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閱讀融入初中化學教學能激發(fā)他們學習化學的樂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轉變他們的學習方式.因為閱讀涉及到化學的方方面面,學生在閱讀中容易形成整體的認知;因為閱讀中有趣味性的故事、生動的事例,能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因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要他們自主地探究與學習,進而能改變他們原先的學習方式.基于此,教師要開展化學閱讀,建構課堂活動,激發(fā)他們參與的欲望,盤活他們的能力與思維.
關鍵詞:課堂活動;化學閱讀;初中化學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333(2021)29-0107-02
無論學生學習的是哪一門學科,無論他們原先的基礎如何,要想繼續(xù)發(fā)展,都需要進行一定的閱讀,閱讀能為他們的終身發(fā)展奠基.當前的初中化學教材也在每一個章節(jié)都安排了一定的與主題相關的閱讀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學會閱讀”向“通過閱讀學習”轉化,進而促使他們將閱讀中蘊含的信息轉化為知識和智慧.換言之,教師要設置不同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提取和轉化有效信息的判斷思維能力,進而落實核心素養(yǎng).
一、以自主閱讀為出發(fā)點的活動構建:支持化學素養(yǎng)自主發(fā)展自主閱讀就是給學生廣闊的天地,給他們充分接觸化學的機會,給他們自主展示的舞臺.
1.設置激趣活動,引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當前的教學無論是哪門學科都比較功利,中考要考的就直接地千方百計地灌輸與融合,中考不考的就直接忽略.其實知識之間是有關聯(lián)的,中考不直接考化學閱讀,但化學閱讀卻能讓學生更勝任中考,更能激發(fā)學習的熱情.當然教師需要設計激趣活動,以讓學生欣然接受閱讀.
以閱讀不粘鍋的相關材料為例,教師讓學生進行這一方面的閱讀,一是培養(yǎng)學生將化學與生活對接的習慣,而是培養(yǎng)學生汲取信息與分析問題的能力.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師將學生帶到實驗室先讓他們看一看普通鍋與不粘鍋在哪些方面是不一樣的.教師再讓他們到前面嘗試著炒菜,讓他們去發(fā)現(xiàn)2種不同的鍋在實際應用中的不同.學生在觀察與體驗中會發(fā)現(xiàn)一系列的問題,例如2個鍋的區(qū)別主要在鍋底,鍋底的構成到底有什么別樣之處.有了這樣的疑問,自然就愿意閱讀相關的文字了.學生看到以下的文字:
不粘鍋會添加一種加工助劑全氟辛酸銨(CHFNO),這種物質屬于2B類致癌物質.在使用時,國家提出了2個限制:一是使用溫度要控制在260℃以下.超過350℃時,特氟龍則會向空氣中釋放出有毒氣體.二是不能烹制酸性食品,以免破壞涂層,危害健康.營養(yǎng)學家建議最好使用鑄鐵鍋,這樣能增加食物中的鐵含量.為了進一步增加趣味性,教師讓學生在閱讀之后采取抽簽的方式來回答問題.學生參與的興趣更濃,思維進一步激發(fā);回答問題的過程也是對閱讀的深層理解.有一學生抽到這樣的題目:全氟辛酸銨由5種元素組成的嗎?學生數(shù)了一下,發(fā)現(xiàn)完全正確,成功的喜悅來自閱讀.有學生抽到這樣的問題:說一說不粘鍋有哪些注意事項.這需要學生羅列文本的信息;也需要他們分組討論,進行拓展閱讀.學生說,不粘鍋不適合用來高溫烹飪食品,這是文本信息;不粘鍋使用過程中,應避免使用鐵鏟翻炒或金屬球大力擦洗,這是他們進行相關的閱讀發(fā)現(xiàn)的新結論.
2.設置指導活動,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
對于閱讀來說,教師的指導很重要.化學的閱讀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讓他們感知閱讀帶來的快樂與生長.首先教師要幫助學生選擇一些適合學生閱讀的化學文本,喜歡問為什么的學生,教師可以給他們選擇《化學的奧秘》,因為這本書能解答他們生活中遇到的疑惑,能讓他們邁入神秘而又輝煌的化學殿堂. 如果有學生基本的化學知識記不住,教師可讓他們讀一讀有關化學順口溜的文章,為他們的識記能力建構支架.有學生總是記不住常見元素的化合價,教師就可以讓他們讀一讀這些順口溜:一價鉀鈉氫與銀,二價鈣鎂鋇與鋅,三價金屬元素鋁.教師還可以創(chuàng)設一些歌唱活動,將順口溜變成簡單的說唱,讓一些常見的化學認知附上音樂的旋律,讓學生去主動發(fā)現(xiàn)更多的類似的閱讀.其次教師可以培養(yǎng)學生提問的習慣.大多學生在學習化學時最缺的就是提問的習慣,教師可以借助閱讀培養(yǎng)這樣的習慣.《麻瓜的魔法》是一個跟化學相關的科普讀物,它探討了許多很深、很現(xiàn)代的化學問題.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會遇到書中講述的一些問題,比如外星人一定需要水嗎?山火有必要撲救嗎?人類還在進化嗎?當然書中的一些描述也能激發(fā)學生提問的欲望,“昨晚,我最后見到羅杰,他穿著那套偽裝成落葉的衣服,獨自一人藏在漆黑的樹林里執(zhí)行命令.”學生看到這樣的文字自然就想到這樣的衣服其化學成分是什么,有什么樣的功效,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有沒有存在的可能.最主要的教師可創(chuàng)設這樣的活動,讓他們將遇到的問題寫出來,評價閱讀的標準不僅僅是看他們閱讀了什么,也要看他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比如一學生在閱讀書中的相關文字,他們想到這樣的問題:蒼蠅真的比鉆石更珍貴嗎?
二、以認知特點為出發(fā)點的活動構建: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發(fā)展1.設置預習活動,提高化學閱讀能力
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一些預習活動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可以在預習中提升學生自主找尋信息的能力,其次可以提升學生將閱讀文本與生活體驗對比分析的能力,最后可以提升學生建構更多相關閱讀文本的能力.
以初三化學(人教版)第五章第五節(jié)“一氧化碳”為例,教師可讓學生先閱讀下面這段文字:生活中大家都見過煤氣,它的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CO),它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有劇毒的氣體.在煤氣中加入乙硫醇,可防止煤氣中毒.一氧化碳的密度與空氣接近,難溶于水,一氧化碳燃燒后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還可以還原一些金屬氧化物,可以跟鐵礦石中的氧化鐵在高溫時反應,生成鐵和二氧化碳.木炭在空氣中充分燃燒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燒可以生成一氧化碳.學生在閱讀這段文字時,教師先是讓學生對著文字,找尋信息,提出問題.學生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是什么.從閱讀文字最后的表述中,學生又提出這樣的問題:木炭在空氣中不充分燃燒的反應表達式是什么;一氧化碳在空氣中燃燒的反應表達式又是什么.接著教師讓學生將文字與生活對接起來,讓他們用文本提及的認知去解釋生活的疑問.一位學生說,他之前看見有人在煤爐上放一壺水防止煤氣中毒,這種做法是不是可行的.又一位學生說,他在電視上看到一些老電影,冬天人們用木炭烤火時,總是要開窗通風,這樣就不保溫了,可是為什么要開窗呢?明顯地,學生提及的現(xiàn)象與閱讀文本有關,與要預習的內容也有關.這樣的提問能增強閱讀的效果.喜歡閱讀的學生,教師又鼓勵他們找尋相關的閱讀材料.有學生就找來這樣的文章“可以救命的一氧化碳”,他們獲得這樣的認知:病人吸入微量一氧化碳有助于防止器官的排斥反應.閱讀讓預習更自主,也讓學生對相關的認知有著更全面的認識;最主要的是,閱讀讓他們發(fā)現(xiàn)了更多的問題,預習的功能得到彰顯.
2.引入實驗活動,體驗化學文本閱讀
將閱讀與實驗對接,能讓閱讀促進實驗,也讓實驗拓展閱讀.實驗能讓學生直觀地感知閱讀內容,閱讀能催生學生實驗的愿望.在學習與氧氣相關的認知時,教師先是讓學生閱讀與氧氣有關的一些小故事.其中學生讀到這樣的一個故事:1678 年左右,英國的米要抽出瓶中的空氣,本來燃燒的火焰很快就會消失.他又將小動物也放入瓶中,進行同樣的操作,發(fā)現(xiàn)隨著火的熄滅,小動物也死亡.之后斯塔魯在 1776 年發(fā)現(xiàn)氧氣在物質燃燒中起最重要作用的因素.對于閱讀教師不能僅僅讓他們理解表面上的文字,要讓他們對閱讀涉及到的內容展開深刻的思考,實驗可以加深思考的深刻性.
教師先是讓學生猜一猜從這段文字中,能不能得出燃燒需要哪些條件.學生首先想到的就是文字提到的氧氣,其次從生活中想到的有:可燃物與著火點.接著教師在黑板上展示了4幅實驗裝置圖,如圖1所示,教師問在這4幅圖中,哪種裝置下的白磷會燃燒.從實驗①中,學生發(fā)現(xiàn)白磷在冷水中,不與氧氣接觸,應該不會不會燃燒.從實驗②中,學生的出這樣的信息:白磷在冷水中,與氧氣接觸;學生將關鍵詞落在“冷水”上,認為達不到一定的溫度也不會燃燒.從實驗③中學生發(fā)現(xiàn)白磷在熱水中,但是不與氧氣接觸,他們認為白磷不能燃燒.對于實驗④,他們認為具備了燃燒的3個條件應該會燃燒.再接著教師讓學生親自完成上面的實驗操作,一方面能驗證他們的想法,另外一方面也能讓他們將閱讀的內容進行轉化,生長真正的化學素養(yǎng).
閱讀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也能促進他們化學能力的提升,更是優(yōu)化課堂活動的手段與途徑.因此,教師應讓學生進行化學閱讀,從而驅動他們認識上的沖動,使他們溯源問題的本質,進而生成核心能力.
參考文獻:
[1]肖品.在常規(guī)課堂中提升學生的學科閱讀能力——以初中化學“二氧化碳性質與用途”為例[J].中國教師,2020(12):36-37.
[2]熊金鳳 淺議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J].考試周刊,2020(A0):40-41.
[責任編輯:季春陽]
作者簡介:薛進軍(1975.4-),男,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從事初中化學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