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安平 胡貝貝
摘 要:近幾年,世界各地掀起“深度學習”的浪潮,“項目化學習”也成為國內教育實踐的熱門話題。寧波市象山縣實驗小學基于低段數(shù)學教學,依據(jù)新課標要求,立足于學科核心概念,以任務驅動為出發(fā)點,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開展一系列“微項目”探究活動,注重學生學習的思維呈現(xiàn),進而自主構建知識框架。
關鍵詞:項目化學習;微項目;數(shù)學教學
相對于項目化學習而言,微項目起點比較低、內容少,完成的時間周期比較短。數(shù)學微項目的來源主要是學生小學數(shù)學學習過程中的重難點、單元整合、課外拓展等,配以相關主題的數(shù)學實踐、數(shù)學實驗、數(shù)學游戲或者數(shù)學閱讀、數(shù)學畫來開展。
一、設計微項目
教師根據(jù)國家教材知識點,結合學生學習實際、生活實際、校園實情、社會熱點來設計適合學生發(fā)展的項目,設置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形成驅動性問題集。同時在項目設計前,要了解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什么,這有助于教師更好地確定學習起點,促進學生發(fā)展的需求。我們的微項目主要從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去入手設計。
(一)內容的選擇
1. 源自教學重難點
我們的微項目設計立足于國家教材,立足于課程標準,立足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因此教材是我們項目設計之本源。簡單地說,為什么要開展微項目學習,無非就是為了突破教學重難點。所以我們的微項目大部分都源自教學上的重難點。
以一年級上冊中的一次練習為例,讓學生數(shù)一數(shù)一共有幾站路,沒有生活經(jīng)驗的學生顯得無可奈何,有些學生在教師講解后還是一知半解。怎么辦?那就來一次乘車體驗,于是我們的第一次微項目——公交車中的數(shù)學問題就這樣開始了。
2. 源自單元整合
單元整合是根據(jù)學生的已有知識和學習能力,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打破教材的編排、課時安排等限制,對教材進行深入淺出的剖析,以相同(或相近)知識點為整體進行重新組合、編排,更注重知識的聯(lián)系性、系統(tǒng)性及整體性。這里的“單元”并非指我們傳統(tǒng)教材中的某個單元,而是指教材中相同或相近知識點組合成的知識塊。
比如在一年級學習了100以內數(shù)的認識后,我們?yōu)榱税亚懊?0以內的數(shù)串聯(lián)起來,設計了這樣一個微項目:我為數(shù)字做代言——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100以內的數(shù),在這些數(shù)中,你最喜歡誰呢?你覺得誰最獨特呢?你覺得哪個數(shù)最重要呢?請你給它做代言人,你可以像寫故事、小日記一樣寫一寫,或者用連環(huán)畫的形式畫一畫。這一個微項目成果在我們學校公眾號進行了展示。
3. 源自課外拓展
數(shù)學是思維的體操。很多時候課內的知識已經(jīng)滿足不了部分學生的探究欲望,所以我們又通過微項目的形式進行了課外拓展。
如我們常見的幾道拓展提升題:哪杯水最甜?可能學生根據(jù)已有生活經(jīng)驗也能回答出正確結果,但是我們還是讓學生回家去做一做小實驗。從實驗來看,他們不僅完成了“水同樣多,糖不同”的實驗,還進行了“糖同樣多,水不同的實驗”。實踐出真知,學生通過了自己動手體驗,得出了結論,還延伸出許多思考。
關于課外拓展知識,我們結合生活實際和《數(shù)學報》等一些材料,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動手實驗等形式的微項目來開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通過一年多的實踐,我們已經(jīng)開展了這些微項目(如表1所示)。
(二)目標的確定
首先,微項目學習的目標不能偏離單元目標,即和教材的教學目標保持一致。但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有些內容無法展開,那么微項目的目標除了掌握核心知識概念,還應該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深入,或者有所拓展,甚至有自己的發(fā)現(xiàn)并能夠展示出自己的想法,即發(fā)展學生的高階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以一年級下冊《認識圖形(二)》為例,這里需要認識的平面圖形,學生基本是認識的,教材的目標也是定位在初步了解,具體三年級以后還會深入探究。教材安排的第二課時“拼一拼”看似簡單,卻是給今后學習圖形的知識做鋪墊的,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創(chuàng)新意識,尤其以后常見的“轉化”思想,這里就是源頭。同時,“拼一拼”是一節(jié)操作性、探究性很強的課。因此我認為在“拼一拼”這個內容中進行項目設計,讓學生在項目學習中充分地參與,充分地感悟。我們把項目目標定位為:
通過設計風車,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基本圖形的特征;通過剪拼,體會圖形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會用基本圖形來創(chuàng)造自己喜歡的事物,進一步體會圖形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運用。
(三)問題的設計
基于真實情境設計學習任務是項目化學習的最大特點,所以一個好的問題肯定具有現(xiàn)實性,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其次,學習任務具有挑戰(zhàn)性,并非照抄照搬就可以完成;最后,學習任務具有啟發(fā)性,啟發(fā)學生繼續(xù)思考和探究。
繼續(xù)以一年級下冊《認識圖形(二)》的例2為例,我們通過拓展延伸教材中的內容,設計了表2的微項目任務。
二、實施微項目
學生開展微項目學習是本次研究的重點:首先教師在設計好微項目后,給學生創(chuàng)設積極的學習情境,以讓學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然后激發(fā)學生已有認知,并搭建橋梁聯(lián)結新舊知識;再在大腦激活后,采用學生研究、合作交流、分享等方式來認識新知識;隨后再對新知識進行鞏固、轉換和內化等深度加工,使學生從陳述性知識過渡到程序性知識,從低階認知上升到高階認知。
下面以微項目“購物”為例簡單地闡述項目實施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認識人民幣》這個單元中一個知識難點就是人民幣的換算。現(xiàn)在的學生缺少購物經(jīng)驗,且由于電子支付方式的普及,學生很少接觸人民幣。原本在寒假里布置這樣一個任務:準備20元人民幣,去購買學習用品,不能超出預算,說說你買了什么,還剩下多少人民幣?購物過程讓家長視頻記錄。但是受疫情影響,學生無法出門嘗試體驗,因此我們又重新設計,開展了“模擬購物”微項目讓學生進行體驗。
首先我們來看伊同學知道項目后和媽媽的對話。
媽媽:新的項目來了哦,是在家開啟模擬購物模式,我們來輪流當老板進行模擬購物。你覺得要準備些什么?
伊:購物需要錢,我要先準備錢。
媽媽:我們國家的法定貨幣稱作人民幣。那第一步我們先來認識人民幣。接著呢?
伊:準備商品,并標上價格。
媽媽:你還記得超市里是怎么標價格的嗎?
伊:好像是幾元幾角幾分。
媽媽:還有呢?
伊:如果我來買東西,我要準備好人民幣;如果我是老板,我還要會找錢。
媽媽:是的,無論是顧客還是老板,你都要會算錢。
伊:看來我得先好好認識人民幣。
從學生和媽媽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這樣的任務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有一定的計劃:認識人民幣,知道人民幣之間的換算,會看標價。這些都是《認識人民幣》單元的核心概念。這樣一來,學生就會自主去構建知識,并且會在買和賣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人民幣,也會對人民幣之間的單位換算、計算更熟練。
(二)激活經(jīng)驗
無論是課堂上,還是課外,學生或多或少是有經(jīng)驗的。這些經(jīng)驗有的來自生活經(jīng)驗,有的是以往學習中掌握的間接經(jīng)驗,通過內化而在生活中實踐。這些經(jīng)驗通過喚醒或者改造,能夠使片面的經(jīng)驗變得全面,錯誤的經(jīng)驗得以糾正。對于“購物”,學生有著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他們會看標價,也有簡單的計算。但是對于“用人民幣購物”,學生的經(jīng)驗就不充足了。在信息時代,連大人都很少使用現(xiàn)金。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我們只能聯(lián)結“購物”經(jīng)驗,進而逐步來建構“人民幣”相關核心知識。
通過家長發(fā)送的圖片和視頻,我們看到學生會對商品進行標價,對自己的零花錢進行簡單的統(tǒng)計,為“購物”做好充足的準備。而這些準備都來自于學生的經(jīng)驗。
(三)探究合作
在課堂中,我們探究合作的伙伴是學生和教師;在課外微項目實施中,我們的同伴可以更多元化,不僅僅是學生和教師,還可以是家長、朋友等身邊的人。
在這次“模擬購物”中,學生成了“小老板”,爸爸媽媽及身邊的親人成了“消費者”。就在這買和賣的過程中,“人民幣計算”這個傳統(tǒng)的教學難點就被逐步突破了。
有位家長發(fā)來信息:“老師,孩子在‘模擬購物項目當老板當上癮了,我們每天‘被強制消費,參與度很高?!边@樣的項目,不僅鍛煉了學生,還活躍了親子關系。
(四)深度加工
把握本質的過程,是去除非本質屬性的干擾、分辨本質與非本質屬性區(qū)別的過程,也是對學習內容進行深度加工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教師將事物本質的文字描述告訴學生,而是學生主動把握的過程:或是“質疑”“探究”,或是“歸納”“演繹”,或是“情境體驗”,等等。因此,在這些學生“看得見”的情境中,學生的“獲得感”會更真實:不僅主動學習知識,而且在應用中更深入地掌握知識。
在“模擬購物”后期,學生還主動提出了拓展研究的方向:
了解我國古代的貨幣;
查閱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套到第四套人民幣;
以第五套人民幣為例,了解紙幣后面的景點;
其他國家的錢幣是怎樣的?我們的人民幣和他們之間又有什么關系?
……
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選擇,進行不同角度的拓展研究。這正如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原理所強調的一段話:學生的學習生活必須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讓學生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帶著任務學習,以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法來驅動和維持學習者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在完成實際任務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學習,并從中發(fā)展認識能力和處理問題能力。
(五)匯報展示
微項目的展示,一般有這兩種:上傳項目成果到微信群;教師擇優(yōu)發(fā)布在數(shù)學學習公眾號進行推廣。教師分享的目的是:第一,展示自己的作品,讓大家看到“我”的思考軌跡;第二,學習其他同學的作品,看到“他”的思考軌跡;第三,反思哪些是“我”沒有的,或者“我”做得不夠好的,對自己的作品、同學的作品進行評價,并繼續(xù)思考、改進。
在“模擬購物”項目的作品中,我們收到了學生的視頻、手抄報、微課等各種形式的作品。當一些作品上傳到群里時,立馬引起了其他學生和家長的關注,有些尚未有想法的學生,看了后受到啟發(fā),原來可以從這個角度入手進行展示。這樣的匯報展示達到了分享和成長的目的。
在這些學生“看得見”的情境中,學生的“獲得感”會更真實:不僅主動學習知識,而且在應用中使知識更深入。
三、評價微項目
在教學中,評價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微項目的評價,不僅要對項目本身進行評價,如操作性是否很強,效果如何,是否符合學生水平,是否促進深度學習;而且也要對學習者的學習進行評價,即在微項目實施過程中,記錄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點點滴滴,可以由學生自己記錄,可以由同伴互助記錄,可以由參與或者指導的教師進行記錄,還可以是家長進行記錄,并進行教師評價、同伴評價、家長評價和自我評價。
從家長的評價中,我們看到學生在項目實施中的思考過程。我們相信,每一個微項目都認真在實施的學生,他的收獲肯定是比那些應付完成的學生多。也許我們的項目無法讓每個學生都去提升、去應用,但總有幾個學生的探究欲望是無止境的。
正如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原理所強調的:學生的學習生活必須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讓學生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帶著任務學習,以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法來驅動和維持學習者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在完成實際任務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學習,并從中發(fā)展認識能力和處理問題能力。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看見學生:真實情境下學生學習思維的呈現(xiàn)研究》(立項編號:2020SC07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