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藝繽
關鍵詞:信息技術背景;小學語文;實踐教學;開展策略
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信息化教學也成了現(xiàn)代教育中首要教學手段。在信息技術背景下,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成了學校和教師探究的主要話題。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將課本內容與信息技術有效的聯(lián)系起來,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課堂興趣,擴展學生的語文思維,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水平。
1利用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生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一種渴望知識,探索事物的心理導向。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就會從被動學習轉變?yōu)樽灾鲗W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只有當學生對教師所教授的內容感興趣時,才會調動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激情和探索欲。因此,開展語文教學時,教師應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以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而信息技術就是其中最為有效的一種。教師可以利用影像、幻燈片、軟件等內容再現(xiàn)語文情境,將課本內容變得更加形象化、具體化、情感化,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致,提高學生的語文積極性[1]。
信息化教學可以把枯燥的課堂氛圍變得輕松有趣,把靜態(tài)、無聲的課本知識變得栩栩如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營造濃郁的學習情境。比如,在教授《望廬山瀑布》時,為了幫助更好地理解詩詞含義,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搜集一些關于廬山瀑布的視頻片段,并在課上進行展示,將學生帶入詩詞描寫的情境中。通過視覺和聽覺的沖擊,使學生感受到廬山瀑布的壯美景象。接著,教師再引導學生學習詩詞含義,學生就會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最后,教師可以播放一些符合詩境的音樂,讓學生結合音樂進行古詩的朗誦,從而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體會詩人對自然景象的贊美之情。
2利用信息技術,拓展學生視野
信息技術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直觀的理解課本內容,在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基礎時,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語文內容,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吸收更多的課外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同時,也為學生的語文閱讀和寫打下良好的基礎。
比如,在教授《圓明園的毀滅》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展示一些圓明園慘遭毀滅的歷史背景,還可以搜集一些圓明園昔日輝煌景象的記錄片,使學生對當時的國情,圓明園中的稀世之寶,建筑風貌等內容有了更直觀的了解。通過這樣的延伸教學,不但能使學生認識到圓明園的毀滅對我國、對世界的重大損失,還能加深學生對中國歷史的了解,見識到中國歷史輝煌時刻的景象,明白獨立與富強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意義。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學到更好的課外知識,獲得更多的情感體會,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
3利用信息技術,解決語文重難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能夠有效地將抽象、復雜的文字內容轉化為生動、具體的可感內容,使語言文字和客觀事物產生內在聯(lián)系。同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較難理解的內容或課本中較為重要作用的內容展示出來,從而突出教學重點,化難為易,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內容[2]。
比如,在教授《開國大典》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新中國誕生的激動、自豪的心情,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看開國大典相關的影像,包括毛主席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閱兵式中人民解放軍的威武雄壯、人民的歡呼雀躍等場面,使學生從動作、聲音、情感等方面感知當時的情景,從而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珍惜當下的思想情感。
4利用信息技術,提高作業(yè)質量
作業(yè)是課堂教學的一種延續(xù),也是教學中的有效輔助工具。通過學生的作業(yè)情況,能夠反映出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在信息技術背景下,教師可以網(wǎng)絡技術監(jiān)督學生的作業(yè)情況。教師可以規(guī)定一定的作業(yè)時間,讓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作業(yè)任務,并進行線上的打卡活動。這樣的作業(yè)形式,能夠幫助學生養(yǎng)成按時完成作業(yè)的好習慣。同時,教師還可以針對學生的作業(yè)情況,進行線上的指導,不但有效提高了學生的作業(yè)質量,還減少了第二天的工作內容。
比如,在教授《四時田園雜興》時,教師可以布置背誦和默寫生字的作業(yè)任務:讓學生通過手機記錄自己背誦古詩的視頻,并發(fā)送給教師,進行檢查;默寫生字時,由家長配合監(jiān)督,規(guī)定在晚上八點前完成作業(yè)打卡。在開始執(zhí)行時,很多學生會忘記打卡,或者打卡時間較晚,但堅持一段時間后,學生就會逐漸習慣這樣的作業(yè)形式,并養(yǎng)成按時打卡的好習慣。同時,學生的作業(yè)質量也有所提升。這樣的作業(yè)習慣,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也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
5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隨著現(xiàn)代技術的進步,手機的應用非常普遍,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手機發(fā)布課前預習任務,教師可以在教學軟件上發(fā)布課前預習內容,讓學生實現(xiàn)自主學習,從而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此外,教師還還可以將教材的重點內容制作成微課錄像或PPT課件,并把這部分內容發(fā)送給學生進行課前練習。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思考、分析,對課本內容產生初步的認知和理解,從而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夠更有針對性的學習。同時,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能夠使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得到顯著得提升。
結束語:
總的來說,信息技術的融入,不僅使課堂氛圍變得輕松、活躍,還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學業(yè)水平,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所以,身為小學語文教師,應改革傳統(tǒng)的教育思路,將信息技術科學、合理地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使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和掌握課本知識。同時,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駱忠.基于現(xiàn)代信息技術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策略探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0(04):148.
[2]杜家亮.信息技術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開展策略[J].祖國,2017(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