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 ? ?要]勞動技能是人類生存之本,是每個人必須要掌握的技能。小學階段作為人類成長的萌芽期,是進行勞動品質培養(yǎng)的關鍵期。小學語文教育作為母語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教師對教育內容進行分析,并從中挖掘勞動資源,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培養(yǎng),促使學生能夠從中習得工具的使用,技能的培養(yǎng),體會勞動成果帶來的快樂,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奠定基礎。通過對小學語文教材中挖掘勞動資源的必要性進行闡釋,探究《語文》教材中如何挖掘勞動資源,分析如何在語文教育中融合勞動教育,實現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勞動價值的增值。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育;勞動資源;教育方式
勞動教育是人類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技能,需要從小進行培養(yǎng)。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深入挖掘教育內容中的勞動資源,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對勞動的正確觀念認知,使學生學會尊重勞動成果,享受勞動成功后的成果,才能讓學生養(yǎng)成自信、樂觀、勇敢、勇于面對困難的品格,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精神?!笆陿淠?,百年樹人”,學生的成長過程漫長而短暫,教師只有樹立了正確的育人觀,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實現“育人”的價值,也在這個過程中達到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的目標。更是教師實現“教書育人”目標的關鍵所在。
一、聚焦文本內容,明晰勞動資源特征
教師從梳理的“勞動資源清單”能夠探究到語文教學中的勞動內容具備豐富性、隱含性、生動性、實踐性,這不是單一或分散的教育內容,而是始終貫穿小學生語文成長過程中,具體如下:
(一)豐富性
從教學內容中體現勞動成果、技能、工具和尊重勞動人民等,內容資源多元化,讓學生能夠從多方面體會勞動帶來的歡愉。
(二)隱含性
在“勞動資源清單”中能夠看出,其中不僅有直觀看到的顯性勞動內容,還有需要學生進行深入了解、挖掘的隱性勞動內容,這些晦澀難懂的勞動含義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充分引導,學生才能夠發(fā)現、體會。例如,五年級上冊中的《落花生》,這篇文章就需要教師在授課教學中,引導學生梳理種植花生的全過程,從中體會文中主人公收獲花生的快樂,使學生尊重農民的勞動成果。
(三)生動性
將抽象化的內容通過語言、圖片等手段的轉換,讓學生直觀明確地了解內容,使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內容,建立語言思維。因此,作為為小學生啟蒙文學素養(yǎng)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抽絲剝繭,鼓勵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探索,從而實現培養(yǎng)對文學熱愛的目標。如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小白兔和小灰兔”,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前為學生布置任務,要求有時間的家長與孩子共讀。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分享共讀的體驗,并運用富有童趣化的帶入讓學生體會文章中“自己動手,獲取成活的快樂”。這種潛移默化、代入感較強的教學內容既符合小學一年級年齡段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也能夠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實現快樂的目標。
(四)實踐性
語文教學不單指讓學生能夠讀懂文章,還需要在課堂中適時地增添學生討論的時間,讓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提高溝通表達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思維。在教學內容中挖掘勞動資源也需要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養(yǎng)殖動物、種植植物,并將過程進行記錄,通過撰寫完整的觀察日記,讓學生逐漸掌握勞動工具的使用方法,體會勞動成果來之不易。
二、挖掘內容,形成“勞動資源清單”
隨著新課改的進程不斷推進,小學教育目標和內容也在發(fā)生變化,如何實現語文教育與勞動教育的統(tǒng)一需要教師進行思考。因此,教師需要充分掌握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與勞動教育相關的內容、要素,形成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勞動資源清單”,并結合教育目標設計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精神。目前,我國小學語文教育大部分實行隨班制度,即本班語文教師需要陪伴學生1~6年級。因此,語文教師在“勞動資源清單”梳理過程中,可以將1~6年級語文教材中的勞動資源進行整體梳理,形成整體化、分層次的“勞動資源清單”,讓學生能夠逐級體會勞動精神,提升學生對勞動價值的認知,樹立正確的勞動觀。例如,統(tǒng)編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勞動資源清單(表1),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勞動資源清單”的梳理,完善課程設計,實現教學目標。
其實,從“勞動資源清單”中不難發(fā)現,語文教學內容始終貫徹的是由易到難的勞動資源滲透,其關聯了多種要素,如“語文園地”“口語交流”“閱讀”等多個板塊,其內容覆蓋了整個小學生語文學習過程。通過對小學六年級上冊的“勞動資源清單”(表2)中能夠分析出,隨著學生年齡逐漸增大,教學內容不再是單一分散的勞動資源,還在整個單元中全部體現勞動資源,為學生體會集體勞動提供基礎,讓學生切身感受“人多力量大”,感悟勞動不但是一個人的事情,也是需要充分發(fā)揮集體力量才能夠取得更大的勞動成果。
三、融合語文教學內容提升勞動教育價值
在語文教學中挖掘勞動資源進行授課,教師需要注意不能過度重視勞動資源的教學,造成“喧賓奪主”的情況,也不能對勞動資源挖掘視而不見,使學生無法體會勞動精神。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探究二者之間的平衡,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滲透勞動教育,從而全面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一)教學突出“語文性”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挖掘勞動資源,實現勞動教育目標,教師首先就需要突出“語文性”,使勞動教育與語文授課達到平衡,實現滲透勞動精神的目標,進而提升學生對勞動的認知。
例如,在小學二年級上冊第3單元的教學內容中,需要學生通過溝通交流,動手制作從中體會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樂趣,懂得分享也是一種快樂。在二年級下冊《千人糕》的教學內容中,教師需要將“千人糕需要很多人共同制作完成”作為教學重點,為學生講解“很多”的概念,明確千人糕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需要多人共同努力才能夠制作完成。通過對重點的講解,讓學生體會勞動成活獲取的不易,學會珍惜糧食。
其實,在語文教學時,教師需要將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聯,在語文教育中充分挖掘勞動教育的內容,運用“真實生活”與“動畫效果”相結合,讓學生能夠在生動有趣的語文課堂中體會勞動價值。
例如,五年級上冊《父愛之舟》,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與父母的相處,寫一篇關于《父母為自己做過最感動的小事情》,學生需要調動與父母相處的回憶,嘗試將父母為自己做過的事情進行記錄,體會感動的情緒,最后用語言表達出來形成文章。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觀察力、探索能力、語言思維能力、文章書寫能力等,從而完成學習目標。
從語文教學內容中挖掘勞動資源,并經過實踐任務的布置,讓學生能夠運用生活中學到的技能解決問題,實現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基礎培養(yǎng),讓學生沉浸到學習語文課程,體會勞動成果中。
(二)教學強調情景化
情景帶入是我國小學教育中教師運用的重要教學手段之一,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運用也必不可少。尤其是小學生的年齡層次較低,其對教育內容的接受和轉化能力都在萌芽期,情景帶入的運用使學生能夠沉浸到語言文學中,體會文學所表達的情感,使學生不斷積累文學知識。同時,教師要將教學內容與生活細節(jié)融合,讓學生能夠調動生活知識完成學業(yè),從“屬我”中體會語言文學,了解勞動帶來的樂趣。
例如,小學五年級下冊《鄉(xiāng)村四月》的教學內容,學生通過學習能夠了解四月份鄉(xiāng)村的勞作內容,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四月作為春季農忙時節(jié),農民伯伯要開始進行耕地、春種,只有認真開始春種才能保證一年的收成。為了讓學生更能夠體會農忙的過程,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踏春”任務,讓有條件、有時間的家長帶領孩子到鄉(xiāng)村去或者去種植園、采摘園等,從中觀察四月農忙時節(jié),勞動者需要開展的工作,種植的工具等。然后通過在課堂上總結分享,讓學生感受勞動的價值。
在《葡萄溝》的課文學習中,教師可以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盡可能讓學生有走進葡萄園的機會,也可以采購葡萄到班級,通過晾曬葡萄干的任務,讓學生對葡萄的變化進行觀察和記錄,形成晾曬日記,從而體驗維吾爾族人民的勞動智慧。
學生通過“屬我”的體驗,找到學習語文,體驗勞動的樂趣,知道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進行思考,一旦遇到危險也要運用現有的知識進行解決。如果無法解決也要懂得求助,達到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明白任何事情都需要在保證自己安全的基礎下進行后續(xù)工作,使學生明白“量力而行”的真實含義。
(三)主題實施項目化
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各小學在開展教學活動的同時也要結合教學內容、設計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主題化活動。漢語作為中國的母語,學校更應該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開展項目主題活動,具體如下:
1.挖掘語文教學中的勞動資源,開展主題活動
在語文教學內容的基礎之上,結合課程學習內容,選擇能夠引起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參與度的擴展項目主題活動。例如:寒假前期,可以開展“備年貨”的主題活動,讓學生通過調動以往過春節(jié)的記憶,回憶父母在春節(jié)前期“備年貨”的過程,并通過回憶梳理為了過好春節(jié)需要采購的年貨有哪些,如對聯、燈籠、蔬菜等,通過繪畫、手抄報、小作文等形式進行展示,讓學生感悟采購年貨也是一種勞動,采購年貨后在春節(jié)期間享受是一種怎樣的樂趣。
再如,在開春時節(jié),開展“種植之美”的主題活動,為學生提供植物種植、秧苗等,讓學生運用學習的種植知識開展活動。或者在植樹節(jié),開展植樹活動,讓學生通過種植活動了解植物種植的過程,如挖坑、播種、填土等。在進行通過小作文展示的形式,讓學生能夠運用語言文學結合勞動過程,讓學生能夠有邏輯地組織語言書寫成文章,提高學生的勞動能力,達到語文和勞動相互結合、成長的目的。
2.激活“研究型學習”小組,擴寬學生知識累積
在開展《落花生》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擴寬知識累積,激活“研究型學習”小組,為學生布置“花生種子過程中會遇到的蟲害有哪些,如何解決”“大顆?;ㄉ托☆w?;ㄉ莻€口感更好”等任務,讓學生在通過閱讀科學讀物、親自品嘗等方式,完成任務。并根據結果形成書面文字,讓學生經過“屬我”的體驗,探究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并將成果與同學進行分享,讓學生能夠進一步感悟文學情感,增加文學底蘊,體會勞動成果的目標。
3.開展“微型種植園”項目,讓學生體會勞動成果
在語文教學中挖掘勞動資源,教師可以在班級進行“微型種植園”的項目,運用語文學習中的種植知識,種植花生、蘿卜、向日葵等植物,通過語文教學內容中的翻土、播種、除草、驅蟲、收獲等,并按照班級學生人數進行分組,給學生布置跟蹤報道的任務,讓小組成員每星期進行匯報。讓學生以結合童話寫作的方式,形成報道材料,并進行展示,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文學累積,養(yǎng)成勞動習慣的目標。
綜上所述,新時代背景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挖掘勞動資源,梳理“勞動資源清單”,挖掘內涵完成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同時增強學生對勞動價值的認知是教師需要承擔的責任。小學作為學生學習階段的萌芽期,任何學科的學習都需要融入勞動教育的內容,讓學生了解勞動精神,尤其是在語文教學中,通過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對勞動的認知是語文教學重要目標,也是推進我國教學改革,實現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參考文獻:
[1]淦真銀.小學語文課堂中勞動教育的路徑探索[J].進展:教學與科研,2021(2).
[2]張李平.在文本解讀中挖掘隱性信息的策略[J].中小學外語教學,2020,43(10).
[3]胡健貞,張莉莉,申麗華.如何將勞動教育觀融入初中語文教學[J].文教資料,2021(7).
[4]鄒移興.淺談加強學生勞動素質教育的現實意義[J].教師,2008(9).
[5]夏靜潔.小學語文體驗性教學的嘗試與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實踐(B版),2017(10).
(責任編輯:朱福昌)