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術課程是小學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也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主要切入點,其既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理解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以及審美能力,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最受小學生歡迎的課程之一。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發(fā)展,“個性化教學”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意義也在不斷地深化,并成為現(xiàn)階段美術教育的主要內容。結合當前小學美術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小學美術“個性化教學”工作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探索“個性化教學”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應對的措施和手段,以期幫助小學美術教師完善自身教學,貫徹素質教育理念,幫助學生建立綜合素質學習體系,實現(xiàn)學生學習水平的穩(wěn)步提升。
關鍵詞:小學美術;“個性化教學”;興趣
作者簡介:李攀峰(1978—),男,甘肅省通渭縣隴陽學校,高級教師,本科學歷。
“個性化教學”是當前小學美術教育的主要內容,開展“個性化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創(chuàng)造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由于教學方式、教學管理理念等的限制,“個性化教學”的作用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還不能全面地發(fā)揮出來。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小學美術教育工作者應該以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為前提,實行多元化的小學美術教學改革,進一步深化“個性化教學”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作用,提升學生和家長對小學美術“個性化教學”的認知度,在現(xiàn)有的條件下開發(fā)多種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以實現(xiàn)學生學習質量的穩(wěn)步提升,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一、小學美術“個性化教學”的意義
通過讓學生在課堂上獨立完成一項創(chuàng)作作品的方式,教師能夠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思維模式和獨特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體會學生的所思所想。由此觀之,“個性化教學”在推動小學教學改革方面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教師也能夠通過這個契機,挖掘學生更多的潛力,實現(xiàn)學生的綜合發(fā)展。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各方面都處于不平穩(wěn)發(fā)展狀態(tài),這需要教師運用正確的方式對其進行引導,讓學生的各方面綜合素質得到提升。將“個性化教學”應用于小學美術教學,可以使學生的好奇心得到充分激發(fā),能使其更好地認識社會和認識世界。每一個小學美術“個性化教學”作品的呈現(xiàn),都源于學生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他們在事實基礎上對世界的認知,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創(chuàng)作方式,以鼓勵的形式對其進行激發(fā)和引導,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自信心。
二、小學美術“個性化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了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
美術作為文化傳承的一種藝術形式,對我國的文化傳播舉足輕重,因此,在實現(xiàn)講解分析的基礎上,教師應當充分尊重歷史事實,對藝術相關的歷史傳承與發(fā)展內涵進行講解和闡述。但是,在當前的“個性化教學”過程中,教師更注重的是對美術的實際操作和設計,沒有將美術真正的內涵與小學美術的“個性化教學”充分地結合起來,這不僅導致學生對美術的認識出現(xiàn)偏差,也使美術的傳承和發(fā)展受到直接的影響,美術所承載和傳遞的歷史文化價值也隨之消散。小學階段是學生認識世界和融入世界的關鍵時期,美術作為歷史文化傳承的載體,已經有數千年的傳承積累和文化積淀,若在小學階段的美術教學中忽視了對美術相關文化的解釋與分析,學生對世界的認識就可能出現(xiàn)偏差。現(xiàn)階段,部分地區(qū)的小學美術教學仍存在學生對一些著名美術作品認識不足,缺乏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意識等問題,而教師也只是單純地指導學生進行美術制作,這樣不僅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導致了文化傳承受到限制。
(二)課程內容合理性缺失
小學生因為處于生長發(fā)育的階段,其生理和心智均尚未成熟,好奇心相對較重。而一門專業(yè)課程的學習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并要從易到難進行學習,因此,在課程安排上,教師要根據學生年齡劃分不同的教學階段,并進行引導,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掌握更多的美術技巧。但是在當前的小學美術“個性化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不同階段學生對小學美術“個性化教學”的接受程度,在實施教學時,往往采用較為單一的教學方式,這就導致很多年齡較小的低年級學生對小學美術“個性化教學”不太吃得消,不能適應當前的教學節(jié)奏,而高年級的教學則容易出現(xiàn)無法滿足學生實際的學習需求的情況,造成學生學習積極性降低,不愿意主動地參與學習,教學的質量也因此受到直接的影響。
(三)學生主體地位受到挑戰(zhàn)
在當前的實際教學工作中,學生對小學美術“個性化教學”的實際參與度較低,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全體參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感受,沒有結合學生的能力進行教學方式的轉變。部分教師仍舊秉承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以課本知識講述為主,不僅沒有合理地安排和規(guī)劃教育教學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創(chuàng)造實踐,也沒有將學生本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導致教學的合理性缺失,理論與實踐教學之間的比重失衡。同時,部分教師只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并沒有將互動溝通的優(yōu)勢充分地發(fā)揮出來,導致原本可以自主創(chuàng)新、自由發(fā)展的課堂環(huán)境變得更加沉悶,學生好不容易獲得的實踐機會被壓縮,無法直接參與小學美術“個性化教學”實踐操作,學習的興趣大打折扣。而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專業(yè)知識的考查分析過程中,也沒有嚴格遵循科學明確的綜合評價管理方式,仍舊將課本內容作為考核的核心內容,導致學生的學習質量下降,學習興趣減弱。
三、增進小學美術“個性化教學”的主要措施
(一)深化傳統(tǒng)文化背景教學,提升學生文化認知
在實施小學美術“個性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主動地引導學生加深對美術文化的認識,將美術的核心文化內涵充分地呈現(xiàn)給學生,將我國傳統(tǒng)核心文化融入小學教育,讓學生在吸收文化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學習興趣,實現(xiàn)學習質量的全面提升。中國美術是我國傳承千年的文化代表,學生需要對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進行充分的認識和理解,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對一件傳統(tǒng)瓷器進行全面的分析,向學生講述美術作品背后的故事,讓學生對美術作品有更深的認識,加強學生的學習趣味性。同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將一些美術作品的考古過程向學生展示,讓學生充分了解藝術品的創(chuàng)作歷程,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的文化歸屬感和自信心。
(二)明確課堂教學內容主體,轉變教學設計方式
在開展小學美術教學工作時,學生由于在不同階段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同,對知識的接受速度也存在差異。因此,教師應當充分對當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的分析,觀察不同階段的學生對小學美術“個性化教學”的接受程度,針對不同年級和不同理解能力的學生制訂個性化教學方式和教學措施,明確不同階段學生的教學目標和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學習內容,因材施教,提高學生對小學美術“個性化教學”的參與度。
對一些年齡較小、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開展一些自由度較高的活動,如讓學生對泥土進行簡單的制作,通過一些簡單的揉捏、壓實等方式,使學生自主完成美術設計,不要讓課本內容禁錮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造能力,要讓學生在一個相對愉悅的、無拘無束的環(huán)境中進行自主創(chuàng)作。
對小學中年段的學生,因為其本身對世界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掌握了小學美術的一些基礎知識,能夠發(fā)現(xiàn)美術“個性化教學”作品之間的差異,并有自己的見解,其想象力更加豐富,創(chuàng)作的意圖和想法也更加多樣,教師針對這類型學生,可以讓他們對自己創(chuàng)作的作品進行情感闡述,以此增進學生對美術“個性化教學”的認識。
教師在對小學高年段的學生進行美術“個性化教學”的過程中,應更多地讓其將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表現(xiàn)與作品創(chuàng)作相融合,這樣不僅能增進學生對小學美術“個性化教學”的理解,也能在使其獲得更深刻的情感體驗。
小學美術“個性化教學”能夠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不同于傳統(tǒng)的美術教學,其更多的是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感受世界、體悟人生。為此,教師應當合理分配時間,給學生提供一個創(chuàng)作的方向,讓學生自主進行創(chuàng)造和想象。教師應通過鼓勵、引導、比較、評選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通過多媒體教學,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能夠全面增進學生對美術基礎知識的認識,能夠全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養(yǎng)成,使其更好地參與課堂學習,從而實現(xiàn)學生學習質量的穩(wěn)步提升。例如,在對樂器的講述過程中,傳統(tǒng)的教學多采用課本知識對照描述的方式,不能直觀地使學生了解每一個樂器各部位的實際樣式。而依托信息技術,教師可以通過增強現(xiàn)實技術,即AR技術,將樂器進行立體的展現(xiàn),加深學生對樂器細節(jié)的認識。通過不同的圖片和動態(tài)來展示美術知識,既讓課堂知識靈動起來,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的認識。
在原本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講解主要是以課堂知識為主,但是對小學生來說,這種教學方式不能充分地展現(xiàn)美術學習的魅力。而信息技術的有效使用使教師從原本的教學方式中解脫出來,能夠有針對性地對多種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和講解。例如,在對風景與寫生的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智能設備輔助教學,并讓學生通過互聯(lián)網設備,自主進行美術寫生作品的搜索,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信息化智能設備搜索和查詢自己喜歡的作品,然后讓學生用自己獨到的見解來介紹寫生作品。教師還可以將寫生作品與其他美術作品進行比較,通過信息化設備讓兩個作品在一張圖中呈現(xiàn),加強對比,讓學生加深對美術作品的認知,有效地提升其學習質量。
在現(xiàn)階段教學過程中,基礎理論知識教學對小學美術“個性化教學”也是相當重要的,因此,為了達到最優(yōu)的教學效果,教師應當合理使用信息化設備,對當前的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講解。例如,在進行廢物利用的講解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設備將一個用廢品制成的美術作品進行網絡“分解”,讓學生明確每一個步驟,繼而有效地提升學生對美術基礎知識的認識,輔導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學習。教師也可以提前制作相關課件,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美術基礎知識的掌握,從而全面梳理學習內容,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有效提升。
四、總結
隨著新課程改革發(fā)展的不斷深化和推進,現(xiàn)代小學基礎教育越發(fā)要求教師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進行全面引導,盡可能發(fā)揮教學的核心競爭力,以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基礎知識學習的前提下,培養(yǎng)自身的綜合素質,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為此,很多小學都在美術教學的基礎上提出了“個性化教學”措施。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現(xiàn)階段的“個性化教學”還存在許多問題。我們應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教學工作的調整,加快小學美術“個性化教學”在教學中的應用,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提升,并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建立是非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
[參考文獻]
陳圣.關于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若干思考[J].新課程學習(中),2013(06):123.
周祺芬,麻躍舟,劉飛.新課標體制下對農村小學美術課程的改革[J].藝術科技,2019(1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