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璀華
【摘要】筆者認為,一個有活力、有生命、高質量的課堂,并不在于教師滔滔不絕地說教或者是活靈活現地自我表演,而在于師生之間由淺入深的“問”和“答”的互動,以此來指導學生學習課文。這是有效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手段,也是當前許多語文教師使用的一種比較潮流的教學方法。有效的課堂提問有利于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基本知識,控制整個課堂的教學過程,調動、活躍課堂的氣氛,也有利于教師進行課堂反饋,清楚地了解學生在課堂上掌握知識的情況。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提問;實效性
課堂提問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實效。但是在課堂教學中,筆者發(fā)現有時候教師提的問題范圍太大、太空泛、太抽象,以致于學生無所適從,不知從何思考,不知從何回答,壓抑了學生思考的欲望。筆者認為,課堂提問的切入點要細,要選準時機,巧設疑難,要堅持“小材大用,以小見大”的原則,體現出教學新理念,優(yōu)化語文課堂。因此,教師必須細細揣摩,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側重問題的具體化、生活化,不能泛泛而談。問題的設計要具體明確,易于學生理解,要讓學生有綱可想、有話可說。對于課堂提問的設計,如何做到實效性,下面筆者具體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置問于教材的關鍵處
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專業(yè)委員會理事長崔巒說:“語文教學一定要刪繁就簡,要返璞歸真,簡單實用,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fā)展?!惫P者認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要集中、簡潔,直中要害,化繁為簡,這樣才更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
以《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例,在課堂教學時,筆者提出了這樣一組問題:“賣火柴的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多少次火柴?在每次擦燃火柴時她看到了什么?說明了什么?她渴望得到什么?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想一想小女孩為什么渴望得到這些東西,由此說明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是怎樣的呢?”在這里,筆者特別注意問題的梯度變化,讓學生深入文本,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由淺入深地逐步探究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主題。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小女孩在現實生活中充滿了寒冷、饑餓和痛苦,她沒有歡樂,沒人疼愛,而她渴望得到的這一切只能出現在幻象中。接著,筆者因勢利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與小女孩的境況進行對比,從而展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制度,進而揭露出造成賣火柴的小女孩悲慘命運的真正原因。這樣刨根究底的提問既緊扣住文章的關鍵,又合乎邏輯,符合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水平,保護了學生的思考欲望,引導學生在學中問,在問中學,讓學生感覺到每個問題自己都有能力去解決,增強了學生作答的自信心。
二、置問于教材的疑難處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币虼耍處熢诮虒W中既要深入鉆研教材,找準解讀文本的切入點和關鍵點,又要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心理特點和思維能力等學情巧妙地設計問題,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啟迪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逐漸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yōu)橹鲃訉W習知識,使之成為“樂之者”。
以《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一課為例,當讀到邱少云被熊熊烈火灼燒身體的時候,筆者在教學中首先播放了相關影片,然后啟發(fā)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想象一下平時自己不小心被火或者被熱水燙一下的時候是什么感受,從而讓學生深深地體會到邱少云在被熊熊烈火灼燒身體的這半個多小時的時間里所表現出來的驚人毅力。筆者當時就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邱少云為什么能在烈火中堅持一動不動呢?是一種怎樣的強大力量支撐著他呢?你們知道當時邱少云的心里是在想什么嗎?”這樣的問題一拋出來,學生興趣盎然,思維和情感的閘門被打開了,個個舉起了小手搶著回答,而且他們的回答一個比一個更完整、更深刻,演繹出很多精彩美妙的解讀。在筆者由淺入深的層層啟發(fā)下,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得到了拓展,促進了他們的理性思考。這樣既達到了知識傳授的目的,又滲透了思想教育,收到了雙重的教學效果,真正實現了一課一得。
三、置問于教材的矛盾處
古語云:“學貴有疑?!惫P者認為,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適當地給學生創(chuàng)設核心問題情境,促使學生更積極、更專注、更有效地與文本進行對話。比如,在教學《那個星期天》第7自然段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組問題:“段中出現了一對反義詞,看誰有一雙善于發(fā)現的眼睛,把它們找出來?它們分別是什么意思?互相矛盾嗎?”學生通過小組自主學習討論,明白了“漫長”這個詞寫出了作者等待過程的難挨,“急遽”讓我們感受到黃昏來得很迅速,讓我們清楚地知道作者雖然等待的時間很漫長,但是他并不希望黑夜的降臨,希望白天能夠更長一點。其實,這句話的意思并不矛盾,而是作者特意安排的妙筆。這種揭示“矛盾”式的提問,讓學生形成一種認知沖突,巧妙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達到了“引人入勝”的效果。
四、置問于教材的含蓄處
魯迅先生說:“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只有激發(fā)學生思考的興趣才能讓學生自主思考。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抓住一些含蓄、言盡而意未盡的結尾,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大膽地發(fā)揮想象。比如,在教學《在柏林》時,筆者拋出問題:“你怎樣理解‘車廂里一片寂靜,靜得可怕’?如果你當時是車廂里的其中一個人,你會怎么想、怎么做呢?”這樣的提問,學生的思維激活了,文本的重點挖深了,文本的難點突破了。從而讓學生與教師、文本、作者,在心靈上產生強烈的情感震撼與共鳴:戰(zhàn)爭是殘酷的,是災難性的,我們要捍衛(wèi)和平,珍愛和平。
一個精彩的語文課堂,一個具有活力的語文課堂離不開教師精心預設的問題。好的問題必須緊扣文本、緣文而發(fā),切忌為疑而疑、追求形式,脫離重點。因此,課堂提問是教學的一項重要策略,課堂教學中要從教師“教什么”與學生“學什么”的角度出發(fā),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理解、品味、探究,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鄭愛軍.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提問藝術初探[J].文教資料,2008(21):138-139.
[2]李擁軍.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之我見[J].課程教育研究,2013(8).
責任編輯? 陳?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