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勞動創(chuàng)造美,勞動的過程也是體驗美、欣賞美的過程,勞動本身就是美的。通過創(chuàng)新勞動教育的技術路徑,學生可以在校園勞動中感受擔當之美,在服務勞動中踐行志愿之美,在勞動課程中創(chuàng)造物形之美,在家務勞動中體驗整潔之美。
關鍵詞:勞動教育;美育;勞動之美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說道:“勞動可以創(chuàng)造美,美是勞動創(chuàng)造的?!崩顫珊裾J為,正是人類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勞動生產,即實實在在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才是美的真正根源。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也提出:要把握勞動教育的基本內涵,勞動教育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明確勞動教育總體目標,使學生能夠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牢固樹立勞動最美麗等觀念,體會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勞動不但創(chuàng)造了美,勞動教育的過程也是美育的過程,可以讓學生體驗到美、欣賞到美。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規(guī)定,勞動教育6個學分,其中志愿服務2學分,在課外時間進行,三年不少于40課時;其余4學分內容與通用技術的選擇性必修內容與校本課程內容統(tǒng)籌。為此,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以下簡稱“錫山高中”)創(chuàng)造性地采取校園勞動崗位化、服務勞動學分化、創(chuàng)造勞動課程化和家務勞動清單化等策略實施勞動教育,使美育與勞育相融合,讓學生收獲勞動之美。
一、在校園勞動中感受擔當之美
錫山高中探索校園勞動的崗位化,挖掘校內資源,遴選出一批可以由學生完成的工作崗位,在真實的校園勞動中涵育“責任擔當者”。如將校園環(huán)境保潔、學校農場耕種、校園食堂食品檢驗、學生宿舍管理等都設置為學生勞動崗位,讓學生從身邊事干起,培養(yǎng)責任意識與勞動習慣。
學校將校園網格狀劃分成36個包干區(qū)里,每個班級領到一個勞動包干區(qū),該區(qū)域的日常保潔、地面清掃、墻地擦拭由學生來完成,有苗木的則養(yǎng)苗護苗、剪枝拔草也由學生來實施。在勞動實踐中,學生學會各盡其責、主動擔責,完成勞動任務,“我們的地盤我們管”是學生的口號。學生外出勞動常常會“有活動沒勞動、有娛樂沒教育”,學校組織學生在校園里勞動,先學會解決身邊的問題,養(yǎng)成敬業(yè)擔當的意識,再走出校園,服務社會。
高品質校園勞動的實施,也需要有專業(yè)化、精致化的學習環(huán)境,為了開展“深度農耕”的生產勞動,學校建設了“新農科”實驗基地,并主要交由學生進行耕種、管理。它包括了現(xiàn)代化農業(yè)區(qū)、農耕試驗區(qū)、果樹種植區(qū)。在現(xiàn)代化農業(yè)區(qū),擔任管理職責的學生要使用現(xiàn)代農業(yè)技術工具,進行動手動腦的實驗,通過最新農業(yè)技術的應用,可以學到現(xiàn)代立體農業(yè)、生態(tài)農業(yè)、智慧農業(yè)的特點和手段,還可以通過計算機控制系統(tǒng)隨時查找相關農業(yè)資料。最主要的是,還可以隨時對環(huán)境光照、二氧化碳濃度、土壤溫濕度、土壤酸堿度等田間環(huán)境數據進行實時觀測分析,且可以將這些數據上傳到云端服務器,請專家、教師進行遠程分析指導,保障植物生長。學生可以根據課本上的實驗、理論再次提出問題,然后設計實驗,自己動手實踐。在戶外開拓農耕體驗區(qū),每個班級都分配到了一塊“責任田”,學生在出力流汗中經歷育苗、播種、田間管理、采收這一完整的勞動過程,通過勞動享受從土地中獲得大自然回報的快樂。在田里的勞動帶來的雖是肉體上的疲勞,但也帶來了精神上的歡愉,帶來了內心的自豪和滿足,這是對自己的認可,是美的享受。學生還可將在校園里種植出來的瓜果蔬菜送到家政操作教室,邀請家長們以及任課教師一起烹飪,分享“勞動的美味”。
二、在服務勞動中踐行志愿之美
學校因地制宜,將原先封閉的自行車庫,貫通改造為學生自主管理、建構生活秩序的模擬城市街區(qū),這既使得學校美觀了起來,也為學生做“美麗志愿者”提供了空間。在這里,學校設置了27種服務勞動體驗崗位,有學生郵局、銀行、烘焙小站、誠信超市、媒體中心、文創(chuàng)印刷等。每天40分鐘大課間時段,學生穿梭忙碌在郵局、銀行、烘焙小站、誠信超市、媒體中心、文創(chuàng)印刷等各種崗位上,服務人員各司其職,定期輪流提供公益性服務。這個街區(qū)在學校內部創(chuàng)設與生活關聯(lián)的真實情境,以解決學生生活實際問題為導向,切實讓學生勞起來、動起來,推進服務勞動的實質性展開。
比如,烘焙小站有10多名學生平均每人每周提供兩天服務,向需要課間補充營養(yǎng)的學生銷售由學校餐飲中心提供的面包、包子等食品;30多名換水員每周5人輪流為同學們提供換水服務,負責桶裝純凈水的換裝服務;匡園郵局的分揀員大課間輪值負責分揀信件、雜志、報紙,送到各個樓層、教室,服務于校內郵路的運行;誠信超市無人值守,學生自己投幣取貨,經營管理團隊負責進貨、理貨、盤點等服務。學生依托真實情境,在動手實踐、出力流汗中,提升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勤勞的生活習慣,享受服務他人帶來的成就感。
學校還組織學生開展校外服務,每個學生都要參加“溫暖你成長我”志愿者活動,以團隊形式組織。有些務工子弟沒有隨父母在打工地入學,只有在暑假時與父母團聚,他們被稱為“小候鳥”,學校志愿服務團隊為他們提供學習指導服務,還帶領他們一起做手工、開展科學小實驗,做“小候鳥守護者”。寒假的時候,學校志愿服務團隊開展“情暖回鄉(xiāng)路”活動,他們來到車站,承擔指路、引導工作,幫他們搬運行李、送客入站。學校所在地區(qū)還有民工子弟學校、特殊教育學校,學校的志愿服務團隊連續(xù)多年利用節(jié)假日進行“支教接力”活動,為他們授課。
所有的這些志愿服務,都通過服務過程記錄,累計學時,賦予學分。學校還依據志愿服務開展的情況,組織“最美志愿者”評選,鼓勵學生長期、持續(xù)地開展志愿服務,讓互相幫助、助人自助、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志愿者精神濡染學校學子。
三、在勞動課程中創(chuàng)造物形之美
學校倡議加強高中工程教育,建立與大學貫通的卓越工程師培養(yǎng)體系,讓學生在動手創(chuàng)造中,養(yǎng)成工程思維,發(fā)展工程能力,為成為未來大國工匠、工程科技的領軍人才打下堅實基礎。學校根據高中生的發(fā)展實際,開發(fā)了一系列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課程,將其內容與通用技術的選擇性必修內容與校本課程內容統(tǒng)籌。如工業(yè)設計、橋梁設計、開源電子硬件設計等課程,在這些課程里,學生需要調研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習工程領域的專業(yè)知識,設計解決問題的技術方案,勞動實踐制作物化作品,撰寫工程日志和研究的學術論文。
學校聯(lián)合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新南威爾士大學建筑學院,共同開發(fā)工業(yè)設計課程,選修該課程的學生要先完成字母海報、風格化模型、非標設計、園林雕塑、設計師海報等五個模塊的學習,然后進入“城市雕塑小品設計”項目。學生要走出教室,開展實地考察、選址、測量,再回到教室進行勞動實踐,創(chuàng)制雕塑模型,制作實景圖樣,然后再評價、改進。學校聯(lián)合建設局專家、高校教授進行評選,遴選出若干件作品交由地方建設局組織專業(yè)力量制作、落地。目前,學校周邊的多個城市廣場上豎立起了學生的城市景觀小品,學生用自己的智慧和勞動為城市添景、添美。
學校自主開發(fā)的橋梁設計課程,學生利用校內外河網密布的資源優(yōu)勢,開展真實情景下的橋梁設計實踐。選修該課程的學生在學習了橋梁設計的專業(yè)知識基礎上,按照規(guī)劃對擬建設橋梁的選址點進行實地考察,測量水文,勘探土質,分析通行流量,綜合研判周邊景觀,給出橋梁的設計方案,制作橋梁模型,撰寫可行性報告。學生的課程作品雖然不能成為真實橋梁的設計方案,但是這樣的過程是學生專業(yè)成長的過程,是深度體驗土木工程專業(yè)典型學習方式的過程,是學生嘗試用創(chuàng)造性勞動給出問題解決方案的過程,是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
四、在家務勞動中體驗整潔之美
家庭是勞動教育的第一課堂,是塑造學生品格的熔爐,家長是勞動教育的首任教師。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在家里勞動既能夠培養(yǎng)勞動意識,更能夠融洽家庭氛圍,優(yōu)化親子關系。
家庭勞動在校園之外,其勞動指導教師是家長,為了將該項工作落地落實,學校編制了家庭勞動清單,記錄勞動的時間、項目,家長和學生可以從清單中選擇和自己家庭相適合的項目進行勞動,還可以自定勞動項目。學校鼓勵學生用圖片、視頻、文字等形式記錄勞動的畫面和勞動之后的成果、感受。有學生在勞動清單后面寫下“勞動,不在于獲得別人的夸贊,而在于勞動后整潔的環(huán)境帶來的內心寧靜”。
在中小學的校內勞動課里教學生洗衣燒飯,費力費時費資源,事倍功半,不宜全面推廣。而將這項教育活動交給家長來做,順理成章,容易實施,一舉多得。家務勞動中,學生學會干活做事、承擔家務、自理生活的能力,家長承擔起陪伴子女、言傳身教、共同活動的職責。
勞動教育是美的,勞動的美,為美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應在勞育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觀、道德觀,認清勞動的價值,使學生主動地去掌握勞動技能,培養(yǎng)自身的創(chuàng)美力,給予社會更多的美。它的美在于勞動場景中,如學生在散發(fā)泥土香味的責任田里采摘,在花園里修剪花草。它的美在于過程中,如每年責任田里麥子成熟時,學生在金黃色的麥田里收割。它的美在于精神上,如用自己時間上的讓渡,陪伴五保老人,給予他們精神上的關愛。它的美在于成果上,如雕塑作品裝點城市,3D打印作品讓生活更便利。勞動教育的美又不僅僅是這些,因為勞動創(chuàng)造美,本身就是美。
參考文獻:
[1]張爍.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J].上海教育,2020(13).
[2]肖慶順.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設[J].天津教育,2020(13).
[3]宋夢園,程嶺.“五育融合”視域下學校美育的實踐路徑研究[J].教學與管理,2021(33).
(胡曉軍,特級教師,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郵編:21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