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改這一大背景之下,極大地優(yōu)化了高中地理的教學形式,并且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過去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學生們的需求,這就需要教師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诖?,本文將主要分析新課標下高中地理教學的方法。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地理;教學方法
一、創(chuàng)新自主模式,發(fā)展學生主動能力
在過去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并沒有重視學生的發(fā)展,使得他們的動手能力得不到加強,在教學中經常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嚴重地阻礙了學生們的思維發(fā)展,致使學生只能選擇被動地學習,完全沒有舉一反三的意識,在課堂上不敢向教師提出疑問,缺少獨立思考的空間,對于知識的理解流于表面,若是碰到從來沒有見過的問題,就會感到手足無措[1]。基于上述提到的情況,久而久之,并不利于新課標的推進,更難以改善教學氛圍。而讓學生自主學習是增強教學效率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積極指引每一位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假如學生長時間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那么教師將會難以開展地理教學活動。學生的自主學習對教師加強教學效率有著直接的影響,所以,教師在實際進行教學活動之前的一段時間,需積極指引學生們展開自主預習,使其逐漸養(yǎng)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并為他們設計出科學合理的預習任務,使其能夠帶著目的進行學習,以確保課前預習有良好的效果。
二、豐富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的互動水平
我們國家的教學體制,在豐富的教學方法引導下,發(fā)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師生間的互動也是越來越親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正在持續(xù)增強,進而使課堂教學質量得到最大化的提高。教師應遵循新課標的理念,改善過去的教學觀念,按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計劃出適宜的教學方法,把他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一起,激起他們對于學習的興趣,使其能夠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促使師生間的互動更加和諧,從而確保教學效果。
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們學習《太陽對地球的影響》這一章節(jié)的時候,就可把信息技術與合作學習等結合在一起展開教學。首先,教師通過課件為學生們展現太陽對地球影響的實例,并利用思維導圖為學生們表現此節(jié)教學需要討論的問題,比如:討論太陽的形狀、溫度等;掌握太陽輻射的概念及能源來源;分析太陽對地球的影響,以此充分調動學生們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其次,教師可以將學生們劃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并以組為單位積極討論以上的問題,教師則在一旁進行指引,及時糾正他們的錯誤觀點,帶動熱情。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并進行師生互動,以此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此節(jié)知識的學習。
例如:教師為學生講解有關“土地荒漠化”的知識時,可以先從教材中所闡述的“荒漠化”形成所需的自然要素、人為影響因素入手,引導學生根據“荒漠化”的形成特點來猜測一下,或根據日常新聞報道提到的信息來判斷一下我國容易出現這種現象的地理區(qū)域。高中生根據此前所學過的地理知識和新聞報道中接觸過的信息大致可猜測出我國西北地區(qū)具備“荒漠化”現象出現的自然要素,教師可在學生猜測的基礎上進行具體的景觀特色展示,肯定學生的猜想,培養(yǎng)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自信心和興趣度。教師還可以結合我國疆域內年平均降雨分布、年蒸發(fā)量分布所形成的圖與我國的地圖進行重疊,將“荒漠化”的教學定位在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地區(qū),為學生呈現這一地區(qū)真實的“荒漠化”景觀,突出這一地區(qū)“荒漠化”過程中人為因素的加速影響。然后,教師可為學生展示經過荒漠化治理后這一地區(qū)的景觀變化,連續(xù)多年拍攝同一地點的畫面經過快速播放可直觀展示出治理前后的變化,讓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環(huán)境的影響和環(huán)境保護、治理的重要性。
三、革新教學手段,激起學生的競爭意識
學生們在學習上的熱情主要來自教學手段的變革,而其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莫過于合作教學。教師應遵循新課改理念,對合作學習提出要求,積極變革課堂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們的團隊精神,使其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展現出個人優(yōu)勢,深入挖掘他們的合作潛能,激起每一位學生的競爭意識,完善課堂教學合作體系,進而在最大程度上增強課堂教學效率[2]。
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們學習《區(qū)域農業(yè)發(fā)展——以我國東北地區(qū)為例》這一章節(jié)的時候,就可讓學生們以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討論問題:對我國東北進行定位,并做好記錄;要求學生回憶世界其他國家的農業(yè)區(qū)位,并說出大體方位;判斷此地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變化,從而繪制地形剖面圖等問題,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學習,有效培養(yǎng)學生們的認知能力,通過科學合理的地理綜合思維,幫助他們增強區(qū)域空間結構之間的認知,培養(yǎng)其地理實踐的核心素養(yǎng),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
四、優(yōu)化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指引學生探究式學習
提問始終都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一環(huán),在過去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并沒有重視對學生們進行提問或者是在完成提問后,直接告訴學生們答案,致使課堂提問流于形式,學生們對知識也沒有深刻的理解。針對上述情況,教師一定要注重優(yōu)化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按照地理知識的重難點內容,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來靈活地設計問題,以對話、指引的方式對學生們展開提問,創(chuàng)建相應的情境、設置懸疑,引起他們自主思考,為其提供充足的時間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以此擴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深度。
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們學習《工業(yè)區(qū)的區(qū)位選擇》這一章節(jié)的時候,為有效指引學生進行主動探究,可按照教學內容為學生們創(chuàng)建出問題情境。如:對工業(yè)區(qū)合理選址的目的?如果現在我們都是企業(yè)家,那么在篩選廠址的時候,會考慮什么因素?在提出問題后,學生們馬上進行思考。通過問題的指引,學生更加積極地進行思考。
五、借助現代教育方式,豐富學生的感知認知
地理這一學科對比其他學科來看,有著很強的復雜性,應用現代教學方式進行教學,能夠使學生們有一個直觀的認知,對地理知識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因此,這就需要教師緊跟時代發(fā)展,意識到現代教育手段的優(yōu)勢,不斷增強自身的信息素養(yǎng),通過圖片或者視頻來展現地理知識,達成對知識的形象化處理,以此帶給學生們多樣化的感官刺激,豐富他們的感知認知,進而使其在舒適、愉悅的氛圍進行學習,加強學習效率。
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們學習《旅游景觀的審美特性》這一知識的時候,為有效豐富學生的感知認知,就可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活動。教師在上課之前的一段時間,可通過互聯(lián)網平臺為學生們收集一些關于景觀的資料,等到正式上課的時候,再通過電子白板等多媒體教學設備為他們進行相應的展示。比如:華山的險峻等,通過景觀之間的對比,學生們深刻地體會到了大自然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并且也理解了大自然在創(chuàng)造美的同時,會結合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美。如此一來,教師在實際活動中,采取現代教育方法,極大地豐富了每一位學生的感知認知,強化了他們的理解。
六、融入生活化元素,使教學內容緊貼生活
知識起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地理知識亦是如此。此外,在新課標理念中也明確指出了要讓教師回歸生活,講授和生活有聯(lián)系的地理知識,因此,把生活教學相結合,是當前主要的教學方向。教師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應注重讓教學內容緊貼生活,密切注意生活中包含的地理現象,找尋和學生們知識背景,以及生活經驗相關的材料,等到正式教學的時候,形象地呈現在每一位學生的面前,進而促進學生們知識思維向應用思維轉化,使其深刻地體會到地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意義,指引他們對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現象進行深入分析,進而在最大限度上強化每一位學生的應用意識。
例如:教師在組織學生們學習《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這一內容時,為有效提高學生們對于所學知識的應用意識,使其意識到地理這一學科在生活中的作用,可將生活化元素融入進去。在平時的生活中,經常接收到一些時事報道:某地因暴雨出現洪澇;某地因高溫發(fā)布橙色預警,那么為什么暴雨和高溫不會同時出現呢?出現上述的原因又是什么?這時,學生們在聽到這兩個問題之后,都開始進入到思考,教師應緊抓學生這一情緒,引出此節(jié)教學內容。如此一來,教師把生活元素和教學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拉近了學生和教學內容之間的距離,促使其應用意識的提高。
又例如:在學習有關“氣壓、風向、氣旋”等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融合一些生活化的元素,引導學生從地理的角度討論2021年的河南、山西等地連降暴雨與臺風的關系,當年10月末11月初的全國大范圍斷崖式降溫與海上氣旋的關系。通過與學生身邊氣候、天氣變化的聯(lián)系,教師可將高中地理教學的可探究性大幅度提高,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地理、領悟地理,用地理知識去解釋生活中常遇到的地理現象,培養(yǎng)學生遷移應用的意識和能力。這樣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地理不能再死記硬背,讓學生學得容易,讓教師也教得容易。
七、組織開展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
在新課標理念中,著重要求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增強學生們的實踐能力,因此,在教學中進行實踐活動,是尤為重要的。教師應積極改善過去的教學的觀念,結合當節(jié)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們的認知規(guī)律,展開多樣化的課外實踐活動,以此使學生們脫離課本的束縛,應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及思維來有效分析各種地理規(guī)律,充分尊重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內化所學知識,促使其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們學習《山地的形成》這一內容時,為最大化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可在講解完理論性的內容之后,帶領他們進行相應的活動。在科普地理知識的中外紀錄片中常有地理學者通過觀察山體中特殊石塊的形態(tài)、排列方式等途徑來判斷山地形成的方式,判斷山地在形成前是否在海洋之中,判斷山地隆起的方向。教師可截取紀錄片中的片段來指導學生如何尋找這些特殊的石塊,并鼓勵學生在休息日去公園遠足、徒步時注意觀察和尋找,將看到的特殊石塊形態(tài)拍攝下來,回到課堂上與大家一起分享收獲。比如:教師和學生們一起到學校周圍的景區(qū),詳細觀察石塊受擠壓情況,若學校不允許外出也可以由地理組教師外出去尋找和拍攝有特征的石塊,帶回影像資料來供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分析。在這一過程中,可指引學生們按照相關地圖和所得到的信息,繪制斷層。如此一來,教師在整個教學中,通過實踐活動形式,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能力。學生也能夠將教材中的地理知識,教師講授的地理實踐技巧真實應用在生活中,用來研究自己所生活的這片土地,培養(yǎng)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
八、在保持教師威信的同時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在課堂上保持教師的威信和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都是平衡“教”和“學”的關鍵。教師保持威信才能讓學生在看到震撼的視覺效果時也能夠聽從指揮保持課堂安靜,為課堂教學的效率提供一份保證;師生之間的關系和諧才能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敢說、敢做,培養(yǎng)學生在地理學習中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因此,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課堂管理和學生引導,有技巧地“掐”掉學生因學得快而翹起的“小尾巴”,真切地鼓勵還沒能適應高中地理學習的學生不要放松,讓學生知道教師并沒有因為成績不優(yōu)秀而放棄他們。這樣寬嚴相濟的方式能夠有效避免讓部分學生體會不到學習的快樂,避免讓部分學生因為聰明才智優(yōu)于其他同學而變得驕傲自滿。比如:在高中地理課堂上,教師可以按照學生的地理基礎和學習能力將學生劃分成幾個小組,在完成討論展示小組討論成果的環(huán)節(jié)中按照學習層次由低到高來安排展示順序,讓地理基礎較差、接收能力不夠快的學生先展示,給學生足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讓地理基礎較好、接收能力較快、思維較為靈活的學生后展示,在前面幾組學生展示成果的擠壓下,這部分學生必須要拿出更扎實的結果、更具創(chuàng)新價值的內容,讓他們知道如果只停留在淺層學習和思考層次并不能應付得了教師給予的任務,也不能從其他普通同學中脫穎而出,讓這部分學生知道“學得快”不算本事,引導學生向“學得深”“綜合思考”的方向努力。
結束語
基于新課標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與“學”屬于一種平衡的關系,教師要明確,自己所開展的一系列教學活動,不僅僅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還是為學生的學進行服務的,以此促使每一位學生獲得綜合性成長,在了解地理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從而使他們的思維獲得更大的發(fā)展空間。所以,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充分響應新課標的要求,改善觀念,充分發(fā)揮指引作用。
參考文獻
[1]章欽,鄔晨.新課標下高中地理教學試探與思考:結合校情生情對標適度調整教學內容[J].教育界2021,(26):65-66.
[2]崔玉閣.新課標下高中地理教與學的思考[J].地理教育,2020(S1):37.
作者簡介:張仲(1983— ),男,漢族,江蘇盱眙人,江蘇省馬壩高級中學,中學一級,學士。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學。
147250051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