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德 楊麗玲
摘? ? 要:作為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重要他人和人生導師,班主任對學生全面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實踐中,班主任可在班會課、實踐活動、勞動教育中以“課程思政”理念為指導開展相關工作,使班主任工作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從而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班主任工作;課程思政;立德樹人
對學生進行德育,培養(yǎng)其道德素養(yǎng),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不能單靠思政課教學。每位教師都必須認識到自身肩負著“為誰培養(yǎng)人,怎樣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人”的重任,在“育智”的同時注重“育人”,尤其是全面負責班級學生思想、學習、生活等工作的班主任,擔負的責任更大。其不僅是班級思想教育工作的領航者、組織者和領導者,也是“課程思政”的重要踐行者。在實踐中,班主任可在班會課、實踐活動、勞動教育中以“課程思政”理念為指導開展相關工作。
一、構建主題班會課體系
主題班會課是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載體,是班主任必須努力上好的重要課程。要想讓班會課的教育效果真實發(fā)生,班主任則要準確把握本班學生在思想、學習、生活方面存在的典型問題,并將這些問題進行篩選、提煉與重組,針對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策劃并確立具有明確導向性、方向性并能形成體系的教育主題。
以初中為例,七年級既是學生中學生涯的起始年級,也是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階段。其主題班會課的內容應以班風班紀、學風學紀、言行規(guī)范、習慣養(yǎng)成、自我管理為主。因此,班主任可開發(fā)如下主題班會課:
【第一學期】開發(fā)“認識學校、認識班紀,認識不一樣的你我他”主題班會課,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合作意識,規(guī)范學生的自我行為;開發(fā)“愛,一個偉大而神圣的字眼” 主題班會課,激發(fā)學生愛國、愛校、愛家的情感,培養(yǎng)其愛的能力;開發(fā)“感恩,生命的最初狀態(tài)”主題班會課,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意識與能力;開發(fā)“文明,在不經意間”主題班會課,從細節(jié)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文明意識。
【第二學期】開發(fā)“今天,你‘低碳’了嗎?”主題班會課,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開發(fā)“不一樣的班會課——家長講堂”主題班會課,讓優(yōu)秀家長進校園、進班級,讓學生感受到家長的殷切期望;開發(fā)“我為你畫張‘相’”主題班會課,開展找同伴優(yōu)點活動,培養(yǎng)正確的評價觀,喚醒學生“見賢思齊”的意識。
八年級學生雖然對中學生活有了一定的適應,但由于青春期的特殊心理影響,他們容易躁動,個體狀態(tài)還處于懵懂與成熟之間。班主任要引導其順利度過這一特殊時期,使其逐步完善自我,養(yǎng)成負責任、講誠信、寬容大度等良好品質。因此,班主任可開發(fā)如下班會課程:
【第一學期】開發(fā)“得黃金百兩,不如季布一諾——誠信故事會”主題班會課,培養(yǎng)學生的誠實、守信品質;開發(fā)“‘安全知識知多少’知識搶答賽”主題班會課,培養(yǎng)學生的安全意識,使其掌握基本的自護方法;開發(fā)“走過‘多雨’的青春期”主題班會課,對學生進行青春期心理疏導,緩解其青春期心理壓力;開發(fā)“不做沉默的羔羊”主題班會課,讓學生遠離校園暴力,學會保護自己。
【第二學期】開發(fā)“今天,你虛度了嗎?”主題班會課,教育學生珍惜時間,做有責任感的人;開發(fā)“‘心花’永不凋謝”主題班會課,讓學生學會寬容,感受寬容的魅力;開發(fā)“讓班級因我的存在而美好”主題班會課,引導學生努力做讓人人需要、對班級有用的人;開發(fā)“做輕松的事半功倍者——我的學習秘訣”主題班會課,通過學習經驗交流會,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九年級學生一方面面臨升學壓力,另一方面內心會憧憬美好未來,產生遠大理想。班主任一定要抓住學生的這一特殊心理,在全力迎接中考之時,培養(yǎng)學生堅韌、自信、豁達的良好品質,開發(fā)如下班會課程:
【第一學期】開發(fā)“明天,你將會到哪里?”主題班會課,組織理想交流座談會,讓學生確立奮斗目標;開發(fā)“梅花香自苦寒來——堅持定會成功”主題班會課,培養(yǎng)學生持之以恒、堅忍不拔的意志力;開發(fā)“天生我材必有用”主題班會課,激發(fā)學生自信心,為迎接中考做準備。
【第二學期】開發(fā)“十年后的我”主題班會課,再次強化學生理想,并引導其為理想的實現(xiàn)砥礪前行;開發(fā)“把快樂的鑰匙緊握手里”主題班會課,培養(yǎng)學生積極陽光的心態(tài),體驗積極心態(tài)下自我的變化;開發(fā)“備戰(zhàn)中考,超越自己”主題班會課,引導學生調整好狀態(tài),做好心理準備,正確應對中考。
需要注意的是,確立班會課的主題后,班主任還要選擇不拘一格、豐富多彩的實施方案。實施方案不但要將班會課的思想性、知識性、教育性、趣味性整合起來,還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德育滲透在體驗活動之中,并充分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班主任要做好四個堅持、四個結合工作:
第一,堅持主題內容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只有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才能讓其真正感受道德教化的力量。
第二,堅持靜態(tài)預設與動態(tài)生成相結合。既要執(zhí)行原計劃,又要靈活機動、相機行事,重視過程的生成性。
第三,堅持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相結合。既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又要發(fā)揮班主任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適時點撥的主導作用。
第四,堅持情感體驗與價值引領相結合。體驗是道德生成的基礎,只有讓學生切身體驗后,才能使其入心入腦,起到教化作用。
班主任只有充分挖掘學校生活中的各種素材,上好主題班會課,才能真正發(fā)揮其對學生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的積極作用。
二、上好實踐活動課
每個生命都是單一、鮮活的。在引導、教育學生成長時,班主任一定要順應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將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與各種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
如傳統(tǒng)節(jié)日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千百年來人類智慧的結晶,具有極強的教化作用。利用傳統(tǒng)節(jié)日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教育,不僅能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傳統(tǒng)節(jié)日豐厚的文化內涵與道德意義,而且能激發(fā)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形成濃厚的家國情懷與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首先,班主任可聯(lián)合各科任教師,結合教材中的內容,共同梳理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中的人物典故、詩詞名篇、經典故事和風俗民情等,并按節(jié)日時序進行重組,編排成節(jié)日課程。其次,班主任結合傳統(tǒng)節(jié)日進行班級文化建設。如過元宵節(jié)時,可設置做燈籠、猜燈謎、剪紙、包湯圓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體驗項目,讓師生在現(xiàn)代文化背景下,重新體驗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場景、儀式等[1]。
又如班主任可引導學生利用寒暑假或五一、國慶等節(jié)假日走進廣闊的社會:開展新聞調查活動,了解家鄉(xiāng)在改革開放中的變化;走訪工廠、醫(yī)院、商場、社區(qū)、家庭等單位,認識各行各業(yè)的杰出勞動者;采訪發(fā)生在自己身邊感人至深的故事,尋找“了不起的家鄉(xiāng)人”。在此基礎上,班主任可結合班級特色,引導學生把活動所得收獲通過圖片展、故事演講、手抄報等形式進行“展播”,讓學生在探索體驗的基礎上,把視野投向更廣闊的時空。
再如班主任也可結合學校文化建設開展班級文化活動,以此豐富學生生活,凈化學生心靈:定期開展經典誦讀活動,讓經典滋潤學生心靈;每月開展一次“人人一本書,讓圖書動起來”的“圖書漂流”活動,讓學生在書海中遨游,通過閱讀提高“免疫力”;經常開展互幫互助、互惠互利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班級因我的存在而精彩”等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培養(yǎng)學生主動關心、愛護集體,為集體建設出力,心中有他人的大集體意識。
三、開發(fā)勞動教育微課程
加強勞動教育,提高學生的勞動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習慣,提高學生的勞動技能,對學生的成長和國家發(fā)展意義深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意識,提高學生的勞動技能,班主任責無旁貸。
班主任可以開發(fā)形式多樣的勞動教育微課程,剖析新時代勞動精神的內涵,讓學生了解勞動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了解各個國家是如何對受教育者進行勞動教育的,傳遞“勞動光榮,奉獻最美”的理念,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的好品質。
在微課程的引領下,班主任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開展各種勞動教育。如針對部分學生無勞動意識、不好好做值日的情況,班主任可開展“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勞動崗位“認領”活動,把整個班級的勞動任務分解成和全班人數(shù)相當?shù)男徫?,讓每個人都認領一個勞動崗位。又如設計系列勞動實踐競賽活動,實施崗位職責量化考核制。勞動崗位職責的履行,不僅能改変學生對勞動的認識,接納、尊重勞動本身,提高動手能力,提升自身價值,而且能改善對自己或他人勞動價值的理解,促使師生關系、生生關系更加融洽[2]。再如在疫情期間,班主任可要求居家的學生,承包一兩項固定的家務勞動,堅持天天完成,或學習簡單的烹飪、編織、種植等家務勞動。同時,利用班級釘釘群、微信群、QQ群等平臺,邀請勞動技能嫻熟的家長擔任勞動教育輔導員,講解面點制作、藝術插花、家居美化等手工制作,激發(fā)學生的動手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家務勞動,并通過錄制視頻或線上展示勞動成果,由家委會推選“居家勞動能手”,進行表揚獎勵,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勞動的快樂,體驗勞動的幸福,感悟生活的美好。
總之,只要班主任肯作為,就能從不同角度挖掘出適宜學生成長的教育元素,就能使班主任工作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從而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晏菲.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教育價值[N].彭城晚報,2020-04-10(A04).
[2]楊麗玲.在心甘情愿中生成勞動意識[J].今日教育,2019(5):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