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華亮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南雅學校,廣東廣州 511442)
復述是指學生把讀到的或聽到的語言材料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用口頭語言或文字表達出來的一種方式,它是學生對語言材料吸收、消化、整理、判斷、運用和表達的過程,有利于學生積累、理解和運用語言,理解課文內容,發(fā)展思維。因此,復述是語文學習能力之一,也是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顯性體現。然而,長久以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復述”沒有得到教師的足夠重視,朗讀和背誦才是“主角”。如何讓復述教學落地生根,富有實效,發(fā)揮“復述”教學應有的價值?筆者以部編版教材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為例,來談談落實“復述”要素教學的策略。
要有效落實復述教學,教師首先要對復述教學有準確的定位。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對“復述”的要求由易到難、有序分布在每個學段的多篇課文中[1]。語文教師心中要有“復述”教學的全譜圖,針對不同學段的學生,針對不同的文體,明確當下應該教什么,要教到何種程度。教師找準了“復述”要素的定位,才能為復述教學定“標”。
首先,教師要明確《課程標準》對復述的要求(見表1)。綜觀小學三個學段關于復述的描述,不同的學段有不同的要求,前有基礎,后有發(fā)展,是層層遞進、螺旋上升的統一整體。
表1 《課程標準》對不同學段復述能力的要求
其次,教師要明確復述要素在第一學段的滲透和安排。從一年級下冊《小壁虎借尾巴》的“借助圖畫復述課文或進行角色表演”,到二年級上冊《玲玲的畫》的“借助詞句,嘗試講述課文內容”,再到二年級下冊《蜘蛛開店》的“利用示意圖復述課文”可以看出,第一學段圍繞“能復述故事大意和自己感興趣的情節(jié)”這一目標安排了有層次的系統訓練,其為學生學習中高年級的“詳細復述”“簡要復述”“創(chuàng)造性復述”發(fā)揮過渡和銜接作用。
部編版教材“語文要素”的呈現是從三年級的單元導語中開始的,這讓很多教師以為一、二年級沒有明確的單元語文要素,這其實是一種誤解。仔細研讀教材,筆者發(fā)現,每篇課文中的“泡泡”提示語和課后題都有一定的指向,可以幫助教師提取單元語文要素。教師掌握了單元語文要素,就掌握了每個單元的教學方向。
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共有四篇引人入勝的童話故事,四篇故事指向同一個人文主題——“改變”。認真研讀本單元課文及課后題后,筆者發(fā)現“借助提示講故事”是本單元的核心語文要素,也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
單元目標需要統整,每篇課文的目標則需要細化。仔細比較四篇課文,筆者發(fā)現每篇課文的“提示”又有所不同,如表2所示。
表2 二年級下冊語文第七單元復述訓練點
四篇文章的課后題雖然都是借助提示講故事,但提示的方法是有區(qū)別的,教師既要統整觀照、整體把握,又要關注變化,利用每篇課文提供的復述支架,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
學情分析既是教學目標設定的基礎,又是教學內容解析的依據,還是教學策略選擇與教學活動設計的落腳點[2]。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家長對教育重視度的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日益豐厚,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前,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以便優(yōu)化教學過程,達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
首先,關注學生的知識基礎。有關“借助提示講故事”的訓練,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接觸過,二年級上冊也有多處涉及。學生已經有了借助圖片、關鍵詞、示意圖復述的基礎。因此,本單元教學就可以依托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統整單元復述內容,重點指導學生借助支架復述故事。
其次,分析學生的年齡特點。二年級學生年齡小,詞匯儲備不足,組織語言能力不強,邏輯思維能力有待發(fā)展,在復述故事的時候容易出現遺漏重要信息和環(huán)節(jié)的現象。引導學生不遺漏重要信息,完整地復述故事,是本單元“借助提示講故事”的訓練難點。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規(guī)律,把握好學情,明確訓練的重點和難點,這樣,復述教學就有了方向。
綜觀小學語文教材中復述有關的安排,復述訓練總體遵循著“小步子,多回頭”的循序漸進的原則,從一年級的“說說”“講講”到二年級上冊提供課文插圖、關鍵詞句等支架。這樣編寫是為了降低訓練難度,讓第一學段的學生能借助支架進行復述。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時應該依托復述支架,分層推進,指導學生分步練習復述。
1.借助插圖,梳理結構,復述有“序”
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教材中形象生動、簡潔明快的插圖能有效吸引學生的目光。教材編寫者正是依據此特點,在第一學段的課文中安排了大量插圖。同時,低年級學生復述課文時容易遺漏課文部分情節(jié),導致復述不完整,而插圖作為圖片整體輸入學生大腦,降低了復述的難度,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記憶課文內容,使學生更容易復述成功。
例如,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大象的耳朵》圍繞“耳朵”展開,依次寫了小兔子、小羊、小鹿、小馬和小老鼠不理解大象的耳朵“像扇子似的,耷拉著”,認為大象的耳朵有毛病。大象被大伙兒一說,真的懷疑自己的耳朵有毛病,就“用兩根竹竿把耳朵撐起來”,結果“吵得他又頭痛,又心煩”,最后,大象想通了——“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學生在復述課文時出現兩種情況:一是記不全哪些小動物說大象的耳朵有問題了;二是常把這些小動物出場的順序說亂。課文插圖(見圖1)中,左邊是大象,大象的對面依次畫著小兔子、小羊等動物,插圖的順序和文中動物出場的順序完全吻合。
圖1 《大象的耳朵》插圖
插圖的順序提示了課文對話的順序。學生借助插圖復述大象與動物間的對話,能復述得更完整,也更豐富。由此可見,圖片可以幫助學生理清課文順序,梳理文本結構,達成復述有序的目標。
2.巧用圖示,點面結合,復述有“核”
思維導圖是學生理清文章框架的一種有效手段[3]。第一學段的課文具有情節(jié)簡單、形象鮮明、構段反復的特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緊扣文眼,抓住關鍵詞構建思維導圖,將閱讀過程中找到的關鍵詞結合圖像表示出來,形成情節(jié)線索環(huán)。思維導圖讓思維可視化,學生有了思維導圖的提示,復述時能緊扣文章內核,使復述更有方向感,也更有邏輯性和條理性。
《蜘蛛開店》是本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教材的課后題直接給出本文的思維導圖,教師可以巧用課后題的圖示(見圖2)輔助學生復述。但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將圖示一味地灌輸給學生,而要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和梳理課文情節(jié)的基礎上,帶著自己的理解,嘗試構建思維導圖(見圖3)。
圖2 教材課后題的圖示
圖3 學生手繪的思維導圖
由此可以看出,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后手繪的思維導圖更加詳細、具體,而且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過程,這有利于其隨后的復述。這樣,思維導圖就成為學生復述的“核”,學生圍繞這個內核,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進行復述,能夠有效實現復述教學目標。
3.激活語言,多維融合,復述有“味”
如何引導學生把復述的內容講得具體、生動、形象、有趣,這是對復述教學的高要求,需要復述教學與朗讀課文、理解內容、積累語言和感悟形象相結合。教師如果在教學時以語言為突破口,注重課文內容的統籌兼顧和有機融合,就能使復述教學更有效。
首先,要在語言上下功夫。教師應帶領學生采用各種形式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同時在故事情境中感知人物形象,積累語言,練習語用。復述時,學生需要在熟悉語言的基礎上進一步融入角色,結合自己的閱讀感受、體驗和理解,通過語言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模仿不同人物的不同語氣進行復述。如果學生還能根據文中角色的情緒,結合生活情境,模仿角色的神態(tài)和動作進行復述,那就更加精彩了。
例如,本單元的《青蛙賣泥塘》一文,一開始,青蛙住在爛泥塘里,他決定賣掉泥塘搬到城里去時急切和無奈地大聲吆喝,經過一系列改變,泥塘越變越好了,青蛙決定不搬了,自己住泥塘。學生們將自己化身為原文中的角色,以“青蛙”的視角進行復述,同時配合表情、神態(tài)和動作,把青蛙的轉變表現得淋漓盡致, 讓復述更有現場感,給其他同學帶來了更為真實的體驗。
其次,要把復述課文與發(fā)展思維相融合。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是語言的靈魂[4]。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依托復述,發(fā)展學生的語言,培養(yǎng)學生分析理解、想象創(chuàng)造等能力,訓練他們的邏輯思維,真正實現復述與思維發(fā)展的相互融合。
例如,教授《小毛蟲》一文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復述“小毛蟲把自己從頭到腳裹進了溫暖的繭屋里”這一細節(jié)時,如果只是一句話帶過“小毛蟲織啊,織啊,最后把自己從頭到腳裹進了繭里”,學生難以體會到小毛蟲的堅持和努力。這時,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補充以下內容:天還沒亮,小毛蟲就起床了,它……中午到了,烈日炎炎,小毛蟲……天黑了,小毛蟲……螞蚱邀他去玩,小毛蟲說……小毛蟲腰酸背痛,但他心里想……它織呀織呀,最后……
這一發(fā)揮想象進行復述的過程,是學生思考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更是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過程,讓學生的復述與語言的習得、想象創(chuàng)造有機融合,能有效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學生的能力。學生“懂”了并不等于“會”了,先“懂”然后經過遷移訓練才能牢固內化,形成語文能力。因此,復述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講技法上,還要落實于“真說真練”的言語實踐活動中。但課堂上練習復述的時間畢竟有限,如何利用課堂的零碎時間為學生創(chuàng)造練習復述的機會,這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語言活動。
1.活動一:鏈接“快樂讀書吧”,推行“每天故事匯”活動
通讀部編版二年級下冊語文教材,筆者發(fā)現大部分課文是通俗易懂、語言雋美的故事類作品,本單元的四篇課文更是四個有趣的故事。本冊的“快樂讀書吧”對本學期的課外閱讀進行了系統指導,要求教師搭建平臺,引導學生分享看過的故事,體會閱讀的“快樂”。筆者抓住這一教材資源,在學期初就讓學生閱讀“快樂讀書吧”中推薦的書目,這些推薦書目內容有趣,部分學生早就讀過了,因此開學不久,“精彩故事匯”主題系列活動之“每日故事匯”就正式上線了,從每天的晨讀中抽出5~10分鐘時間,讓學生分享一個讀過的精彩故事,借此機會開展復述教學。
2.活動二:鏈接課文,開展“每課故事匯”活動
推行“每日故事匯”一段時間后,筆者發(fā)現只有部分學生能順利完成故事的分享和講述,因為推薦書目里的故事太長,學生對故事內容不夠熟悉,部分學生難以完整復述。陳先云老師強調:“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要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分享。同時,也要關注個體學生的整體發(fā)展?!痹鯓幼屓w學生都得到復述鍛煉?教材中的課文就是最好的故事,教材故事短小有趣,又是學生非常熟悉的,筆者“順勢而為”開展“每課故事匯”活動,利用課前三分鐘,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用“故事接龍”的形式,讓學生講精彩課文故事。《小馬過河》等課文成了學生口中的精彩故事,甚至“我愛閱讀”中的《小柳樹和小棗樹》都被學生發(fā)掘出來。在小組合作探究中,那些不愛說的學生有了練習的機會,真正讓每個學生在“真說真練”中提高了復述能力。
3.活動三:鏈接生活,延伸“每家故事匯”活動
學校時間畢竟有限,課余時間才是復述訓練的主陣地。筆者鼓勵家長和學生就身邊故事舉辦一場親子故事活動,延伸課堂。我們開設了“每家故事匯”活動,讓父母和孩子組建故事聯盟,每人分享一個故事,這樣既可加強親子交流,促進和諧家庭關系,又能使學生關注社會,豐富自己的見聞,更能鍛煉學生的復述和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學期末,根據學生在這三個活動中的表現情況,筆者組織全班學生評選“小小故事家”,并對獲獎者進行表彰。三個活動前后串聯,渾然一體,打通了課內外的壁壘,聯結學校和家庭,既一以貫之,又循序漸進,學生全情投入其中,不僅鍛煉了復述能力,還提升了語文綜合素養(yǎng)(見圖4)。
圖4 “精彩故事匯”系列主題活動模式圖
綜上所述,為落實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復述要素的教學,教師要立足整體,找準第一學段復述教學的準確定位,同時把握第一學段的學生學情,瞄準教學起點,依托教材提示支架,分步練習復述,再搭配系列主題活動的助推。這樣,學生的語言積累、語言重組和語言創(chuàng)新會發(fā)生裂變,有效落實復述教學,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