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功
摘? ? 要:紅色資源對于深入開展黨史教育具有特殊意義。高中歷史教師要利用好統(tǒng)編教材進行鑄魂培基,引領學生探索中國近現代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深刻理解黨史教育內涵。同時,結合高中生認知特點,利用革命先烈事跡幫助學生樹立理想信念,通過開發(fā)、利用紅色資源,采取項目式學習、綜合實踐活動等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傳承紅色基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紅色資源;黨史教育
中共中央印發(fā)的《關于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指出,學習歷史是為了更好走向未來。高中生正值青少年時期,是未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指出:“要引導學生通過歷史學習,認清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對歷史與現實有全面、正確的認識,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以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要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不斷增強學生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备咧袣v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開發(fā)利用紅色資源,通過深化黨史教育幫助學生認識近現代中國國情,從長時段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邏輯內涵,進而充分發(fā)揮歷史學科獨特的育人功能。
一、探索近現代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理解黨史教育內涵
近代以來,中國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歷史教師要用好統(tǒng)編教材,在學習中國近代史時從縱向、橫向引領學生分析“變局”特點。既要從縱向學習中華文明的起源、發(fā)展,感受農耕文明的昌盛及其對人類文明的貢獻,理解專制集權不斷加強以及閉關鎖國的危害,認識到盛世中孕育的危機;又要從橫向學習新航路開辟后世界聯系日益緊密及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歷史趨勢,深入理解鴉片戰(zhàn)爭前后近代中國所面臨的內外危機。面對“變局”,教師帶領學生共同探索不同階層的中國人所進行的抗爭及其教訓,如地主階級中的先進分子、農民階級、資產階級的維新派與革命派所進行的洋務運動、太平天國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等。屢遭挫折后,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最終登上歷史舞臺,帶領全國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民族獨立為民族復興創(chuàng)造了前提。學習中國近代歷史,教師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從世界發(fā)展大勢與中國面臨任務的雙重變奏中去探索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要讓學生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誕生的背景與奮斗目標,讓學生深刻理解共產黨人的初心與奮斗歷程,進而深入地理解國情并認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通知》要求在全黨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對于總結歷史經驗、認識歷史規(guī)律、掌握歷史主動,對于傳承紅色基因、牢記初心使命、堅持正確方向,對于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統(tǒng)一思想、統(tǒng)一意志、統(tǒng)一行動,建設更加強大的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奮力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這一要求指出了開展黨史教育的重要性,同時彰顯了歷史學科重要的社會功能,傳承紅色基因是歷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教師在進行新中國史教學時,要緊緊圍繞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主線,突出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yōu)勢,讓學生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建立在共產黨人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準確把握基礎上的必然選擇。歷史教師在進行的中國當代史及世界當代史教學時,要引領學生深刻領會當前中國所處在民族復興的“關鍵期”,帶領學生學好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所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正確認識在復雜的國內外環(huán)境中所遇到的曲折,深刻把握時代特點,強化責任擔當,堅定四個自信,為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二、講紅色故事,樹立正確理想信念
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相對薄弱。歷史教師應該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在課堂教學中通過生動豐富的紅色故事滲透黨史教育。在對高中生進行的“理想信念狀況調查問卷”中,學生最喜歡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式包括實例法、討論法(見表1)。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挖掘歷史教材中的先進人物事跡及本地區(qū)紅色故事,在課堂上讓學生講紅色故事,學習革命英烈先進事跡,利用榜樣的力量引領學生樹立理想信念。例如,在教學“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與傳播”一課時,教師可以展示17歲的馬克思在《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所寫:“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yè),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yè)將默默地、但是永恒發(fā)揮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苯處煄ьI學生分析馬克思在中學時代對人生意義與職業(yè)選擇的思考,在此基礎上探究:馬克思選擇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yè)是什么?他為什么做這樣的選擇?他的一生又是如何為此而奮斗的?通過系列的探究加深學生對資本主義社會弊端及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的理解。
在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時,教師要充分利用生動鮮活的紅色故事激勵學生。在教學“追尋近代中國出路的探索”中,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17歲的毛澤東考入湘鄉(xiāng)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離家時,抄寫的一首留給父親的詩:“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睂W習偉人堅定求學的信心與志在四方的胸懷。還可以講述少年周恩來在面對校長“你們?yōu)槭裁匆x書”問題時,堅定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故事,并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少年的周恩來會有如此堅定的志向?教師講述周恩來兒時在淮安參觀關天培祠時對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講述在小學參觀日俄戰(zhàn)爭遺址時對落后就要挨打道理的深刻認識。正是基于這樣的人生經歷,19歲的周恩來在東渡日本去求學時立下了“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的雄心壯志。
在講好偉人紅色故事的同時,教師還可以挖掘本區(qū)域內先進人物事跡。例如,在學習“從局部抗戰(zhàn)到全面抗戰(zhàn)”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趙尚志將軍紀念館參觀,向學生介紹趙尚志將軍率領東北抗日聯軍浴血奮戰(zhàn)的事跡,感受革命先烈為民族的解放、國家的獨立和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奮斗的崇高精神。引發(fā)學生思考:17歲的趙尚志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作為高中生的我們應該如何樹立理想信念?
在實踐中我們舉辦了“講鶴崗紅色故事 樹學生理想信念”主題征文活動,學生在征文中寫道:“回首百年,堅定奮進信念,展望未來,珍惜當下芳華。我們要攜著我們獨有的紅色文化基因,奮進新時代,讓紅色文化永遠流傳。”利用地方紅色資源開展黨史教育,讓學生近距離感受身邊的英雄事跡,深入思考自身的使命擔當,是對黨史教育的進一步深化。
三、開發(fā)利用紅色資源,提高黨史學習興趣
紅色資源是在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各族人民進行革命斗爭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所形成的,是能夠為我們今天所開發(fā)運用并具有重要價值意義的各種精神及其物質載體的總和。教育部在《關于印發(fā)中小學三科統(tǒng)編教材“鑄魂工程”推進實施方案的通知》中指出:充分發(fā)揮三科統(tǒng)編教材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作用,教育引導學生從小打好中國底色,鑄牢中國魂,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統(tǒng)編教材蘊含著豐富的紅色資源,我們在進行統(tǒng)編教材中國近現代史教學時采取了項目式學習方式。項目設計“為慶祝建黨100周年,籌辦線上中國共產黨歷次代表大會展覽”。將一個班的學生分成20個研究小組,要求19個小組研究黨史上的歷次代表大會,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內容、意義等重要史實,呈現方式為文字、圖片或視頻,最終以課件方式上交綜合組。綜合組由課代表任組長,對19個研究小組的成果進行匯總,并提出修改意見,最終在線上及課堂上進行展覽。通過籌辦和參觀展覽,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和建設時期初心與使命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體會到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進而從長時段理解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
除了開發(fā)利用教材中的紅色資源,教師還可以結合綜合實踐活動課要求,把黨史教育的課堂開在博物館、紀念館。教育部在印發(fā)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中強調在高中階段“通過自覺參加班團活動、走訪模范人物、研學旅行、職業(yè)體驗活動,組織社團活動,深化社會規(guī)則體驗、國家認同、文化自信,初步體悟個人成長與職業(yè)世界、社會進步、國家發(fā)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系,增強根據自身興趣專長進行生涯規(guī)劃和職業(yè)選擇的能力,強化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和感情,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國際視野”。根據調查,最受學生歡迎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是主題校園活動和綜合實踐活動(見表2)。
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是將歷史教學與綜合實踐活動有機融合的好做法。
2020年教育部《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中明確要求,中小學要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根據《中國教育報》對“青少年進博物館”的專項調查,超六成家長表示學校未組織過博物館參觀活動。博物館內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歷史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博物館資源的教學價值,認真挖掘紅色資源,積極改進教學方式,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開展黨史教育。例如,在教學“新中國的成立及社會主義建設”內容時,我們組織學生到鶴崗市礦史紀念館和鶴崗市城市記憶紀念館參觀。當學生看到新舊社會采煤工人的工作環(huán)境和生存狀況時,加深了對日本侵華時期掠奪我國資源以及建國后煤城鶴崗對祖國社會主義建設貢獻的認識。尤其是當學生參觀到改革開放前后人民生活狀況的巨大變化時,堅定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什么好”的認識。
課堂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陣地。在教學實踐中歷史教師要積極開發(fā)利用紅色資源,充分發(fā)揮學科育人價值,讓黨史教育變得鮮活生動,進而實現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育出更多棟梁之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上海師范大學教育系.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1986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316.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8.
[4]肖發(fā)生.定位與提升:“紅色資源”的再認識[J].井岡山學院學報,2009(1).
[5]易鑫,曹金玥.中小學課堂如何牽手博物館殿堂[N].中國教育報.2021(5).
課題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專項重點課題“開發(fā)利用紅色資源鑄魂高中歷史課堂的實踐研究”(JJF1421017)研究成果
■ 編輯/王? ?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