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雙減”為契機,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qū)東洲小學構建有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和主動發(fā)展的“五育共美”課程群,打造各具特色的體驗場館,逐步完善線上線下的學習資源,為學生主動探究、快樂學習提供了豐富的空間與充足的時間。學校為學生打造“升級版”的課后服務,充分滿足學生個性化、多元化的發(fā)展要求,真正實現(xiàn)五育融合、全面育人。
關鍵詞:“雙減”;課后服務;五育共美
課后服務不只是一項“順民意、暖人心”的民生工程,更是深化學校內涵發(fā)展、實現(xiàn)育人目標的重要載體。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qū)東洲小學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化智慧校園的硬件優(yōu)勢,以“五育融合”為導向,積極盤活校內外教育資源,全力建設“五育共美”學習中心,通過真實或虛擬的學習場域以及“五育共美”課程群,為學生打造“升級版”的課后服務,充分滿足學生個性化和多元化發(fā)展的要求。
一、構筑“五育共美”學習空間
“五育共美”學習空間是為實現(xiàn)學生學習方式轉型而建設的學習與實踐平臺。學校以學生為中心,以師生共建共享優(yōu)質資源為目標,以實現(xiàn)無邊界學習為指向,探索建立了人與空間環(huán)境、學習資源、智能技術充分交互的復合式學習空間,包括線下學習空間與線上學習空間
(一)線下學習空間
校園是一個教學綜合體,教學區(qū)、公共區(qū)都由廊道、中庭、多功能通道相連接。學校充分利用校園內大量的非正式學習空間和專用教室,以“五育融合”為導向,建設了融學習、活動、游戲與創(chuàng)造為一體的線下學習空間,如沉浸式學習空間、項目式學習空間、協(xié)作式學習空間等,實現(xiàn)了從“教室”到“學室”的轉變,讓學生在課后服務的時間里,時時可學、處處能學。
“五育共美”線下學習空間,由五大學習中心組成,分別是蒲公英母語學習中心(漢字館、國學館、寫繪館、戲劇館、東東大劇場、學生智慧閱讀中心、教師智慧閱讀中心、樓道主題閱讀書吧、廊道書吧、融媒體中心),月亮河生活學習中心(布藝坊、廚藝坊、樂木坊、三模坊、電商坊、行知坊、學娛坊、物聯(lián)坊、安全體驗館),小天鵝藝術學習中心(天籟合唱室、樂舞坊、民樂坊、顏雨軒、翰墨閣、妙視覺、動漫室、定格動畫室、陶藝室、涂鴉墻、云美術館),北斗星科創(chuàng)學習中心(無土種植屋、室內生態(tài)園、智慧實驗室、智慧云教室、海洋科技館、智能機器人教室、云端農場、科技長廊、地球村、樂高墻),藍精靈體育學習中心(體育館、開放式運動中心、智慧體能中心、“棋”樂無窮館、田徑場、趣味軟式田徑場、心靈驛站、健康生活館)。
(二)線上學習空間
學校探索構建與五大學習中心相對應的數(shù)字化線上學習空間,實現(xiàn)教學、對話、觀察、診斷、分組、錄播等不同功能,做到教育生態(tài)在線、數(shù)字服務在線、協(xié)同在線、溝通在線、組織在線,以保障無邊界學習的實施。
學校搭建了3D虛擬沙盤模型,學生可在線上以第一人稱視角“進入”校園,參觀線下學習空間,并隨時開啟一門課程。云上教室設置互動社區(qū),教師在這里提問、解答、發(fā)布學習任務;學生在這里參與課程學習,分享觀點,完成學習任務。虛擬平臺主頁設立貼吧,方便即時交互的合作學習。學生通過貼吧發(fā)起學習任務,自由組隊協(xié)作,完成學習任務,上傳學習成果;教師在貼吧發(fā)起班級項目、跨班級項目或跨年級項目學習任務。
學校通過對國家和學校課程資源以及校外課程資源有機融合,建立包含數(shù)字課程、電子課件、微課視頻、知識圖譜等內容的資源庫,實現(xiàn)資源的可視化、虛擬化、全息化。學生可回顧課堂實錄,觀看各類課程視頻,也可鏈接互聯(lián)網(wǎng)海量學習資源,真正實現(xiàn)無邊界學習。
學校建立統(tǒng)一的全程評價系統(tǒng)——“學分銀行”,有正式的銀行運行方案,具體規(guī)定學分獲取、支取方式與規(guī)則等,關注學生的學習管理、學習能力、學習成果、學習合作等,利用電子積分的即時性評價,隨時記錄,實現(xiàn)個人自評、生生互評、師生共評、家長參與的全員綜合性評價。
二、豐富“五育共美”學習內容
提高課后服務質量的有效途徑是保證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和可選擇性。學校圍繞“崇美立人”核心理念,充分挖掘與轉化國家課程的教育內涵,以各學科課程標準為基礎,構建了有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和主動發(fā)展的“五育共美”課程群(如圖1)。家長和學生根據(jù)自身需求,自主選擇課程,形成“一生一課表”。
各課程群以國家課程為根,一課一品,真正為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服務:公共生活課程群,著重培養(yǎng)學生“高貴品行”;智識生活課程群,著重培養(yǎng)學生“智慧品質”;藝術生活課程群,著重培養(yǎng)學生“高雅品位”;健康生活課程群,著重培養(yǎng)學生“強健品格”;實踐生活課程群,著重培養(yǎng)學生“勤創(chuàng)品性”?!拔逵裁馈闭n程群的建設,為學生發(fā)展提供良好的人格素養(yǎng)、厚實的文化素養(yǎng)、高雅的藝術素養(yǎng)、健康的身心素養(yǎng)、實踐的創(chuàng)新素養(yǎng),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和諧成長。其中,基礎型課程主要是國家課程,拓展型課程主要是課后服務課程,是國家課程的延伸與有益補充。公共生活課程群中的拓展性課程包括:月亮河生活課程系列(八大節(jié)日課程、入學成長課程、研學旅行課程、閑暇生活課程、節(jié)氣課程)、善美習慣課程系列(小公民課程、彩絲帶公益課程)。智識生活課程群中的拓展性課程包括:蒲公英母語課程系列(中國風母語課程、漢字課程、小導游課程、讀寫繪課程、聆聽與演講課程)、智美數(shù)學課程系列(數(shù)學閱讀課程、益智游戲課程)、流美英語課程系列。藝術生活課程群中的拓展性課程包括:小天鵝藝術課程系列(新學堂樂歌課程、美麗和聲課程、琴聲悠揚課程、百幅名畫課程、書法課程、拓畫課程)、豐美鄉(xiāng)土課程系列(非遺文化課程、益智游戲課程)。健康生活課程中的拓展性課程包括:藍精靈體育課程系列(鄉(xiāng)土體育游戲課程、花樣跳繩課程、趣味球類課程、集體舞課程、中國武術課程、生命健康課程)、滋美心育課程系列(蓮心島課程)。實踐生活課程中的拓展性課程包括:北斗星實踐課程系列(七彩電腦繪畫課程、定格動畫課程、小牛頓課程、海陸空模型課程、創(chuàng)意搭建課程)、和美生態(tài)課程系列(遙望星空課程、低碳生活課程、科學生活課程、無土種植課)。這些課程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同時又鞏固了課內所學,發(fā)展了興趣和愛好,滿足了學生個性化成長需求。僅這一學期,學校就開設了68項拓展性課程,伴隨著每天課后服務鈴聲的響起,全校1400余名學生自選課程、自選導師、自選教室,開啟愉快的學習之旅,充分享受“雙減”賦予的美好時光?!拔逵裁馈睂W習空間為張揚學生個性搭建了廣闊的平臺,也把家長的“操心事”變成了“暖心事”。家長普遍反映,課后服務不僅解決了他們輔導作業(yè)難的困境,而且發(fā)展了孩子的興趣特長主綜合素養(yǎng),增強了孩子的教育獲得感。
三、探索“五育共美”學習新樣態(tài)
“五育共美”課程學習方式與課程屬性相一致,且由具體的課程樣態(tài)所決定,學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積極探索學習中心課程學習新樣態(tài),為學生創(chuàng)造高質量的課后延時學習生活。
(一)打造“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是由學生及教師共同構成的團體,師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溝通、交流,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學校重點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的實踐途徑,在課前、課中、課后各個環(huán)節(jié)中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和諧共生,合作共贏。在這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問題的提出、任務的確定、方法的選擇、過程的探究、結果的呈現(xiàn),均由學生來完成。在這里,教師是活動的組織管理與服務保障的主要責任人,發(fā)現(xiàn)學生最迫切的學習需要,給予學生更客觀的發(fā)展建議;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指導學生提升學習能力等。
例如,在海洋科技館就“帆船”進行研究性學習時,學生四人一組,分工設計“帆船”外部、內部結構以及制作帆船模型,使其在風力的作用下達到最快行駛速度。各小組在頭腦風暴中,“面對面”探討設計方案,教師依次進入各小組交流制作技巧和方法。有的小組認為帆船的重心過高,會影響帆船的穩(wěn)定性;有的小組認為船帆的大小,會影響風的受力,進而影響船的行駛速度;有的小組認為帆船的材質不同,會影響船的重量,進而影響船行駛的速度等。針對研究中遇到的問題,學生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構建“學習共同體”,通過線上線下雙線交流,探求最佳解決方案,有效地將自主學習轉變?yōu)楹献魈骄繉W習,從而提升團隊協(xié)作能力。
(二)探索“無邊界學習”
如果說共同體學習側重于改變師生關系,讓師生在經歷學習的過程中,成為平等的、共同成長的學伴,那么,“無邊界學習”解決的是學習空間的關系問題,側重于擺脫常態(tài)課堂的約束。學習空間創(chuàng)設的智慧學習環(huán)境,讓學習能突破普通課堂的種種限制,達到空間的無邊界、資源的無邊界和選擇的無邊界。打破學科邊界,進行跨界學習,實現(xiàn)綜合化、全景式;打破空間邊界,處處可學習,使學習不受物理環(huán)境的限制,實現(xiàn)學習空間的無邊界;打破時間邊界,改變課堂定式,實現(xiàn)時時可學,想學即學,繼而實現(xiàn)學習時間的無邊界;打破教師教學生學的邊界,改變學習方式,讓學生的學習更具創(chuàng)新性,使學習真正成為一種關乎知識世界、生活世界和個體經驗情感世界的整體性學習。
例如,學校月亮河生活學習空間的各個特色教室如布衣坊、廚藝坊、樂木坊等,都以項目式學習坊的形態(tài)呈現(xiàn)。教師圍繞項目任務,根據(jù)學生實際需求,有機融合語文、數(shù)學、科學、勞動、美術和信息技術等學科,形成跨學科課程,并發(fā)布導學任務以及各類學習資源,同時提供線上線下學習支持。學生以問題為導向,查找資料,線上線下互動質疑,綜合運用多種學科思維方法進行實驗探究,最后完成學習任務。
(三)嘗試“場景式學習”
學習場景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所需要的場景,是場所、環(huán)境和情境有機結合的綜合體?!拔逵裁馈睂W習空間為學生建立了多樣化的學習場,如文化場景、思維場景、實驗場景、生活場景和數(shù)字場景等,有虛擬的,也有實體的,讓教室不再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場所。學校重點探索“基于單元主題的文化場景式學習、基于直觀感知的思維場景式學習、基于活動體驗的實驗場景式學習、基于項目學習的生活場景式學習、基于思維可視的數(shù)字場景式學習”等實踐途徑,促進學生學習經驗的形成、認知結構的完善、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彰顯環(huán)境育人、實踐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價值。
各學習中心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營造虛擬情境,通過全息投影、VR等信息手段,為學生營造出全新的沉浸式體驗。例如,學生在月亮河生活學習中心的“布衣坊”進行漢服研究性學習時,可運用VR技術穿越時空,感受古風漢韻,從各個角度對漢服進行觀察、比較,從而對漢服的形象特征有更準確和具體的把握。漢服制作完成后,學生可通過AR技術,和穿著漢服的娃娃合影。這樣的全景式、沉浸式學習,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漢服的魅力,而且打破了學習時空,讓學生在課程穿越中,親歷探究、親身體驗。
四、建立“五育共美”學習評價
學校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在用好原有的“星級評價”“綜合性評價”“期末慶典”等評價方式的基礎上,設計更為全面、合理的評價方案。根據(jù)評價方案,學校對學生各方面的進步、提升給予客觀記錄、全面匯總和及時褒揚,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內在動力、點燃學生持久熱情,從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學習氛圍和生動活潑的教育局面。
同時,學校建立課程質量動態(tài)監(jiān)測機制,及時收集和評估反映課后服務實施效果的相關指標,包括學校課后服務課程方案、教師課程設計方案、學生與家長滿意度等。學校不定期組織教師、課程專家、學校管理層、家長、學生進行課程審議,為學校之后應淘汰什么課程、開設什么課程,以及學生自主選課提供科學參照,不斷提升學校課后服務的水平。
參考文獻:
[1]朱永新.走向學習中心——未來學校構想[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
[2]吳建英.崇美立人,探索教育的美學表達[J].江蘇教育研究,2020(26).
[3]劉登琿,卞冰冰.中小學課后服務的“課程化”進路[J].中國教育學刊 ,2021(12).
(張泳,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qū)東洲小學長江路校區(qū),郵編:22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