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雨晴(安徽師范大學)
箏,戰(zhàn)國時期在秦地盛行,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彈撥樂器之一,距離今天大約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古箏,是在中國這片廣袤的黃土地上生根發(fā)芽的一件非常古老的傳統民族樂器,可以說傳承著中國的悠久歷史文化。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在陜西、甘肅一帶普遍流行。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他上書秦始皇時,就對中國傳統箏曲演奏的生動場面進行了詳細描述:“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乎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這段描述可見于《史記·李斯列傳》中的《李斯諫逐客書》篇。上述文字中的“秦”也就是指如今的陜西地區(qū)。秦箏雖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今陜西地區(qū))的秦國,但演奏卻沒在當地蓬勃發(fā)展。當時,古箏也僅僅只有在榆林地區(qū),跟揚琴、琵琶、三弦等一起在榆林小曲的伴奏中出現過。但是,榆林地區(qū)地域偏僻,文化相對落后,也導致了箏的演奏技藝還停留在古法彈奏上。經過時間的推移,古箏的演奏技法逐漸發(fā)展單一化,右手的演奏主要用大指和食指兩指,左手的滑音顫音則少之又少,演奏技巧則更少的人使用箏也就慢慢地被人們忽視和遺忘。直至20世紀50 年代末,著名演奏家周延甲先生,面對日漸衰落又百廢待興的秦箏,提出了“秦箏歸秦”的口號。通過現代箏曲中運用的現代技法,再加以借鑒外派的各種技法等多種方面的研究,對陜西民間箏樂進行及時的研究和保護,并加以創(chuàng)新、繼承和發(fā)展,終于使古箏這一古老的民族彈撥樂器在陜西地區(qū)重獲新生,同時,也形成了具有其本身獨特風格特征的古箏流派——陜西箏派。
(1)撮弦和搖指相結合的方法。據史料中記載,秦時音樂多有“秦聲多撮弦”的說法,也就是秦時的音樂多用撮弦的演奏方式。秦時音樂為了增強音樂旋律的情感內容,常使用右手先撮弦,緊接著再用搖指的演奏方式,也就逐漸形成了一種具有秦地音樂風格特征的獨特效果。這樣,一方面可以延長音樂的時值,達到延續(xù)音樂情感表達的效果;另一方面在搖指前加上撮弦,可以使樂句的音頭加重,更加突出,句與句之間清晰明了,同時,也增強了旋律的抑揚頓挫和跌宕起伏之感。這種撮搖結合的演奏方式多出現在樂句的尾部,當一句旋律演奏完,通過這種方式使樂句前后銜接的更加自然流暢,同時,也強化了樂曲的表現張力。例如,在古箏曲《秦土情》中就有出現:在旋律剛進入慢板的時候,就有多次使用這種方法,在每句的結尾處都使用這種撮搖結合的演奏方式,使每個句與句之間的鏈接恰到好處,旋律流暢、優(yōu)美,如行云流水一般。
(2)快速的大指托劈。在陜西流派的箏曲中,會要大量運用大指快速托劈的指法。在演奏中,最有力的手指,則是我們的大指,同時也是最靈活,運動速度最快的手指。所以,在陜西箏派琴曲的演奏中,大指的作用尤為重要。拇指的靈活、快速,加上堅定而連續(xù)的快速托劈指法,壓弦或靠弦彈奏。演奏時干凈簡單利落,鏗鏘有力,就如秦地人民豪爽而率真的性格,更能描繪出秦聲的慷慨激昂和哀怨惆悵的效果,調動觀眾的情緒。該曲中這種大指托劈的指法還是較為常見的,而且,多用于慢板中烘托情緒的部位。古箏曲《秦土情》的慢板描寫的非常生動,敘述性較強,而大指的連續(xù)快速托劈多出現于慢板中兩個樂句的銜接處或樂段的段落結尾處。其目的就是在于,將剛進入慢板時委婉的訴說和情緒的表達更深一步,更深一個層次,使哀怨惆悵的情緒更加生動和飽滿,而慢板的尾部加上這種演奏手法則是烘托高亢的情緒發(fā)展進入最高峰。
(3)大指的雙托。陜西箏派的樂曲在演奏時,為了加強旋律的歌唱性,讓古箏這一單旋律樂器在演奏時不至于單調,讓其旋律線條更加飽滿和豐富,較為常用的就是大指的雙托。雙托音的演奏,就是大指向里,快速進行兩弦的彈奏。上方的音為襯托音,下方的音為滑音,多以二度出現,兩個音在音色上相互補充,聽上去既不單調又很好地體現了秦地的地方音樂特色。加強了音效的音樂,旋律線條也得到修飾,音樂則更加具有沖擊力,也是陜西箏派獨特的演奏技巧和代表性的標志。
(4)掛搖的演奏方式。掛搖,可以說是在陜西箏派中非常常見而又獨特的演奏技法之一。它的演奏方式是在右手進行搖指之前,中指將所彈音的低八度位置的弦,快速勾彈,然后,緊接拇指的搖指。在《秦土情》中,這種演奏方式多在樂曲的中后部分出現,并且多為整段出現。其中,指彈奏的上方八度音,加強了搖指的音頭,使樂曲的層次更加豐富,給人以抑揚頓挫和跌宕起伏的變化之感。而其大篇幅的出現,則為樂曲的尾部情感釋放表達做了鋪墊,調動聽者緊張的情緒。
1.左手大指的按弦
在陜西箏派的樂曲中,拇指按弦是其最為顯著的特征之一,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演奏技巧之一。在陜西箏曲中,“4”和“7”是在古箏五聲音階中最具獨特的存在。在古箏五聲音階中,“4”和“7”需要我們左手按壓常用弦“3”和“6”才會產生。而在陜西箏曲中,“4”和“7”在旋律中常常先后出現或隔得非常近,也導致演奏者單獨使用某一手指并不能及時地進行換弦,制造出不必要或影響整體音效的雜音或滑音,而必須同時在普通二三四指的按弦技巧之上,加入拇指的按弦,使“4”和“7”先后出現,并且,能夠在保證音準的情況下不發(fā)出多余的雜音或滑音。這也是在該曲或是整個陜西箏派樂曲中,較為難控制和掌握的技巧之一。在《秦土情》中引子的一小句可以看出,在短短的一小句中,僅前10 個音就交替出現了4 次“4”和“7”,而慢起漸快的速度和時而出現的滑音讓原本就需要按弦的“4”和“7”更難掌控,所以,演奏者必須交替使用大指和普通二三四指的按弦,以保證“4”和“7”的音準與穩(wěn)定性,最大化的減少雜音和不必要的滑音的出現。陜西箏曲完美地融合了陜西當地的音樂風格。樂曲的旋律大多為上行的跳進和下行的級進,所以,在我們演奏的過程中需要多注意音樂發(fā)展的連貫性。同時,為了使樂曲更加流暢,我們使用左手大指和另外的二三四指交替按弦,讓其音不斷在“4”和“7”之間連貫滑按,使其旋律穩(wěn)定而流暢的進行,秦箏的韻味和魅力就在這得以更好地體現。
2.左手的滑音
在陜西箏派的樂曲中,滑音也有著特殊的演奏技巧。滑音分為上滑音和下滑音。在秦箏的樂曲中,“以韻補聲”是陜西樂派最大的特點,很好地體現了陜西音樂的音樂風格。陜西箏曲中,二度滑音與陜西的地方方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其音樂具有聲腔化的特殊性。在曲子引子中第1、3、8 個音中,都出現了這種滑音,這種話音的出現,是旋律如同當地人民說話般婉轉和如泣如訴,就像人們在傷心難過時說話的含糊不清。在陜西箏曲中,這種滑音的運用,最大化地表現出憂傷哀怨和凄涼的情緒。在樂曲慢板的第二小節(jié)也可以清晰地看出在秦箏中滑音的運用極為巧妙。
3.左手的顫音
顫音是左手演奏出“韻”眾多技法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演奏技巧。當右手彈奏后,左手的手臂帶動手腕提起,使變化的弦音回到原位。當完成一次弦的上下顫動,肩臂放松后,手腕和小臂扔保持水平,小臂和大臂扔保持緊張感,從而完成一次上下顫弦的動作。按照上述這種方法,不斷地來回重復動作,便形成了完整的顫弦技法。顫音的演奏,可以根據演奏者對于樂曲的風格內容的理解,對于情感表達的處理,進行在自己理解基礎上的處理,所以,這也給演奏者提供了自己發(fā)揮的空間。但也因此,在同一首樂曲中不同地方的顫音,需要的演奏效果和演奏方式也大不相同。所以,顫音的彈奏對于演奏者的要求也是非常之高的。在陜西箏曲中,用得最多的是“重顫”和“滑顫”這兩種顫音的演奏技巧?!爸仡潯本褪窃谏鲜龅姆椒ㄖ屑哟笮”酆痛蟊鄣念潉臃?,多為“4”和“7”之后出現在“3”和“6”上進行的顫音,或出現在較長的搖指時;“滑顫”則為滑音之后出現的顫音。在演奏《秦土情》第一段慢板時,第一小節(jié)“4”之后的“3”則需要用“重顫”來演奏;而第二小節(jié)中,滑音“3”之后的“2”則需要用“滑顫”的技巧來演奏。在陜西箏曲中,“重顫”和“滑顫”的結合給人以委婉、凄涼之感,有種奇妙的感覺,就像在哭。
秦箏一直以來都有慷慨激越、粗獷高亢、凄楚悲涼的特點。陜西箏派巧妙地融入了秦腔的獨特風格。在日常生活中,秦地人們就借聲音來抒發(fā)他們樸實無華的情感,真實豪放的性格特征。因此,受地方音樂的影響,陜西箏派的獨特音樂風格特征也與之大體相同。
“苦音”和“變音”的運用:
“歡音”與“苦音”是存在于陜西箏派箏曲作品中的兩種主要的調式音階。在陜西箏派的音樂中,“苦音”為最主要的也是最常見的演奏音階,但同時,也會有“歡音”音階的出現,二者的結合出現,在曲目中也很常見。在大部分音樂作品中,“歡音”是音樂中常見的基本音階,它在演奏中所表達的情緒具有歡樂而高漲的特點。而“苦音”則是用來表現一種如泣如訴、婉轉凄涼和哀怨悲傷的情緒。在陜西箏曲的大量音樂作品中,苦音的運用則很大程度上的取代了歡音的出現。在實際運用當中,兩種音階的運用也不是完全分開使用的,有時會依據旋律情緒的不斷變化而交錯使用,多數情況下是用于表達人們復雜的內心情緒?!皻g音”的音階為sol、la、do、re、mi、sol“苦音”的音階為sol、la、降si、do、re、升fa、sol。人們通常會形容一種音的狀態(tài)為“二變之音的游離性”,就是因為,苦音的音階并不是完全固定不變的,它的音階也會根據樂曲旋律的不斷起伏而隨之改變,因此,有著一種游離的感覺??嘁粢话闱闆r下微升4 向3游移,微降7 向6 游移,其表達方式增強了其哀怨,凄楚,悲涼的感情色彩。從曲中慢板的第一句可以看到,兩小節(jié)中都有4 的出現,此時,微升4 是介于4 和5 之間的音,該曲最大的難點莫過于音準的掌握。在演奏這一句時,在按弦的同時要加上顫音,來修飾音效,模仿秦腔當中的哭腔,增加曲中悲傷、哀怨的情緒。而樂曲中的7,則跟4 的按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其處理方式也和4 的處理方式相同,微降7 則是介于7 和降6之間的音。所以,在處理這些音的時候,左手的技巧尤為重要,耳朵也要實時聽著音準,所以,在練習時,要對苦音的按弦反復斟酌,以保證左手的按弦準確、到位。尤其在快板中出現的苦音,在按音時則更要堅定而準確,不能拖泥帶水。在陜西箏派的樂曲中,苦音的運用也是其標志性特征之一。
陜西箏派樂曲風格細膩,悲傷、哀怨、婉轉,激越中有抒情。陜西箏派樂曲以抒情風格的作品居多,善于表達人們內心的情感。因此,慢板當中的廣板部分則承擔著敘述故事,抒發(fā)情感的重任。演奏者在練習陜西箏派箏曲時,慢板的反復斟酌是將整首曲子的精髓演奏好的重中之重?!肚赝燎椤分械穆蹇煞譃樗膫€部分,該曲采用變化重復的手法,將主題重復了四次,使人不斷加深對主題的印象,將情感層層推進。旋律中的情緒也由哀傷漸漸轉為激憤,最后在強有力的刮奏和搖指的結尾達到高潮。陜西箏派的作品多注重于情感的表達,所以,慢板中主題的多次變化重復,推動了主題的發(fā)展,主題情緒的層層遞進更是很好地表達了秦箏多抒情的特點。
演奏者在演奏作品時,直接影響到作品的欣賞和情緒表達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力度的強弱起伏。在陜西箏派這一多抒情樂曲的流派作品中,力度的強弱變化的掌控則尤為重要,而力度變化的由弱漸強、由強漸弱、突強或突弱則穿插在樂曲的每一部分。在樂曲慢板中的最后一部分,有三個相似的樂節(jié),不能用平鋪直敘的手法隨意的演奏,而是需要力度的逐漸推進,由弱漸強,由強漸弱,再由弱漸強,層層遞進,根據情緒的逐漸推進,情感的表達逐漸激烈而增強力度,仿佛一個人在訴說內心想法時的情感交織變化。在樂曲進入廣板時,力度則要達到最高峰,有直抒胸臆的意義。所以,從曲中這一段的演奏方式可以看出,陜西箏派的作品在演奏時,力度強弱起伏變化的掌控是尤為重要的。
客觀地說,在陜西樂派對秦箏的復興工作中,對其風格的把握是以今天的“秦聲”的音樂風格為基礎的?!扒芈暋卑饲氐氐膽蚯魳泛退械拿耖g音樂,概括的來說就是指秦地的傳統音樂文化。秦箏樂曲主要是依靠從“秦聲”中吸引大量的傳統音樂曲調作為素材進行創(chuàng)作的。因此,陜西箏曲涉及了多種多樣的戲種、樂種和曲調,有著豐富多樣的音樂形態(tài)和多種多樣的風格色彩。
《秦土情》這首樂曲在經歷了“秦箏”復興之路后,兼具了陜西音樂風格的演奏特征和現代的演奏技法特點。不僅有樸實的情感敘述,也有現代技巧的運用,使作品更加豐富飽滿。演奏者在演繹這首樂曲時,最重要的就是注重各種演奏技巧和慢板中對情感細膩的表達,讓情感真實而有效的通過我們的演奏技巧融入樂曲中。它吸收了陜西箏派的一系列風格特征,將秦箏的抒情化和注重強烈的情感表達融入其中,用現代的演奏技巧抒發(fā)“秦聲”——淳樸善良的秦地人民的情感語言表達,使樂曲充滿溫暖與人情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