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鐵明 陳建都 王明佳等
關鍵詞:網絡教學 項目課程 教學設計 教學實踐 工業(yè)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2)02-0097-03
引言
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爆發(fā)與流行導致高校師生無法正常返校,眾多高校都采用了線上教學的方式來實現“停課不停學”,并在課程中嘗試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來減少“屏幕學習”帶來的隔閡。工業(yè)設計作為一門應用性與創(chuàng)新性強的學科,其項目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從真實的產品需求出發(fā),經歷一個完整的設計流程,并在活動中掌握新的設計方法與思維。在線式的工業(yè)設計項目課程利用網絡延伸了學習的空間與時間,但是缺少現場參與和面對面的實踐指導,因此對于課程的設計和學生的自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數字化的教學、多元化的實踐、強調過程與結果的可視化是基于網絡教學的工業(yè)設計項目課程特點。本文通過對基于網絡教學的工業(yè)設計項目教學經驗進行梳理和總結,以此為相關課程提供啟示與參考。
一、設計項目課程的網絡教學現狀
基于網絡的同步在線教學早期一直是作為一種輔助教學形式,之后由于用戶需求的增加,信息技術的進步和政策支持,開始迅速發(fā)展,到2020年初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全球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在線教育實踐。與此同時,眾多的設計專業(yè)課程也開始探索網絡教學模式,邢萬里結合在線教學對環(huán)境設計表現技法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充分利用網絡教學的豐富資源與溝通方式來幫助學生學習表現技法。李炳琰則利用翻轉課堂理論設計了新的軟件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前利用網絡來自學知識點,而線上教學的時間則用來鞏固知識、答疑和檢查自學效果,提升學生學習設計軟件的效率和主動性。杜軍在CMF(Color,Material,Finishing)設計的網絡課程中,采用了在線理論教學、虛擬實訓項目、真題真做的方式構建在線理論與項目實踐的雙軌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全面的交流環(huán)境、學習環(huán)境、設計環(huán)境及生產環(huán)境。
目前基于網絡教學的設計項目課程除了單一的線上課程、也有線上線下的混合式課程。馮赫、周穎、陳曉剛等人從不同的角度嘗試了混合式的設計課程教學模式,將傳統(tǒng)的面對面教學與在線學習相結合,使用在線學習的形式來預習基礎知識或延伸內容,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相對自由的學習空間,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與自主學習的特點。李盛弘則嘗試搭建一個高互動性的線上線下共創(chuàng)工作坊模式,探討未來遠程教學和團隊設計合作新的可能性,在構建過程中關注了線上與線下體驗的整合、線上學習參與者的專注閾值、行動手冊的拓展性和溝通交流方式等內容。在課程組織方面,網絡課程根據組織的開放性和參與規(guī)??梢苑譃榇笠?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與小規(guī)模限制性在線課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兩種類型,課程中會采用直播、錄播、在線互動、數字資源分享等教學形式,大部分高校的設計項目課程都采用SPOC模式,方便師生的實時互動,容易保證教學質量。此外,網絡課程中使用的軟件平臺和硬件設施也是影響課程效果的重要因素。
總的來說,網絡教學促進了設計類課程的創(chuàng)新與改革,使得專業(yè)理論、軟件技能的學習更加靈活自由?;诰W絡教學的工業(yè)設計項目課程相比面授課程,具有延伸性,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但是也受限于物理環(huán)境,無法使用輔助實物,在具身認知方面存在不足,脫離了實驗室和工作室,部分操作類的設計工作可能會受阻。工業(yè)設計項目課程在此環(huán)境下面臨實踐條件不足、環(huán)境限制的挑戰(zhàn),急需從實踐形式、課程互動、設計評估方面進行教學的創(chuàng)新實踐。
二、工業(yè)設計項目課程的創(chuàng)新實踐
工業(yè)設計項目課程是工業(yè)設計學生專業(yè)綜合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教學模塊,采用項目式學習方法。學生根據基礎課程掌握的知識,通過完成具體的實際項目,以解決問題為導向,掌握全套的設計流程。基于網絡教學背景下的工業(yè)設計項目課程需要借助網絡來拓展內容與形式,既要兼顧設計理論方法的內容教學增加學生的學習驅動力,也要設計多樣的實踐方式來降低參與門檻,從而鼓勵學生突破屏幕限制積極參與設計實踐。
(一)設置結合時事的本土化項目主題
工業(yè)設計項目課程的主題設置需要從學生的真實興趣與處境出發(fā),考慮實際操作的可行性,兼顧社會價值與未來探索,引導學生關注本土化問題并培養(yǎng)國際化的專業(yè)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設計與感知能力。網絡課程受限于居家的學習場地與研究條件,通過設置本土化的設計項目課程主題,盡可能充分地利用現有資源,讓學生結合自身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根據生活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個人興趣與主動性。從身邊出發(fā)、從本土出發(fā)的實際主題方便設計調研與驗證,同時主題還要考慮其方向的可拓展性,促進產出多樣的設計方案。在本土化的設計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洞察力與同理心,塑造具有社會責任意識的設計師。
(二)注重線上與線下融合的學習體驗
相比理論課程,工業(yè)設計項目課程更看重在實踐中的設計交流與構建合理的設計流程,要求學生圍繞項目主題進行設計調研、構建方案并驗證方案的適用性?;诰W絡教學的工業(yè)設計項目課程應當通過線上的理論指導與線下的設計活動相結合,使學生獲得完整的學習體驗。在線上課程設計中側重設計理論與方法、設計點評與交流、數字化資源分享,線下側重學生自主進行情境探究、設計調研、模型制作、人機工程等實踐活動的開展與總結。課程按照項目流程設置階段性任務,學生需要在課后完成有目的性的設計實踐任務,把寶貴的線上時間留給與專業(yè)導師的設計交流,通過學習、實踐、交流、反思四個環(huán)節(jié)的交替,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交流中反思,連接其在線下與線上的學習創(chuàng)作體驗。
(三)開展數字化的資源分享與設計交流
數字化是基于網絡教學的工業(yè)設計項目課程最顯著特點,數字化的學習資源和溝通渠道使得知識的傳播和交流更加方便,帶來了便捷的學習體驗。工業(yè)設計項目課程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來擴充課程內容,利用網絡工具對設計知識進行組織和呈現方面的創(chuàng)新,使其符合學生的認知習慣。課程的準備前期收集整理相關的網絡資料,編輯課程要求的電子文檔,幫助學生理解項目主題與進行準備工作。在課程中的情境探究、問題定義、方案構建也要求學生查閱大量的網絡信息,來綜合判斷,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檢索與分析能力。
在基于網絡的項目教學中,數字化交流是最主要的溝通方式,師生互動從以往的面對面教學取而代之的是視頻、語音、圖文等交流形式,同時數字化的教學增加了內容的復現性,方便學生查漏補缺。學生在線匯報時,同學之間也可以在會議討論區(qū)相互交流,了解不同的設計思路與方法。基于網絡教學的設計項目匯報要求學生的設計過程和結果盡可能地考慮數字化的閱讀習慣,提高交流效率。
(四)設計評估中側重設計方案的分析過程和可視化
設計評估指的是工業(yè)設計項目課中對于項目階段性的產出方案和學生學習效果的評估。在基于面授的工業(yè)設計項目中,學生都會經歷一個完整的實踐流程,在過程中學生可以使用大量的實物來佐證自己的研究發(fā)現,也有豐富的外出考察機會來收集資料,同時可以借助實驗室的加工制造設備,制作高質量的產品模型。傳統(tǒng)工業(yè)設計項目課程的設計評估中,看重的是學生綜合設計能力的表現,項目最終產出的設計模型效果占據了很大比重,主要考察的是模型的美觀與適用性。和傳統(tǒng)的工業(yè)設計項目課程相比,在基于網絡教學的項目課中這些外出考察與產品模型的加工制造是受限的,因此需要調整課程中設計評估的側重點,關注學生在設計項目中對問題分析與所構建方案的邏輯性和科學性,提高項目產出內容的可視化要求,借助屏幕清晰明了地展示設計者想要表達的內容。
三、以肇慶學院工業(yè)設計項目課為例
肇慶學院中德設計學院(Industrial Design Institute ZhaoQing)是肇慶學院的首個中外合作辦學學院,由肇慶學院與德國富克旺根藝術大學(Folkwang Universitat der Kunste)合作辦學,引入德國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工業(yè)設計作為開設的首個專業(yè),其培養(yǎng)方案參考德國富克旺根藝術大學的工業(yè)設計系統(tǒng)教學模塊手冊,核心教學內容圍繞“人類”“文化”“環(huán)境”“方法與戰(zhàn)略”“技術與創(chuàng)新”五個關注點開展。其教學是以問題為導向、以設計項目為核心的模塊化教學,本科期間共設置了五門設計項目課程,每次課程都會由任課老師根據實際情況設定不同的主題,同時積極尋求與產業(yè)企業(yè)、研究機構、文化或其他組織的合作。低年級的基礎項目課程,以生活中熟悉且簡單的物件再設計為項目主題,來培養(yǎng)學生的設計思維與模型制作能力,高年級的項目課程專業(yè)性較高,會涉及到具體的行業(yè),例如“牙醫(yī)工具”“廚具”等,要求學生進行詳細的專業(yè)調研與人因工程的分析,了解科技的發(fā)展動態(tài)。設計項目課程也會聯系有相關工作經驗的專家參與課程指導,并安排學生赴公司、市場、展會進行設計考察。2020年春季受疫情影響,針對大三工業(yè)設計專業(yè)學生的Project B-C課程采用網絡教學的授課形式。
(一)項目主題:疫情隔離下的居家生活
新冠疫情爆發(fā)后,這是全球都在經歷的危機與考驗,讓很多人的工作、生活、學習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本次的項目課程是在新冠疫情的流行背景下開展的,因此課程的主題設置為“Quarantine:Home Sweet Home?(疫情下舒適的家?)”,課程劃分了“Proximity and Isolation(親近與隔離)”“Sanitation and Appliances(衛(wèi)生與用具)”“Sorting and Storing(分類與儲存)”“Supply and Disposal(供應與處理)”“Inside and Outside(內部與外部)”“Physical and Mental Recreation(身心娛樂)”六個不同方向的小組。通過主題與關鍵詞來引導學生進行設計研究,鼓勵學生在新的經驗背景下思考和解決即將出現的問題,觀察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從自己或者家人的角度來設計,踐行“以人為中心”的設計理念。
在每學期的課程設計前,專業(yè)課老師之間都會進行交流,目的是提升課程之間的關聯性,借助理論課程來幫助學生參與實踐性的項目課程。在本次項目課前開設的設計理論課以全球化和可持續(xù)設計作為課程主題,讓學生思考設計創(chuàng)新與社會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全球化與本土化的相互影響等內容,從而帶著更多的想法參與到設計項目中來。
(二)項目流程:線上交流與線下實踐相互交替
此次項目課程以“Quarantine:Home Sweet Home?”開展,通過一系列的調研分析,讓學生思考疫情影響下的生活方式變化,設定一些抽象或具象的關鍵詞,讓學生聚焦疫情給居家生活所帶來的某一具體領域的新問題。
整個設計項目的流程包括:實地的情境研究、人機工程學研究、市場調研、技術調研、材料與加工方案、需求定義、方案構思、初步設計、最終方案設計。在每一個階段都交替進行線下的設計調研、方案制作和在線的設計匯報、項目交流,在過程中引導學生了解工程技術方面的知識,包含人機工程學的應用與工業(yè)設計制造基礎等內容,這些是設計項目課程的重點。
在項目的調研過程重視對目標對象的設計觀察,引導學生圍繞關鍵詞發(fā)散,首先收集與分析網絡資料并實地觀察,綜合不同的觀點來定義關鍵詞。學生在形成對關鍵詞的初步理解后通過訪談相關者,圍繞產品或服務的使用場景、用戶角色、行為習慣等內容進行提問。
在項目的問題探究階段,每個小組都依照關鍵詞展開了居家的設計觀察與調研。其中“分類與儲存”小組聚焦在生活中的食品、工具、衣物等物品的分類與收納;“衛(wèi)生設施”小組研究了個人物件的消毒與家居衛(wèi)生中遇到的問題,包括衣物和隨身物品的消毒、衛(wèi)生間清潔等;“供應與處理”小組則關注了食物的采購、制作、處理過程的一些不便;在“內部與外部”小組,有的學生思考了工作區(qū)域或清潔區(qū)域的劃分,還有的設法改進個人物品的包裝設計;“身心娛樂”小組討論了居家下的健身和娛樂相關的產品設計,以促進人們的健康生活;“親近與隔離”小組將目光聚集在病毒隔離和清潔工具的改良,提升其使用體驗。學生都以家庭為單位分析關鍵詞中不同的場景方向,對所處的環(huán)境、使用的產品與服務、涉及到的對象、用戶的行為和觀念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通過對家庭成員、好友的訪談來確定問題,使用影像、圖文來將問題可視化,如圖1,方便在線展示與交流。在此基礎上展開了多次在線匯報,師生一起討論找出問題的要點。根據問題的情境,有的學生把視野逐步從家庭轉向社區(qū)、超市等相關場所,開展了更為深入的田野調查。
項目課程在設計方案的構建部分,尤其重視人機工程的內容,要求學生測量相關產品的靜態(tài)尺寸以及記錄用戶行為的動態(tài)尺寸范圍,以考慮產品的合適功能與尺寸。項目課程中也要求學生闡述各自方案的材料選擇、色彩設計和成型工藝,并收集相關資料驗證其合理性,技術主導類型的概念產品需講解產品中的技術解決方案,引導學生關注新興技術的應用現狀與發(fā)展趨勢。因為受限于疫情,在模型制作方面僅有部分學生采用身邊容易獲得的材料,設計了簡易的產品模型。在項目的問題發(fā)現、目標定義、方案構建、設計呈現等板塊強調線上學習與線下實踐的相互結合,學生也充分利用桌面調研與在線學習獲取更多的參考內容。
六個小組基于疫情下居家環(huán)境中的問題進行了設計分析與實踐,最終提出了多個不同方向的產品方案,如圖2。這些方案反映了在疫情流行期間居家隔離中所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其中包括疫情居家下人們在家工作生活所需的空間、設備、支持等方面的不足,創(chuàng)新性的產品方案探索了新的生活方式,目標是讓后疫情時代的居家使用者更加健康、舒適、親密。
(三)項目溝通:多元化的數字內容分享與交流
兩位德方老師作為主要教師,一位中方老師作為助教共同參與了Project B-C課程的教學工作。身處德國的兩位專業(yè)老師會經常分享一些國外的相關產品現狀與創(chuàng)新動態(tài)給學生作為參考。隨著項目的進度,老師在交流群里分享了許多項目相關的趣味電影、科普視頻、產品文檔、研究論文來幫助學生學習設計方法與工程相關內容,在設計調研階段分享了喜劇電影《廚房故事》,來讓學生了解設計調研中觀察者的特點,在產品方案的構建階段分享了《制造的原理》紀錄片的眾多片段,來展示產品的加工成型過程。在課程期間德方老師還特意去到德國當地的超市并錄制短視頻,給學生展示相關產品的功能、結構、材料,并分享了德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趣味產品和創(chuàng)新理念,如圖3。
在基于網絡教學的工業(yè)設計項目課程中,在線視頻、網絡聊天、文檔批注等方式代替了傳統(tǒng)的面對面交流。課程中提倡營造一個輕松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課程通過多元化的文化視角和交流渠道,來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項目學習內容。
(四)項目評估:適應網絡教學的設計評估
在本次的項目課程中,項目的總成績由日常成績和最終考核成績兩個部分組成。其中的日常成績是依據學生在項目參與過程中的積極性與匯報質量,項目過程中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評估側重點,在項目調研階段關注的是對于問題探究的邏輯和深度,在設計定義階段關注的是對于目標人群和產品需求的把握,在方案構建階段關注的是人機工程和材料工藝的合理性,過程中強調以專業(yè)的方式記錄工作過程,將問題情境與設計方案進行可視化,并注重設計報告的板式設計,項目匯報文檔的在線展示效果也是重要的設計評判因素。最終考核要求學生將所有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與老師的反饋建議按照時間線匯總后進行10分鐘的在線陳述,同時學生還需要設計用于展示的產品海報,考核成績是依據設計方案的適用性與表達效果來進行評定。
四、基于網絡教學的設計項目課實踐反思
本次基于網絡教學的Project B-C課程也是師生們第一次嘗試在線課程,在初期有很多方面的不習慣,包括會議軟件的使用和在線視頻的交流方式。在項目的模型制作方面也因為缺少實驗設備、材料、場地,因此未做強制性要求,但這是工業(yè)設計項目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今后的教學實施中可以考慮更加靈活的模型制作,例如利用容易獲取的材料和成型技術,也可以考慮把模型制作的環(huán)節(jié)進行延后等到條件成熟再補充。此外,網絡課程也對學生的在線學習關注度是一個挑戰(zhàn),長時間的在線學習容易使學生感到疲倦,因此課程上的活動設計需要關注屏幕前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狀態(tài),建議將課程內容按時長合理劃分,考慮設計不同的網絡教學活動,降低長期屏幕學習帶來的疲勞。
結論
在基于網絡教學的工業(yè)設計項目課程中,課程圍繞疫情居家這一主題,以學生為主體,從疫情中居家生活的情境下思考所面臨的問題,并開展設計探究與實踐。課程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融合線上與線下的學習體驗,注重設計項目的流程性,以階段性的在線匯報與交流促進學生的設計反思。借用網絡彌補因為缺少面授而給設計項目課程所帶來的不便,弱化了產品模型制作方面的要求,而強調在設計思辨中進行定義、選擇、衡量,通過這些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設計思維與能力。
網絡教學的介入拓展了工業(yè)設計項目課程的形式與空間,但是如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實踐性的內容,實現線上的協(xié)作創(chuàng)新,也是未來值得繼續(xù)思考與研究的方向。相信在未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基于網絡教學的工業(yè)設計項目課程會有更多的可能性。
2226501705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