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琴
摘 要:在傳統(tǒng)的初中教育中,教師使用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方法,該方法通常側重于教師的自我敘述,很少與學生交流,這使得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太理想。針對這種情況,初中化學教師應該專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讓學生采取主動學習的方式,以便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層次的學習化學知識,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上。
關鍵詞:初中化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教學
在“重教師,輕學生”的教學模式下,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是,初中化學教師雖然通過全面的知識講授活動,讓學生在短期內了解了豐富的化學知識,但是卻一直沒有很好地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反而還起到了反效果,導致學生產生了惰性思維意識,讓學生習慣性地通過被動聽講的方式去獲取化學智慧。這就意味著學生離開校園后便很難自主地學化學,無法滿足未來成長需求。對此,初中化學教師要堅持及時解放學生,全面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能夠經歷化學知識的生成過程、運用過程,以便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以教材內容為出發(fā)點,塑造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
教材內容是教師開展化學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依據,也是匯集了化學知識精華的載體,因此,引導學生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離不開教材的指導。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中,教師往往習慣于在課堂上將教材內容全部進行講解,讓學生在被動的狀態(tài)下進行知識的理解和學習,這樣就造成了學生習慣于教師的灌輸,從而逐漸喪失自主探究能力。一旦教師“松開手”,學生就會感到化學知識無從學起,沒有頭緒。這對于學生后續(xù)的化學學習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利用教材開展教學時,教師應注意規(guī)避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缺陷,對教學方式要進行相應的轉變。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豐富的內容,適當地給學生拋出問題,讓學生根據問題,結合所學進行研究,讓學生可以以自我學習和探究的途徑來摸清學習方式,提高學習能力。
二、培養(yǎng)學生扎實的學科能力
初中化學自主學習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因此,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自主學習成為常態(tài),并取得更好的成效。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不應該讓學生循規(guī)蹈矩地被動學習,而應該鼓勵學生主動發(fā)現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并且要敢于在學習中做出假設,再通過自主學習來驗證這些假設,學生要通過仔細地觀察和科學的實驗來培養(yǎng)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要讓學生做好課前準備,熟記課堂學習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對化學概念和定理的反應,并讓學生探究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進一步地提高。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并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對化學反應的理解。實驗完成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描述實驗中發(fā)生了什么,如果出現不同的現象,需要學生對其原因進行分析。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必須敢于打破常規(guī),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因此,培養(yǎng)學生扎實的學習能力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
三、設計自主學習任務
在學習任務的引導下,學生能夠逐漸構建出較為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其自主學習意識也會得到有效提升,最終使學生養(yǎng)成自主預習的習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先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這才能取得最佳的自主學習效果。因此,在正式教學前,教師需深入分析和研究教材內容,精心設計自主學習任務,為學生提供自主練習、自主學習的機會,促使學生可進行提前預習。這樣,學生在上課時能夠自主探究和思考,也能將學習的合作主動權歸還給學生。例如,在教學有關身邊化學物質的內容時,教師就可結合多方面的內容設計自主學習提綱,使學生能夠順利完成自主學習,實現以學定教的目的。
四、學生分組自學,提升教學效率
化學分組自學是改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足的重要方式,許多化學教師都對此深有體會,但是,由于這些教師又擔心學生在分組自學過程中缺乏自制力,導致學習進度拖慢,學習效率下降的問題,而不敢進行分組自學。對此,教師應該正視分組自學的理論效果,反思自身的分組教學問題,從而改變這一現狀。教師需意識到化學分組學習中出現的種種問題與教師教學任務設計缺失有很大關系,教師必須進行完善嚴密的教學任務設計,讓學生在分組自學中有事可做,有題可想,如此便能改善這一問題。
五、關注實驗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發(fā)現能力
在化學課程中,實驗教學是證明化學理論知識,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幫助學生發(fā)現問題,激發(fā)興趣的重要途徑。中學化學實驗課程設置相對較少,一些危險較大的實驗內容,多由教師在講臺上演示講授。但是,即使是演示實驗,也要注重學生的參與,讓學生更直觀,更感性地學習知識。舉例來說,在學習「物質的變化與性質」一節(jié)時,本課教學的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及了解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不同,這一節(jié)主要包括五個演示小實驗。教師在設計課程時,可先以錄像帶方式向大家展示完整的實驗過程,讓學生建立初步認識,設定安全距離后,讓學生盡量近距離地觀看教師實際的實驗操作過程,讓學生自己找出各種實驗現象,再配合問題指導,幫助學生回答教材中的問題。
作為中學階段的重要課程,化學不僅影響著學生考試成績的高低,而且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探究能力以及適應社會能力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化學的重要性,并發(fā)現學習化學的樂趣;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運用多種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在化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多給學生創(chuàng)設主動參與的機會,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努力培養(yǎng)和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伍秀蘭.淺談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策略[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1(4):10.
[2]宋卓.淺談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9(11):168.
[3]劉坤.淺談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J].家長,2019(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