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yīng)志強 李海洋
摘要:《原詩》作為葉燮重要的著作,《原詩》不同于一般的詩評體著作,具有很強的體系性和批判性。在《原詩·(內(nèi)篇)》中主要是葉燮關(guān)于詩歌發(fā)展和詩歌創(chuàng)作的理論闡述,而《原詩·外篇》則主要是葉燮的詩歌批評論與批評實踐?!对姟ね馄烦霭l(fā)探究葉燮在《原詩·外篇(下)》中的批評實踐進行論述,以期得出葉燮詩歌批評論的主要內(nèi)容。
關(guān)鍵詞:葉燮;《原詩》;批評實踐
葉燮的詩歌批評實踐不僅體現(xiàn)在《外篇(下)》中,在葉燮提出詩歌理論的過程中也在不斷進行自己的批評實踐,但《外篇(下)》主要是葉燮對歷代詩歌進行批評實踐,因此在這里主要是對葉燮在《外篇(下)》中進行的批評實踐的整理。
葉燮首先對六朝詩人,特別是陶潛、謝靈運、沈約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點評。葉燮認為陶潛、謝靈運、謝朓三人最為杰出,“可以鼎立”,認為“陶潛湛遠、靈云警秀,眺高華。各辟境界、開生面,其名句無人能道?!盵1]且三人之中,葉燮對陶潛最為推崇,葉燮認為“陶潛胸次浩然,吐棄人間一切,故其詩俱不從人間得?!盵2]葉燮非??粗匦亟?,但是依然給陶潛“胸次浩然”的評價可見葉燮對陶潛的評價之高。相比較于對陶潛的高度評價,對沈約則進行了強烈的批評,認為沈約為“最下者”“幾無一首一語可取”。葉燮對沈約批評主要是因為“以四聲八病、疊韻雙聲等法,約束千秋風雅,亦何也!”[3]“四聲八病、疊韻雙聲”被葉燮認為是作詩之死法,從前文可以葉燮對死法十分反對,因此對沈約這種作詩之法較為反對,所以對沈約進行了較為強烈的批評。
葉燮其次對唐代詩歌進行了比較合理的評價,對其中有代表性的詩人也進行了較為準確的點評。葉燮首先對李白進行評價。他認為李白詩歌之所以“出類拔萃”,與杜甫齊名,“非以才得之,乃以氣得之也。”[4]這種氣,葉燮認為“大之即舜禹之巍巍不與;立勛業(yè)可以鷹揚牧野,盡節(jié)義能為逢比碎首。立言而為文章,韓愈之所言光芒萬丈。此正言文章之氣也?!盵5]這是抓住了李白詩歌馳騁縱橫、高標出群的積極浪漫主義特點。[6]
葉燮所言的這種“氣”,在前文已經(jīng)論述過“然具是三者,又有總而持之,條而貫之,曰氣。事、理、情之所為用,氣為之用也?!盵7],是創(chuàng)作主體的“才識膽力”與創(chuàng)作客體的“理事情”兩方面的因素交融后生出來的一種氣質(zhì)。葉燮所言的“氣”,和孟子所謂的“浩然之氣”相同,它是以詩人的人格為基礎(chǔ)的。孟子提出:“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大致指人散發(fā)出來的一種氣質(zhì)與態(tài)勢,反映到詩文里就是文辭間流露出的氣勢。
對盛唐時期高、岑、王、孟四位詩人進行評價。葉燮認為:“高岑相似,而高為稍優(yōu);孟則大不如王矣?!盵8]高適的詩“沉雄”不弱于杜甫的詩,岑參的七言有佳句,但是卻“無全篇”,因而處于高適之下;王維的五言最為出色,孟浩然則“無縹緲幽深思致”,因而不如王維。然后葉燮以白居易與李賀為中唐詩之代表,認為白居易的詩歌有時雖然過于平淡,但是“然有作意處,寄托深遠。”[9]白居易的詩是在“俚俗”之語中深藏“雅正”。葉燮推崇王世貞對李賀“奇過則凡”的評價。對于晚唐詩歌,他從文學發(fā)展的角度肯定了它,認為不應(yīng)該推尊盛唐而摒棄晚唐,因為它們各有特點,都是時代的反映,不能脫離時代去絕對區(qū)分好壞。葉燮從詩歌的“氣”入手,對晚唐詩歌“衰颯”的特點,“氣之候不同,非氣有優(yōu)劣也。”[10]“衰颯”指衰落蕭索。前人以“衰颯”貶斥晚唐詩歌,葉燮卻認為“衰颯”雖然是晚唐詩歌的特點,但是并不是缺點,他于是從氣候不同,但氣候無高低貴賤之分入手,用四季類比唐朝詩歌發(fā)展。他說:“盛唐之時,春花也。桃李之秋華,杜丹芍藥之妍艷,其品華美貴重,略無寒瘦儉薄之態(tài),固足美也。晚唐之詩,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籬邊之叢菊,極幽艷晚香之韻,可不為美乎?”[11]葉燮以四季氣候比喻詩歌的時代風格,從而論證盛、晚唐詩無優(yōu)劣之分,肯定晚唐詩的成就,具有通達的詩史眼光。同時以“幽艷”二字準確概括出了晚唐詩歌在內(nèi)容方面的沉寂,清淡,在藝術(shù)方面的筆力纖弱,然而思致深細的美學特點。[12]
然后是對宋朝詩歌的批評實踐,這里主要選取了梅堯臣、蘇舜欽二人,葉燮認為這二人“開宋詩一代之面目”。對于梅蘇二人的高度評價主要是因為二人能“變盡昆體,獨創(chuàng)生新,必辭盡于言,言盡于意,發(fā)揮鋪寫,曲折層累以赴之,竭盡乃止。”[13]“昆體”指西昆體,是北宋初藝術(shù)上宗法李商隱,詩歌追求辭藻華麗,精工細琢,喜好用典。葉燮對梅蘇二人的批評標準源于自己提出的“正變”說。
其次關(guān)于應(yīng)酬詩和游覽詩進行評價。應(yīng)酬詩當時十分盛行,詩集之中“什九有余”皆是應(yīng)酬詩,但葉燮并不一味的對其進行批評,葉燮認為應(yīng)酬詩有時不得不作,但作時必須要“不失自家體段,自然有性有情”[14]。其次是游覽詩,葉燮認為游覽詩要看到存在于山水自身之“性情氣象”,同時從自身所見、所聽、所行為根基,從自身的感悟出發(fā)作詩,這樣才能作出“無愧”的游覽詩?!霸娨匝孕郧椤笔侨~燮對詩歌本質(zhì)的一種認識,葉燮認為詩歌要表達作詩者自己的真情實感,要以自身之所見、所聞、所感來作詩,來描摹山水的性情與氣象,最終達到作詩者自身性情與山水之間的結(jié)合。
最后,葉燮對何景明與李夢陽展開了自己的批評實踐。葉燮認為何景明與李夢陽取法宋元卻不承認,“既已似宋,則自知之明且不有,何妄進退前人邪?”[15]其次,何景明與李夢陽未認識到唐之后的詩歌的精髓,且想要自立門戶,“竊以為李之斥唐以后之作者,非能深入其人之心,而洞伐其髓也……但欲高自位置,以立門戶,壓倒唐以后作者?!盵16]葉燮認為李、何二人有互相標榜的弊病,“李與何彼唱予和,互相標榜,而其言如此,亦見誠之不可揜也?!盵17]葉燮從以上三個角度論證以何景明、李夢陽為主的復古派的主張的欺世盜名,揭露復古派“獨尊盛唐”主張的狹隘與謬誤。
葉燮的詩歌批評理論并不是憑空提出的,而是針對當時復古、求新和不客觀等不合理的詩歌主張而提出的,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同時對歷代詩歌的批評實踐中也較為客觀的進行,認為后代之詩并不一定不如前代之詩,從歷史觀的角度上給予當時詩人作詩的希望。
作者簡介
一作:應(yīng)志強(1996-),男,漢族,安徽省阜陽市人,碩士研究生在讀,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馬列文論與批判理論。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海南省??谑?,570100。
二作:李海洋(1996-),男,漢族,安徽省阜陽市人,本科,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史。安徽省太和八中,安徽省阜陽市,236600。
注釋
[1][清]葉燮、沈德潛著,孫之梅、周芳批注:《原詩說詩晬語》,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第57頁。
[2][清]葉燮、沈德潛著,孫之梅、周芳批注:《原詩說詩晬語》,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第58頁。
[3][清]葉燮、沈德潛著,孫之梅、周芳批注:《原詩說詩晬語》,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第59頁。
[4][清]葉燮、沈德潛著,孫之梅、周芳批注:《原詩說詩晬語》,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第59頁。
[5][清]葉燮、沈德潛著,孫之梅、周芳批注:《原詩說詩晬語》,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第59頁。
[6]陳長義:《試論〈原詩·外篇〉》,《四川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第1期,第19頁。
[7][清]葉燮、沈德潛著,孫之梅、周芳批注:《原詩說詩晬語》,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第26頁。
[10][清]葉燮、沈德潛著,孫之梅、周芳批注:《原詩說詩晬語》,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第61頁。
[11][清]葉燮、沈德潛著,孫之梅、周芳批注:《原詩說詩晬語》,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第61頁。
[12]陳長義:《試論〈原詩·外篇〉》,《四川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第1期,第20頁。
[13][清]葉燮、沈德潛著,孫之梅、周芳批注:《原詩說詩晬語》,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第61頁。
[14][清]葉燮、沈德潛著,孫之梅、周芳批注:《原詩說詩晬語》,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第63頁。
[15][清]葉燮、沈德潛著,孫之梅、周芳批注:《原詩說詩晬語》,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第64頁。
[16][清]葉燮、沈德潛著,孫之梅、周芳批注:《原詩說詩晬語》,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第64頁。
[17][清]葉燮、沈德潛著,孫之梅、周芳批注:《原詩說詩晬語》,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第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