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福浪
摘要:史料是提高歷史教學水平的重要教學資源,通過合理地運用史料能提高學生對于歷史文化的認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不斷探索更加完善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作為新時期的歷史教師,要提高對于史料資源應用的認識,應根據具體教學實際科學地制定完善的教學方案,全面提高史料在歷史課堂中的運用效率。
關鍵詞:高中歷史;史料;運用策略
引言
歷史教學是強化學生能力、提升素質的重要基礎學科。高中生不僅需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還應對歷史發(fā)展過程有所了解,提升文化底蘊,認識到歷史的重大作用和意義。史料是歷史教學的依據和基礎,在此基礎上以多樣化模式開展歷史教學,能夠更好地發(fā)揮歷史教育作用。
一、科學選擇史料,滿足學生學習需求
史料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運用中,教師應注重史料資源的挑選,結合教材內容,做好內容銜接和分析,向學生展現豐富的史料知識。高中歷史所涵蓋的內容比較廣泛,內容跨度較大。因此,需要教師做好教學設計,在課堂上講解知識重難點、做好教學取舍,結合教學內容選擇相關史料,確定史料的來源以及內容范圍。記載同一事件的史料來源可能較多,教師需做好來源標記并標注獲取途徑,合理區(qū)別和劃分資料來源。所選擇的史料途徑主要有圖書館書籍、網絡平臺、博覽館等,教師應結合教學經驗,辨別史料的真?zhèn)?。特別是網絡平臺的史料資源,雖然內容十分豐富,但也充斥著很多虛假內容,需要教師甄別,網絡平臺中的地攤文學會影響學生對歷史的看法,也會左右學生思維,導致歷史教學效果不理想。但真實的史料資源可以幫助學生分析歷史脈絡,了解歷史發(fā)展歷程,從而掌握史學知識。教師選擇史料過程中,需保障資源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教師結合自身專業(yè)能力,以專業(yè)眼光看待問題、整理資料,逐步提升自身能力,將史料呈現在學生面前,做好教學支撐。
二、合理利用史料,為歷史教學創(chuàng)設情境
史料是歷史發(fā)展留下的可循足跡,歷史教學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從史料中來,再到史料中去,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史料在創(chuàng)設歷史學科教學情境中,有著獨特的“促學”和“促思”價值。教師要借助史料,讓學生穿越到歷史時空中,開展生動有趣的歷史學習。例如在教學“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這一章節(jié)的“1787年憲法”內容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技術呈現出美國獨立后復雜且混亂的國內局勢,學生看在眼里,思在心里:美國的當權者該如何來解決國家成立之初的亂象呢?通過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化抽象為具體,化文字的間接表述為學生的直觀感受,輔助學生思維,助推學生思考,以產生更深層次的探究欲望,學生也明晰了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和主要任務。再如在教學“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一章節(jié)時,教師可以“七國之亂”的視頻作為導入,創(chuàng)設一個問題情境。學生在觀看過程中,不由地產生疑問:自秦始皇推行郡縣制以來,我國多民族統(tǒng)一的格局成為大趨勢,為何到了漢朝卻陷入分裂的境地?各地為何叛亂四起?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如何危及到中央呢?通過這一視頻資源,學生仿佛置身于歷史的現場,進而引發(fā)深思,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這種情境的創(chuàng)設,既讓學生溫故知新,又激發(fā)了學生對歷史的深度思考,培養(yǎng)了家國情懷。
三、立足史料教學,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辨能力
新課改教學背景下,歷史課堂教學增加了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力度,要求教師在完成日常課程教學基礎上,針對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進行針對性的培養(yǎng)。為此,在史料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相關史實對學生歷史思辨能力進行引導和教學,促使學生在不斷探究學習過程中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一般情況下,史料教學過程中所接觸到的歷史素材是非常豐富的,其中許多知識點都是需要學生自主地深入閱讀和探究發(fā)現的。只有學生熟練地掌握課本教學知識點,才能進一步地結合史料教學的內容,準確地辨析歷史問題與歷史事件,得出客觀的結論和觀點,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和發(fā)展。在學生具備了良好的問題分析和思維能力后,在解決相應的歷史問題時就能圍繞問題深入全面地分析,形成良好的歷史思維。
例如,在學習“全球航路的開辟”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在導學階段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要求學生自主收集歷史資料,然后對達·伽瑪、哥倫布以及麥哲倫的相關史料進行探究學習,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和自主的分析方式完成探究學習的過程。而利用史料教學的方式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學習實踐空間,對提高學生實踐與應用能力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再如,在學習“洋務運動”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增加關于“洋務運動”相關學者的觀點,為其論證提供更多的依據,從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關于“洋務運動”的研究與討論,通過自主分析、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促使學生以辯證的眼光對“洋務運動”進行評價。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會,鼓勵學生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對相關的人物、事件進行分析,并在相互發(fā)言、討論中驗證與完善自己的觀點,從而促使學生在了解、分析和討論史料的過程中更深入地理解洋務運動的本質及其對我國近代社會發(fā)展的影響。通過這樣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歷史視野、增加知識面,同時還能在無形中鍛煉學生對史料的分析、整理、提煉能力,對促進學生學習知識、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有非常大的幫助。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教育教學的不斷發(fā)展,歷史教學需強化對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做好教學設計。豐富的史料資源需要教師做好辨別和審視以保障史料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優(yōu)化并改進教學方法、突出史料的作用,結合教學內容做好史料的選擇,在適合的契機下充分發(fā)揮史料的價值,提升歷史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朱宏鵬.論史料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考試周刊,2020(82):145-146.
[2]劉艷明.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運用策略探究[J].高考,2019(16):99+166.
[3]朱戰(zhàn)鷹.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運用的策略探究[J].高考,2018(13):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