸引力,因而不能成為文學”(31)。小說一開始沒有交代故事時間,從而營造了一種現(xiàn)實之感,然而隨著故事的進行,讀者才恍然發(fā)覺敘事者其實是在回憶。直至小說結(jié)尾,讀者更是如夢驚醒,原來主人公“此時此地”的講述已經(jīng)成為了“過去”。而在倒序中,作者又沒有按照事情發(fā)生的先后順序進行敘述,而是將很多故事情節(jié)穿插在倒敘中。因此,講述者的思緒和回憶與現(xiàn)實的經(jīng)歷穿插交錯在一起,同時空間也因回憶與現(xiàn)實的變化而不斷轉(zhuǎn)換,給讀者營造了“時空顛倒”之感。這種敘事手法極大地打破了讀者常規(guī)的認知方式,使讀者產(chǎn)生陌生新奇之感的同時,更進一步地融入故事環(huán)境,獲得更為深刻地閱讀體驗。
此外,作者在巧妙地運用時間并存的同時,還利用空間敘事來彌補時間敘事上的不足?!吧畹膹碗s性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深層意蘊將這種有序的敘述時間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多角度、多側(cè)面、多層次的來反映生活的時空轉(zhuǎn)換”(孔慶麗5)。通過對日本游客這一細節(jié)的描繪,阿特伍德消解了基列的中心地位,使讀者的感知印象被大大延伸,使讀者意識到并不是所有的國家都像基列共和國一樣被封閉在某一處的一個“小島”上。??拢∕ichelFoucault)在《規(guī)訓與懲罰》(DisciplineandPunishment2003)一書中論述了社會權力與空間的關系,指出空間是社會實施規(guī)訓的不可缺少的場所:“空間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的基礎??臻g是任何權力運作的基礎”(13)。通過與日本的對比,基列的極權主義統(tǒng)治以及對國民的規(guī)訓得以徹底揭露。時間與空間相輔相成,讓讀者看到了一個更為全面的基列共和國。
《使女的故事》主題意蘊豐富,可以被解讀為女性小說、生態(tài)小說、反烏托邦小說、未來小說等等。通過深度閱讀整本小說,可以發(fā)現(xiàn)該小說在語言、情節(jié)、結(jié)構上高度體現(xiàn)了“陌生化”技巧。這一技巧的運用使小說豐富的主題得以全方位展現(xiàn);作者也借此揭露與批判小說中的極權政治、生態(tài)破壞、人性壓制等的事實。阿特伍德虛構的《使女的故事》雖然是針對未來世界的美國,但卻足以為整個人類世界敲響警鐘,告誡人們深思人類未來,督促人們采取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和科學理性的方式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