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瀟
摘要:在中國的百家思想當中,儒家思想處在主流地位上,更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儒家思想中包含忠君愛國、尊敬兄長、孝敬父母以及親信友朋的主張,在我國道德文化傳統(tǒng)中具有極為關鍵的影響作用。儒家文化當中處處都彰顯著感恩意識的重要作用,忠是為了回報君主予以的賞識之恩,孝是為了回報父母予以的生養(yǎng)之恩,節(jié)是為了回報丈夫予以的愛護之恩,義則是為了回報朋友予以的相伴之恩。儒家文化屬于道德思想文化中感恩意識相關內容的最大化,同時其也產生了道德悲情,因此,文中探究儒家文化當中的感恩意識,同時進行客觀評價,希望能夠為相關工作者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儒家文化;表現;感恩意識;孝義;思索
儒家思想屬于是中國歷史長河中的一種主流思想,儒家文化屬于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極為關鍵的組成部分,儒家文化相關的典籍中,時刻彰顯著儒家文化當中的感恩意識,比如“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其是對感恩的一種量化描述,而“知恩不報非君子”則是i對感恩行為方面的定性判斷,令人深惡痛絕的“忘恩負義”、“恩將仇報”等則彰顯了感恩意識深深印刻在國人的靈魂深處,以實現不一樣的思想高度。
一、感恩意識在儒家思想文化當中的具體體現
(一)用祭祀感謝天恩
在中國的發(fā)展過程當中曾經出現很多特色迥異思想文化,而儒家思想則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不乏存在封建、迷信的內容,比如說祭祀,在《禮記》一書當中有這樣的內容: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在中國的實際發(fā)展過程當中,始終都存在著祭祀的傳統(tǒng)文化習俗,比如北京天壇、太廟、社稷壇等,即為從前的祭祀場所。同時每當年節(jié)的時候還會祭拜不同的神明,以此來祈求風調雨順和國泰民安,在百姓家里也會供奉一些門神、財神等諸多神仙。不談封建、迷信的諸多行為,祭天也彰顯出古代百姓在上天恩賜方面的虔誠感激。
(二)用忠心回報君恩
儒家思想內容當中集中體現了忠君思想,甚至會與寫愚忠,可是也要明確忠君思想于社會結構穩(wěn)定、國家統(tǒng)治等諸多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出現諸多忠君愛國的人物形象,變成流傳至今的一種美談。其中包含鞠躬盡瘁的諸葛亮,風波亭慷慨赴死的岳飛,已經流離失所卻依然感思君恩的杜甫,其都是為了回報君主賞識之恩,為君主盡忠盡孝的事例。儒家思想文化當中的忠軍思想持續(xù)滲透,讓此種思想逐漸從百姓在心理層面上的訴求轉變成為一種信仰,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為忠君所貢獻的事例非常多。
(三)用孝道回報親人之恩
儒家思想當中的孝道屬于是根本性觀念,同時其也屬于是儒家思想文化當中的精髓,儒家思想文化中提倡父慈子愛,提倡兄友弟恭,這也逐漸變成了情感與道德層面上的一種束縛,家是一個基本的社會組成單位,將其密切地整合起來,變成宗族、社會以及國家。對于每個人而言,因為有了父母才有了自己,是父母把自己養(yǎng)育成人,讓自己學會了為人處世的方式以及生存、生活的本事,所以,父母歲數自己最大的恩人,應該對父母予以無限回報。微觀看就是要做到: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從宏觀上看,就是呀做到:立身行道揚名后世以顯父母。由于對父母方面存在感恩意識,在自己的婚姻方面也存在父母之命以及媒妁之言等,不可以忤逆父母的意愿。另外“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則要求子女對父母的繁衍繼承意愿進行滿足,在父母親都還在世時,子女不可以要求財產獨立,這在當時屬于是一種不孝的體現,也就是說,儒家思想當中的孝道屬于是道德文化當中極為基礎的組成部分。
(四)用貞潔回報夫恩
傳統(tǒng)社會當中一直施行的都是一夫多妻制,丈夫通常都會與三妻四妾,妻子卻需要為丈夫守住貞潔。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傳統(tǒng)社會當中丈夫屬于是主要的家庭勞動力,其需要承擔起養(yǎng)家糊口的重任,妻子的主要職責就是要相夫教子,并且要感恩丈夫的收留與照顧。這里所講的感念夫恩既有女為悅己者容,也有為了守住貞潔而赴死。傳統(tǒng)社會當中的夫妻情感是因為結合而產生的恩,并不是男女個體對相互之間的吸引,基于此產生了傳統(tǒng)特色并存的古典愛情,比如英雄救美后沒人的以身相許等,更在后來變成古典戲曲當中極具特色的經典橋段。而那些未對配偶保持忠心的男女,會被社會所唾棄,比如歷史當中的潘金蓮、陳世美等,忠情則屬于是中國古典愛情當中的一種重要維系。
(五)用忠義回報友恩
在儒家思想文化當中,忠義屬于是一種重要體現,比如“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其所表現的就是信義,接受朋友的請求則要盡量完成其所托付的事情,那些背信棄義、見利忘義的人會被社會所唾棄。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內容當中,關羽屬于是比較突出的代表人物,在劉備敗兵逃走的時候,曹操收留了關羽,但是其在華容道的時候為了報答昔日之恩釋放了曹操,雖然這在后來對三國歷史發(fā)展情況產生了重要影響,可是關羽的忠義、信義思想卻被后人所尊敬和傳頌。
二、探究感恩意識無限放大狀態(tài)下的道德悲情
感恩意識的無限放大,其中包含的忠君、孝、義等思想影響了中國傳統(tǒng)道德思想體系的形成,更對社會結構的穩(wěn)定進行了有效維系。同時一定要明確的是,感恩意識的無限放大,也產生了諸多令人扼腕的道德悲情?;诙髑檫M行人際交往,涉及到對恩人的順從和尊敬,秉承“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這種原則,令人承擔起了難以肩負的報恩義務,基于此種精神、道德的影響,會形成諸多悲情故事。比如,為了孝敬父母而將親兒子活埋的郭巨,為了能夠將城池守住而將愛妾殺死分食給士兵的張巡,不難想象其當時承受著多么強烈的思想斗爭以及精神折磨才能夠堅守自身一直秉承的價值觀念,做出令人悲嘆的事情。因此,一定要客觀對待儒家思想內容當中的感恩意識,繼承其中的精髓部分,不能無限地放大感恩意識,以免出現愚孝、愚忠等諸多不理性行為。
結束語:
綜上所述,感恩意識融合于儒家文化的各個方面,屬于是儒家思想形成的根本原因,在對傳統(tǒng)形式思想文化進行實際繼承的時候,要對感恩意識進行合理對待,以免產生到的綁架等諸多可悲之事。
參考文獻:
[1]王靜雅.儒家感恩文化與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J].2021(2018-23):59-60.
[2]郭立年,文小兵.借鑒先秦儒家思想加強高職感恩教育[J].才智,2019(32).
[3]楊妮妮,雷潤枝.淺議儒家孝文化與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J].新西部,20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