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
【摘? 要】信息技術課程實踐性強,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善于依托任務驅動,讓學生在動手實踐體驗中,鞏固所學知識,增進遷移應用。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精心組織課程實踐活動,突出趣味性、應用性,激發(fā)學生參與意識,學習信息技術相關知識和技能,逐步發(fā)展學生信息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實踐活動;遷移應用
信息技術課程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緊密,要鼓勵學生參與問題的解決,在動手實踐中習得知識、技能和方法。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知識點以技術工具學習為主,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相關軟件,掌握必備的操作技能。筆者倡導學生在學習實踐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發(fā)展信息素養(yǎng)。
一、引出真實問題,構建學習遷移情境
建構主義認為,情境的構建,有助于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對于相關知識點的學習,教師要善于搭建真實的學習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體認信息技術,并將所習得的知識,融入到現實生活問題中,讓學生在情境遷移中獲得靈活運用。
(一)導入生活話題,圖像處理充滿趣味
以美圖秀秀的教學為例,為了突出學習的趣味性,我們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出示四格漫畫圖片。這些圖片極具藝術感和視覺沖擊力,很好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也為后續(xù)展開圖片處理與美化創(chuàng)造條件。接著,提問學生,給你一幅圖片,想不想將之進行美化處理,讓圖片充滿趣味?學生們很開心,順勢引入美圖秀秀軟件,對該軟件進行介紹。利用美圖秀秀軟件,可以讓平淡的一幅畫變得獨具藝術特色。學生的興趣點得到激發(fā),動手積極性獲得增強。
(二)確立動手任務,驅動自主探究學習
對美圖秀秀軟件的介紹,通過照片處理與美化過程,讓學生了解該軟件的功能。接著,引出動手活動。活動一,給你一張普通照片,瞬間秒變藝術照效果。結合美圖秀秀軟件,教師以實例展示方式,針對一張普通的圖片,通過調整局部或整體色彩,使其呈現夢幻般的藝術效果。學生們被教師的示例深深吸引,迫切想通過美圖秀秀軟件,體驗一把美圖處理的特效感受?;顒佣寛D片邊框更出彩。具體操作方法,給出一張圖片,通過增加不同的邊框,讓照片更富有創(chuàng)意。該活動的基本任務是為圖片添加邊框,學生可以結合不同圖片,融入自己的想象力,為圖片設計別樣的邊框。學生跟隨教師的示例,自主去體驗美圖秀秀的操作方法。對于學習中的問題,可以展開合作探究,共同解決。
(三)梳理美圖技巧,展開遷移實踐運用
教師在課堂上,通過示范指導方式,讓學生認識和掌握美圖秀秀的一般操作方法,并結合布置任務方式,鼓勵學生參與動手實踐。在學生完成美圖效果后,結合學生的掌握情況,鼓勵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美圖技巧。本節(jié)學習遷移環(huán)節(jié),我們給學生提供一些不同的照片,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的修圖方法和技巧,嘗試進行不同的美化處理。設置“大顯身手”創(chuàng)意美圖活動,讓學生靈活運用不同技巧和方法,來完成圖片修飾效果,融入自己的創(chuàng)意,增強圖片的特效,在動手美化中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
二、強調聯系類比,實踐促進學習遷移
學習遷移理論認為,根據知識的不同類型,可以劃分為程序向程序的遷移、程序向陳述的遷移、陳述向程序的遷移和陳述向陳述的遷移。信息技術學科知識,多為程序性知識,從學習遷移實踐中,借助于類似的知識,幫助學生建構問題解決的方法,增進學習遷移。聯系類比策略,就是要結合先前所學知識,向學生展示與新知識相關的舊知識,促進兩者的聯結與互動。
(一)由漢字注音,營造指法學習氛圍
在課堂伊始,我們從漢字注音活動入手,給出學生學過的漢字,寫出該字所對應的拼音。然后,引領學生觀察鍵盤上的字符分區(qū),想一想,如何利用鍵盤輸入漢字?接著,出示“鍵位圖”,讓學生觀察“鍵位圖”,與鍵盤上的字符位置進行對比,認識各個鍵的功能分區(qū)。鍵盤是學生較為熟悉的設備,參照鍵盤分區(qū),讓學生回顧生活中的電視遙控器,兩者有何異同點?我們使用電視遙控器,幫助我們選擇所要收看的電視節(jié)目。同樣,利用鍵盤,幫助我們操作計算機,與計算機展開互動交流。再回到“鍵位圖”,請同學們想一想,我們應該怎樣來使用鍵盤?查找“ASDFJKL;”等基準鍵位,教師以示范方式,指導學生將自己的手指置于基準鍵位。隨后,每個手指都要摸一摸按鍵,有何不同?學生很快發(fā)現F鍵和J鍵上有“短橫”,這個“短橫”就是便于我們在使用鍵盤時返回基準鍵位的參照標。輕松、趣味的課堂,讓學生很快了解鍵位圖,并掌握最基本的鍵盤指法。
(二)由手機輸入法,類比鍵盤漢字輸入
很多小學生都會使用手機,并利用手機的按鍵,和手機進行溝通對話。如有的學生會拼音輸入,有的學生會語音輸入等。我們播放一段利用鍵盤輸入文字的視頻,激發(fā)學生對鍵盤輸入法的學習熱情。畫面中,手指在鍵盤上飛快切換,一個個漢字快速呈現在屏幕上。同學們,想不想學習鍵盤輸入法,讓自己變成電腦打字高手?結合前面對鍵位圖的認識,指導學生掌握手指的鍵位分工方法。同樣,要突出學生打字姿勢的調整,養(yǎng)成良好的打字擊鍵習慣。借助于“金山打字通”軟件,為學生展示“手指分工圖”,引入口訣“左右各一半,食指看中間;中五依次列,小指管一片”。對鍵盤輸入法的學習,需要循序漸進,先從鍵位記憶開始,讓學生對照“鍵位圖”,結合鍵盤查找并體認每一個鍵所處的位置,每個鍵所對應的字符。通過“金山打字通”,讓學生看著屏幕,查找所對應的字母及鍵位,邊看邊練,促進學生對鍵位的記憶。
(三)引入趣味游戲,增添打字練習快樂
對鍵盤輸入法的學習,單純性練習,反而讓學生喪失熱情。我們可以結合教學需要,引入游戲活動,既放松學生的緊張情緒,又從游戲過關中強化了指法訓練,提高學習成效。結合“金山打字通”,根據學情先從初級模式開始,在3分鐘內,看誰打的字最多,誰的得分最高?趣味橫生的鍵盤輸入游戲,調動了學生動手積極性,學生邊看邊練,強化對鍵盤鍵位的記憶。
三、范例學習策略,獲取動手操作方法
范例學習策略,主要是通過教師的示范引領,以實例呈現方式,學生先觀察范例,再進行操作實踐,形成學習遷移能力。在運用Word軟件展開文本格式設計的教學中,教師運用范例展示,以簡潔明確的步驟,為學生掌握文字編輯技巧方法提供參考。
(一)呈現一篇日記,指導學生用電腦記事
本節(jié)課主要通過“文本輸入”任務,讓學生熟悉Word文檔,并完成文字錄入和簡單的編排方法。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是關于Word文檔的知識。出示課件,展示利用Word完成趣事的記錄過程。接著,設置動手實踐任務。任務一,認識Word文檔界面,了解基本選項的功能。在文檔中輸入一段話。在輸入過程中,讓學生嘗試使用“刪除鍵”、“退格鍵”。任務二,對文檔內容進行簡單編輯,如文本移動方法、文本復制方法、文本替換方法,以及Word文件保存方法等。學生參照教師的范例,自己動手展開文本錄入和編輯。
(二)明細操作步驟,助力學生遷移應用
范例學習策略,通過教師范例,將操作步驟和方法進行呈現。學生參照范例,自主實踐和練習,并對出現的問題,展開交流和解決。以設置行距教學為例,范例的步驟,由光標定位到需要修改行距的段落,再查找菜單項,找到“格式”,點開“段落”,對“修改行距為最小距離”進行設定數值,點擊“確定”鍵,即完成。在學生參照過程中,很多學生將問題聚焦于“設置行距”中的選項,不同的選項,所對應的行距是不同的。讓學生展開測試,并觀察文本行距變化,鞏固學生對行距設定方法的掌握。
四、豐富課后練習,深化學生理解
小學階段信息技術的教學重點在于,了解信息技術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計算機、雷達、電視、電話等),正確進行文字的編輯(如新建打開并保存文檔,在文檔中插入圖片),學會基礎的文字工具使用,簡單的復制粘貼操作,收發(fā)電子郵件添加附件,管理郵箱,制作課程表,用計算機畫畫,制作多媒體作品,簡單應用網絡等。但是小學階段對計算機課程安排的課時比較少,而且基礎的計算機操作較為枯燥,所以結合趣味性、操作性、實踐性的課后練習活動對信息技術知識的掌握很有必要。
(一)給教師發(fā)送一封電子郵件
新建并保存文檔,在文檔中插入圖片,使用基礎的文字工具對文字進行編輯,收發(fā)電子郵件并添加相關附件,這些操作的使用可以結合起來開展一次課后練習活動,給教師發(fā)送一份電子郵件。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喜歡和熱愛的事物,可以是一件事、一次旅行等,運用課上學習的,在互聯網搜索相關知識的技能,搜索并選擇信息,在word文檔中進行編輯整理,可以對字體字號進行設置,也可以使用藝術字,還可以插入圖片、鏈接等。如果有的學生喜歡某種動物,比如恐龍,那么就可以寫一篇介紹恐龍的小短文,通過互聯網搜索相關信息,選擇自己需要的信息進行編輯,可以結合圖片和視頻的說明,完成介紹恐龍品種或者生活習性的作品。然后將作品作為附件,添加到郵件中,在指定時間之前發(fā)送到教師的電子郵箱。諸如此類的課后練習,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提高練習的趣味程度,降低學生對課后練習的抵觸心理,在練習、內省和比較中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
(二)與其他學科教學相結合
信息技術的課后練習內容,可以與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結合起來,這樣的練習方式既可以有效加深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印象,在操作中學習,又將學習內容應用于操作。此外結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小學階段,學生經驗閱歷較少,對知識的接受過程較慢,所以信息技術的課后練習緊貼學生的日常生活,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果。
信息技術課后練習可以與學生的語文、數學等科目教學相結合。例如,在數學的統(tǒng)計概率相關學習中,學生可以通過練習和使用在word中繪制統(tǒng)計圖和表格,達到練習相關計算機使用技能,復習并掌握數學知識的目的。如調查同一紅綠燈人行道處,一天中不同時間點10分鐘之內經過的人數,學生可以通過手動記錄數據和時間點,收集數據,然后在word文檔中對數據進行整理,把數據整理成表格信息,然后再將表格中的數據用折線圖表現出來,分析不同時間點人流變化的狀況、規(guī)律,并分析規(guī)律背后的原因。結合信息技術的數據整理,還可以做成柱狀圖,條形圖、數據地圖、餅圖、散點圖等。既可以鞏固數學知識,又可以鞏固計算機知識。
總之,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對學習遷移理論的應用,旨在為學生搭建真實的問題情境,通過聯系類比,讓學生從動手操作中,對所學知識、技能進行有效遷移,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俞培.小學信息技術有效教學方法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12):168.
[2]陶小軍.踐行“教學做合一”構建真課堂——“教學做合一”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實踐[J].中小學電教(教學),2019(05):54-55.
[3]譚慧.巧用教學策略提升學生信息素養(yǎng)[J].文理導航(中旬),2021(11):72,84.
[4]張瀟元.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培養(yǎng)動手能力的實踐[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8(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