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沂沂河實驗小學 謝春靜
創(chuàng)新是知識經濟時代的顯著標志,一種精神,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教育是知識創(chuàng)新的基礎,想要創(chuàng)新教育就需要大力推進素質教育,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思維能力。小學是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重要階段,而數學的學習能力更能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能力,所以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思維能力。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有利于創(chuàng)新的學習環(huán)境,發(fā)掘每個學生身上的潛力,讓學生內在的潛力都被發(fā)掘出來。
如今,我國很多小學的數學教學仍然保留著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觀念,以應試教育為主,過于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將學生的成績高低作為衡量學生學習好壞的一個標準,這個標準顯然是有失偏頗的,另外,在課堂之上,教師的教學仍采用題海戰(zhàn)術或者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等方式來展開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很難參與到課堂中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頻率很低,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學習,并不是主動地去學習,這樣漸漸學生會感覺到課堂的枯燥,甚至會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雖然隨著教育教學的變革,課堂上的教學應該由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慢慢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的學習,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是由于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觀念根深蒂固,題海戰(zhàn)術仍然是小學數學教學中常用的方式,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有很大的弊端,由于學生要做大量的練習題,很容易影響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甚至會產生厭學的情緒,這都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愛玩是小孩的天性,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才會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探究中。課堂上不只是單純地講授知識,小學數學的課堂也要注重善于創(chuàng)設趣味游戲情境,去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習和游戲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可以在玩游戲的快樂中自己探究獲得知識經驗。另外,小學階段更要注重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動手操作對學生智力的發(fā)展有著積極的作用。特別是數學學習,教師要創(chuàng)設具體實驗活動,讓學生參與到觀察、動手實踐、交流探究等活動中,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得到知識、能力、智力和情感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小學生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
產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想要對數學知識進行更深入的了解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最大動力。學習動力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成績都有著直接的關系。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其年齡較小,多數學生的心理還未成熟,因此小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會較為活躍,對新的事物也會有更大的好奇心。鑒于此,將互聯網技術運用到數學課堂上會為數學課堂注入全新的元素,在此情況下,由于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理,學生會更喜歡數學課堂,此時教師可以以此著手,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魅力,激發(fā)學生興趣。由于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理化性,教師單純的為學生進行知識講解很容讓學生產生學習疲勞,感受到數學課堂的枯燥,以此降低數學學習的熱情。因此將互聯網技術運用到數學課堂中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運用“互聯網+”技術,將枯燥的純理論講解轉化為圖文與視頻相結合的方式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情緒,把控課堂氛圍,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同時互聯網技術的運用還可以讓學生對理論性的數學知識產生更直觀的感受,使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課堂內容。
數學可以說是一門抽象的并且邏輯性較強的學科,但對小學生來說,學好數學知識是有一定難度的,而教師作為數學知識的講授者,在課堂之上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師要改變以往只重視學生成績而忽視學習過程的教學方式,加強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便于學生學習更多的數學理論知識,促進數學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另外,教師在課堂上授課的時候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了解每個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糾正,積極活躍課堂上的氛圍,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除此之外,教師在課堂講授的時候,可以以提問的方式來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以多媒體教學的方式來使課堂教學更生動,從而有利于轉變學生的思維定式,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的上課積極性。除此之外,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敏捷性,在課堂之中,教師可以以游戲的方式,通過心算、搶答或者限時計算的方式來進行計算速度的訓練,趁此機會,教師也可以教授給學生一些計算的方法,學生一定會對此感興趣,同時引導學生明白計算的方法多種多樣,選擇較為簡單的計算方法才能更快得出答案,通過此種方式,既能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能鍛煉學生的思維敏捷性,促進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都是直接開始講課,沒有重視課堂的導入環(huán)節(jié),而生活化教學法將現實生活中的事例融入教學內容中,將知識變得更生動、生活化,學生能產生共鳴。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明白學生們的具體需求是什么,并以此為依據來進行教學方案的設計,在教學策略制定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地將課堂內的內容與課堂外的內容充分地結合到一起,深挖生活中的數學素材,讓學生可以在生活中對數學進行感悟。小學階段的學生缺乏必要的思維能力,數學課程對他們來說有不小的難度,所以他們很難能將課堂中所講的內容消化完全,長此以往,他們就會失去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進而導致他們的成績變得越來越差。在這一過程中,如果教師可以運用生活化情境的教學方式來開展教學,就可以將一些比較難懂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起來,讓學生能更快地理解這一內容。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將相關的一些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將學生日常生活中接觸比較多的一些內容帶入到課堂中,這對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例如,在學習“加分和減法”這部分知識時,教師通常都會舉去超市或者文具店買東西的例子,用物品的價格來引入今天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跟隨教師的思路一起進行購買體驗,向學生提問,一盒水彩筆12元,一根黑色簽字筆1元,一個橡皮0.5元,一共花了多少錢?若你有20元,應該找你多少錢?由此可知此類生活的例子可以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數學化教學法可以使學生理解知識的意義,更能將知識用于生活中。
由于小學生認知水平的局限,當前小學數學的知識點大都是簡單易懂的。新課改后更是要求小學數學教材的編排要注重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其中人教版數學教材密切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有很多數學知識都是為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而設置的。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要考慮到小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發(fā)展需要,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和認知水平,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科學、有趣、易于理解接受的問題情境。例如,在學習“克與千克”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平常去買水果等實際場景,填充一個蘋果和一箱蘋果的重量單位,創(chuàng)設類似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思考。學生在這樣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易于理解探究欲望更強烈,學生的注意力也更集中,從而更好地去掌握知識運用知識。再如,在教學“乘法與加法的混合運算”時,教師可以在導入是設置問題:媽媽讓小明去水果店買水果,讓他買兩斤香蕉和三斤橘子,香蕉3元一斤,橘子4元一斤,但他有只50元,請問他的錢夠買水果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思考,回答問題,進行引導,得出結論。最后得出小明一共花了18元,所以他的錢夠用這一結論。通過對問題的探究,學生能更快地進入數學學科的情境中,對生活化的問題更有親切感,提高數學學習的積極性。
目前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單調枯燥,教學形式單一,知識過于專業(yè)化缺乏生活聯系,運用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教學可以優(yōu)化教學環(huán)境,豐富教學形式。教學改革首先得改善教學環(huán)境,保證學生有一個健康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設置問題情境,擴充數學知識的積累,讓學生得到科學的拓展訓練,提高學習效率。創(chuàng)新能力是一種發(fā)揮自身想象力來改變自身和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能力,它是數學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能力。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要加強師生之間關系的友好相處,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在課堂上鍛煉學生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可以任意說出對問題的想法。小學數學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yè)知識的儲備,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小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教師應探索問題創(chuàng)設的新模式,可以更好地解決學生的問題。小學數學教師應多參加教學研討會,互相交流教學心得,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同時,教師只掌握教學的相關理論知識是不夠的,應結合實際情況,將問題創(chuàng)設落實到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完善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問題創(chuàng)設的實踐,并在實踐中及時總結反思,發(fā)揮積極的部分,改善消極的因素。此外,學校管理團隊和教育部門應多提供學習的機會給教師,組織教師在優(yōu)秀教師的課堂上進行觀摩學習,使教師彼此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創(chuàng)設問題的能力。創(chuàng)設操作性問題情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進度,為學生設置操作性的問題情境,引導其動手實踐,并積極提出問題并解決。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為學生提供相關的幫助和指導,保障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意識和實踐能力。
例如,在學習“垂直和平行”這一內容時,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拿出兩支筆,為學生創(chuàng)設操作性問題情境“這兩支筆都能怎么擺呢?”之后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動手操作,用自己的筆試著擺。當學生擺完之后,教師讓學生將擺成后的圖案畫在紙上。在該過程中,教師始終保持巡視的狀態(tài),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指導。在學生畫完后,鼓勵學生進行上臺展示,其他學生可以進行補充。在展示后,教師提出問題“從不同的畫法中大家能得到什么啟發(fā)?”學生思考回答“兩條直線存在相交或不相交的關系”之后教師提出垂直和平行的概念,在相交的情況下兩條直線可能垂直,在不相交的情況下可能平行,引導學生利用量角器對角度進行測量,從而得出兩條線的關系,最后教師提出具體的概念,學生不斷加強對知識的鞏固,學習能力得到一定提高。
“雙減”政策背景下數學教師應該更新數學教學觀念,降低對題海戰(zhàn)術的依賴,在為學生進行探究性作業(yè)設計時應該注重知識的全面性與技巧性,通過探究性作業(yè)設計提高學生自主思考能力。數學教師在進行探究性作業(yè)設計之前應該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充分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狀況,根據不同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行針對性的探究性作業(yè)設計。不同學生的理解能力與學習能力有所不同,因此不同學生在學習相同章節(jié)時所遇到的難點也會有所不同,這就要求教師要對學生擁有足夠了解,從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出發(fā)進行探究性作業(yè)設計,提升數學探究性作業(yè)設計的針對性,充分發(fā)揮探究性作業(yè)設計的作用。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才在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數學教師在進行探究性作業(yè)設計時應該根據作業(yè)類型融合一些趣味性較高的內容,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小學生正處于發(fā)展階段,自我控制能力較低,一旦學生對作業(yè)內容產生厭倦心理,就很難正常地完成探究性作業(yè)設計,長久以往,甚至會產生厭學心理。
小學數學教師應積極幫助學生預習和復習所學知識內容,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課程的知識點。同時,幫助學生預習和復習是學科單元綜合教學法中教師經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因此,在采用單元一體化教學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合理整合單元內分散的知識,結合知識的特點,幫助學生規(guī)劃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在整合單元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深入分析單元內容的屬性和特點,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提高預習和復習的質量。例如,教師在講解單元“小數除法”的知識點時,可以利用單元進行整合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要和學生一起復習整數除法知識點。教師在復習整數除法知識點后,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到小數除法和整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在整數除法的基礎上基本相同。它們唯一的區(qū)別是小數除法在計算過程中要移動小數點,而整數除法不用移動小數點。這樣可以有效降低小學生學習十進制除法的難度,使采用單元整合教學法進行十進制除法教學成為可能。當然,教師也必須通過合理的方法引導學生復習知識點。例如,教師可以使用“位數不足補零,被除數跟隨除數”等計算公式,加深學生對單元內容的印象,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數學對學生的學習與成長而言至關重要,因此數學這一學科在整個社會發(fā)展中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創(chuàng)新數學教學思想,改變以往灌輸式教育模式,將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作為教學目標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的重心。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yè)能力與職業(yè)素養(yǎng),通過科學的教學策略與技巧,使小學數學教學能順應時代發(fā)展趨勢,從而滿足學生多樣化發(fā)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