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曉娟
(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qū)福利東路第一小學〈蘭煉一小〉,甘肅 蘭州)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小學數(shù)學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探究和自學能力,成為數(shù)學教學的主要目標,而“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的引入讓這一切成為可能。
“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是由江蘇省著名特級教師李庾南提出的,該教學法的核心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和探究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求老師創(chuàng)設出有效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獨立完成學習任務,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因此,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有效地運用“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能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課堂教學中,老師是課堂的主宰,有著絕對的權威,整個教學的過程就是老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老師永遠是教學的主角。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學生的積極性得不到有效調動,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不濃厚,最終影響了教學效率。
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shù)學老師一定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運用好“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以提升教學效率。具體來說,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老師要樹立生本意識,要做好角色的轉換,以便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和陪伴者,把學習的主權還給學生。具體來說,要做好以下兩點:一是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源,只有培養(yǎng)起學生的興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而提高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意識。二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意識,有了問題才會主動地去探究,最終尋找到問題的答案。
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時,為了明確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可讓學生先觀察圖形,尋找規(guī)律,結合四邊之間的對應平行關系,學生進行總結,然后通過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引導學生進行設想和質疑,進行知識的遷移與內化,使學生真切地體驗到數(shù)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感受到數(shù)學不再是枯燥的,從而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
小學數(shù)學內容龐雜,知識點很多,覆蓋面廣,而小學生年齡小,理性思維還不成熟,面對這些知識,往往感覺抽象難學,會產生一種畏難情緒。因此,數(shù)學老師要把“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引入課堂中來,通過有效情境的創(chuàng)設,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把抽象知識形象化,降低學習的難度,幫助學生培養(yǎng)起自覺學習的意識,從而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學習“工程問題”時,老師可結合生活實際給學生創(chuàng)設以下的情境:學校正在進行工程建設,有兩個工程隊競標項目,如果A工程隊獨立承建完成需要m天,B工程隊獨立承建要比A工程隊多n天,假如讓A、B兩個工程隊合作承建,則需要多少天?
這一問題就是學生身邊的生活事例,也是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很高,通過自主思考,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有一種成就感,讓他們樹立了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
“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非常重視對學生思維力的培養(yǎng),要求在訓練過程中,促進學生思維向高階發(fā)展。尤其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運用“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為學生的探究和討論提供了空間,促進了數(shù)學知識的遷移與內化,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了落實這一教學目標,在教學時,教師可對學生進行分組,運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討論和自主探究,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例如,在學習“位置”時,學生對于這個概念的感覺是非常抽象的,如果單純進行概念學習,很難收到好的教學效果,這時老師可把學生進行分組,然后讓他們自己尋找和描述位置關系,以便獲得直觀的感受,然后通過小組競賽的方式,進行知識的運用,進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總之,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老師一定要立足教改前沿,學習“自學·議論·引導”教學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同時要做好角色的互換,指導學生進行自覺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意識,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數(shù)學習慣,促進學生數(shù)學思維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