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思辨英語視閾下的讀者反饋理論綜述

      2022-02-14 18:15:42姜婷儀
      關(guān)鍵詞:思辨能力

      姜婷儀

      摘 要:英語教學作為各階段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深化教學改革,滿足新時期國家和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需求的重大任務(wù)。學生除了應當具備英語的綜合應用能力之外,還應當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在各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學過程中應用Louise Rosenblatt開創(chuàng)的讀者反饋理論(reader response theory)教授閱讀,可以將教學模式從傳統(tǒng)的“以老師為中心”轉(zhuǎn)變?yōu)椤耙詫W生為中心”,并通過圖式理論和反饋日記的輔助作用,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國內(nèi)外的教師和研究者應用讀者反饋理論進行閱讀教學的實踐都證明,這一方法能夠幫助學生逐步成為獨立而有見地的閱讀者,進而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

      關(guān)鍵詞:思辨能力;讀者反饋理論;讀者反饋研究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2)01-0084-06

      一、英語教學現(xiàn)狀

      過去的很多年,我國傳統(tǒng)的教育體系使不少英語老師習慣于在閱讀課上詳細講解作者和相關(guān)歷史事件等背景知識,以及生詞、語法規(guī)則和文章結(jié)構(gòu)等對于學生應試至關(guān)重要的內(nèi)容。另一方面,受儒家教育的影響,很多孩子從小就形成了固有的思維模式,以規(guī)定的結(jié)構(gòu)進行思考和寫作,而不敢輕易表達自己的觀點。這種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里,師生間的互動較少,不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對于文章的開闊的和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1],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有可能會受到極大的牽制,從而阻礙他們成為獨立的思考者。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競爭的推進,很多國家都將思辨能力列入了各級教育的培養(yǎng)任務(wù)中?!八急妗币辉~,最早語出《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吧魉肌迸c“明辨”強調(diào)周密的思考和明晰的分辨,即基于對信息的分析,而并非信息的簡單疊加。培養(yǎng)思辨能力,就要求我們通過對事物或問題的分析、推理、評估,最終解決問題,或形成決策和結(jié)論。

      我國的英語教學作為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肩負著深化教學改革,滿足新時期國家和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需求的重大任務(wù)。除了具備英語的綜合應用能力之外,學生更應該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為了達成這一目標,在各個教育階段的英語課上通過讀者反饋理論教授學生閱讀不失為一種可行的實踐方式。

      二、讀者反饋理論

      (一)起源

      讀者反饋理論源于Louise Rosenblatt的著作Literature as Exploration,從20世紀后半葉就引發(fā)了諸多研究者的潛心研究和教師的深入探索。該理論認為,閱讀任何文學作品是個體獨有的,包含了在某個具體時間、某種具體情況下,讀者個人對于一篇特定文章的思想和感情[2]。通過讀者反饋理論教授閱讀的意義并不在于回答一連串問題或關(guān)注一系列細節(jié),而在于讀者與文字之間的“交融”[3],也就是“讀者用某種方式對文學作品做出反饋并使其具有意義”[4]。由此可見,讀者和他們對于文字的體驗才是閱讀過程的核心。

      (二)基本概念

      1.“輸出式交易”和“審美式交易”

      Rosenblatt在讀者反饋理論中提出了“交易”一詞,用以指“一種動態(tài)的過程,即所有學生將每一個角色當成是一個有機關(guān)聯(lián)的場景的一部分?!盵5]據(jù)此,還要區(qū)分“輸出式交易”(讀者與文章信息的相互作用)和“審美式交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對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思考)兩個概念[6]。也就是說,讀者必須同時處理文字的意思,以及借助文字被激發(fā)出來的感受、觀點、形象和角色等信息,再對文章的思考和感受進行組織。為了激發(fā)讀者的審美體驗,他們應該為了閱讀本身,而不僅僅為了獲取信息而輸出自己的反饋。

      2.“消費者”還是“生產(chǎn)者”

      Baldick認為讀者反饋法著力于讀者對文學作品的反饋,而不是作品本身[7]。Connell指出,讀者反饋理論的重要貢獻在于它關(guān)注讀者對文章的體驗,注重借助閱讀過程逐步構(gòu)建學生的信仰體系[8]。換言之,它強調(diào)讀者對文章的個人詮釋。這是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對于文章的再創(chuàng)造,而并非簡單描述文章的內(nèi)容。從某種程度上說,文章的意義并不是從文字呈現(xiàn)的細節(jié)中找到的,而是通過喚起不同讀者的過往經(jīng)歷和個人思考來實現(xiàn)。因此,讀者不是文章意義的消費者,而是生產(chǎn)者。

      3.“第二世界”

      讀者通過閱讀,創(chuàng)造出了有別于他生活的真實世界的“第二世界”[9]。在這個世界中,讀者對于周圍正在發(fā)生的事情或者故事的結(jié)局有所期待,能在心中描繪故事中的場景或形象,能與故事中角色的品質(zhì)、行為和感受進行互動,或者評價作者在故事中創(chuàng)造的內(nèi)容及方式,這也就是讀者可能從故事中探索到更多東西的原因。

      三、讀者反饋理論研究

      (一)以學生為中心的多向陳述模式

      Long將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總結(jié)為“單向陳述的模式”,即“延伸的教師控制的模式,其中鮮見教師和學習者的互動”。而在讀者反饋理論的研究中,在非母語國家教授文學,應該尋求深層次的反饋。當學習者要說出他為什么不喜歡某篇文章時,哪怕消極的反饋都能創(chuàng)造出一種有趣的課堂氛圍。為了促成這種真正有意義的學習,Long推薦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多向陳述模式”。

      在這一模式中,從老師到學生的輸入渠道包括三方面:活動準備、語言調(diào)查和背景知識。后兩個渠道都以教師為中心,而活動準備則完全以學生為中心。在這一階段,教師明確了學生要做的事情,然后就充當“隨后進程的監(jiān)督員”。學生的反饋也同樣有三個渠道,一是口頭反饋即學生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二是活動反饋即融入學生口頭的創(chuàng)造性參與;三是個體對文章的反饋即作為對其受到的所有刺激的結(jié)果,學習者開始對他們是否喜歡某個作品做出自己的判斷。這一教學模式強調(diào)對學習而非對教學的反饋,因此,這樣的活動途徑無疑是教授讀者反饋法最強有力的依據(jù)。如果教師在一個恰當?shù)臅r機,別出心裁地呈現(xiàn)一篇文章,就能有效地“將文學教學和語言學習兩者的行為目標結(jié)合在一起”[10]。

      (二)教學研究

      利用讀者反饋理論輔助各個教育階段學生的英語學習的研究在各地不斷推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馬來西亞

      Ali曾在馬來西亞國立大學教授工程專業(yè)二年級15名學生的高級英語閱讀必修課。她發(fā)現(xiàn)讀者反饋法“允許創(chuàng)造性和批判性的思考出現(xiàn)在一個沒有任何威脅或強制學習,以求獲得正確答案或爭取得到最好詮釋的環(huán)境中”。當不同的觀點和想法自然流露出來時,學生開始意識到,他們?yōu)槲恼碌恼嬲饬x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在二語課堂中,學生的動機和自我概念具有重要的影響。因為讀者反饋法與學生作為文章意思的獨立制造者相關(guān)聯(lián),所以就能為學習文學提供一種有意義的途徑。另外,通過強調(diào)學生的反饋及其作為個體的發(fā)展,讀者反饋法對實現(xiàn)國民教育的目標也做出了貢獻[11]。

      2.中國

      Garrott在研究了中國的價值觀和讀者反饋法在中國外語課堂中的應用之后,認為中國學生不同的學習偏好對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挑戰(zhàn)。因此,為了滿足學生的需求,教師應當使用不同的、具有挑戰(zhàn)性的教學方法。讀者反饋法無疑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12]。

      筆者曾在一所中國大學非英語專業(yè)的閱讀課上做過為期4周有關(guān)讀者反饋法的研究。證明這一方法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發(fā)展。學生們也證實,這一方法提升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獲益良多[13]。

      唐芳在教授學生文學時使用讀者反饋法。她發(fā)現(xiàn)這一方法能幫助活躍課堂氣氛,幫助學生拓寬視野,讓他們在閱讀過程中獲得更多的自信和滿足感,進而發(fā)展成為具有思辨能力的閱讀者和思考者[14]。

      3.美國

      Holloway在美國佐治亞州東南部的一所中學教授8年級學生閱讀時發(fā)現(xiàn),讀者反饋法的使用幫助提高了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拓展了他們的生活視野,而這些實踐和技能通常都在以標準化應試教育為核心的大綱中被忽視了[15]。

      4.其他研究

      Hirvela認為,讀者反饋理論對傳統(tǒng)教學方法提出了挑戰(zhàn),她所強調(diào)的不再是文章的內(nèi)容本身或者作者的寫作意圖,而是讀者在對文章的詮釋過程中所扮演的至少與文章平等的角色。她的研究證實了讀者反饋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潛能,對任何文學作品的“真實反饋”需要學習者與文章進行有意義的融合。她設(shè)計了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使用的不同的問題類型。傳統(tǒng)的個人反饋的問題集中在對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文章寓意的理解上,而讀者反饋的問題關(guān)注“學習者如何閱讀并對文章進行再創(chuàng)作”[16]。

      Carlisle認為讀者反饋理論的實際應用要基于讀者與文章的交互。讀者在閱讀小說或詩歌時產(chǎn)生的文學或藝術(shù)方面的體驗,是讀者與文字對話的產(chǎn)物[17]。

      Mora和Welch指出個體通過個人的聯(lián)想與文章實現(xiàn)交互,從而創(chuàng)造出文章對他個人的真正意義。讀者反饋理論活躍和交際的本質(zhì)表明,它必將成為英語教學中其余現(xiàn)代發(fā)展趨勢的補充[18]。

      四、教授讀者反饋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一)存在的問題

      1.學生相關(guān)背景知識的匱乏

      Anderson和Pearson的研究指出,讀者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他們原先保有的舊知識與文章所呈現(xiàn)的新知識之間的交互就是“理解”的意義所在。這樣的理解并不是通過文字所直接獲取的,而在于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被激發(fā)出來的背景知識幫助促成了他們對文章的理解。要達成將自己的背景知識與文章內(nèi)容的交互,讀者應當具有將他們在書頁上讀到的信息與自己從周圍世界了解到的背景信息相聯(lián)系的能力[19]。

      過去幾十年間,大量研究者探索了閱讀理解中背景知識的本質(zhì),以及它們?nèi)绾卧诙Z習得的閱讀課上發(fā)揮功效。Stevens的研究顯示,學生的閱讀困難確實來源于他們背景知識的匱乏,而非閱讀能力的缺失[20]。

      2.師生交流時間的匱乏

      我國的外語教師面臨的問題,除了學生往往缺乏所閱讀的文章的背景知識,更重要的是因為采用大班教學,課堂上沒有足夠的時間與每個學生進行交流,了解他對文章的理解程度。

      (二)解決辦法

      1.圖式理論(Schema Theory)

      閱讀理解有賴于讀者將文章中的信息與已經(jīng)存在的背景知識相聯(lián)系[21]。這些背景知識是個體先前獲得的,被稱為“圖示”,指的是對“過往反應或經(jīng)歷的有效組織”[22]。Anderson認為,沒有可以吸收融合的背景知識,任何經(jīng)歷都是無法理解的,讀者從中也學不到太多東西[23]。

      (1)教師如何運用圖式理論

      Rivers指出,價值觀和態(tài)度的差異是外語學習出現(xiàn)問題的主要原因[24]。Carrell和Eisterhold認為,二語習得的讀者帶入到閱讀過程的背景知識通常與他們獨有的文化相關(guān)。如果文章所體現(xiàn)的價值觀或態(tài)度與讀者所擁有的不同,教師就有責任通過提供與該文化相關(guān)的信息來縮小兩種文化之間的差距[25]。由一篇文章所預設(shè)的含蓄的文化背景與讀者自身的文化知識相互作用,使得基于自己文化的文章更易于閱讀和理解[26]。正因為如此,語言教師在閱讀課堂上使用的重要策略之一應當是幫助激發(fā)出學生將要閱讀的文章的背景知識,并鼓勵他們進行積極思考[27]。

      (2)圖式理論的作用

      當一個人理解了一篇文章,其實就是他在文字所呈現(xiàn)的信息里發(fā)現(xiàn)了一個“心靈之家”,或者是他為了容納新的信息,而修改了一個業(yè)已存在的“心靈之家”[28]。讀者先前擁有,并在閱讀文章時被激發(fā)出來的背景知識幫助他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這樣的心靈之家,有效促成其對文章的理解。Rosenblatt認為,圖式理論與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形成自己對文章的獨特詮釋有很大關(guān)系[29]。

      2.反饋日記

      教師還可以借助另一要素即反饋日記,來了解學生是否已達成自己所期望的讀者與文章審美方面的交互。

      (1)學生如何撰寫反饋日記

      Carlisle提出,閱讀日志是讀者反饋的實際應用中最簡單也最直接的一種工具,用以鼓勵學生進入并探索他們的第二世界。對學生而言,閱讀一篇文章,吸納其中的信息,認同任意角色的經(jīng)歷,對其進行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并記錄自己的感受,都是非常必要的。閱讀日志為讀者思考的進展和措辭的精煉創(chuàng)造了空間,以便最大限度地呈現(xiàn)個人觀點。因為能幫助閱讀者跨越文字理解方面的障礙,而向著批判性地鑒賞文章邁進,閱讀日志對外語學習者尤為有用。Carlisle據(jù)此設(shè)計了以下指導方針[30]。

      (2)教師如何利用學生的反饋日記進行教學

      許曉琴在教授泛讀課時,要求學生在課后將自己閱讀過程中的反應、問題、觀點和評論記錄在反饋日記中。課堂上,學生針對各自的反饋日記進行小組討論。討論的話題涉及政治、經(jīng)濟、社會、體育、歷史、人類、科學和技術(shù)等方面。學生可以彼此交換他們的看法和評論,幫助彼此澄清理解方面的疑問,分享彼此在閱讀過程中獲得的知識和信息。小組討論完成之后,再要求學生根據(jù)所讀的文章寫作100字以上的摘要。此項研究證實,反饋日記對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都頗為有效[31]。

      (3)學生的收獲

      通過反饋日記,讀者可以質(zhì)疑自己所讀到的內(nèi)容,探索自己的觀點,對故事情節(jié)做出回應,或表達自己的期望與意外。正如Reyes所說的那樣,反饋日記“要求學生完成特定的任務(wù):閱讀一篇文章,理解文章內(nèi)容,挑出書中重要或有趣的細節(jié),以形成個人的反饋?!盵32]

      Hancock指出,反饋日記能夠捕捉到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對要點的思考。其非正式和對話式的風格使學生能自由地將注意力集中在他們的感受和看法上。這對于長時間以來習慣于將老師所講授的內(nèi)容等同于文章唯一詮釋的學生而言,是至關(guān)重要的[33]。Iser對反饋日記的研究顯示,讀者不僅必須認同故事中的角色,而且要填補已存在的作者所選擇的文字間的空隙[34]。

      (4)教師的收獲

      反饋日記也能幫助促進教師的教學。學生們不同的看法和感受能讓教師更好地洞察學生作為個體的逐步的發(fā)展[35]。同時,教師也能通過學生的反饋日記來彌補課堂上與學生交流時間的缺乏,加強他們各自與文章的交互,而最終幫助學生在日后成為獨立的、有個人見地的閱讀者。反饋日記創(chuàng)造了一種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文章之間坦誠而友好的交流方式[36]。Flitterman-King建議,反饋日記是學生真正體驗閱讀過程的有效工具之一[37]。正是由于它的試驗性和探索性的本質(zhì),反饋日記能夠鼓勵最大范圍的反饋,允許無意識的反應,使我們可以檢查和思考,為意料之外的收獲騰出一點空間。

      總之,反饋日記向讀者提供了一個記錄自身感受,與故事中的角色一起傾聽內(nèi)心哭泣、呻吟、吶喊和歡呼的機會,同時也是幫助促成讀者對文章的獨特體驗以及培養(yǎng)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讀者的重要渠道。

      五、讀者反饋研究的局限性和研究展望

      (一)局限性

      在中國以英語為外語的教學背景下教授讀者反饋的困難之一,在于學生面臨極大的應試壓力,以期獲得較好的就業(yè)機會。為了幫助學生通過各類標準化測試,教師也必將投入巨大的時間和精力。因此,日常以教學大綱為主導的教學,不太可能給讀者反饋法的實施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另一方面,某些讀者反饋的研究由于持續(xù)的時間較為有限,也給研究的結(jié)果帶來了一定的局限性。

      (二)研究展望

      為了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語言教師不妨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適當分配一些時間,運用讀者反饋理論,激發(fā)學生的獨立思考,鼓勵他們勇敢表達自己的觀點,以進一步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并達成對不同文化的認可。當學生的觀點受到老師和同學的重視和肯定,他們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逐步改變不敢開口表達自身觀點的習慣,這無疑是幫助培養(yǎng)學生較好的思辨能力的重要一步。

      通過在世界各地進行過的有關(guān)讀者反饋法的研究,已經(jīng)證實了在外語課堂中教授讀者反饋的可能性及其優(yōu)點。在中國以英語為外語的教學環(huán)境下,實踐讀者反饋理論仍然面臨極大挑戰(zhàn),不同教育階段的學生對讀者反饋的體驗仍有待進一步的研究。除了可以在外語課堂中進行教授讀者反饋的縱向研究之外,還應該對更多的讀者反饋的體驗者進行訪談,以對他們更深層次的學習和思考有更全面和更深入的了解。

      參考文獻:

      〔1〕Ali, S.Teaching Literature in a Malaysian ESL Context: Reflec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J].English in Education, 1995.29(01).

      〔2〕〔6〕〔29〕Rosenblatt, L.M. The Transactional Theory of Literature Work: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In C.R.Cooper(ed) Researching Response to Literature and the Teaching of Literature[M].Norwood: NJ.Ablex. 1985.

      〔3〕〔5〕Rosenblatt, L.M.The Reader, The Text, The Poem[M]. Carbondale, IL: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78.

      〔4〕Probst, R.E.Response-Based Teaching of Literature[J]. English Journal, 1981(11):43-47.

      〔7〕Baldick, C.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8〕Connell, J.Assessing the Influence of Dewey’s Epistemology on Rosenblatt’s Reader Response Theory[J]. Educational Theory. 1996(04):395-413.

      〔9〕Tolkein, J.R.R.On Fairy-Stories. In C.Tolkein(ed.). The Monsters and the Critics and Other Essays[M].London: Harper Collins. 1997.

      〔10〕Long, M.N.A Feeling for Language: The Multiple Values of Teaching Literature.In C.J.Brumfit & R.A.Carter(eds.)Literature and Language Teach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2000:42-59.

      〔11〕Ali,S.The Reader-response Approach:An Alternative for Teaching Literature in a Second Language[J].Journal of Reading,December January,1994:88-296.

      〔12〕Garrott,J.R.Chinese Cultural Values:New Angles,Added Insights[J]. International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995.12(02):211-225.

      〔13〕姜婷儀.讀者反饋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專輯,2004(06):148-151.

      〔14〕TANG, F.The Reader Response of English Approach to Teaching Literature[J]. 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 2008(06):10-12.

      〔15〕Holloway, L.M.Cultivating Literary Imagination, Developing Empathetic Understanding toward Others: Using Louise Rosenblatt’s Reader Response Theory to Teach Literature to Eighth Graders in Southeast Georgia[D].A Dissertation Presented to the College of Graduate Studies of Georgia Southern University. 2004.

      〔16〕Hirvela,A.Reader-response Theory and ELT[J]. ELT Journa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127-134.

      〔17〕〔30〕Carlisle, A.Reading Logs:An Application of Reader-response Theory in ELT[J]. ELT Journal. 2000:12-19.

      〔18〕Mora, P & J.Welch.Reader Response: Theory Overview. The Expanding Canon: Teaching Multicultural Literature. http://www.learner.org/resources/series178.html.2003.

      〔19〕〔21〕〔28〕Anderson, R.C.& P.D.Pearson.A Schema-theoretic View of Basic Process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P.D.Pearson(ed.)1984.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In P.L.Carrell., J.Devine & D.E.Eskey(eds.).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33-75.

      〔20〕Stevens, K.The Effect of Background Knowledge in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Ninth Graders[J]. Journals of Reading Behavior, 1980,12(02):151-154.

      〔22〕Bartlett, F.C.Remembering[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3〕Anderson, R.C.The Notion of Schemata and the Educational Enterprise: General Discussion of the Conference.In R.C.Anderson, R.J.Spiro & W.E.Montague(eds.).Schooling and th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M]. 1977:415-431.

      〔24〕Rivers, W.M.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Skills[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8.

      〔25〕Carrell, P.L.& J.C.Eisterhold.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 Pedagogy[J]. TESOL Quarterly.1983:553-573.

      〔26〕Carrell, P.L.1987. Interactive Text Processing:Implications for ESL/Second Language Reading Classrooms. In S.Savignon & M.Berns(eds.)Initiatives i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Vol.2.145-169. In P.L.Carrell, J.Devine &D.E.Eskey(eds.) 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239-259.

      〔27〕Levine, M.G. & G.J.Haus.1985. The Effect of Background Knowledge on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J].Foreign Language Annals, 2018(05).

      〔31〕XU, X.Q.2015. Extensive Reading and Writing Reader’s Response Journal: The Very Way to Improve Students’ English Proficiency[J]. EnglishTeaching, 2015(11):850-855.

      〔32〕Reyes, M.1991. A Process Approach to Literacy Using Dialogue Journals and Literature Logs with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J].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25(03),292-313.

      〔33〕Hancock, M.R.1993. Exploring the Meaning-Making Process through the Content of Literature Response Journals: A Case Study Investigation[J].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335-368.

      〔34〕Iser, W.1978.The Act of Reading: 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M]. Baltimore, MD: The Johns and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35〕Hackman, S.1986.Reading Journals[J]. Reading, 2000(03):197-201.

      〔36〕Hansen-Thomas, H.2003. A Case Study of Reflecting Journals in a University-Level EFL Writing Course in Hungary[J]. English Teaching Forum. 2003(01).

      〔37〕Flitterman-King, S.1988. The Role of the Response Journal in Active Reading[J]. Quarterly of the National Writing Project and th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Writing, 1988(10):4-11.

      (責任編輯 徐陽)

      Abstract: As an essential part of education at all stages,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shoulders the major tasks of deepening teaching reform and meeting the needs of the state and society for talent training in the new era.In addition to the integrated English language competence,students should have a certain ability to think logically.In the process of English teaching at all educational stages,the application of reader response theory initiated by Louise Rosenblatt to teach reading can change the traditional"teacher-centered"mode to"student-centered"one, and gradually cultivat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with the help of the schema theory and a reading log.The practice of applying reader response theory to teaching reading by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home and abroad has proved that this method can gradually help students become independent and insightful readers,and then have the ability of critical thinking.

      Keywords: Critical Thinking; Reader Response Theory; Reader Response Research

      猜你喜歡
      思辨能力
      自主學習與英語專業(yè)本科生思辨能力的關(guān)系研究
      亞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16:48:30
      商務(wù)英語教學中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模式構(gòu)建研究
      基于培養(yǎng)思辨能力的大學外語教學策略探究
      考試周刊(2016年96期)2016-12-22 23:11:24
      淺議加強英語專業(yè)實訓課程實踐的必要性
      青春歲月(2016年21期)2016-12-20 11:33:49
      大學英語寫作思辨教學策略研究
      如何培養(yǎng)小學高年級學生語文學習中的思辨能力
      資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1:42:24
      高中英語教學中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英語教學法”課程改革與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
      中職歷史培育學生思辨能力的探究
      考試周刊(2016年78期)2016-10-12 11:06:38
      英語專業(yè)寫作測試與大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
      考試周刊(2016年40期)2016-06-12 15:16:17
      呈贡县| 安新县| 左权县| 米林县| 淮北市| 凤阳县| 西藏| 宁津县| 沛县| 陇西县| 炎陵县| 阿荣旗| 乳山市| 宝兴县| 读书| 鄂托克旗| 固镇县| 双桥区| 旬阳县| 陵川县| 庆安县| 宝鸡市| 视频| 湖南省| 甘谷县| 汤阴县| 尖扎县| 勃利县| 尼木县| 庄浪县| 阜新市| 阿坝| 东乡| 莱阳市| 乳山市| 玉树县| 丹阳市| 农安县| 鹤庆县| 荆门市| 高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