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向輝
在《燭之武退秦師》一文中,主人公燭之武憑借其三寸不爛之舌,巧妙地將“干戈”化為了“玉帛”,展現(xiàn)了其高超的外交才能,維護了鄭國的利益,給鄭國帶來了平安。在諸侯爭霸的時期,國力不夠強的小國面對大國的侵擾,往往是既無處說理又無力反抗,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在鄭國內憂外患的危急時刻,燭之武夜訪秦伯,不僅智退強敵,而且為鄭國拉來了強有力的援軍。從中,我們不難看到“縱橫捭闔之術”的影子。接下來,筆者就詳細談談。
縱橫捭闔之術是指在政治、外交上運用手段對對手進行聯(lián)合或分化。那么,燭之武是如何做的呢?
第一步:與秦化敵為友
《左傳》有言:“無禮,無以立。”可見,在春秋時代,各國外交都講求“禮”字,尤其是小國,要時刻謹記“有禮”,謹言慎行,力圖在紛繁復雜的形勢下保全自己,不被大國吞噬。在《燭之武退秦師》中,晉、秦聯(lián)手攻打鄭國,作戰(zhàn)的借口是“以其無禮于晉”。
雖然秦、晉伐鄭的理由是“鄭國無禮”,但是燭之武在夜訪秦伯的時候,并沒有急于澄清鄭國“無禮于晉”的事。因為他深知這只是兩國伐鄭的借口,在強敵面前,一切的辯解都是徒勞的。要想真正打動秦穆公,只能從秦國最看重的利益著手。因此,燭之武一開口就是“鄭既知亡矣”,毫不避諱這個既定事實,甚至還將自己的地位放得極低,淡定地說出了“敢以煩執(zhí)事”,既恭維了秦君,又揭示了己方弱小的事實。燭之武的說辭也非常講究。他說的是“秦、晉圍鄭”,將秦國放在了首要位置。本來兩國的聯(lián)盟是以晉國為首的,且主要矛盾也在晉、鄭之間,但燭之武在秦伯的面前卻將秦國放在了晉國的前面,給足了秦穆公面子,并且多次使用尊稱“執(zhí)事”“君”,不僅能博得秦伯的好感,而且能有效地拉攏秦伯。
此外,燭之武為了成功游說秦穆公,在談判的過程中閉口不談鄭國的利益,而是將鄭國置身事外,處處站在秦國的立場分析這場戰(zhàn)爭的利害得失?!巴鲟崱币馕吨o鄰國增加土地,助長鄰國的氣焰,此消彼長,也就意味著在削弱秦國的實力;而“存鄭”則對秦國沒有絲毫的害處。這番說辭成功地改變了三國之間的關系,如果秦國堅持“亡鄭”,無異于犯了“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的兵家大忌,得不償失。燭之武一直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處處為對方考慮,贏得了秦伯的信任,最終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第二步:瓦解秦晉聯(lián)盟
在《燭之武退秦師》中,作者花費了大量的筆墨來寫燭之武的獨白,值得讀者仔細品味。燭之武采取主動進攻的方式,不給秦穆公問答的機會,通過“迎合和離間”的策略完成了對秦穆公的游說。
首先,燭之武深知一個道理,那就是“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因此,他以利相誘,對秦穆公曉之以理。他精準地解讀了秦穆公此次出兵的原因,那就是趁此分得一杯羹。但是,實際上各國之間因為利益的糾葛,不可能有永遠的盟友。因此,他說“若亡鄭而有益于君”“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將假設出來的兩種情況明明白白地展現(xiàn)在秦穆公的面前,讓他自行斟酌和考量。當秦穆公想明白了“亡鄭”對秦國沒好處,而“存鄭”有利于秦時,自然就不會再與晉國聯(lián)合。
然后,燭之武乘勝追擊,以史為鑒,進一步離間兩國之間的聯(lián)盟,給秦穆公敲響警鐘。當初,秦國曾對晉惠公有恩,晉惠公也許諾將焦、瑕兩座城池送給秦國作為報答。然而事實呢?惠公前腳渡過黃河回國,后腳就在許諾出去的兩座城池處筑城防御。燭之武重提舊事,增加了秦穆公對晉國的戒心,離間了兩國的盟約。
燭之武步步為營,一步一步地瓦解秦晉兩國之間的盟約,直至徹底說服秦穆公為止。他問了三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焉用亡鄭以陪鄰”。為什么非要滅掉鄭國而增加鄰國的土地呢?第二個問題是“何厭之有”。您看晉國怎么會甘于現(xiàn)狀,滿足當前所擁有的一切呢?第三個問題是“將焉取之”。將來如果不使秦國的領土虧損,晉國又從哪里去獲得土地呢?燭之武提出的這三個問題能幫助秦穆公看清晉國貪得無厭的本質,讓他明白“此時助晉,將來必遭反噬”的道理。最終,秦穆公下令“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可見,燭之武是使用縱橫捭闔之術的高手。他成功地游說了秦伯,瓦解了秦晉之間的聯(lián)盟,并讓秦國與鄭國結盟,可以說是非常機智。
(作者單位:甘肅省徽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