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學術研究的品格

      2022-03-17 20:11:51
      安陽工學院學報 2022年5期
      關鍵詞:三者交融品格

      嚴 珉

      (廣西民族大學 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南寧 530006)

      2010年1月召開的中共中央、國務院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首次提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這一論斷[1];2014年9月召開的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加強各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2];2019年9月召開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3];2020年9月召開的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4]。

      通過梳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時間線,能夠明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論豐富深化的過程——從“加強”到“促進”再到“怎樣促進”,這是一個積極內化、方向明確的過程。本研究首先闡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內涵、價值、實踐,并對學界的相關主題文獻進行梳理,由此總結已有研究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研究品格。并在“三化”規(guī)律的基礎上延展未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內容。

      1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體現(xiàn)的中國化品格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論提出的十年,是學界對其豐富涵義理解不斷深入的十年。特別是“交融”這一提法,具有鮮明的馬克思民族理論中國化特色。

      1.1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涵義解讀

      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涵義,需要弄清楚兩個問題:第一是“交往交流交融”中三者的語義;第二則是三者的關系。從中央有關“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表達上來看,無論是三者的語義還是它們間的關系,都存在“多”與“一”的統(tǒng)一。

      從三者的語義上看,“交往”和“交流”并不難理解,它們是在中文語境下被頻繁使用的兩個詞,重點在于“交融”。“交融”一詞是黨中央基于我國民族工作實踐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體系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它與我們常聽到的“融合”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2]因此“交融”體現(xiàn)了多樣化的差異和諧共存,同時“多”又交匯“一”處,形成包容的整體,就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語義中天然具備了“多”與“一”的統(tǒng)一。

      關于三者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4]。在這一表述中“交往”側重廣度、“交流”側重覆蓋面、“交融”側重深度。筆者認為黨中央對三者關系的表述同樣體現(xiàn)了“多”與“一”的統(tǒng)一?!岸唷敝赶蛉吒饔兴L、各有側重,各自具有鮮明的特點;“一”則說明三者以不同元素的形式構成了一棟理論大廈?!案髅褡褰煌涣鹘蝗凇崩碚撝猿闪⑹侨哒先缫?,從而保證了理論的完整性。

      1.2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涵義研究梳理

      縱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出十余年來的學術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針對它的涵義研究是重中之重。學者大都從內涵和關系兩個角度進行分析,雖然研究視角不盡相同,但是筆者通過梳理發(fā)現(xiàn),學者的研究思路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具有中國化的品格。

      首先,在“交融”內涵的研究中,郝時遠指出如將交融認識為同化就是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誤讀,并從交融的字面解讀其含義為“各民族利益在協(xié)調中的交集和融匯”,指出交融就是各民族和諧發(fā)展[5];朱維群認為“交融是在保有自己文化特色的基礎上,與其他民族間共同點、一致性增強的過程”[6];龔永輝分別總結了交往、交流的實質,從族性轉換的角度論述交融的實質,以及交融在復雜的族性轉換中所具有的同化、異化、進化特性[7];王希恩提出交融的指導思想“既不能無視民族共性,也不能超越歷史階段。并以過程的視角看待交融,認為它是融合的進行時態(tài)不是結果”[8]。

      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者的關系研究中,金炳鎬是最早撰文分析這一主題的,他認為三者間的關系為“交往是形式、交流是內容、交融是本質”[9]。此后不少學者在撰文論述三者關系時都引用了這一觀點。而《中國民族報》特約評論員則以辯證的邏輯看待三者的關系,認為它們之間是雙向的互動。雖然沒有明確表達,但論述中已然體現(xiàn)出了三者間的遞進關系——交往是互動的起始、交流是互動的深化和提升、交融則是前述兩項的結果[10]。嚴慶則從過程論的視角指出三者關系的不斷提升和深化,是一個由異向容、由多到兼的進程[11]。至此可以說三者間的遞進關系已經呼之欲出了,此后不久彭謙和李曉婉明確使用“層次遞進的發(fā)展態(tài)勢”這一論斷來分析三者間的關系[12]。有關三者關系的主題文獻中,不少學者贊同并撰文使用遞進關系這一論斷。至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者關系就出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論斷,馬瑞雪等學者撰文總結兩種論斷為“形神論”和“遞進論”[13]。

      1.3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涵義研究的品格探析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黨中央在總結民族工作實踐的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體系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對它涵義的解讀具有鮮明的中國化品格。縱觀學者們的研究,無論是對“交融”內涵的論述,還是三者間關系的討論,中國化品格恰體現(xiàn)了“多”與“一”的辯證統(tǒng)一。學者們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涵義的闡釋雖然不盡相同,但研究都遵循了“和合包容”這一中國智慧。

      “交融”內涵的研究中,學者們分別從字面語義、過程、族性規(guī)律等不同視角展開闡釋。雖然視角不同,論述方向不盡相同,但是大家的研究最終都匯集于“交融是對差異的尊重,對多樣性的包容”這個一致性結論;而針對三者關系的研究,前述總結到已有研究大體包含形神論、遞進論兩個視角,但無論視角怎樣不同,學者們都在論述中表達了三者的不同側重,與習近平總書記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最新表述相一致。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論匯聚的是中國智慧,難能可貴的是對它涵義的研究也遵循了和合包容的中國智慧。學者們從不同視角各抒己見但都秉承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以及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民族工作的指導精神,體現(xiàn)著群策群力且匯聚如一共同造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合包容的中國化品格。

      2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體現(xiàn)的時代化品格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民族宗教工作創(chuàng)新推進”[14],這一論斷既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所追求的目標,同時也是做好新時期民族工作的評價標準?!案髅褡褰煌涣鹘蝗凇钡膬r值正體現(xiàn)了“創(chuàng)新推進”,對其價值的研究具有鮮明的時代化品格。

      2.1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價值探索

      它創(chuàng)造性地將“動”與“靜”結合,科學地將兩者統(tǒng)一起來,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體系中國化的時代產出。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語意中的描寫表達體現(xiàn)了“動”態(tài)。將三個詞語獨立出來——“交往”“交流”“交融”,三個動詞形象生動地描摹了各族群眾的日常生活,同時也具象刻畫了新時期我國的民族關系。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語意中的方法論表達則體現(xiàn)了“靜”態(tài)。要實現(xiàn)民族工作“創(chuàng)新推進”,應該如何“創(chuàng)新”?怎樣“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簡潔明了地指出了其中要義,即通過“交往交流交融”。正如郝時遠所說,“創(chuàng)新,并不意味著另起爐灶、改弦更張,而是包括了對既有理念、制度、政策的全新詮釋和與時俱進的闡發(fā)”[14]。顯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包含了深刻的“創(chuàng)新”價值,它是黨中央幾代領導集體在民族工作實踐中不斷總結,科學提煉得到的。

      2.2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價值的研究梳理

      在深入探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價值之前,我們首先梳理一下學術界以價值研究為相關主題的研究。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從歷史與民族發(fā)展、文化涵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等不同角度對其價值進行了論述。雖然大家立論角度不同,但通過對這些主題研究的梳理,筆者發(fā)現(xiàn)不同學者的研究都遵循了一定的規(guī)律,具有時代化的品格。

      從歷史與民族發(fā)展角度進行的研究,如韋民等首先指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科學性,并以史學的眼光從我國民族歷史發(fā)展的本質規(guī)律和中華民族自我完善發(fā)展的動力兩個角度闡述其價值,認為客觀上我國56個民族都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產物,主觀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各族人民的迫切愿望和自覺行動[15];楊須愛則從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角度論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馬克思主義民族融合理論的豐富發(fā)展[16]。

      從文化人類學角度的研究,學者則多是用“文化涵化”來解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杜娟以文化涵化理論縱向解析古今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17],并從縱向視角總結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論既繼承了中華民族歷史的傳統(tǒng),也是當前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需要[18]。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照亮了新時期民族工作的方向。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角度論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多是說明兩者的關系,如李偉認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教育力量[19];曹愛軍先說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高了傳統(tǒng)的民族關系認識,而后進一步說明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與中華民族共同體鑄造的內在聯(lián)系[20];郝亞明以黨的十九大報告為核心,總結得出我國的民族工作主體內容應包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從目標、理論與實踐等方面論述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關系[21]。

      2.3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價值研究的品格探析

      從中國歷史、民族發(fā)展、民族關系、民族理論、文化涵化等角度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價值的學術研究主要著眼于它價值中“動”的部分。研究皆以縱向視角探究從古至今不同時期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借以說明它的價值,突出了它的歷時性,也體現(xiàn)出了一脈相承性。因此從不同的研究中皆可看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自古以來便有,并不斷深化發(fā)展形成現(xiàn)今的科學理論”這一結論。

      而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角度的研究則主要體現(xiàn)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價值中“靜”的部分,即它的方法論價值。民族工作要“創(chuàng)新推進”就需要方法論與時俱進,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僅總結歷史、研判當下,更指向未來——它未來導向的價值要素決定了其能夠成為民族工作頂層設計的科學實踐路徑。

      當下我們正處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但我們所處的時代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承接過去并面向未來,因此時代化品格就體現(xiàn)在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動”態(tài)體現(xiàn)一脈相承,“靜”態(tài)體現(xiàn)與時俱進。因此研究著實道出了守正創(chuàng)新的時代化品格!

      3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體現(xiàn)的大眾化品格

      我們的祖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國土廣袤文化多彩燦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各族群眾現(xiàn)實生活的生動寫照。“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實踐性使得圍繞它的實踐研究具備了大眾化的品格。

      3.1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梳理

      習近平總書記飽含深情地說:“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各族文化交相輝映,中華文化歷久彌新?!盵3]

      中華文明自孕育之日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活動就是人們生活的常態(tài)。遠古時期各部落為了生存而往來貿易,為了抵御自然災害而聯(lián)合治水;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原與四方各族雖戰(zhàn)亂不斷,但相互之間的文化影響十分深刻;自秦朝統(tǒng)一中國至漢朝繁榮以來各族同胞在安定的政治氛圍下交往交流交融不斷深入;而后南北朝戰(zhàn)亂到隋唐統(tǒng)一、五代十國到元朝統(tǒng)一、明末戰(zhàn)亂到清朝統(tǒng)一,直至走完封建社會,中國古代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始終循環(huán)著“亂世活動頻繁,治世錨定主流”的格局——不管人們?yōu)榱松钸M行交往交流交融,還是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需要進而交往交流交融,都是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樸素發(fā)展。

      鴉片戰(zhàn)爭開始,中華民族這個實體民族從自在開始走向自覺,“自由”“平等”是這一時期的社會最強音。中華民族面對入侵者表現(xiàn)出了空前的凝聚力,這一時期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具備了強大的民族認同感。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作為民族工作的指導思想,緊密結合我國民族工作的實際,建立了民族區(qū)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并始終堅持以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為主題,促進各民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經過70多年的發(fā)展,我們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碩果累累,民族地區(qū)減貧收效顯著、各項民生事業(yè)得到長足發(fā)展。當下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僅是民族關系的生動寫照,同時也深深走進群眾的心中。

      3.2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實踐研究耙梳

      新時期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實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民族走廊、城市和民族地區(qū)三個場域。

      民族走廊場域研究中,雷麗等從民族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歸屬感與情感共鳴、提供地理條件等方面指出了民族走廊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性,并總結了西南民族走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勢良好的原因[22]。

      城市場域研究中,王延中等指出城市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平臺,并指出網絡空間應成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途徑[23];陳紀認為群眾良性互動、政府和社會的資源支持、少數(shù)民族群眾形成城市社會認同這三點是加強城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發(fā)力點[24]。徐祥運等從微觀角度建立指標系統(tǒng)考察相關個案的交往、交流、交融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促進交往交流交融的建議[25]。

      民族地區(qū)場域研究中,張大衛(wèi)以“一帶一路”戰(zhàn)略為切入點,指出其將有力推動我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26];羅彩娟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為例,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總結了其成立60年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經驗[27];賈興榮從經濟政治、民族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深描了畬漢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歷史與現(xiàn)實,并歸納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的動力機制[28];蘇發(fā)祥等指出不同地域之間,城市、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程度存在不同[29];范召全以問卷調查和主題訪談的形式對四川藏區(qū)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狀況進行調研,并基于調研結果提出了相關建議[30]。

      3.3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實踐研究的品格探析

      上述學者立足“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傳統(tǒng)場域——民族地區(qū)、民族走廊,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場域——城市,對其具體實踐進行了深入、細致地描摹。

      從宏觀視角進行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實踐研究,無論是對城市場域中網絡空間的重視,還是民族地區(qū)對“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分析,學者們不約而同地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實踐與對應場域的大眾生活相聯(lián)結,彰顯了實踐研究的“大眾化”品格。此外,宏觀視角的研究也向讀者展現(xiàn)了廣袤大地上不同區(qū)域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獨特氣質,是生動形象的“美美與共”。

      從微觀視角進行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實踐研究雖然不多,但是獨特的研究方法讓讀者看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實踐中不同的一面。學者們采用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的形式走入各族群眾的生活中,展現(xiàn)的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群眾生態(tài),傳達的是百姓其實都懂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可謂“潤物細無聲”。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實踐研究明確了這樣一個共識——它不僅是書本上的理論,更是群眾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僅具有理論的血肉,同時也有大眾化的品格!各族群眾能夠因此得到這樣的認知——我們的生活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寫照,而我們本身又是組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細胞,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展現(xiàn)出一幅幅各具特色又團結和諧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生活畫卷。因此研究中體現(xiàn)的美美與共且潤物無聲共同造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齊樂共享的大眾化品格。

      4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展望

      圍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主題的研究,充分彰顯了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的品格,讓我們能夠進一步認識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政策的真理光輝。

      4.1 突出中國化品格,拓展研究思路

      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內涵研究方面,學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形成了有關其內涵、關系的完整理論表述。但是現(xiàn)有的理論研究,研究思路比較單一,多是從其語義進行理論闡發(fā)進而形成完整邏輯回路來論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內涵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要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4],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提供了理論結合實踐的研究思路。搭建系統(tǒng)、深入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論體系應著眼于“廣度”“覆蓋面”“深度”,而這三點皆需要從實踐中總結、提煉。因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可拓展思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將理論邏輯與客觀現(xiàn)實相結合,建構具備鮮明中國化品格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論體系。

      4.2 發(fā)揚時代化品格,優(yōu)化研究方法

      民族理論研究進入新時代以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形成了多學科參與的良好生態(tài),來自不同學科的學者皆從各自領域解讀了該理論,豐富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成果。但是學術界現(xiàn)有的研究多是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這種研究方法對內涵的歷史梳理、理論關系的界定等分析具備較強解釋性。隨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論體系的不斷成熟,研究將向更加精準、微觀、細致的領域推進,如地方模式的評價研究、問題導向的實踐路徑探析、不同地域間的對比分析等。而定量分析方法對涉及這些領域的研究具有更強的適配性,它通過變量界定量化研究主題,以科學的數(shù)理統(tǒng)計手段得到研究結論。新的時代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提供了優(yōu)化研究方法的廣闊平臺,研究可充分結合定性分析的宏觀理論解釋與定量分析的微觀數(shù)據(jù)描述,取兩種方法之長,展現(xiàn)研究主題全貌。

      4.3 錨定大眾化品格,豐富研究內容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民族工作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進入尋常百姓的視野,為百姓所理解,被百姓所實踐,是充分彰顯其理論價值與政治智慧的重要途徑?;诖耍窈蟮摹案髅褡褰煌涣鹘蝗凇睂嵺`研究可著眼于同一地區(qū)不同時期、同一地區(qū)不同區(qū)域以及不同地區(qū)間的對比。對比研究從歷時角度有利于評估當前的實踐路徑;從共時角度有利于更深刻認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論價值。因此應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科學性與生命力應用于深度對比研究。

      猜你喜歡
      三者交融品格
      真美
      《中華品格童話故事》
      《中華品格童話故事》
      《中華品格童話故事》
      《中華品格童話故事》
      讀 書
      根雕與古錢幣的完美交融
      收藏界(2018年1期)2018-10-10 05:23:12
      踏上“四有”“三者”好老師之路
      速讀·下旬(2017年7期)2017-08-03 20:09:44
      中外藝術精品展覽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立“三者”,提升“兩學一做”實效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2:59:54
      紫金县| 沭阳县| 夏津县| 丰镇市| 达拉特旗| 江陵县| 印江| 泾源县| 肥东县| 理塘县| 偏关县| 尤溪县| 安化县| 东乡族自治县| 莱阳市| 宁远县| 轮台县| 勐海县| 洛南县| 庄浪县| 黑龙江省| 余姚市| 金阳县| 中西区| 高台县| 安平县| 温州市| 连城县| 潮州市| 蕲春县| 马龙县| 桃园县| 鹤庆县| 武山县| 固安县| 北票市| 海兴县| 保定市| 银川市| 连江县| 武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