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鐘祥市第五中學 熊 莉
初中語文教育不僅是一種知識教育、文化教育、思想教育,也是一種審美教育。為了進一步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和效率,新課程標準結合初中語文教學內容,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制定了多元化目標,其中對學生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更嚴格的要求。
根據對初中語文教材內容展開的詳細分析能夠發(fā)現,很多課文都取材于文學名著作品中的優(yōu)秀選段,語文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采取多樣化手段,將這些優(yōu)質教學材料的作用與價值充分發(fā)揮出來。在此基礎上,加強對審美教育各項措施的有效落實。這樣不僅能夠為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效果提供積極幫助,而且對培養(yǎng)初中生人文素養(yǎng)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為了有效實現這一目標,高中語文教師應該深入分析語文閱讀教學的需求與特征,從多元化角度入手,將現代化教學理念以及多元化教學措施結合其中,全面優(yōu)化傳統教學理念和方式存在的不足之處,確保選擇的閱讀內容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挖掘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為審美教育各項工作的有效開展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
在開展初中語文文學名著閱讀教學的過程中,為了有效實現提高審美教育質量和效率的目標,語文教師可以將課堂教學和名著鑒賞充分結合,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中閱讀經典文學名著,利用經典文學名著豐富語文閱讀課堂知識體系。文學名著中包含大量審美要素,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加強對教材內容的深入挖掘,采取各種有效措施,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文章的魅力。另外,開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方式應該具有多元化特征,教師應該結合學生學習特征以及具體教學內容,將游戲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思維導圖教學法等一系列具有較高趣味性和可行性的教學方式結合其中,徹底擺脫傳統閱讀課堂的枯燥,突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營造快樂課堂氛圍。
比如:在組織學生學習《再別康橋》這首傳播度較高的現代詩歌時,教師要對詩歌內容與現實相結合這一審美點給予高度關注,嚴格遵循“關注學生——問題驅動——情感體悟”這一脈絡落實教學引導。首先,為了有效引出課程,教師為學生設置問題:作者在描寫告別云彩時,使用了怎樣的修辭方式?作者為什么會選用這樣的修辭方式來描寫告別云彩?這樣能夠引導學生按照教師提出問題的思路與方向展開思考,使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詩歌,在問題引入過程中,加強對詩歌內容的深度閱讀。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使學生對古代詩歌和現代詩歌之間的區(qū)別展開不斷思考,明確了解無論在韻律方面還是節(jié)奏方面,現代詩歌所使用的語言雖然淺顯易懂,但卻能夠呈現出一種無法言喻的美感,這也是古代詩歌所不具備的特征。初中生在學習之后,能夠具備一定的審美意識,并且在教師的不斷引導下,將這種審美意識逐漸轉化為審美能力。
在開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掌握分類教學的技巧,使學生在理解閱讀內容的同時,將相關知識點融會貫通,具備舉一反三的能力。在教授學生學習以“展現人物心靈美”為主的閱讀文章時,要帶領學生對文章主旨全面解析,梳理脈絡,發(fā)掘關鍵詞匯,重點講解能夠突出人物心靈美的段落,將主人公的高尚品格凸顯出來。在此過程中,積極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人物的心靈美,并且結合教師設計的教學問題,以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手段,幫助學生建立分析思路。
比如:為了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文學名著中人物的心靈美,教師首先要使學生了解,“精忠報國”故事中的岳飛、文學名著《水滸傳》中的林沖這些人物,都是令人欽佩的正面人物形象,然后將對比分析法運用其中,為學生設置不同問題。四大名著《水滸傳》中的林沖是被誰逼上梁山的?岳飛遭到了誰的陷害?你是否知道武穆祠的楹聯是什么?對于初中生而言,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通過閱讀文學名著和觀看影視作品,大致了解林沖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明確分辨人物好壞,在內心深處建立對林沖高尚品格的欽佩之情。然而由于初中生的閱讀量有限,對武穆祠的楹聯內容可能知之甚少,此時,教師可以將武穆祠中“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這一帶有強烈情感色彩的楹聯內容講解給學生,通過對岳飛的積極贊美,使學生在思想和情感上對奸臣秦檜始終保持批判心理。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培養(yǎng)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思想觀念,是對初中生開展審美教育的有效途徑。
對于文學名著而言,之所以能夠得到傳承,主要原因不僅是內容具有較高經典性,而且離不開文字在審美層面的輔助,幫助學生體驗文學名著的語言美,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之一。通過組織初中生閱讀文學經典、參考文學經典寫作方式與手法、模仿文學經典語言技巧,能夠使初中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文學名著中,通過文字將人物性格、形象、情感、內涵刻畫得栩栩如生,借助描寫人物、營造不同畫面,使初中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身臨其境的真實感。根據實際調查研究能夠發(fā)現,大部分初中生在語文寫作過程中,普遍存在語言表達過于直白的問題,在描寫具體事件以及刻畫人物形象的過程中,所使用的語言、詞匯缺乏深刻性,使別人閱讀時,無法在思想和情感層面產生共鳴,文章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對此,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從文學研究的語言表達方式中吸取經驗,充分理解語言魅力,以一種藝術的角度看待語言,使文章在內容表達方面更加傳神。
比如:在帶領學生賞析四大名著《紅樓夢》中林黛玉進賈府這一章節(jié)時,作者運用大量文字對林黛玉的形象展開細致描寫,對林黛玉手部、身段、臉部,甚至生病的狀態(tài)都進行了淋漓盡致地描寫,將林黛玉體弱多病的特點利用“不足之癥”這一詞語,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并借助王熙鳳的巧嘴,將林黛玉標致長相刻畫得入木三分。雖然沒有使用一個字直接夸贊林黛玉的美麗,卻能夠使學生感受到整段文章都是在重點描述林黛玉的美。學生對作者曹雪芹出神入化的文字運用能力嘆為觀止,充分體會語言的魅力,在潛移默化中,學習作者的文字運用方式,這對提高學生語言審美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幫助學生建立審美意識與能力的過程中,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將文學名著作為輔助材料,這是因為文學名著這一類經典的審美價值,具有跨越時代的能力,通過對文學作品本質和內涵的深刻感悟,學生不僅能夠打破時空約束,與文學名著作者隔空對話,吸取文學作品中的思想精華,用經典文學名著武裝自己,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審美能力,使學生能夠充分感悟自然、感悟時代,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審美品位和審美思想的積極培養(yǎng),結合文學名著開展深層次閱讀教學,幫助學生建立科學審美觀念和審美標準,為提高初中生審美情趣以及綜合素質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