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仕瓊
(深圳市健康產(chǎn)業(yè)發(fā)展促進會,廣東深圳 518048)
《山海經(jīng)》是關于中華民族早期地理、歷史、動植物、文化、民俗以及神話等最古老、最有價值的經(jīng)典名著??甲C《山海經(jīng)》中記載的山川地名的真實性,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中華民族遠古疆域地理范圍、民族與地域發(fā)展以及地理歷史和自然環(huán)境的變遷,對強化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心有重要意義。
然而,《山海經(jīng)》中記載的絕大多數(shù)山川地名于今找不到對應所在,這成為后世懷疑其真實性的直接原因。孫冬虎[1]認為,地名的穩(wěn)定性相對較大。一個地域得名之后,有的能夠沿用數(shù)百年乃至上千年,表現(xiàn)出極大的穩(wěn)定性。雖然《山海經(jīng)》在數(shù)千年流傳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chǎn)生一些變化與錯漏,但大多數(shù)山川地名找不到所在不合常理。對此,作者嘗試運用古音比對的方法,以探索《山海經(jīng)》中動植物名稱和山川地名與當今的對應與關聯(lián)。作者嘗試以古音作為切入點,并結(jié)合古籍中描述的動植物性狀解讀《山海經(jīng)》的動植物名稱,著成并出版了《山海經(jīng)動植物初證》[2]一書。后又著力以古音為切入點解讀《山海經(jīng)》山川地名,初具成效。本文即以《東次三經(jīng)》為例,運用古音方法解讀其山川地名所在,以期為 《山海經(jīng)》研究者們提供一個全新的方法參考。
依袁珂的《山海經(jīng)校注》[3],《東次三經(jīng)》共記錄了九山。經(jīng)云:“又《東次三經(jīng)》之首,曰尸胡之山,北望歹羊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棘。有獸焉,其狀如麋而魚目,名曰妴胡,其鳴自訆。又南水行八百里,曰岐山,其木多桃李,其獸多虎。又南水行五百里,曰諸鉤之山,無草木,多沙、石。是山也,廣員百里,多寐魚。又南水行七百里,曰中父之山,無草木,多沙。又東水行千里,曰胡射之山,無草木,多沙、石。又南水行七百里,曰孟子之山,其木多梓、桐,多桃、李,其草多菌蒲,其獸多麋鹿。是山也,廣員百里。其上有水出焉,名曰碧陽,其中多鳣、鮪。又南水行五百里,曰流沙,行五百里,有山焉,曰跂踵之山,廣員二百里,無草木,有大蛇,其上多玉。有水焉,廣員四十里皆涌,其名曰深澤,其中多蠵龜。有魚焉,其狀如鯉,而六足鳥尾,名曰鮯鮯之魚,其鳴自叫。又南水行九百里,曰踇隅之山,其上多草木,多金、玉,多赭。有獸焉,其狀如牛而馬尾,名曰精精,其鳴自叫。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無皋之山,南望幼海,東望榑木,無草木,多風。是山也,廣員百里。凡《東次三經(jīng)》之首,自尸胡之山至于無皋之山,凡九山,六千九百里。其神狀皆人身而羊角。其祠:用一牡羊,米用黍。是神也,見則風雨水為敗?!?/p>
關于《東次三經(jīng)》九山所在位置及地理范圍,前人研究與考證者并不太多。譚其驤[4]認為“九山皆無可指實”,推測“尸胡山疑即今煙臺市北之罘山,歹羊山上即今蓬萊縣北長山島。尸胡音近之罘,歹羊長亦音近”。又云第五胡射山 “疑即今榮成縣之成山角……無皋山疑即勞山。幼海,郭注‘即少海也’,指勞山西南的膠州灣”。即推測《東次三經(jīng)》范圍在膠東半島及以北海域一帶。周運中[5]對《東次三經(jīng)》也作了一些考證,認為“尸胡山不是之罘山”,就在今山東即墨市東。第三山諸鉤山為今膠南市東部臨海的大小珠山,跂踵山在古紀鄣城附近,《東山經(jīng)》的幼海在今連云港市。如此看來,周運中理解的《東次三經(jīng)》亦在膠東半島,不過集中在東部。
作者運用古音比對方法,較好地解讀了《東次三經(jīng)》尸胡之山及歹羊山、岐山、諸鉤之山、中父之山、胡射之山、孟子之山、流沙及跂踵之山和深澤、踇隅之山及無皋之山和幼海及榑木九山及相關山川地名的地理位置,從而完整地展現(xiàn)了《東次三經(jīng)》的地理范圍。從解讀結(jié)果來看,邏輯性較強,與實際比較切合。
“尸胡之山”,作者釋為山東省蓬萊區(qū)北部海中的北隍城島。北隍城島古稱烏湖島,唐時置烏湖鎮(zhèn),北與遼東半島老鐵山隔海相望。《大清一統(tǒng)志》(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6]卷一百三十七中有記載登州府:“烏湖島,舊唐書太宗命萊州刺史李道裕運糧及器械貯烏湖戍?!短藉居钣洝肥谂钊R縣東北二百六十里海中烏湖島上。唐貞觀十八年征高麗置鎮(zhèn)于此,永徽元年廢。”“尸”,通“夷”。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釋》[7]認為:“古文字‘尸’均用作‘夷’,典籍多作‘夷’。 《論語·憲問》:‘原壤夷俟’,《賈子·等齊》:‘ 織履蹲夷’,‘夷’皆為箕踞之義,亦即‘尸’之本義?!睆墓乓羯峡矗拦a良《漢字古音手冊》[8](下全同),“夷(尸)湖”古音 ?ǐei ?ɑ,與“烏湖”古音 ɑ ?ɑ 非常接近,“烏湖”當?shù)妹凇笆薄?/p>
“岐山”,作者釋為山東煙臺市蓬萊區(qū)北部的砣磯島。砣磯島古作鼉磯島,舊稱龜島,原屬長山縣,現(xiàn)并入蓬萊區(qū)。 從古音上看,“龜”古音 kǐw?,與“岐”古音gǐe近,當與得名相關。
“諸鉤之山”,作者釋為山東省煙臺市蓬萊區(qū)朱高山(現(xiàn)已湮沒)。從古音上看,“朱高”古音?ǐwo kau,與“諸鉤”古音 ?ǐɑ ko十分接近,當與得名相關。朱高山曾是蓬萊一座名山,《大清一統(tǒng)志》(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卷一百三十七,登州府山川條下第一座山就是朱高山:“朱高山,在蓬萊縣城東八十里,下臨海?!犊h志》明洪武二十七年移沙門島巡司于此。”明洪武移沙門島巡司于朱高山,且“設巡檢1員、守城弓兵24名、守墩弓兵6名,下轄煙墩二座,曰大山、曰高山。”說明那時的朱高山海島的體積還不小,可以筑城。朱高山,“在蓬萊縣城東八十里”,則地望當在沙門島即長島之東數(shù)十公里,但如今這一片海域已無稍大一點的海島了,朱高山可能因東海地質(zhì)變遷已湮入東海海面之下??茖W研究已證明,明嘉靖廿七年八月十一日(1548年4月22日),山東半島北部蓬萊縣附近海域曾發(fā)生一次破壞性極強的地震,那次地震強度高達7級,破壞性很大,整個山東半島普遍受到破壞,陸地上烈度最高的登州府(今蓬萊縣城),“城為之萌,壞民廬舍無算”(《光緒增修登州府志》)。地震可能是造成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還存在的朱高山最終沒于東海的原因。
“中父之山”,作者釋為煙臺芝罘島。芝罘島也稱芝罘山,古稱轉(zhuǎn)附、之罘,當?shù)厮追Q北山,位于山東省煙臺市北部芝罘區(qū)北部的海面,以連島沙壩與大陸相連。 從古音上看,“芝罘”古音 ?ǐ? bǐw?,與“中父”古音 tǐw?m bǐwɑ 近,當與得名相關。
“胡射之山”,作者贊同譚其驤之說,釋為山東榮成縣成山角。成山角,也稱榮成山,位于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成山鎮(zhèn),地處成山山脈最東端。從古音來看,“榮成”古音 ?ǐwe? ?ie?,與“胡射”古音 ?ɑ ?iāk十分接近,結(jié)合上下文其他山川位置,可以確定山東威海的榮成山正是胡射之山。
“孟子之山”,作者釋為山東威海乳山市無極山。乳山古有牟子國,郛山口灣邊有母豬島,乳山市北有午極鎮(zhèn)、午極河,“午極”(古音 ?ɑ gk)與“無極”今音同,“無極”古音 mǐwɑ gk、“牟子”古音 mǐ?n tsǐ?、“母豬”古音 m? tǐɑ 皆與“孟子”古音 meɑ? tsǐ?十分接近,當與得名相關。
“跂踵之山”,作者釋為青島一帶山阜,屬嶗山山脈。 “青島”古音 ts‘ǐe? t?u,與“跂踵”古音 gǐe ?ǐwo?近,當與得名有關。至于深澤,作者推測即青島的膠州灣。膠州灣古稱少海、膠澳,位于青島市境內(nèi),為半封閉海灣。少海之“少”古音 ?ǐau,與深澤之“深”古音?ǐ?m 近,當與得名相關。
“踇隅之山”,作者釋為山東省日照市的五蓮山?!拔迳彙惫乓??ɑ lǐan,與“踇隅”古音 m? ?ǐwo 近,當與得名有關。
“無皋之山”,作者釋為江蘇連云港市連云區(qū)的花果山。 “花果”古音 xoɑ kua,與“無皋”古音 mǐwɑ k?u近,當與得名相關。
“幼?!?,作者認為當指連云港南部地區(qū),古代為淺海區(qū),有“小海”之稱。郭璞[9]注云:“即少海也?!痘茨献印吩粬|方大渚曰少海。”郝懿行注云:“少海即禆海也?!妒酚洝を|衍傳》云禆海環(huán)之,《索引》云禆海小海也,郭引《淮南子·墜形訓》文也。”郭、郝雖有注釋,但均未指出具體位置。
“博木”,作者贊同譚其驤看法,認為當釋為隔海相望的朝鮮半島與日本一帶,可能是一個大地理范疇表述。譚其驤認為,“榑木即扶木,亦即榑桑、扶?!錾J莻髡f中東方極遠之地,自勞山東望,茫無涯矣,想象中彼岸即扶桑,故曰‘東望榑木’”。
從以上《東次三經(jīng)》九山解讀的結(jié)果來看,《東次三經(jīng)》描述的地理范圍主要在山東膠東半島沿海一帶。具體而言,即從山東省煙臺市蓬萊區(qū)最北面與遼東半島隔海相望的北隍城島(尸胡之山)起程,以“水行”的方式,先向南經(jīng)過砣嘰島(岐山)、朱高山(諸鉤之山,現(xiàn)已湮),再經(jīng)煙臺市區(qū)的芝罘島(中父之山),向東繞過榮成市成山島(胡射之山),再折而向西南經(jīng)威海市乳山市的無極山(孟子之山)、青島市山阜(跂踵之山)、日照市五蓮山(踇隅之山),最后抵達江蘇連云港市連云區(qū)的花果山(無皋之山)。解讀結(jié)果較為合理,為《山海經(jīng)》地理位置記錄的真實性提供了佐證,也為研究《山海經(jīng)》山川地名及動植物名稱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與研究辦法。
該研究還有一個重要啟示,即在研究中華民族諸多先秦古籍時,古音可能是幫助我們真實、準確理解原文表達的重要方法。
眾所周知,由于年代過久,我國現(xiàn)存先秦古籍中有些文字晦澀難懂、不知所云,《周易》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僅以卦名為例,《周易》最核心的六十四卦的卦名就有很多版本,劉大鈞《今·帛·竹書<周易>綜考》[10]詳細比較了今通行本《周易》、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周易》和上海博物館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周易》等版本間的異同,其中《周易》最核心的乾卦今本寫作“乾”,帛書版本中則寫為“鍵”。顯然,從字面上看,“乾”與“鍵”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字。但從古音來看,“乾”古音 gǐan 與“鍵”古音 gǐan 一模一樣,當是同音替代。事實上,今本、帛書以及竹書版本中其他多個卦名的不同寫法,很多都可以在古音上找到近音通假的關聯(lián)。因此,筆者認為,在早期文字尚未完全固化使用時,文字本身并不完全代表我們今天所認為的含義。故我們在研究《山海經(jīng)》或其他先秦古籍時,不能簡單囿于文字的字面意思,還需要綜合考慮古音及變化來推測文字的真正含義,否則就可能墜入望文生義、似是而非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