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梁啟超以佛學理論研究清代學術史之得失
      ——以《清代學術概論》為中心

      2021-12-29 00:11:11平,王
      嶺南師范學院學報 2021年3期
      關鍵詞:梁氏佛學學術思想

      蕭 平,王 碩

      (湖南師范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12)

      從清初到十九世紀中葉,在這兩百余年的歷史中,佛學的發(fā)展幾乎停滯。然而在十九世紀中后期,佛學卻一度勃興,并在中國近代史上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究其原因,既有國人對佛學的否定精神與社會批判意識的認同等內(nèi)在原因,又有社會巨變的時代背景原因。“西方宗教的輸入,由于中西文化的差異和對立,加上傳統(tǒng)的‘文化中心’論的根深蒂固和西方宗教的壓迫,引起了中國人的本能反感以至反抗,佛教始終被作為對抗基督教等西方宗教的有效武器。”[1]86晚清的這股佛學思潮對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的影響巨大,龔自珍、康有為、梁啟超、蔡元培、熊十力等人皆深受佛學思想的影響。與康有為、蔡元培等人僅僅借用佛學理論來表達他們經(jīng)世致用的觀點不同,梁啟超除了借用佛學來表達其政治觀點,也把佛學作為他認識社會、認識人生的部分理論依據(jù)。“佛教哲學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他的宇宙觀、人生觀、認識論和方法論,滲透在他的政治思想、學術思想、社會觀念、文化觀念之中和研究領域?!盵1]146在《清代學術概論》一書中,梁啟超借用佛學的“因緣”理論分析清代學術的發(fā)生,以“四相”理論考察其發(fā)展,較為系統(tǒng)地勾勒出了清代學術發(fā)展的大致脈絡。

      一、以“因緣”解發(fā)生

      在《清代學術概論》自序中,梁啟超引用其《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的一段話來表達他對清代學術的理解:

      有清二百余年之學術,實取前此二千余年之學術,倒卷而繅演之,如剝春筍,愈剝而愈近里;如啖甘蔗,愈啖而愈有味;不可謂非一奇異之現(xiàn)象也。此現(xiàn)象誰造之?曰:社會周遭種種因緣造之[2]自序。

      梁氏在這里使用了“因緣”一詞?!耙蚓墶笔欠饘W的重要理論,是“因”和“緣”的合稱,意指現(xiàn)象得以產(chǎn)生和存在的原因和條件?!耙颉敝概c事物關系親近并對其發(fā)展起主要作用、內(nèi)在作用的條件,“緣”指與事物關系疏遠,對事物的發(fā)展起輔助作用、外在作用的條件。佛學認為一切有為法都是由“因緣”而成,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萬事萬物之間都有聯(lián)系,任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都要依賴其他條件。在《清代學術概論》一書中,梁啟超多次提到“因緣”一詞。關于“因緣”這個概念的內(nèi)涵,梁啟超說:“佛典中的解釋,不下幾百萬言,今不必繁征博引。試用現(xiàn)代通行的話解之,大約‘關系’這個字和原意相去不遠。”[3]68對事物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探究事物發(fā)生發(fā)展的內(nèi)在原因與外在條件,梁啟超對清代學術的解讀正是在這種理論框架下進行的。

      梁啟超先是提出清代學術是對宋明理學的一大反動的觀點,他說:“‘清代思潮’果何物耶?簡單言之:則對于宋明理學之一大反動,而以‘復古’為其職志者也。”[2]3在梁氏看來,清代思潮是在對宋明理學進行反動后形成的。對于這種反動出現(xiàn)的原因,梁啟超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他說:“其時正值晚明王學極盛而敝之后,學者習于‘束書不觀,游談無根’,理學家不復能系社會之信仰。炎武等乃起而矯之,大倡‘舍經(jīng)學無理學’之說,教學者脫宋明儒羈勒,直接反求之于古經(jīng)。而若璩辨?zhèn)谓?jīng),喚起‘求真’觀念;渭攻‘河洛’,掃架空說之根據(jù);于是清學之規(guī)模立焉。”[2]3-4晚明之時,陽明心學的弊端已經(jīng)顯露出來,當時的學者們束書不觀,喜好空談心性,這種不良風氣不利于社會的正常發(fā)展。當理學不能繼續(xù)引領社會思想潮流的時候,顧炎武、閻若璩、胡渭等人對理學的反思反動,就推動了新思潮的出現(xiàn),這就是清學建立的直接原因。梁啟超還說:

      故晚明“狂禪”一派,至于“滿街皆是圣人”,“酒色財氣不礙菩提路”,道德且墮落極矣。重以制科帖括,籠罩天下,學者但習此種影響因襲之談,便足以取富貴,弋名譽,舉國靡然化之,則相率于不學,且無所用心。故晚明理學之弊,恰如歐洲中世紀黑暗時代之景教。其極也,能使人之心思耳目皆閉塞不用,獨立創(chuàng)造之精神,消蝕達于零度。夫人類之有“學問欲”,其天性也?!皩W問饑餓”至于此極,則反動其安得不起[2]8-9?

      晚明理學的弊端使人們心思耳目閉塞不用,沉溺于自我精神的世界,既不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又不利于學術事業(yè)的良性進步。當人的“學問欲”的天性被限制到極點后,在學術方面出現(xiàn)反動宋明理學的現(xiàn)象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了。

      從學術思想方面對清代學術產(chǎn)生的原因進行詳細分析之后,梁啟超又結(jié)合時代背景對清代學術產(chǎn)生的原因作了總論式的概括。他認為清代學術前期之思想界,極復雜而極絢爛,其原因有四:

      第一,承明學極空疏之后,人心厭倦,相率返于沈?qū)?。第?經(jīng)大亂后,社會比較的安寧,故人得有余裕以自厲于學。第三,異族入主中夏,有志節(jié)者恥立乎其朝,故刊落聲華,專集精力以治樸學。第四,舊學派權(quán)威既墜,新學派系統(tǒng)未成,無“定于一尊”之弊,故自由之研究精神特盛[2]27。

      第一點和第四點是對學術界思想狀況的分析,第二點和第三點則是對社會背景原因的分析,梁啟超對清代學術產(chǎn)生原因的分析,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合理的。

      在對清代學術興起的原因進行分析之后,梁啟超也闡釋了道咸以后清學分裂的原因。他認為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狀況,既有本學派自身發(fā)展的問題,也有外部大環(huán)境變化的原因。關于學派自身的原因,梁氏首先認為考證學的研究方法不能貫徹提倡“實”的清代學術精神,其次由于學派發(fā)展成熟后內(nèi)部固化,學者們尋求創(chuàng)新的活動最終導致了清學根本的動搖。關于環(huán)境變化的外因,梁氏認為社會動亂導致人們對舊學術的地位進行質(zhì)疑,同時清代學術的根據(jù)地也因動亂而受損嚴重,學者們流離失所無暇進行學術研究。對于晚清“新學家”的失敗,梁啟超亦作了深刻的反省,他認為一切所謂的新學家之所以失敗,根本原因是不以學問為目的而僅僅以之為手段?!巴砬逯聦W家,欲求其如盛清先輩具有‘為經(jīng)學而治經(jīng)學’之精神者,渺不可得,其不能有所成就,亦何足怪?”[2]98晚清之世天下大亂,學者們大多注重學術經(jīng)世致用的方面,傾向于借用經(jīng)典來表達自己的救世思想,此時學術界更強調(diào)“六經(jīng)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經(jīng)”,失去了“為經(jīng)學而治經(jīng)學”的精神。梁啟超的這一分析指出了晚清學術的重要特點,即過于注重經(jīng)世致用而缺乏純粹的學術研究。

      在梁氏的清代學術史研究中,他從清初的學術現(xiàn)象出發(fā)去追溯其形成原因,再以此學術現(xiàn)象為基礎去分析其對未來的影響,他借用佛學的“因緣”理論對清代學術發(fā)生發(fā)展的剖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清代學術思想發(fā)展的前后關聯(lián)性,支撐了他把清代學術劃分為啟蒙期、興盛期、蛻分期、衰落期的觀點。

      二、以“四相”解發(fā)展

      在《清代學術概論》的開篇,梁啟超論述了時代思潮的形成問題。他認為,每一時代中必有一種或數(shù)種共通的觀念作為思想的出發(fā)點,此種思想初起時甚微弱,愈運動愈擴大,最終形成一時之信仰,其性質(zhì)幾比宗教。他說:“凡‘時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時代,必文化昂進之時代也。其在我國,自秦以后,確能成為時代思潮者,則漢之經(jīng)學,隋唐之佛學,宋及明之理學,清之考證學,四者而已?!盵2]1在梁氏看來,我國歷史上只有漢之經(jīng)學、隋唐佛學、宋及明之理學、清之考證學可以稱為時代思潮。為了更加詳細地分析時代思潮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他引用了佛教的“四相”理論進行論證。佛學所說的“四相”有多種含義,一般是指顯示諸法生滅變遷之生、住、異、滅等四相,又稱作“四本相”、“四有為相”。“佛說一切流轉(zhuǎn)相,例分四期,曰:生、住、異、滅。思潮之流轉(zhuǎn)也正然,例分四期:一、啟蒙期(生),二、全盛期(住),三、蛻分期(異),四、衰落期(滅)。無論何國何時代之思潮,其發(fā)展變遷,多循斯軌?!盵2]2佛學把一切流轉(zhuǎn)相劃分為四個階段,以生、住、異、滅來解說每個階段的特點,梁氏以此為理論根據(jù),把時代思潮劃分為啟蒙期、全盛期、蛻分期、衰落期,并在這種特殊視角下對時代思潮進行考證。作為時代思潮之一,清代學術也可以用“四相”理論對其進行詳細分析。“吾觀中外古今之所謂‘思潮’者,皆循此歷程以遞相流轉(zhuǎn),而有清三百年,則其最切著之例證也?!盵2]3

      梁啟超認為,“四相”的第一相之“生相”對應的是啟蒙期,即對于舊思潮的反動之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精力主要用在破壞舊學術的統(tǒng)治,在新學術的建設方面成果不大,但此時的學術界已蘊含勃勃生機:

      其建設之主要精神,在此期間必已孕育,如史家所謂“開國規(guī)?!闭呷?。雖然,其條理未確立,其研究方法正在間錯試驗中,棄取未定,故此期之著作,恒駁而不純,但在淆亂粗糙之中,自有一種元氣淋漓之象。此啟蒙期之特色也,當佛說所謂“生”相[2]2。

      在清代學術啟蒙期,主要代表人物是顧炎武、胡渭和閻若璩。顧炎武矯正晚明王學之流弊,倡“舍理學無經(jīng)學”,直接反求于古經(jīng);閻若璩辨?zhèn)谓?jīng),喚起“求真”觀念;胡渭改“河洛”,掃架空說之根據(jù)。在對上面三個代表人物進行分析之后,梁啟超還分析了反動于宋明理學的其他幾個方向。“其一,顏元、李塨一派,謂‘學問固不當求諸冥想,亦不當求諸書冊,惟當于日常行事中求之’?!盵2]4“其二,黃宗羲、萬斯同一派,以史學為根據(jù),而推之于當世之務。”[2]4“其三,王錫闡、梅文鼎一派,專治天算,開自然科學之端緒焉?!盵2]4這一時期學術生機煥發(fā),呈欣欣向榮之相,預示著萬物的生長初期,在梁氏看來,這正是佛學所說的生相。

      梁啟超認為,在清代學術的全盛時期,“其全盛運動之代表人物,則惠棟、戴震、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也,吾名之曰正統(tǒng)派?!盵2]4他對正統(tǒng)派學術和啟蒙派學術的差異之處作了對比分析后認為:“一,啟蒙派對于宋學,一部分猛烈攻擊,而仍因襲其一部分;正統(tǒng)派則自固壁壘,將宋學置之不議不論之列。二,啟蒙派抱通經(jīng)致用之觀念,故喜言成敗得失經(jīng)世之務;正統(tǒng)派則為考證而考證,為經(jīng)學而治經(jīng)學?!盵2]4-5正統(tǒng)派的治學方法在于“實事求是”、“無征不信”;正統(tǒng)派的研究范圍以經(jīng)學為中心,而衍及小學、音韻、史學、天算、水地、典章制度、金文等。正統(tǒng)派的研究涉及面廣、成果豐碩,此全盛期大致相當于佛學所說的住相。

      關于蛻分期,梁氏認為:

      其蛻分期運動之代表人物,則康有為、梁啟超也[2]5。

      康有為乃綜集諸家說,嚴畫今古文分野,謂凡東漢晚出之古文經(jīng)傳,皆劉歆所偽造。正統(tǒng)派所最尊崇之許、鄭,皆在所排擊。則所謂復古者,由東漢以復于西漢。有為又宗公羊,立“孔子改制”說,謂六經(jīng)皆孔子所作,堯舜皆孔子依托,而先秦諸子,亦罔不“托古改制”[2]6。

      梁啟超自覺將自己與康有為納入清代學術思潮的演變史中,一方面他分析了其師康有為的學術研究,另一方面較為客觀地探討了自己學術研究的方向與特點,如他說:“然啟超與正統(tǒng)派因緣較深,時時不慊于其師之武斷,故末流多有異同?!盵2]6在對清代蛻分期學術做總結(jié)的時候,梁氏認為他和康有為都抱著啟蒙期經(jīng)世致用的觀點,借用經(jīng)術來文飾他們的政論,失去了“為經(jīng)學而治經(jīng)學”的本意。此時清代學術全盛時期的學術精神已經(jīng)萎靡,其狀似于佛學所言之異相。

      “清學之蛻分期,同時即其衰落期也。顧、閻、胡、惠、戴、段、二王諸先輩,非特學識淵粹卓絕,即行誼亦至狷潔。及其學既盛,舉國希聲附和,浮華之士亦競趨焉,固已漸為社會所厭。且茲學犖犖諸大端,為前人發(fā)揮略盡,后起者率因襲補苴,無復創(chuàng)作精神;即有發(fā)明,亦皆末節(jié),漢人所謂‘碎義逃難’也?!盵2]6此時的考證之學存在日久已為世人所厭,并且大端已為前人發(fā)揮而后人難有創(chuàng)作,雖然俞樾和孫詒讓死守正統(tǒng)派的壁壘,其后的章太炎和胡適均有正統(tǒng)派的遺風,但是考證之學的衰落已成必然之勢。這個時期的清代學術類似于佛學所說的滅相。

      梁啟超認為,清學歷兩百余年,雖然由啟蒙期至全盛期,最后走向了蛻分期和衰落期,但是清學的衰落并不意味著學術的終結(jié)。因為佛學的“四相”理論主張生住異滅的有為法流轉(zhuǎn)于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三世之中,新事物會在舊事物衰落的基礎上產(chǎn)生。比照“四相”理論的這個特點,梁氏特別注重清學發(fā)展到蛻分期和衰落期時內(nèi)部產(chǎn)生的反動和建設,即新的一輪學術生相。他說:“而吾對于我國學術界之前途,實抱非常樂觀。蓋吾稽諸歷史,征諸時勢,按諸我國民性,而信其于最近之將來,必能演出數(shù)種潮流,各為充量之發(fā)展?!盵2]106他緊接著預測了學術在未來的五種發(fā)展思潮,并認為這五大思潮在當時已經(jīng)開始了萌芽。在這五種思潮中,梁啟超特別提到了佛教思潮。他說:“佛教哲學,本為我先民最為珍貴之一遺產(chǎn),特因發(fā)達太過,末流滋弊,故清代學者,對于彼而生劇烈之反動。及清學發(fā)達太過,末流亦敝,則還元的反動又起焉?!盵2]106梁啟超把佛學復興看作是對清代學術的反動,并進而認為“佛教哲學,蓋應于此時代要求之一良藥也?!盵2]106

      梁啟超運用佛學“四相”說對清代學術進行的分析,較為清晰地呈現(xiàn)出了清代學術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他對四個時期的學術發(fā)展狀態(tài)的闡述,也使得人們更深入地了解了清代學術的具體狀況。最后,他把晚清學術內(nèi)部暗含的新思潮看成是新一輪學術啟蒙的征兆,并提出自己的積極預想,這對新學術思想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引導作用。

      三、反思與批判

      以佛學理論分析清代學術,梁啟超的這種研究帶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色彩。同時,因為佛學理論本身的局限性和對這些理論的應用不當,所以在梁啟超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梁啟超運用佛學的“因緣”理論來解析清代學術,既闡明了清代考據(jù)學的形成原因與發(fā)展過程,也合理地預測了清學之后的學術發(fā)展方向,使得人們對清代學術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但是梁氏在具體的學術研究中,卻沒能將這一理論貫徹到底。例如,在將清代的學界狀況與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學界狀況進行比較時,梁啟超認為兩者最大的差異是中國的美術和文學不發(fā)達。對于清代的美術發(fā)展水平,他說:“清之美術(畫)雖不能謂甚劣于前代,然絕未嘗向新方面有所發(fā)展?!盵2]101“要而論之,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文藝美術,在中國文藝史美術史上,價值極微;此吾所敢倡言也。”[2]102在梁氏看來,清代美術不僅沒有創(chuàng)造出新的發(fā)展方向,而且因為考據(jù)學發(fā)展成熟后對學術史做出了巨大貢獻,更加反襯出清代美術價值的低微。對于清代美術不發(fā)達的原因,他解釋說:“希臘文明,本以美術為根干,無美術則無希臘,蓋南方島國景物妍麗而多變化之民所特產(chǎn)也……我國文明,發(fā)源于北部大平原。平原雄偉廣蕩而少變化,不宜于發(fā)育美術?!盵2]102梁氏把清代美術不發(fā)達的原因只歸結(jié)為外部的自然環(huán)境,主觀地忽視了美術發(fā)展的自身規(guī)律以及其他的外部因素。再如,在對顏元之學的興起和衰亡的原因進行分析時,梁氏認為:“顏元之教,既絕無‘來生的’、‘他界的’觀念,在此現(xiàn)實世界而惟恃極單純極嚴冷的道德義務觀念,教人犧牲一切享樂,本不能成為天下之達道。元之學所以一時尚能光大者,因其弟子直接受彼之人格的感化。一再傳后,感化力遞減,其漸歸衰滅,乃自然之理?!盵2]28在這里,梁啟超把顏元之學興起和衰落的主要原因歸結(jié)為顏元個人的人格影響力,忽視了其學術思想存在的內(nèi)在原因以及此派學術發(fā)展所依賴的社會歷史條件。

      其次,佛學的“四相”理論強調(diào)的是事物的生滅循環(huán),其理論本質(zhì)是無限輪回,以“四相”說對事物進行描述,只能看到事物無限重復生、住、異、滅四個過程,看不到在舊事物的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新事物。因此,以“四相”理論為基礎來分析清代學術的發(fā)展,將會陷入學術發(fā)展循環(huán)論的困境。并且,學術史中包含有諸多特殊的學術現(xiàn)象,橫跨漫長的社會歷史,運用“四相”理論解析清學,只能看到清學的興起和衰落,看不到清學在整個學術史中的地位及其對未來學術的影響。比如,按著“四相”理論本身的邏輯思路去分析學術史,只能看到學術界的興盛和衰落循環(huán)交替,看不到學術思潮的性質(zhì)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為了避免陷入這些理論困境,梁啟超在解讀清代學術的時候,在佛學的“四相”理論中糅合了西方的進化論思想,以此來強調(diào)新思想的產(chǎn)生,這一點在書中十分明顯。例如,梁啟超在對衰落期學術進行分析時,認為社會環(huán)境變易之后,必然要在原有學術思想的基礎上生發(fā)出新的思想?!碍h(huán)境既已變易,社會需要,別轉(zhuǎn)一方向,而猶欲以全盛期之權(quán)威臨之,則稍有志者必不樂受,而豪杰之士,欲創(chuàng)新必先推舊,遂以彼為破壞之目標。于是入于第二思潮之啟蒙期,而此思潮遂告終焉。”[2]3在舊思潮的基礎上生發(fā)出適合新環(huán)境的學術思潮,這是明顯的進化論觀點?!敖袂鍖W固衰落矣,‘四時之運,成功者退’,其衰落乃勢之必然,亦事之有益者也。無所容其痛惜留戀,惟能將此研究精神轉(zhuǎn)用于他方向,而清學亡而不亡也矣?!盵2]7面對著清代學術的衰落這一客觀事實,梁啟超并不痛惜留戀,反而表達出對學術在未來時期發(fā)展的憧憬。梁啟超處在清代學術發(fā)展的蛻分期和衰落期,但是他三十歲時就絕口不談“偽經(jīng)”,亦不甚談“改制”,并且多次駁斥他的老師康有為的復興孔教的思想。梁啟超自謂新思想界之陳涉,以開辟學術思想新局面為己任,雖然梁啟超認為他自己在對舊思想進行批判時,常常采用的是魯莽疏闊的手段,但正是在這種烈山澤以辟新局的過程中,他卻表達出了自己對今后新思想發(fā)展應遵之途徑的預測。梁啟超把進化論融入佛學“四相”思想中,使得它的學術史觀表現(xiàn)出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的特點,“這種分段進化、循環(huán)(螺旋式)上升的理論,是對歷史的深刻猜測,基本上符合物質(zhì)和意識運動的規(guī)律,包含了歷史辯證法的合理因素?!盵1]264

      最后,佛學的“四相”理論只能在事物以及關于事物的本質(zhì)的判斷出現(xiàn)后對其發(fā)生和發(fā)展狀況進行論述,是一種從后向前的反思型理論,它不能在舊事物的基礎上對即將出現(xiàn)新事物的性質(zhì)做出預測。因此,梁啟超對清代學術的性質(zhì)進行的分析,以及對未來學術思想的預測,都是在“四相”理論之外進行的。例如,他在對清代學術進行總體概括時,就沒有用到“四相”理論?!坝星逡淮鷮W術,可紀者不少,其卓然成一潮流,帶有時代運動的色彩者,在前半期為‘考證學’,在后半期為‘今文學’,而今文學又實從考證學衍生而來。”[2]自序只有先把清代學術思想的性質(zhì)定義為考證學,然后才能使用“四相”理論去考察清學,這類似于先對事物進行定性再對事物進行定量的研究方法。在對清學之后的學術界思想進行預測的時候,梁啟超預言了五種思想潮流,并且說:“以吾所觀察所希望,則與清代興之新時代,最少當有上列之五大潮流,在我學術界中,各為猛烈之運動,而并占重要之位置。若今日者,正其啟蒙期矣?!盵2]107梁啟超講的五種思潮都是從傳統(tǒng)思想發(fā)展而來的,可以以此推測未來學術發(fā)展之路徑,應當注意的是,這五種思潮不是他依據(jù)“四相”理論推出來的。雖然清學之衰落期是新學術思想之啟蒙期,但是這種關于新學術啟蒙期的認識并不涉及新學術思想的具體內(nèi)涵,梁氏無法依據(jù)“四相”理論去預測新的學術思想的性質(zhì)。

      結(jié) 語

      梁啟超曾說:“質(zhì)而言之,佛教是建設在極嚴密、極忠實的認識論之上。用巧妙的分析法解剖宇宙及人生成立之要素及其活動方式,更進而評判其價值,因以求得最大之自由解放,而達人生最高之目的者也?!盵3]68雖然佛學的本質(zhì)是宗教思想,但是佛學理論中也具有一定的理性因素,這些理性因素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世界。梁啟超借用佛學“因緣”“四相”理論對清代學術進行的分析,對我們當今的學術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猜你喜歡
      梁氏佛學學術思想
      《張道一學術思想研究》簡介
      遼代定州梁氏興盛原因研究
      新生代(2019年3期)2019-11-14 09:13:35
      論現(xiàn)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蕅益智旭對《論語》的佛學解讀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0
      美國梁氏文化交流基金會白內(nèi)障復明項目已惠及百余名患者
      華人時刊(2017年12期)2017-12-16 22:27:28
      佛學認知下的音樂表演理論探究
      藝術百家(2015年2期)2015-07-07 05:41:35
      改造國民性:梁氏譯政治小說之旨歸
      陳陽春研究員學術思想略論
      方慎盦及其學術思想考略
      流亡時期梁啟超的憲政思想
      船山學刊(2004年4期)2004-02-23 08:20:20
      嘉祥县| 潮安县| 林周县| 盘锦市| 宜良县| 晋宁县| 哈尔滨市| 富民县| 东安县| 鄯善县| 台南县| 含山县| 邯郸市| 平塘县| 汝州市| 司法| 鹤壁市| 阜新| 婺源县| 麻栗坡县| 英德市| 霍林郭勒市| 大田县| 白银市| 徐州市| 剑阁县| 莱州市| 行唐县| 吴川市| 青州市| 蒙山县| 苍梧县| 合水县| 庆城县| 日土县| 临洮县| 连平县| 巴楚县| 安岳县| 乐东| 桃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