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自尊對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影響:一個有調(diào)節(jié)的中介模型

      2022-04-23 01:26:24李嬌嬌徐碧波陳曉云尹錫楊陳梅
      心理技術(shù)與應用 2022年2期
      關(guān)鍵詞:親社會行為自尊共情

      李嬌嬌 徐碧波 陳曉云 尹錫楊 陳梅

      摘要為探討自尊與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關(guān)系,以及共情和道德推脫在二者關(guān)系中的作用機制,采用自尊量表(SES)、青少年親社會傾向量表(PTM)、人際反應指針量表(IRI-C)、道德推脫問卷對677名大學生進行調(diào)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1)自尊顯著正向預測大學生親社會行為;(2)共情在自尊與大學生親社會行為間起中介作用;(3)道德推脫在自尊對大學生親社會行為影響中有顯著調(diào)節(jié)作用,具體而言,在高道德推脫水平群體中,自尊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更大;(4)道德推脫在共情影響親社會行為過程中調(diào)節(jié)作用不顯著。

      關(guān)鍵詞:自尊;親社會行為;共情;道德推脫;大學生

      分類號B848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22.02.001

      1問題提出

      親社會行為是指個體在與他人交往中,表現(xiàn)出符合社會期望且有益于他人和社會的行為(王美芳, 龐維國, 1997; 胥興春, 李歡, 劉雅麗, 2021)。國內(nèi)外大量研究表明,親社會對個體與社會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價值與意義。一方面,研究發(fā)現(xiàn),親社會行為傾向越高的個體,應對和處理負面情緒的方式會更加積極(李明霞,鄭昊,劉正奎, 2019),同時人際關(guān)系也更為和諧,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Nelson, Layous & Lyubomirsky, 2016; Wang, Wang, Deng & Chen, 2019)。另一方面,研究也指出,親社會行為能提高個體的適應能力,促進社會的健康發(fā)展(肖鳳秋,鄭志偉,陳英和, 2014)。親社會行為是大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的重要內(nèi)容,而且他們的親社會行為現(xiàn)狀能部分反映整個社會的未來趨勢,因此明晰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發(fā)生機制具有重要的意義。

      艾森伯格的親社會理論認為,在非緊急情境下,人格因素和認知因素是影響個體助人意愿的主要決定因素(Eisenberg, 1987)。基于此,學者從人格角度出發(fā)探討親社會行為的發(fā)生機制,發(fā)現(xiàn)自尊是親社會行為的重要前因變量(張文新, 1997)。自尊通常被認為是個體對自己整體性的自我評價,指個體在具體領(lǐng)域中對自己價值和能力的特定評價(袁言云,王志航,孫慶, 等, 2022; 張雅文,張琪,龐芳芳, 2021; Rosenberg, 1965)。已有研究表明,自尊作為一種人格因素,對青少年親社會行為有著重要的預測作用(鄭顯亮, 顧海根, 2012; Leary & MacDonald, 2003)。此外,自尊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不僅發(fā)生在真實的社會交互情景之中,而且這種影響也存在于虛擬的網(wǎng)絡世界中,如研究者發(fā)現(xiàn)高自尊可以正向預測大學生網(wǎng)絡利他行為(鄭顯亮, 顧海根, 2012)。具體來說,高自尊的個體對自身評價更為積極,相信自己有能力,因此會更愿意幫助他人;而低自尊的個體會對自身評價更為消極,認為自身面臨較多障礙,這會阻礙他們表現(xiàn)出親社會行為(鄭慶友, 盧寧, 2016;Moscardino, Miconi & Carraro, 2020)。綜上,提出假設(shè)1:自尊顯著正向預測大學生親社會行為。

      盡管以往研究揭示了自尊對親社會行為的直接影響,但并未深入分析其中的內(nèi)在影響機制。國內(nèi)外研究證實,自尊與共情顯著相關(guān),如研究發(fā)現(xiàn),護理專業(yè)學生的自尊與共情呈正相關(guān),提升個體自尊水平利于共情能力的發(fā)展(朱宏銳,曾慧,呂曉凡等, 2016);Plata Ordo?ez(2010)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自尊與共情顯著相關(guān)。同時,親社會理論也認為,認知因素是影響個體助人意愿的主要決定因素之一。認知取向的研究者認為,共情是通過對他人內(nèi)在的情緒狀態(tài)進行認知,從而產(chǎn)生體驗他人情緒的能力,是影響助人行為的重要認知因素(Hoffman, 2001)。研究也發(fā)現(xiàn),共情可以影響個體的親社會行為,例如王文超和伍新春(2020)對災后青少年親社會行為的追蹤研究發(fā)現(xiàn),共情能力可以直接預測個體親社會行為。同時,來自認知神經(jīng)科學的相關(guān)證據(jù)表明,當個體發(fā)現(xiàn)他人處于痛苦之中時,其額下回等區(qū)域會被激活,并產(chǎn)生與他人痛苦感相似的感受,而這種痛苦感受可以通過做出親社會行為得到緩解(肖鳳秋, 鄭志偉, 陳英和, 2014)。這一結(jié)論在實證研究中也得以驗證,個體的共情能力會不同程度地促進其做出親社會行為(孫炳海, 苗德露, 李偉健, 張海形, 徐靜逸, 2011)?;谏鲜鲅芯砍晒?,提出假設(shè)2:共情在自尊與親社會行為間發(fā)揮中介作用。

      然而,并不是所有高自尊水平的個體,都會有較多的親社會行為。關(guān)于這方面的研究結(jié)果并不一致,一部分研究發(fā)現(xiàn)自尊與親社會行負相關(guān)(張潮, 張佳楠, 2015),而另外一部分研究認為兩者之間沒有相關(guān)性(Castellanos, 2002)。因此,本研究認為可能存在一些變量,調(diào)節(jié)了自尊與親社會行為的關(guān)系。班杜拉在社會認知理論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道德推脫概念,認為道德推脫是個體產(chǎn)生道德行為(如助人行為)和不道德行為(如攻擊行為)的重要認知機制(Bandura, 1999)。道德推脫是指個體一些特定的認知傾向,個體會重新定義自己的不道德行為,以盡可能減少自己的責任,降低對受害者痛苦的認同,進而調(diào)節(jié)自己的助人行為或者攻擊行為。楊繼平(2011)等研究認為,個體均有內(nèi)在的道德標準,個體依靠其調(diào)節(jié)自己的行為,從而表現(xiàn)出與道德標準相符合的親社會行為,然而道德推脫會使個體的這種一致性受到破壞,做出違反道德標準的行為,產(chǎn)生較少的親社會行為。具體來說,高道德推脫水平的大學生,在面臨親社會情境時,試圖避免承擔責任,會無視他人的需求,因而自尊對親社會行為的預測作用將增強。而當大學生的道德推脫水平較低時,自尊對親社會行為的預測作用變得更弱。相關(guān)研究也證實,道德推脫可以顯著調(diào)節(jié)自尊對攻擊行為的影響(張雪蓮, 王瑞邦, 2021),即自尊在個體低道德推脫水平時,對攻擊行為的負向預測作用更強,這也從側(cè)面反映了道德推脫的作用。鑒于此,提出假設(shè)3a:道德推脫可以顯著調(diào)節(jié)自尊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

      Bandura(1999)的道德推脫理論認為,個體都有自己的道德判斷標準,會引導個體做出道德行為(如親社會行為),避免不良行為發(fā)生。具有高道德推脫水平的青少年會使用道德推脫機制,對欺負行為進行重新建構(gòu),使欺負行為合理化,表現(xiàn)出更多的欺負行為(Orue & Calvete, 2019),進而減少了親社會行為。根據(jù)風險增強模型觀點(蔡妤荻, 葉寶娟, 2016),一種風險因子(道德推脫)會增強另一種風險因子(低共情)對行為結(jié)果的不良影響(低親社會行為)。相關(guān)研究也證實,道德推脫在個體冷酷無情特質(zhì)與攻擊行為間起調(diào)節(jié)作用,即道德推脫水平越高,個體冷酷無情(低共情)特質(zhì)越能預測個體的欺負行為(低親社會行為)(方杰, 王興超, 2020),因此,研究推測道德推脫能調(diào)節(jié)共情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相關(guān)研究也證實了道德推脫可以調(diào)節(jié)一些個體特質(zhì)(如共情等)與攻擊行為之間的關(guān)系(Gini, Pozzoli & Hymel, 2014; Wang et al., 2017)。低道德推脫水平的個體更容易共情,在他人危難之際伸出援手,因為表現(xiàn)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而高道德推脫水平的個體為了避免承擔責任,不會察覺他人的需求,表現(xiàn)出較少的親社會行為。因此,提出假設(shè)3b:道德推脫可以顯著調(diào)節(jié)共情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

      綜上所述,本研究擬在以往研究的基礎(chǔ)上,探討自尊如何影響大學生的親社會行為,并探究道德推脫在上述關(guān)系中的調(diào)節(jié)作用,以揭示自尊何時影響親社會行為的問題,豐富自尊對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影響研究,為促進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發(fā)生提供實證支持(圖1)。

      2方法

      2.1被試

      采用方便抽樣法,從廣東省三所高校選取了807名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剔除無效問卷后,最終得到有效問卷677份,有效回收率84%。其中男生194人,女生483人;大一282人,大二248人,大三115人,大四32人;城鎮(zhèn)350人,農(nóng)村327人;獨生子女158人,非獨生子女519人。

      2.2研究工具

      2.2.1自尊量表(SES)

      該量表由羅森伯格(Rosenberg)于1965年編制(Rosenberg, 1965),由10個條目組成,總分范圍是10~4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自尊水平越高。該量表是目前國內(nèi)使用最廣泛的測量青少年自尊的工具之一,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程素萍, 崔倩倩, 2010; 田錄梅, 張向葵, 于海峰, 2003)。該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84。

      2.2.2人際反應指針量表(IRI-C)

      采用Davis編制,國內(nèi)張鳳鳳等(2010)修訂的人際反應指針量表,共22個條目,包括共情性關(guān)心、觀點采擇、想象力、個人痛苦4個維度,具有較好的信效度。該量表采用5點計分,得分越高,表示共情能力越強。該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80。

      2.2.3青少年親社會傾向量表(PTM)

      采用美國心理學家Gustavo Carlo 編制,國內(nèi)寇彧等(2007)修訂的量表,修訂后的維度劃分適用于中國的青少年樣本,包含23個條目,包含公開的、匿名的、利他的、依從的、情緒的、緊急的6個維度,本量表采用5點計分,得分越高,代表個體的親社會行為傾向越高。該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92。

      2.2.4道德推脫問卷

      采用Bardure等編制,國內(nèi)楊繼平等(2010)修訂的道德推脫問卷。問卷由32個題目組成,包括道德辯護、責任分散、責備歸因、有利比較、委婉標簽、責任轉(zhuǎn)移、扭曲結(jié)果和非人性化八個維度。問卷采用5點計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道德推脫水平越高。該問卷在中國文化背景下使用較廣泛,具有良好的信效度(Wang et al., 2017)。該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93。

      2.3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采用Harman單因素檢驗法,將四個變量所有條目進行因素分析,結(jié)果顯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18個,第一個因子解釋的變異量為14.79%,遠低于40%的臨界標準,因此本研究不存在明顯的共同方法偏差效應。

      3結(jié)果

      3.1變量間描述統(tǒng)計及相關(guān)分析

      對自尊、共情、道德推脫以及親社會行為四個變量進行描述統(tǒng)計及相關(guān)分析,結(jié)果見表1。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自尊、共情和親社會行為兩兩顯著正相關(guān),自尊與道德推脫呈顯著負相關(guān);道德推脫與共情維度的個人痛苦呈顯著正相關(guān),與共情性關(guān)心呈現(xiàn)顯著負相關(guān),與想象力、觀點采擇維度相關(guān)不顯著;道德推脫與親社會行為維度的利他和公開呈顯著正相關(guān),與匿名、情緒性、緊急、依從維度相關(guān)不顯著。

      3.2自尊與親社會行為關(guān)系:有調(diào)節(jié)的中介模型檢驗首先采用SPSS宏程序PROCESS模型檢驗共情在自尊與親社會行為間的中介效應,結(jié)果顯示,在對人口學變量(性別、年級、生源地、獨生狀況)進行控制的條件下,自尊對親社會行為的直接預測作用顯著(β=0.33, p<0.01),當放入中介變量共情后,該直接作用依然顯著(β=0.29, p<0.01),自尊對共情的直接預測作用顯著(β=0.08, p<0.05),共情對親社會的預測作用也顯著(β=0.48, p< 0.01)。另外,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方法檢驗表明,共情在自尊與親社會行為間的中介效應顯著,效應值為0.06,Boot SE=0.001,95%的置信區(qū)間為[0.001,0.090],中介效應占總比14.29%。

      第二步,采用SPSS宏程序PROCESS的模型15進行調(diào)節(jié)效應分析,在控制性別、年級、生源地、獨生狀況的情況下,檢驗道德推脫的調(diào)節(jié)效應(見表4)。結(jié)果表明:將道德推脫放入模型后,自尊和道德推脫的乘積項作用顯著(β=0.17, p<0.05),說明道德推脫可以顯著調(diào)節(jié)自尊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共情與道德推脫的乘積項作用不顯著(β=0.13, p>0.05),說明道德推脫對共情與親社會行為關(guān)系的調(diào)節(jié)作用不顯著。為了更清楚地揭示調(diào)節(jié)效應,繪制了簡單斜率圖(見圖2),結(jié)果表明,當個體的道德推脫水平較高時,自尊對親社會行為的正向預測作用顯著(β=0.44, p<0.001);當個體的道德推脫水平較低時,自尊對親社會行為的預測作用變得更弱,但仍然顯著(β=0.26, p<0.001),即相對于低道德推脫水平個體而言,自尊對高道德推脫水平個體的親社會行為影響更大。

      4討論

      自尊作為一種人格變量,是個體親社會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研究發(fā)現(xiàn)自尊顯著正向預測大學生親社會行為,支持了假設(shè)1。這與以往研究結(jié)論是一致的(冀艷玲, 2021; 鄭顯亮, 顧海根, 2012 ; Leary & MacDonald, 2003),并驗證了艾森伯格的親社會理論,即自尊作為人格變量,是個體親社會行為產(chǎn)生的重要影響因素。具體來說,自尊反映了個體是否受到他人重視的程度,高自尊的個體通常擁有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在人際互動中,會表現(xiàn)出更多的積極行為(如親社會行為)。也有研究指出,高自尊水平的個體具有一定的親社會價值傾向,且會將這種傾向付諸于實際行動,進而表現(xiàn)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寇彧, 2018; 李谷, 周輝, 丁如一, 2013)。

      結(jié)果顯示,共情在自尊與親社會行為間的中介效應顯著,部分中介了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支持了假設(shè)2。具體來說,自尊不僅可以直接影響大學生親社會行為,還可以通過共情間接影響親社會行為,這與已有研究結(jié)論是一致的(李碩, 2018; 孟歡蕾, 朱海東, 賈曉珊, 馮雪, 2021),并驗證了親社會理論觀點,即認知因素對個體親社會行為具有重要影響,共情作為一種認知因素,可以顯著預測個體的親社會行為(Hoffman, 2001)。一方面,自尊能顯著正向預測大學生共情能力,即自尊水平高的大學生,對自我有比較清晰和積極的認識,能與他人產(chǎn)生共鳴,在他人遭遇不幸時,能夠給予積極的關(guān)注,理解他人;而自尊水平低的大學生,有較低的自我評價,當他人處于困境中時,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幫助他人,進而產(chǎn)生移情回避,這與前人研究是一致的(朱宏銳, 曾慧, 呂曉凡, 魯豐華, 姬書瑤, 2016)。另一方面,研究還發(fā)現(xiàn)共情能顯著正向預測大學生親社會行為,即共情作為個體親社會行為的保護因素,可以促進個體更多關(guān)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Batson, Eklund, Chermok, Hoyt & Ortiz, 2007),從而更好地理解他人,做出親社會行為。根據(jù)艾森伯格的親社會理論觀點,當個體的自尊水平較高時,對自身和他人有積極的認知和評價,更容易體驗到他人情緒,充分理解他人,容易寬恕他人的行為(周炎根,? 劉賢敏, 趙李華, 張巖, 2020),而寬恕可以增強個體的社交能力,促進親社會動機(安連超, 張守臣, 王宏, 馬子媛, 趙建芳, 2018),進而能夠發(fā)展出較多的親社會行為;而自尊水平低的大學生,經(jīng)常有消極的情緒體驗,在人際互動中沒有充分的心理資源去理解他人,很難寬恕他人,進而較少做出親社會行為。共情的中介效應提示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提升大學生自尊水平與共情能力,來激發(fā)其做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

      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道德推脫可以顯著調(diào)節(jié)自尊與親社會行為的關(guān)系,支持了假設(shè)3a,并驗證了班杜拉(1999)關(guān)于道德推脫的解釋觀點,道德推脫是影響個體產(chǎn)生道德行為(如助人行為)和不道德行為(如攻擊行為)的認知因素。具體來說,相較于低道德推脫水平的大學生,自尊對于高道德推脫水平大學生的親社會行為預測作用更強,理論上符合“雪中送炭”模式(劉丹霓, 李董平, 2017; Rueger,? Malecki,? Pyun, Aycock & Coyle, 2016)。具體來說,在該模式下,自尊的保護作用在個體高道德推脫水平時更加明顯,當個體的道德推脫水平越高時,自尊的保護作用隨之增大,相對于道德推脫水平低的個體而言,高道德推脫水平不僅不會降低自尊的保護作用,反而增強了其對親社會行為的保護作用,道德推脫的風險作用得到緩沖,符合“韌性”的觀點。道德推脫水平不同的大學生,會有不同的行為表現(xiàn)。自尊水平高的個體,在人際互動中對自己和他人有積極的認知,能更好地理解他人,此時即使擁有較高的道德推脫水平,但為了減輕內(nèi)心的痛苦,維護自尊水平,個體會認知重建不道德行為(范翠英, 張孟, 何丹, 2017; 鄭清, 葉寶娟, 姚媛梅, 陳佳雯, 符皓皓, 雷希, 游雅媛, 2017)。因此,道德推脫不僅不會削弱自尊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反而加強了其對親社會行為的保護作用。該模式對于教育的啟示是,可以對高自尊的保護作用給予更多的信心,對于高道德推脫的風險作用不必過于擔心,可以將干預工作的重點放在自尊的培養(yǎng)上,從而激發(fā)個體產(chǎn)生更多的親社會行為。

      另外,道德推脫對共情與親社會行為關(guān)系的調(diào)節(jié)作用不顯著,假設(shè)3b沒有得到驗證,說明共情對親社會行為的預測作用比較牢固??赡艿脑蚴牵瑐€體親社會行為和共情具有內(nèi)在的一致性,具有較高共情水平的個體,更容易知覺到他人的需要和痛苦情緒,更懂得理解他人,從而產(chǎn)生同情心,做出親社會行為(孫炳海, 苗德露, 李偉健等 2011; Roberts, Strayer & Denham, 2014),而這種預測作用不受道德推脫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影響,對于高共情的大學生來說,無論其道德推脫水平高低與否,在面臨不道德情境(人際沖突等)時,更能理解他人,會重新建立對事件的認知,不會推卸責任,更能寬恕他人的冒犯行為,進而產(chǎn)生較多的親社會行為。這與金童林等人的研究結(jié)論不一致(金童林, 陸桂芝, 張璐, 金祥忠, 王曉雨, 2017),金童林等人研究證實,道德推脫可以顯著調(diào)節(jié)共情與攻擊行為的關(guān)系,可能的原因是:雖然親社會行為與攻擊行為是兩個相對立的行為,但中間還存在不作為這一中立情況。

      總體而言,本研究結(jié)果具有以下意義:探討了自尊對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影響,進一步闡明了共情和道德推脫在其中的作用機制。啟發(fā)高校要增加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機會,促進其自尊水平和共情能力的提高,加強培養(yǎng)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激發(fā)他們發(fā)展更多的親社會行為,構(gòu)建和諧美麗的校園環(huán)境。

      研究局限:一是本研究采用的研究設(shè)計是橫向研究,無法揭示變量間的因果關(guān)系,未來研究可以采用縱向研究方法進行深入探究;二是本研究采用主觀報告法,被試作答可能受到贊許性的影響,未來應該加強數(shù)據(jù)收集的客觀性,避免給結(jié)果帶來影響;三是本研究樣本取樣不均衡,性別、獨生狀況和年級樣本都相差較大,未來應該注意樣本的均衡性。

      5結(jié)論

      (1)自尊顯著正向預測大學生親社會行為;

      (2)共情在自尊與大學生親社會行為間起部分中介作用;

      (3)道德推脫在自尊與大學生親社會行為間起顯著調(diào)節(jié)作用。

      參考文獻

      安連超, 張守臣, 王宏, 馬子媛, 趙建芳 (2018). 大學生宗教信仰、感恩、人際寬恕與親社會行為的關(guān)系.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6 (3), 570-574.

      蔡妤荻, 葉寶娟 (2016). 文化疏離感對漢區(qū)高校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幸福感的影響: 情緒調(diào)節(jié)策略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4 (1), 49-52.

      程素萍, 崔倩倩 (2010). 大學生習慣性負性自我思維與自尊的相關(guān)研究. 心理科學, 33 (1), 207-209.

      范翠英, 張孟, 何丹 (2017). 父母控制對初中生網(wǎng)絡欺負行為的影響: 道德推脫的中介作用.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5 (3), 516-519.

      方杰, 王興超 (2020). 冷酷無情特質(zhì)與大學生網(wǎng)絡欺負行為的關(guān)系: 道德推脫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8 (2), 281-284.

      冀艷玲 (2021). 大學生自尊與親社會行為的關(guān)系: 情緒調(diào)節(jié)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教育觀察, 10 (13), 81-84.

      金童林, 陸桂芝, 張璐, 金祥忠, 王曉雨 (2017). 特質(zhì)憤怒對大學生網(wǎng)絡攻擊行為的影響: 道德推脫的作用.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33 (5), 605-613.

      寇彧, 洪慧芳, 譚晨, 李磊 (2007). 青少年親社會傾向量表的修訂.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1, 112-117.

      寇彧 (2018). 親社會心態(tài)培育是社會心理服務的重要內(nèi)容. 心理技術(shù)與應用, 6 (10), 595.

      李谷, 周暉, 丁如一 (2013). 道德自我調(diào)節(jié)對親社會行為和違規(guī)行為的影響. 心理學報, 45 (6), 672-679.

      李明霞, 鄭昊, 劉正奎 (2019). 農(nóng)村青少年抑郁癥狀和親社會行為的關(guān)系. 中國學校衛(wèi)生, 40 (11), 1665-1668.

      李碩 (2018). 初中生自尊與親社會行為的關(guān)系研究: 共情的中介作用. 碩士學位論文. 吉林大學.

      劉丹霓, 李董平 (2017). 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青少年網(wǎng)絡成癮: 自我彈性的中介和調(diào)節(jié)作用檢驗. 心理科學, 40 (6), 1385-1391.

      孟歡蕾, 朱海東, 賈曉珊, 馮雪 (2021). 高中生自尊與親社會行為的關(guān)系研究——一個有調(diào)節(jié)的中介模型. 兵團教育學院學報, 31 (3), 47-52.

      孫炳海, 苗德露, 李偉健, 張海形, 徐靜逸 (2011). 大學生的觀點采擇與助人行為: 群體關(guān)系與共情反應的不同作用.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7 (5), 491-497.

      田錄梅, 張向葵, 于海峰 (2003). 運動員與非運動員大學生身體自尊及整體自尊研究. 心理學探新, 4, 55-58.

      王美芳,龐維國 (1997). 艾森伯格的親社會行為理論模式. 心理學動態(tài), 5 (4), 37-42.

      王文超, 伍新春 (2020). 共情對災后青少年親社會行為的影響: 感恩、社會支持和創(chuàng)傷后成長的中介作用. 心理學報, 52 (3), 307-316.

      肖鳳秋, 鄭志偉, 陳英和 (2014). 共情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及神經(jīng)機制.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30 (2), 208-215.

      胥興春, 李歡, 劉雅麗 (2021). 自尊與親社會行為的關(guān)系: 來自元分析的證據(jù). 心理技術(shù)與應用, 9 (8), 449-460.

      楊繼平, 王興超, 高玲 (2010). 道德推脫的概念、測量及相關(guān)變量. 心理科學進展, 18 (4), 671-678.

      楊繼平, 王興超 (2011). 父母沖突與初中生攻擊行為: 道德推脫的中介作用.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7 (5), 498-505.

      袁言云, 王志航, 孫慶, 王東方, 尹霞云, 黎志華 (2022). 累積家庭風險與貧困兒童情緒問題的關(guān)系: 有調(diào)節(jié)的中介模型.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38 (1), 100-108.

      張潮, 張佳楠 (2015). 高職生自尊. 主觀幸福感與親社會行為的關(guān)系.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3 (4), 537-540.

      張文新 (1997). 初中學生自尊特點的初步研究. 心理科學, 20 (6), 504-508.

      張鳳鳳, 董毅, 汪凱, 詹志禹, 謝倫芳 (2010). 中文版人際反應指針量表(IRI-C)的信度及效度研究.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18 (2), 155-157.

      張雪蓮, 王瑞邦 (2021). 內(nèi)隱—外顯自尊對大學生攻擊行為的影響: 道德推脫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經(jīng)濟師, 5, 13-18.

      張雅文, 張琪, 龐芳芳, 官銳園 (2021). 認知行為團體與自助干預模式對大學生自尊及心理健康的干預.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9 (5), 1099-1103.

      鄭顯亮, 顧海根 (2012). 人格特質(zhì)與網(wǎng)絡利他行為: 自尊的中介作用. 中國特殊教育, 2, 69-75.

      鄭顯亮, 張婷, 袁淺香 (2012). 自尊與網(wǎng)絡利他行為的關(guān)系: 通情的中介作用.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 (4), 550-555.

      鄭友慶, 盧寧 (2016). 幼兒父母陪伴自尊和親社會行為的關(guān)系. 中國學校衛(wèi)生, 37 (1), 71-77.

      鄭清, 葉寶娟, 姚媛梅, 陳佳雯, 符皓皓, 雷希, 游雅媛 (2017). 攻擊行為規(guī)范信念對大學生網(wǎng)絡欺負行為的影響: 道德推脫與網(wǎng)絡道德的中介作用.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5 (4), 727-730.

      周炎根, 劉賢敏, 趙李華, 張巖 (2020). 大學生自尊與寬恕的關(guān)系: 一個有調(diào)節(jié)的中介模型. 心理學探新, 40 (2), 188-192.

      朱宏銳, 曾慧, 呂曉凡, 魯豐華, 姬書瑤 (2016). 護理專業(yè)學生共情能力和自尊水平的現(xiàn)狀及其相關(guān). 解放軍護理雜志, 33 (5), 1-4.

      Batson C. D., Eklund, J. H., Chermok, V. L., Hoyt, J. L., Ortiz, B. G. (2007). An additional antecedent of empathic concern: valuing the welfare of the person in nee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3 (1), 65-74.

      Bandura, A. (1999). Moral disengagement in the perpetuation of inhumaniti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3 (3), 193-209.

      Castellanos, A. G. (2002). A comparison of traditional vs. Montessori education in relation to children,s self-esteem, self-efficacy, and prosocial behavior. Doctoral dissertation or master,s thesis. Carlos Albizu University.

      Eisenberg, N., & Miller, P. A. (1987). 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1 (1), 91-119.

      Gini, G., Pozzoli, T., & Hymel, S. (2014). Moral disengagement among children and youth: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links to aggressive behavior. Aggressive Behavior, 40 (1), 56-68.

      Hoffman, L. M. (2001). 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 Camg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ary, M. R., & Macdonald, G. (2003). Individual difference in trait self-esteem: A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In M. Leary & J. Tangney (Eds.),? Handbook of self and identity(pp: 401-408). New York: Guiford Press.

      Moscardino, U. U., Miconi. D. D., & Carraro L. C. (2020). Implicit and explicit self-construals in Chinese-heritage and Italian nonimmigrant early adolescents: Associations with self-esteem and prosocial behavior.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6(7), 1397-1412.

      Nelson, S. K., Layous, K., Cole, S. W., & Lyubomirsky, S. (2016). Do unto others or treat yourself? The effects of prosocial and self-focused behavior on psychological flourishing. Emotion, 16 (6), 850-861.

      Orue, I., & Calvete, E. (2019). Psychopathic traits and moral disengagement interact to predict bullying and cyberbullying among adolescents.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34 (11), 2313-2331.

      Plata Ordo?ez., Otaya, MDCR., Méndez, JHM. (2010). Self-esteem and empathy in adolescents observers, aggressors and victims of bullying at a school in the town of Chia. Psychologia. Avances de la Disciplina, 4 (2), 99-112.

      Rosenberg, M. J. (1965). When dissonance fails: On eliminating evaluation apprehension from attitude measure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 (1), 28-42.

      Roberts, W., Strayer, J., & Denham, S. A. (2014). Empathy, anger, guilt: Emotions and prosocial behaviour.? Canndian Journal of Behavioural Science, 46 (4), 465-474.

      Rueger, S. Y., Malecki, C. K., Pyun, Y., Aycock, C., & Coyle, S. (2016).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depression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2 (10), 1017-1067.

      Wang, M. Z., Wang, J., Deng, X. L., & Chen, W. (2019). Why are empathic children more liked by peers? The mediating roles of prosocial and aggressive behavior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44, 19-23.

      Wang, X, C., Lei, L., Yang, J. P ., Gao, L., & Zhao, F. Q. (2017). Moral disengagement as mediator and moderator of the relation empathy and aggression among Chinese male juvenile delinquents. Child Psychiatry and Human Development, 48 (2), 316-326.

      The Effect of Self-esteem on College Students,Prosocial Behavior: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LI Jiaojiao XU Bibo CHEN Xiaoyun YIN Xiyang CHEN Mei

      (1 Guangzhou Huashang College, Guangzhou 511300, China)

      (2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China)

      (3 Guangzhou Huashang Vocational College, Guangzhou 511300, China)Abstract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steem and college students,prosocial behavior, and the mechanism of empathy and moral disengagement in the relationship. A total of 677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Self-esteem Scale (SES), Adolescent Prosocial Tendency Scale (PTM), Interpersonal Response Index (IRI-C) and Moral Disengagement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self-esteem positively predicted prosocial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2) Empathy played a mediating role in self-esteem and prosocial behavior; (3) Moral disengagement had significant moderating effect on self-esteem and prosocial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Specifically, self-esteem had a greater impact on prosocial behavior in groups with high levels of moral disengagement. (4)Moral disengagement had no significant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influence of empathy on prosocial behavior.

      Key words: self-esteem; prosocial behavior; empathy; moral disengagement; college students心理技術(shù)與應用2022, Vol.10, No.2, 75-81Psychology: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猜你喜歡
      親社會行為自尊共情
      網(wǎng)紅會和打工人共情嗎
      發(fā)現(xiàn)高潛人才:共情與謙卑
      共識 共進 共情 共學:讓“溝通之花”綻放
      幼兒共情能力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甘肅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26
      高職生學校社會行為的調(diào)查研究
      個體道德發(fā)展的有效途徑:從社會角色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入手
      青年時代(2016年19期)2016-12-30 17:13:37
      親社會行為研究綜述
      青春歲月(2016年20期)2016-12-21 14:33:57
      用賞識讓教育走向成功
      角色游戲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策略
      考試周刊(2016年17期)2016-03-31 01:50:01
      大學生自尊與人際關(guān)系相關(guān)關(guān)系的研究綜述
      中國市場(2016年1期)2016-03-11 21:21:57
      靖安县| 名山县| 冀州市| 彰化市| 友谊县| 集贤县| 奇台县| 基隆市| 桐庐县| 连平县| 邻水| 岳池县| 阿拉善盟| 高碑店市| 通州区| 紫阳县| 张家川| 沙河市| 奉节县| 绩溪县| 南木林县| 定襄县| 贺州市| 萍乡市| 云和县| 伊金霍洛旗| 叙永县| 铜山县| 莫力| 九龙城区| 洛宁县| 清丰县| 高邑县| 积石山| 鹤山市| 龙泉市| 木兰县| 淮南市| 襄垣县| 永靖县| 扎兰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